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出了一位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主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这位宰相就是赵普。
赵普的曾祖父名叫赵冀,做过三河(今河北省三河县)县令,宋初追赠吴国公。赵普的祖父名叫赵全宝,做过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南)司马,宋初追赠赵国公。赵冀和赵全宝,大致是生活在唐朝末年。
赵普的父亲赵迥,任过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司马,宋初追赠齐国公。赵迥主要生活在五代时期,大约在北宋建立以前,即已死去,所以宋代史籍中没有留下关于他的记载。赵普的母亲段氏,宋初仍健在,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记载,段氏死于乾德五年(967年)十二月,赵迥夫妇死后,都埋葬在洛阳。
赵普的三代祖先,都是小官吏,所以,他可说是出身于小吏世家。小吏之家,自然是比较寒微的下层人家。因此,赵普在晚年所上的《求致仕第一表》中说:“臣比乏宏才,且非世胄”;在《让西京留守表》中说:“臣出自孤寒,本非俊杰。”赵普“少习吏事”,早年读书不多,都与他的这种家庭出身有关系。
赵普是幽州蓟县人,五代的蓟县城,在今天北京城的西南。
唐末藩镇割据,幽州卢龙军是著名的河北三镇之一,治所在蓟县。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幽州被军阀刘仁恭控制。五代初年,北方主要是后梁朱全忠与晋王李克用两大军事集团争战不息。交战的战场,主要在梁、晋相接的河北平原上,幽州是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起初,刘仁恭依附后梁,保持割据状态。不久,刘仁恭父子相残,兵戎相见,其子守光得胜,仁恭被囚禁起来,守光自称节度使。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年),刘守光自称皇帝,在幽州建立大燕国。乾化二年(912年),晋王李存勖(当时李克用已死,其子存勖继位)从河东出兵,派大将周德威率军攻打刘守光,企图控制幽州,从北面包围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周德威攻灭大燕国,俘虏了刘守光、刘仁恭及其全家。至此,幽州便被晋王李存勖控制,成为晋军南下的基地。不久,李存勖又控制了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与后梁军队在河北展开了拉锯战。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终于率军攻灭了后梁政权,统一了中原,建立起后唐政权。李存勖成了唐庄宗。
就在李存勖灭梁的前一年———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当时晋王李存勖仍用唐哀帝年号,称天祐十九年,七月,赵普出生在李存勖控制下的幽州蓟县的一个小吏之家。
赵普出生后的第二年,后唐虽已统一中原,但幽州一带并不安宁。原来,周德威攻灭大燕后,被任命为节度使,镇守幽州,周德威“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榆关之险,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契丹又进而攻陷了营(今辽宁省朝阳市)、平(今河北省卢龙县)二州,于是,“幽、蓟之人,岁苦寇钞”。后梁贞明三年(917年),晋王李存勖天祐十四年,契丹军在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统率下,由晋王李存勖的叛将卢文进引路,南下攻破新州(今河北省涿鹿县)。李存勖派周德威领兵前去救援,被契丹打得大败,逃回幽州。契丹军乘胜追击,围攻幽州一百多天。“幽、蓟之间,虏骑遍野山谷,所得汉人,以长绳连头,系之于木。”幽州城内,“军民困弊,上下恐惧”。李存勖得报,派李嗣源(即后来的唐明宗)等人率大军救援,其中步骑达七万之众。李嗣源率军连败契丹军,方才解了幽州之围。周德威见到救援诸将,握手流涕。就在赵普出生的前一年,即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天祐十八年)十二月,阿保机又倾塞入寇,围攻幽州,攻破涿州(今河北省涿县),进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警报传到李存勖所在的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行营,晋军正与后梁军队苦战,闻讯,“军中咸恐”。
李存勖亲率铁骑五千,从镇州出发御敌。至新乐(今河北省新乐县东北),遇到契丹军前锋,击败之。至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县),为阿保机率军包围,于是发生激战。李存勖身先士卒,多次冲入敌阵,部将李嗣昭跃马奋击,才击溃契丹军。当时,大雪平地五尺,“野无所掠,马无刍草,冻死者相望于路”。阿保机引军北返。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赵普4岁时,阿保机率军攻打辽东(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地区)的渤海国,命令秃馁、卢文进率军进据营、平等州,骚扰幽、蓟(今天津市蓟县)一带。二月,后唐以赵德钧任节度使,镇守幽州。赵德钧在盐沟置良乡县,又于幽州东面五十里处筑城,都驻扎了军队,以防契丹。此后,幽州一带的安全,才有了一些保证。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赵普7岁时,义武军(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节度使王都于四月据定州反抗后唐政府,并向契丹求援。五月,契丹派遣秃馁率领五千骑救援王都,被后唐大将王晏球率军击败。七月,契丹又派惕隐率七千骑救援定州,王晏球又率军在唐河(河名,流过定州)北大败契丹军,惕隐率残兵逃回,赵德钧伏兵于要路,生擒惕隐等首领五十余人。天成四年(929年)正月,后唐军队攻克定州,平定王都之乱,秃馁等人都被捕获斩首。此时,赵德钧又在幽州东面设置三河县,防御契丹入侵。“由是幽、蓟之人,始得耕收,而输饷可通。”契丹经王都之乱的挫折后,也数年未来扰边,幽州一带,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赵普出生后直到8岁,幽州一带一直处于契丹的不断侵扰之中,幽州城也曾受到威胁,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灵上不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契丹的侵扰,稍见减少,而军阀的混战,却有增无减,幽州仍然不能避免战乱之苦。
后唐末帝清泰一年(936年),赵普15岁。就在这一年,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甘当儿皇帝,投靠契丹,引契丹军南下,帮助他实现当皇帝的愿望。后唐末帝派遣赵德钧父子率大军前去抵御,赵德钧却心怀异志,私通契丹,与石敬瑭争当儿皇帝。其事不成,赵德钧父子所率大军溃散,赵德钧父子遂投降契丹,契丹军队进占幽州一带。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攻灭了后唐政权,建立起后晋政权,终于当上了儿皇帝。为答谢契丹的支持,石敬瑭把包括幽州在内的燕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契丹,以作酬劳。在这兵荒马乱之际,赵普的父亲赵迥,不愿受契丹统治,遂率领全族南迁,来到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居住下来。
常山一带是古代赵国的地方。常山风俗,质厚少文,性多敦厚。赵普一家在常山大约居住了六年多。赵普沉厚寡言,常山豪族魏氏很赏识并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他的第一位夫人魏氏,她使赵普很早便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2年)十二月,驻在常山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举兵反抗后晋朝廷。后晋高祖石敬瑭派杜重威率大军前去镇压,在天福七年(943年)正月擒杀安重荣。两军交战,常山一带成为战场,再罹战乱之苦。赵迥本为躲避战乱南迁常山,不料又遇战火,哪堪忍受,于是再度举家南迁,到洛阳长住下去。这一年,赵普21岁,带着他的妻子魏氏,随父亲迁到了洛阳。赵普家族的其他人,除他家以外,并没有南迁,而是留居在常山。
赵普出生在“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的五代初期,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幽州,就饱尝了契丹侵扰的惊恐和灾难。后来迁徙到常山,仍没有能够逃离战乱之苦,以至再迁到洛阳。赵普在动乱中成长起来,又经历过颠沛流离之苦,对于战乱带给民间的苦难,有着亲身的体验,对于藩镇割据混战和契丹侵扰的危害,有着实际的体会和认识。因此,他对于人民要求摆脱战乱、实现统一和安定的强烈愿望,多少有所了解。这对于赵普政治思想的形成,治国措施的制定施行,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频仍的战乱,数度的迁徙,使赵普没有能够读到多少经史书籍,学识不博。虽然他自称“吾本书生”,但是学术水平与文学水平都不高,所以宋代史籍说他“初无学术”,“不以文称”。所谓“学术”,主要是指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古代书籍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即书本知识;所谓“文”,指文学水平,即写诗作文的能力。赵普早年的书本知识是不足的,他的文学水平则一直不高。然而,赵普出身于小吏世家,他的祖上三代都是小官吏。在家庭影响下,耳闻目染,他从小便得以学习吏事,逐步熟悉了官府处理具体行政事务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具备了从政治国的知识和能力,为他日后大展身手打下了良好基础。
燕赵之地,自古以来,多慷慨悲歌之士,幽燕之俗,劲勇而沉静,多才力。在这样的风俗影响中成长起来的赵普,逐渐形成了沉厚寡言、胸怀大志、以天下事为己任、多谋善断的性格,又通晓吏道,具有治国从政的能力,一有适当的时机,便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