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而对于孩子教养的培养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累积。打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家庭才是培养孩子教养的土壤。而关于孩子的教养,则来源于生活中的累积。
曾经在老张的家里出现过这样的一幅场景。孙子一到家就对爷爷大呼小叫。“老家伙,快快快,快把我的饭盛来,我肚子饿死了。”五岁的孩子这么差遣着他的爷爷。
每当这时,妈妈总是会站在爷爷这一边,对孩子的语言表示不满,“你怎么可以这样,要尊重爷爷,知道吗?”
可是,孩子的爷爷却及时出来为孩子保驾护航:“没关系,没关系,孩子饿了么,孩子这么叫我,是跟我亲热。”
老张认为孩子这样做是表示对自己的亲热不假,但是父母却忘记了,如果孩子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对于自己的长辈起外号,叫“老家伙”这样的不尊重的称呼,会不会影响到父母权威的建立?而且孩子的这种表现如果换作别人,一定会被认作是缺乏家教的表现。
在我看来,一个孩子的教养源于生活的累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反而是成就孩子有教养的重要因素。
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都要认真对待,不得马虎。比如说礼貌待人,就是培养孩子有教养的关键因素,这虽然是一桩小事,很容易被误解为属于不拘小节之列。但是,它确实是培养孩子教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在素质教育中,礼貌待人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事关孩子人际交往的大事。因此要形成礼貌待人的教养习惯,进而形成文明礼貌的美德,父母和孩子要把礼貌待人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不仅如此,父母还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让孩子养成尊敬别人的行为习惯。
曾经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位禅师到某个小村子里去。村民们表示热烈欢迎,然后大家纷纷邀请禅师到自己的家中吃饭。
其中有三位母亲去井边打水的时候碰在了一起,于是她们开始聊天。
其中第一位母亲说:“我的儿子比其他孩子身手灵巧。”而第二位母亲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极为美妙动听。”
轮到第三位母亲的时候,她只是腼腆地说:“我的儿子很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天赋。”另两位母亲听了,洋洋得意,感觉自己的孩子比她的孩子要优秀许多。
随后,三位母亲各自提着一个沉重的水桶返回村子,准备做饭招待禅师。三个儿子都跑出来迎接母亲。
第一个儿子连翻好几个筋斗,精彩的动作赢得大家的喝彩。第二个儿子唱出了美妙的歌声,确实非常动听。只见第三个儿子默默地跑到母亲跟前,替她把水桶提回家。
接下来,三位母亲同时问禅师:“你觉得我们的儿子怎么样?”
禅师回答:“你们的儿子?我只看到一个替母亲提水的儿子。”
在这个故事中,禅师的回答道出了为人之子的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当然,容貌、才华、智慧、技能都是很可贵的,但美德是最可贵的,尊敬长辈则是作为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教养。
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教养,那么家庭就是第一块试验田。如果家庭教育不注意这一点,放纵孩子为所欲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往往先是“没大没小”,接着是“没老没少”,最后很可能“无法无天”,这就发展到非常没教养的地步了,父母切不可忽视这一点。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呢?
父母必须在教养孩童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同时父母本身的教养是对孩子的教养有深远的影响。父母要将最基本的生活礼仪教给孩子,让孩子懂得尽量不要打扰或者麻烦别人。
父母还要教导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以无愧于内心的态度行事,对于社会上那些不道德、不文明的各种丑恶现象,有着很强的免疫力。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不断自己的个人修养,多为社会做好事。
同时,教养与习惯紧密相连,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内化为教养。可以说,塑造有教养的孩子是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开始的。关于教养,最起码应该体现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可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就要帮助孩子形成有教养的习惯,从而逐渐进行累积,最终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