书城管理一本手册管公司
33676900000137

第137章 生产经营管理(3)

组织均衡生产,可以从企业内外两方面着手。从企业内部来说,要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搞好生产作业计划安排,加强生产调度工作和在制品管理等;从企业外部来说,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供应渠道和密切的协作关系,保证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能够按质、按量地及时供应。

(五)生产过程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要灵活多变,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组织生产。

提高生产过程的适应性是企业管理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以后的客观要求。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要面对市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企业的生产活动。针对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企业能灵活地调整与组织生产过程,以适应市场多变的情况。

要提高生产过程的适应性,必须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运用柔性制造技术、成组技术、多品种混合流水生产等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企业生产预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柔性。

三、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空间组织就是指企业的各个生产单位的组成、相互联系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或原则。

(一)工艺专业化形式(工艺原则)

工艺专业化是指在同一生产单位内,配备相同类型的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对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相同工艺方法的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加工对象需要在各生产单位之间来回移动运输。就服务业而言,相当于各职能部门坐等顾客上门服务。

1工艺专业化的优点

(1)由于相同的设备集中在一起,便于充分利用设备和生产面积,提高负荷系数。

(2)在同一车间(部门)里进行相同工艺的加工,便于工艺专业化管理,有助于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3)加工对象改变,不必重新布置设备和调整工艺装备,产品品种变换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4)工人完成工艺相同的加工任务,操作容易熟练,可以缩短操作时间。

2工艺专业化的缺点

(1)产品要在不同工艺的生产单位之间进行转移,运输工作量和运输费用增大。

(2)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顿和等待时间多,生产周期长,占用流动资金较多。

(3)车间之间联系和协作关系复杂,使车间内部管理工作复杂化。

(二)对象专业化形式(对象原则)

对象专业化是指在同一生产单位里,配备着制造该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和各工种工人,对产品实行封闭式生产。各基本车间独立完成产品、零件、部件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加工对象不需要在各生产单位之间来回移动运输。就服务业而言,相当于各职能部门打破部门界限上门为顾客服务。

在按对象专业化原则建立的生产单位里,配备了为加工某种产品(零件)所需要的全套设备、工艺装备和各有关工种的工人,从而使该产品(零件)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可以在该生产单位内完成。

1对象专业化的优点

(1)可以大大缩短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运输距离,节省运输的人力、设备和费用,减少仓库和生产面积的占用。

(2)可以减少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的停放、等待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库存,节约资金。

(3)有利于按期、按量、成套地生产出产品。

(4)便于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如流水生产、生产线、成组加工单元等。

(5)减少了生产单位之间的协作联系,从而可以简化生产作业计划工作和生产控制工作。

(6)有利于强化质量责任和成本责任。由于每一个按对象原则组织的生产单位基本上都独立完成某种产品或零件的加工任务,故应当承担该产品或零件的质量责任和成本责任。

2对象专业化的缺点

(1)对产品品种变化的应变能力比较差。

(2)由于生产单位内配置了许多不同加工工艺的岗位,工人之间的技术交流比较困难,因此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限制,不便于进行工艺管理。

(3)不同生产单位要配备同样的生产设备,会导致设备重复配置,利用率较低。

(三)成组加工形式

成组加工是指在一个生产单元内,配备某些不同类型的加工设备,完成一组或几组零件的全部加工任务,且加工顺序在组内可以灵活安排。成组加工形式符合对象原则,也可以看做是对象原则的进一步发展。

(四)柔性加工形式

柔性加工是成组技术与数控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柔性生产单元中,产品、零部件或加工工艺变化时,不必对设备或生产线进行大的变更,而只要变更某些控制程序就可以适应新的产品、零部件和新的工艺加工方法的需要。柔性加工形式与成组加工形式的不同点有:①加工机床为数控机床或数控加工中心;②传递装置为自动传送系统或自动抓握装置;③工件和刀具自动传递装卸;④采用集中数控或计算机控制。

四、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主要是研究劳动对象在车间之间、工段之间及工作地之间的运动,在时间上如何配合与衔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节奏性,达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

(一)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形式

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形式主要有顺序移动方式、平行移动方式和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1顺序移动方式

顺序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在某一工序全部加工完毕之后,才整批地转入下一道工序。

顺序移动方式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为:

T=批量×各工序单件时间总和

顺序移动方式的特点是: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没有停歇,管理与组织比较简单,但加工时间长。

2平行移动方式

平行移动方式是指每一个零件在前一道工序加工完毕之后,立即转入下一道工序进行加工,零件在工作地之间是一个一个运输的。

平行移动方式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为:

T=各工序单件时间总和+(批量-1)×最长工序的单件时间

平行移动方式的特点是:加工时间最短,但设备的利用和人力的利用不够充分,有间歇性停顿和等待时间。

3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是指一批零件或产品在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保持连续,并与其他工序平行地进行作业的一种移动方式。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种方式,是因为前两种移动方式各有优缺点。顺序移动方式虽然加工过程连续,但生产周期长;而平行移动方式虽然生产周期短,却又存在加工过程时断时续的局面。如何保证既连续又平行?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在每相邻工序之间要先作一个判断:

假定t1为前道工序单件时间,t2为后道工序单件时间。

如果t1>t2,则零件逐个移动(平行移动原则);

如果t1<t2,则等待零件在前一道工序生产足够数量,能够保证下一道工序连续,即在适当的时候才传送到下一道工序(顺序移动原则)。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

T=各工序单件时间总和+(批量-1)

×(较大工序的单件时间总和-较小工序单件时间总和)

其中,较大工序是指单件时间比前后相邻工序的单件时间都长的工序;较小工序是指单件时间比前后相邻工序的单件时间都短的工序;一般工序则是指既非较大也非较小的工序,比如,比前工序单件时间长但比后工序单件时间短的工序。计算时不必考虑一般工序。

此外,判断大小时,第一道工序之前和最后一道工序之后的时间,都以零考虑。

(二)选择移动方式要考虑的因素

三种移动方式各有优缺点。平行移动生产周期快,但设备工作时有间断性停歇;顺序移动虽没有设备停歇,但生产周期长;平行顺序移动,虽然表面上取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看似一种非常理想的方式,但由于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增加而在实践中遇到了新的问题。

三种移动方式各有自己的适用条件,选用时主要考虑:生产类型,产品生产任务的缓急情况,生产单位之间的专业化形式,工件的大小,工序劳动量大小,相邻工序工作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及其之间的运输装置情况,各工序间工时比例性关系,改变加工对象时调整设备所需要的劳动量等。主要因素可参考表1-2。

一、企业计划的层次及特点

企业中的各种计划一般可分为战略层计划、战术层计划和作业层计划三个层次。生产运作计划与其他计划一样,具有以下三个层次:

(一)长期生产运作计划

长期生产运作计划属于战略计划范围。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产品决策、生产能力决策以及确立何种竞争优势的决策,涉及产品发展方向、生产发展规模、技术发展水平、新生产设施的建造等。

(二)中期生产运作计划

中期生产运作计划属战术性计划,在我国企业中通常称为生产运作计划或年度生产计划。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正确预测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企业在计划年度内的生产任务作出统筹安排。对于流程型企业,由于生产连续进行,中期计划的作用非常关键;而对于制造装配型企业,由于生产能力的定义随产品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故短期作业计划的作用是重点。

(三)短期生产作业计划

短期生产作业计划,或称生产作业计划,它的任务主要是直接依据用户的订单,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使之紧密衔接,以确保按用户要求的质量、数量和交货期交货。

二、生产运作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指标

(一)生产运作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企业的生产运作计划工作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市场研究与综合计划

包括市场调查、预测和综合计划的制订。市场调查是对市场状况的过去以及现在的了解。市场预测则主要是着眼于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综合计划则是对生产任务按产品系列的一种大框架安排,而不是一种具体到产品品种的具体生产安排。

2主生产计划

即生产大纲。它是对全年生产进行综合平衡,对设备能力、劳动力等进行平衡,即所谓的定盘子。这个环节需要落实到每一具体产品品种的安排。

3生产作业计划

这是生产运作计划的执行计划。它要求对每一产品品种的各种零部件的生产都给出非常细致的物料需求安排。

4作业分配(日常派工)

它起到计划微调的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5能力核算

这是使计划从生产能力的角度能够进一步落实下来。

(二)生产运作计划的主要指标

生产运作计划的主要指标有品种、产量、质量、产值和出产期等。

1品种指标

它是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产品品名、型号、规格和种类数。确定品种指标是编制生产运作计划的主要内容。产品品种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产品名称、规格等值的规定性;二是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不同品种、规格产品的数量。品种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一般来说,品种越多,越能满足不同的需求,但是过多的品种会分散企业的生产能力,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合理确定产品品种,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努力开发新产品。

2产量指标

它是企业在计划期内出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产量指标是企业进行供产销平衡和编制生产运作计划、组织日常生产的重要依据。产品产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合格的工业品实物数量或应当提供的合格的工业性劳务数量。产品的产量指标常用实物指标或假定实物指标表示。如钢铁用“吨”,发电量用“千瓦时”等表示。产品产量指标是表明企业生产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来源于企业的销售量指标,也是企业制订其他物量指标和消耗量指标的重要依据。

3质量指标

它是企业在计划期内产品质量应达到的水平,常采用统计指标来衡量,如一等品率、废品率等。产品质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产品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这包括内在质量与外在质量两个方面。内在质量,是指产品的性能、使用寿命、工作精度、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等因素;外在质量,是指产品的颜色、式样、包装等因素。在我国,产品的质量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三个层次。产品的质量标准是衡量一个企业的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4产值指标

它是用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以便于不同行业进行比较。产值指标解决了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不同产品产量之间不能相加的问题。根据具体内容与作用不同,企业的产品产值指标有商品产值、总产值和净产值三种表现形式。

(1)商品产值。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可供销售的产品或工业劳务的价值,其内容包括用自备原材料生产的可供销售的成品和半成品的价值,用订货者来料生产的产品的加工价值,对外完成的工业性劳务价值。

(2)总产值。是指用货币表现的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完成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它反映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其内容包括商品产值,订货者来料的价值,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的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它是计算企业生产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的依据。

(3)净产值。是指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净产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价值的办法;二是分配法,这种方法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出发,将构成净产值的各要素直接相加,求得净产值。这些要素主要包括工资、职工福利基金、税金、利润、利息、差旅费、罚金等。在实践中,商品产值和净产值一般用现行价格计算,总产值则要求用不变价格计算。

5出产期

它是为了保证按期交货确定的产品出产期限,是编制生产运作计划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生产运作计划的编制步骤

(一)生产运作计划编制的原则

生产运作计划工作属于管理的内容,是企业生产运作系统正常高效工作的关键。它必须贯彻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1以销定产

这条原则实质上是以需定产,就是以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生产。包括品种、质量、数量、交货期、成本等的要求。

2合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

一方面生产运作计划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因素,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本企业的现实情况,根据生产能力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比如,当本企业生产能力欠缺时适当考虑通过外协进行补偿,当本企业生产能力富余时适当引入一些其他生产任务来使其得以充分利用。

(二)生产运作计划编制步骤

第一,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收集信息资料。这是编制生产运作计划的基础。环境因素包括需要分析、资源分析、能力分析等。不但要考虑到物的因素,还要考虑到人的因素。这些是编制生产运作计划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