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万事由来
3366800000058

第58章 人文历史篇(5)

后来,薛仁贵参军,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犬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时,文武百官无不点头称颂。“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书签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书签了。早先的时候,书签称作牙笏、牙签——象牙制成的书签。唐韩愈《送诸葛往随州读书》诗:“邺候家书多,插架三万轴。一是牙笏,新若手未触。”

后来,卷轴书改成折装,牙签变薄了,用骨片或纸板制成,有的还在薄片上贴上一层有花纹的绫绢,于是原本插在卷轴内的牙签变成了夹在书内的书签。宋朝以后书签式样基本定型,就成现在这个样子了。由于过去物质生活的匮乏,市场上书签的数量极其有限。书签在市场上批量甚至大量出现只是近年来的事。但即便如此,书签的数量比起邮币票卡来,还是相对要少得多。而书签从某一角度而言更能准确、生动地记录生活、反映生活。方寸书签,如一面镜子,窥千年文化,映百态人生。展卷读书的同时欣赏书签,不但平添了许多情致,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电影的由来

187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为了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发生了争执。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

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作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

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骏马,让它从跑道的一端飞奔到另一端。跑马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照相机就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事后摄影师一次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由来

戛纳电影节目前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断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原来每年9月举行。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5月举行。

威尼斯电影节的由来

威尼斯电影节1932年创办,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比戛纳电影节早14年,比柏林电影节早19年。每年9月初的两周里,小城威尼斯是世界影坛的焦点。成立电影节的初衷原为增加观光资源,但30年代的意大利也确实是具备了举办国际电影节的实力:作为欧洲重要的电影生产国之一,意大利有许多资金和实力雄厚的制片商从事电影业,拍出了一些能与好莱坞相媲美的巨片,同时电影的进出口也十分发达。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电影节很快被法西斯统治,并颁出了“墨索里尼杯”,反映意大利空军和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的影片都得了大奖。而威尼斯电影节从1938年至1942年这几年的评奖并不为后人承认。1943年至1945年,因战争,电影节停办。1943年7月,墨索里尼下台。威尼斯电影节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在1946年重新开办后。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由来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正在维也纳郊外一个露天舞台举行。指挥是老约翰·施特劳斯——辉煌的施特劳斯音乐家族的创始者。当时他组织了一个乐队在全欧洲巡演,声誉载道。这次音乐会一直进行到1848年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乐队演奏了维也纳着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的一首作品,作为对新年的庆祝。接着乐队演奏了施科泽的一首歌曲:“跳吧,唱吧,无论我们是富裕还是贫穷……”随后乐队开始持续演奏欢快的舞曲:圆舞曲、波尔卡、连德勒……音乐会变成了盛大的舞会,整个场地就是舞场,听众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精彩的作品则被要求加演,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欢乐的舞会一直持续到天明。一个半世纪前的这场音乐会,就是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起源和由来。

问号的由来

“?”起源于拉丁文中的questio一词,即是质问、疑问、问题的意思。在问号未出现以前,每当有表示询问的句式时,就在句子末端加上questio。人们为了书写简便起见,就就取开头的“q”和末尾的“o”,缩写成”qo”两个字母,不久又有人把“q”写在上面,“o”写在下面,后来又草写成“?”这样就形成了问号。

报纸副刊的由来

我国报纸的副刊出现于清代末年,当时称为“附张”或“副张”。如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创办的《申报》就有诗词典语等文字的附张,这是副刊的雏形。

“副刊”一名的产生,源于北京的《晨报》。1921年北京《晨报》改版,第七版定名“晨报附镌”,请一位精于隶书的着名书法家题名。隶书体没有“附”字,这位书法家灵机一动,挥笔写了“副”字,后来又将“副镌”更名为“副刊”,一直沿用至今。

“五四”时期北京的《晨报》、《京报》,上海的《时事新报》、《民国日报》副刊,是当时京沪颇有影响的四家副刊。

报纸的由来

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把罗马市以及国家发生的事件书写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括字印刷技术。于是,印刷的报纸开始发行。1493年,罗马发行的报纸上刊登了哥伦布航海的消息。当时的报纸只是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时才发行。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虽是周报,但很快波及整个欧洲。世界第一张日报在1660年发行于德国。美国的第一张报纸是独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顿邮局局长发行的《波士顿通讯》。后来,英国1765年发布了向报纸征税的印纸条令,因而遭到了当时还处于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报界强烈反对。条令实施之日,报纸的版面上框上了黑边,不久,此事与波士顿茶会事件一起酿成了美国独立战争。日本在江户时代发行了瓦版报纸。这是一种传播新奇而有趣的消息,并配有插图的报纸。日本第一张日报是1870年发行的横浜新闻,报纸对明治的文明开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报纸称邸报,源于汉,盛于唐宋,发展于元、明、清。至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邸报随之消失。清末在邸报的基础上,于北京设报房,发行类似今日报纸的出版物。后来的政府公报,称京报,亦称朝报或官报,并公开发行。近代中国历史最早的报纸,是1872年于上海创刊的《申江新报》。

邮票的由来

相传在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所率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他本人乘坐的船得以幸免外,其余船只全部沉入大海,船员也下落不明。迪亚士返航前,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距遇险地不远的一个海岛的树枝上。一年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途径此地,意外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为纪念遇难同胞,他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筒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

此后,利用邮筒投寄信件这一方法被人们确定下来,并相沿至今。邮票的发明之前,人们寄信是不花钱的,而是由收信人付钱。19世纪中期的一天,英国人罗兰希尔看见邮递员和一个姑娘在争吵,原来姑娘家穷,付不起昂贵的邮费拒绝收信。希尔想要是有一种便宜凭证由寄信人买来,贴在信上,不就不要收信人付钱了吗?1840年5月1日,英国政府采纳了希尔的建议,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从此邮票就成为邮信的凭证,并且还成为人们的一种收藏品。

图书的由来

关于我国图书的产生,最早是“河图洛书”,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河图》、《洛书》,是由一系列的神秘符号所组成的数字方阵。它们是经过周、秦、汉几代儒生方士们之手加工后的形态,其原始面貌已无法知晓了。

我国古代把掌管文字记录的专职人员通称为“史”。“史”字象征右手持物,至于所持为何物,则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清代吴大澄说是简策;江永说是官府的书籍;王国维说是盛策之器;马叙伦说是笔;劳斡说是弓钻,这弓钻也是为钻灼卜骨之用。这些解释尽管有异,但都与文字和图书有关。王国维说“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及写作的官吏,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作册”,负责起草册命和记录宫廷中的重要事件、天子诸侯的言行和政府各机构的种种活动。

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隋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官礼图》十四卷。”可见,给书插图是早于印刷术的事。

到了宋代,印刷术盛行后,书中有图更为多见。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一幅十分精美的佛说法图。宋末以后,绘图书籍的印刷水平更高,这样世代相传下来,书籍又叫图书了。

图书馆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3000年时,巴比伦的神庙中就收藏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类记载。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公元前4世纪)的藏书之所。

希腊在柏拉图的时代,就有规模不错的图书馆,后来亚里士多德收集当时的各种学术资料,并保存在其讲学的地方“赖修慕”,它是古代希腊着名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大帝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西岸所设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当时西方最大的图书馆。罗马的着名演说家西塞罗有一个着名的图书馆。另外,西泽大帝请当时最着名的学者瓦诺在罗马建立的公共图书馆,被浦尼誉为:“他使人类才艺为公众所有。”

我国夏代,据说已有图书馆,但无具体证据。商代有图书馆,可由安阳殷墟出土证明。周代有专门管理图书的官吏。李耳(老子)就是我国历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在当时任职为周藏室史,也称“柱下史”,就是藏书室之史的意思。汉高祖时代,萧何收集秦代的图籍,并建石渠、天禄二阁来收藏,从此便有专用的国家图书馆。

我国的图书馆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

国际博物馆日的由来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艺术博览会的由来

艺术博览会的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的法国沙龙,而世界上第一个艺术博览会则是1967年德国创办的“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此后近40年间,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群起仿效,形成了一股举办艺术博览会的热潮。而真正具有重大影响的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则是始于1970年的“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它是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艺术博览会,被誉为“世界艺博会之冠”,并以其悠久历史和巨大交易额而被视为是全球艺术市场的“晴雨表”。

中国国内目前每年大约有十几个不同规模和组织形式的艺术博览会,如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博览会、西湖艺术博览会、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会、大连国际艺术博览会等。

中医的由来

中医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来源于伏羲、神农、黄帝、歧伯、雷公等圣人,如《黄帝内经》。有人认为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巫师,以祖辈流传下来的药方和方法治病。还有人认为源于动物本能——利用自然物进行救护。

中国历史上,夏代出现了天干纪日法。商代发展成干支记日法。甲骨文中已有象形心,及34种病症和病象如:病首、病骨、病软、病旋等及小病臣之职,并反应出砭法除病,按摩疗腹疾,艾灸治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