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06

第6章 衣食住行篇(5)

早在西周初期,周王为了方便诸侯进贡和朝觐,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修建客舍供他们休息,“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市有候馆,以待朝聘之官也”。秦、汉时期,人们往来日益频繁,交通发达,在交通汇集邑多设有“亭”、“逆旅”、“驿”、“客舍”等等馆站,供应行旅者歇息。西汉首都长安,馆舍很多,不仅有供各地客商住的“郡邸”,还有供外宾居住的“蛮夷邸”。到了唐代,当时和西域各国通交通商,已经在京都长安城,有“波斯邸”豪华国际观光旅馆,用来接待国宾。另有“驿馆”、“礼宾院”,招待各国驻华使节、代表、外宾、侨领。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即位后,恢复了地主官朝觐制度,为使官员住宿方便,下令建造“邸第三百余所”。当时,水陆驿道纵横交错,每隔30里就有一所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639所。

近代中国,旅馆业成为商业的一部分,专门经营旅馆的人多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来华的外国人渐多,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各地开始兴建现代化的洋式旅馆,经营国际观光旅馆。

在国外,古罗马及古埃及时代,为供应朝圣者住宿,在圣殿邻近各地建置许多旅舍客栈,此是旅馆的发源原因。近代,1850年法国巴黎建造Grand Hotel,公认为西洋第一座现代化的旅馆。1920年,美国的大型现代化旅馆就已有数十家之多,当时的现代化大旅馆高达20层以上的旅馆大楼比比皆是,华尔道夫大饭店47层大楼雄踞纽约大都会。

汽车旅馆的由来

192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位名叫哈利·埃利奥特的商人因生意繁忙经常驱车行驶在圣迭戈至旧金山之间的国家公路上。一次他看着道路上行驶着的旅行汽车,突发奇想,这些汽车中的旅客有很多是长途旅行的,而沿途中旅客却没有停车休息的地方。带着这个想法,埃利奥特拜访了建筑设计师阿萨·海因曼,请他设计一幢汽车旅客客栈。

1924年春,由阿萨·海因曼设计的具有西班牙古典样式的汽车旅客客栈开始动工。

1925年冬季,客栈在奥比斯竣工并挂牌营业,吸引了不少路过的汽车驾驶员和游客来此投宿,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汽车旅馆。由于汽车旅馆设在交通流量大的黄金地段,一天来此投宿的汽车有几十辆,给埃利奥特带来可观的营业收入。

家庭旅馆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美国士兵等待回国,但许多人要等待好几个星期才轮到机会,因此士兵们就利用这个机会去看看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由于当时旅馆房源紧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现象,当地妇女便向年轻的士兵开放自己的家。这种行为立即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于是家庭旅馆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最早流行于欧洲、盛行于美国的是“B&B”家庭旅馆,所谓B&B,即“Bed and Breakfast”的英文缩写,从字义上直译是“住宿和早餐”的意思,实际上是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小型家庭旅馆,有农舍旅馆、青年旅舍、汽车旅馆、公寓式旅馆等等。

如今,在中国的北京、广州、成都、海南、青岛等一些旅游城市,“家庭旅馆”以它独有的温馨魅力受到老百姓的青睐,有些家庭出外旅游,已经不再选择那种传统的旅馆,而是选择家庭气氛比较浓的家庭旅馆。

厕所的由来

厕所在中国古代称为“涸藩”或称“圊”、“轩”,还因农耕时代,农家厕所用茅草遮蔽,所以又称为“茅厕”。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晋景公在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不慎跌进粪坑而死,他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

刘邦一次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一会儿,半帽子尿液就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不再上厕所,而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西京杂记》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以备皇上随时方便。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廷时,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词改叫“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古人称上厕所叫“如厕”,又叫“出恭”。《晋书·王敦传》:“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

桑拿浴的由来

“桑拿”是芬兰语,原意是指“一个没有窗子的小木屋”。最初的小木屋不仅没有窗户,甚至连烟囱也没有,浓烟把屋子熏得油黑,因而,那时的桑拿就叫“烟桑拿”。

早些时候的桑拿并不完全是洗浴、取暖、消遣之所,它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如用桑拿房烘亚麻、熏肉、烤肉、准备酿酒的麦芽等。桑拿房甚至还是当时芬兰妇女分娩的地方,因为人们认为那里最卫生、最洁净,还认为蒸汽可以减轻分娩的痛苦。

古典桑拿浴在古罗马产生以后,临近的北欧由于气候严寒,人们常年不出汗,于是为了设法出汗就接受了桑拿浴这种使人大汗淋漓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使桑拿浴的设备和洗浴方式不断得以改进,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北欧人将先进的科技运用于桑拿浴设备,从而使桑拿浴达到现代化水准。桑拿浴从浴室环境和出汗方式又可分为干与湿两种。

干桑拿浴从芬兰传入中国,因而称为芬兰浴;湿桑拿浴从土耳其传入我国,因而称为土耳其浴。

也有一种说法,桑拿浴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代,赵国国王曾下令将成千块烧红的大铁块投入水池之中,产生大量的蒸汽,然后他率领众妻妾在蒸汽池中嬉戏。忽必烈还没有称帝之前,在一次征战中,由于过度劳累晕倒在战场。他的手下人把一块大石头烧得通红,然后往石头上泼水,接着把这块冒着热气的石头抬到忽必烈的身旁,据说这样可以促进血液流通。

锁与钥匙的由来

远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锁。不过,最早的锁没有机关,只是做成老虎等凶恶动物的形状,想借以把小偷吓走,只能说是一种象征性的锁。

据说鲁班是第一个给锁装上机关的人。从出土文物及文字记载所反映的情况看,古代的锁是靠两片板状弹簧的弹力工作。直到现在,这种弹簧仍在应用。

在国外,古希腊人虽曾发明了一种极为可靠的锁,但因钥匙较大,要扛在肩上,很难在被一般家庭使用。古代印度人则制成了另一种鸟形的“迷锁”,钥匙孔藏在可以抖动的翅膀里。现代锁的兴起,首先是由18世纪英国人发明了“焊钓锁”。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弹子锁,是美国人小尼鲁斯·耶鲁于1860年发明的。

而钥匙的发明比锁要晚些。古代的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钥匙的。他们的锁是把一条木制门栓插入一个槽中,槽沟顶部有一个木制栓。门栓插入槽沟后,木制栓便会插入门栓的孔。这样一来,门栓便很牢固,必须用钥匙才能打开。

由于埃及人的锁只能用在有门栓的那一面,不利于灵活地开与关,于是,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出一种可以从另一面打开的锁。希腊人所制的钥匙,是一根弯曲的木棒,形状和大小很像农夫用的小镰刀。但是也有一些钥匙长达3尺,必须扛在肩上才能搬动,相当沉重。

罗马人可以说是古代最精巧的锁匠,他们对制造钥匙的标准相当有研究,已经懂得把钥匙末端的钉子切割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茶的由来

中国茶源自神农。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来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末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常见。

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

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着。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茶馆的由来

茶馆又叫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以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最早的茶馆是以茶摊形式出现的,时在东晋元帝(317-322年在位)时。南北朝时出现了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唐代商业交往发达,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京城长安、洛阳到四川、山东、河北等地的大中城市,都出现了茶肆。茶馆是商业经济活动发展的产物。从发展阶段上看,东晋是原始型茶馆的发轫阶段,南北朝时形成初级型的茶寮,唐代是茶馆的正式形成期。宋、元、明、民国时期,茶馆日趋发达,在大中小城市乃至于乡镇、农村,都有了广泛的立足之地,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

眼镜的由来

最早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尼尼书遗址发现的。它是用水晶石制作的,直径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伦人和古亚洲人已经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和古希伯来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镜。

中国古老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由于眼镜框是用象征神圣的动物——乌龟的壳做的,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视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佩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发明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问题。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双光眼镜,眼镜才算完善起来。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传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做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

隐形眼镜的由来

1887年,A.E.费克制造了第一个隐形眼镜,但并不成功。20世纪初期,眼镜制造者试图生产一种附在眼球表面的极薄的壳状透镜。制造者在眼球上取了印模,然后制造了一个下面含有合适的液体的玻璃壳,将眼球大部分遮盖了。

1938年后,人们用塑料取代了玻璃。大约在1950年,使用了一种更小的透镜,它只遮盖角膜部分,漂浮在泪液层上。这些透镜直径仅7至11毫米,厚仅0.1至1毫米,一般可整天戴着不用取下来。隐形眼镜除看不见之外,它提供给人的视野,要比普通眼镜提供的广阔得多。它们在体育运动中更实用,因为它们不容易丢掉或摔坏,而且它们还能着色当太阳镜使用。但是隐形眼镜并非对各种眼疾都有疗效,它们的价钱也很贵,有些人感到很难学会戴这种眼镜。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甚至更小更灵便的透镜正在被研制出来。

火柴的由来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的故事。所谓钻木取火,就是用一根木棒立在另一块木块上用力旋转,使它摩擦生热而发火的做法。在太古时代,主要是用燧石互相打击而取火。到有了钢铁之后,人们便改用铁块和打火石碰撞的取火法了。

18世纪末,罗马人用一根一米多长的大木棒,在其顶端涂上浓氯酸钾、糖和树胶的混合物,当要使用火时,就把大棒的顶端伸进一个盛有硫酸溶液的器皿里,使二者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而燃烧。这便是火柴的雏形。

1827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发明了与现代火柴相近似的引火棍。而这个发明也是很偶然的。有一天,沃克正在集中精力试制一种猎枪上用的发火药。方法是把金属锑和钾碱混合在一起,然后用一根棍搅拌。这样,棍的一端便粘上了金属锑和钾碱的混合物。后来,他想把粘在木棍上的混合物在地上磨掉,以便再利用这根棍来搅拌新配的混合物。然而,正当他把木棍在地上使劲摩擦时,突然“扑”的一声冒出了火苗,木棍燃烧起来了。

沃克开始参照自己发现的办法研制火柴。1827年4月7日,约翰·沃克制作的第一盒火柴出售了。他的火柴84根为一盒,售价一先令。火柴盒的一端贴有一小片砂纸,把火柴头夹在砂纸中间,向外一拉,火柴便点燃了。从此,火柴便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1830年又出现了黄磷火柴,这种火柴一经摩擦即可引燃,但容易出危险,而且它的烟有毒。1835年,又有人发明了安全无害的赤磷火柴。到1848年,德国人又发明了今天通用的安全火柴。

打火机的由来

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打火机。他是利用锌和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喷到铂棉上自动起火。由于这种打火机缺点很多,未能得到推广使用。后来人们使用的打火机,是利用打火石与转轮的摩擦而产生火花,点燃汽油灯芯而着火的,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另有人认为打火机是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丹希尔的伦敦青年发明的。那时,他得知前线士兵想抽烟却常常因为火柴受潮而无法点火。于是,他决心研制一种便于携带且不会受潮的打火机,后来他在一位化学家的帮助下发明了一种由金属壳体和顶盖结构组成的打火机。这种打火机在经过改进以后到1924年才投入大批量生产,大多数前线的烟民们还没有来得及用上它,一战就已经结束。

现代的电子打火机,主要用石油液化气取代汽油作为燃料,用电子陶瓷取代火石作为引燃物,用起来方便快捷。

高压锅的由来

三百多年以前,法国青年医生帕平因故被迫逃往国外。他沿着阿尔卑斯山艰难跋涉,打算去瑞士避难。帕平一路上风餐露宿,渴了找点山泉喝,饿了煮点土豆吃。

有一天,帕平走到一座山峰附近,他觉得饿了,于是找了一些树枝,架起篝火,又煮起土豆来。水滚开了几次,土豆依然不熟。为了肚子,他无可奈何地把没熟的土豆硬吃了下去。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深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