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浙江省最新三年中考满分作文荟萃
33673900000042

第42章 浙江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台州卷)作文题(2)

那就是鉴湖了吧!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让后人传唱了许久,女侠的英名让后世景仰了几代,南湖上的那只让特务觊觎的小船,走出了经天纬地的新中国,让多少青年志气如长虹。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漆黑如古陶的古镇乌篷船里,先生颤抖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何等豪情!

远山敛翠,山寺晚钟,随我悠闲地爱慕着这旖旎江南。世人在哀悼江南在微弱的记忆中留下淡如耶溪的印象,她却笑言:“我依然在!”

我与江南有个约,相约在天荒地老的誓言……

亮点看台

生活因为有了阅读而感动,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篇令人震撼的考场佳作:飞扬的文采,灵动的语言,还有对历经灵魂的祈祷,写出了至情至性,具有较丰富的人文意味,铸造出一份浓浓的人文情怀,文章自始至终都浸染着一种欲罢不休的感染力。文中的“江南”并不是那种简单地域上的名字,那是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在纵情的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成长阶段中对生命有着独特感悟的中学生的身影,作者的那种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努力做一个“大写”的人的个性都给读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一篇文章让我们知道,文学就是要引领我们从失望悲伤中走向幸福温暖,而不是一味地向人们倾诉渲染那一点点甚至微不足道的感伤。

我和塞北有个约

人都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红花绿柳,碧水青山,风景自是晴好。

江南水乡,自古满载才子情思,多俱佳人脂粉,更不乏吟咏赞颂的诗篇。然而就是这些情思、脂粉、诗篇,不知不觉中险些断送了一个悠悠的梦境——

我有一梦,千古悠悠。

梦归塞北,黄沙狂啸,鹰雁纷飞。梦归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那里有猎猎的寒风吹卷我的头发,有凛凛的冰雪打湿我的双颊。这里的心属于狂野,狂野撕去人一切伪装与防备。心在这里是赤裸的,被放逐,亦被救赎。

雪后的天山海风狂啸,一支横笛将一曲“行路难”无数遍吹奏。吹笛者隐于军帐一角,将或轻或浅或凝重的音符送上蜿蜒的天山。由秦至汉,由汉至唐,天山早已习惯了这种沧桑,并在这沧桑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豪迈。“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驻的是王昌龄英武的军队,印的是王维问边的车辙,酿的是太白盏中的琥珀,系的是陆游万古的情愁。

塞北,黄沙与荒漠筑成的天堂。没有商女的低吟浅唱,亦没有杨柳的碧绿修长。形骸放旷,心胆豪侠,何必梦江南。

人生苦短,自当活得洒脱、狂放。怎么忍心让身体和心灵沉溺于温柔之乡,腐烂于绮罗之丛?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太脆弱,不忍一触。“花落燕归,芳草长亭”,太安逸,不敢一眈。“东篱把酒,帘卷西风”太凄惨,不屑一顾。我自有我心中的塞北。

“满城尽带黄金甲,漫山遍野出轻骑”,夕阳如血,马嘶似悲。小桥流水怎及长河落日之雄壮,莺歌燕舞何比虎啸狼嚎之豪迈,我与塞北有约,何必梦江南。

通过氤氲的江南的雾霭,我的心灵早已来到塞北明净赤诚的天地,我的身体早已流动着塞北狂热的血液。

千古的英灵啊,我好恨,恨我没早生几个世纪,使我能和你们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曦微露的旷野。让我们离开遮天的帅旗、如云的战阵,决胜于城下。

我与塞北有约,何必梦江南。

亮点看台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中考佳作。本文从白居易的“梦江南”写起,自然联想到梦归塞北。字里行间流溢着江南之景和塞北之景的对比,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塞北之景胜于江南。从而突显文章主题“我与塞北有约”。可谓手法巧,立意深。文中诗文典故俯拾皆是,充分显示了作者广阔的阅读视野和卓越的语言功底。语言上,清新、流畅、优美,文采不凡。梦归塞北,塞北之约,它牵绊着“我”无边的思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人称上作巧妙的转换,运用第二人称“你们”与塞北的千古英灵对话,那份对塞北的浓浓之情已成起伏澎湃的万千感慨。读罢全文,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才气,不厚积,哪有如此难得的薄发?

我和婵娟有个约

踏进深深的广寒宫,我与婵娟同行这一个月夜呵,我和婵娟有个约。

月,是中华民族最精深的一门哲学。

历史的阁楼里,多少迁客文人在月色的朦胧里彳亍,在月影的映照间踽踽独行……

温一壶月光下酒

谪仙人是婵娟最飘逸的宿友。

我与婵娟向碣石之上的孟德要得一壶杜康,步入花间。对影三人,太白对月高呼“我辈岂是蓬蒿人”,对月长啸“乘风破浪会有时”。然而,他迷惘,他无助,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举头虽有明月,低头却寻不见归依!

他只有举杯对月,只有将月伴酒。绣口一吐,那是三分剑气七分月,还有大半个盛唐!

撷一舱月色漂流

只有三峡的水能抚平李白的创伤。

白发依然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他的船与苏东坡相遇,我与婵娟又来到了赤壁。东坡是江南梦的灵魂,在寂寞的沙洲上孤雁可双飞。在赤壁面前,厚重的历史与他相得益彰。渺沧海不过一粟之大,羽扇纶巾,灰飞烟灭,历史没有眼泪,东坡却充满情感。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他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暗的眼睛,他注定承受文坛官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他,注定孤独。

枕一席月影入梦

东坡更爱在月夜闲庭漫步。

我与婵娟相与步于庭中,在暗香浮动的月黄昏里,人们更愿随着月影循入梦乡,在那里寻找心灵的依托,去荡涤尘世间的污垢。

丰子恺爱月影,齐白石恋月影,中国的墨客总喜欢月影的淡淡幽雅,月影的疏密横斜。

枕着月影入梦,这是一个如水的夜晚。一整夜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书写着第二天黎明初绽时的那份安祥与豁达,那份天成与自然。

枕一席月影入梦,李白、东坡及其身后的风骚才人没有孤独。

与婵娟的约会固然短暂,但在这短暂的芳华里,我却读出了月光笼罩下文化的深沉渊源与多少过客身后的一脉脉大气象。

月上柳梢头,阴晴圆缺间透射着人性的光芒。掬一捧月色,那是天地人之外另一种境界。

我和婵娟有个约,月色溶溶下将心灵沐浴。

亮点看台

读罢此文,我们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聪明才气和文笔水平。

其一,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温一壶月光下酒”、“撷一舱月色漂流”、“枕一席月影入梦”构成一组美妙而神秘的月夜相约图。“我”与婵娟(月)相约,采用“步入花间”、“来到赤壁”、“步于庭中”这“移步换景”的方法,将李白、苏轼等与月相伴的情怀抖了出来。“我”不仅仅与婵娟相约,更是与迁客文人在月下对话互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二,立意高远,灵气闪烁。与月相伴,何孤之有?通过风骚才人与月情结来表现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感慨。月“透射着人性的光芒”,在月中“寻找心灵的依托,去荡涤尘世间的污垢”,读出了月“文化的深沉渊源与多少过客身后的一脉脉大气象。”从而照应了“月,是中华民族最精深的一门哲学。”文笔老练,耐人寻味。

其三,语言隽永,文采飞扬。善用各种辞格和诗词佳句、长短句,运用起来驾轻就熟。“绣口一吐……”将余光中对李白精辟的评价恰到好处的套用其中;“月上柳梢头,阴晴圆缺……”欧阳修、苏东坡的名句信手拈来,活学活用,平添了文学色彩,意蕴丰厚。能在短时间内写出这样上乘的文章,实属不易,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文学修养根底,是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文字功夫的,这充分显示出小作者的写作才华。当然,文章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今学生写作上的一股风,过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视内在的最本质东西——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鲜活语言,一不小心就容易步入新“八股文”的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