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人进行交往,父母教会孩子学习与人互动,对于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具有积极的作用。
交往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哪怕他们在吃奶的时候,也会用“呵呵”声音与母亲进行交流。当孩子八、九个月大的时候,他们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等他们的年龄大一点,孩子们则会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父母应正确认识孩子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有意识地教会孩子学习与人互动,从而达到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的目的。
首先,父母教会孩子学习与人互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也指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但是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在与人互动的方面,能力要稍差一些,这方面就需要父母来加以调教。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其次,父母教会孩子学习与人互动,更能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的高低,它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对于人际关系交往不良的孩子,多患有心理方面的疾病,缺少了人际交往,孩子往往会表现得格外胆小,而且害羞怕生,遇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而且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与别人合作,有时还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如果能扩大人际交往,并且从中获得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可以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荀子曾经说过:“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教育家们通过研究表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状况,往往与幼年时的人际交往能力关系极为密切,因此父母要想教会孩子学习与人互动,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的性格,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来进行教育。
第一种类型说的就是孤独型。
丛丛上小学四年级了,但是父母却从来没有发现她有什么好朋友。她与父母说话的时候,从来不注意对方的眼睛,面部表情呆板,对父母不依恋。当她去学校的时候,也从来不和小伙伴们说话,无论是对谁,都表现出一种冷淡的态度。就连小朋友们都喜欢的动画片,她都没有兴趣看。父母发现,似乎自己的孩子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感兴趣。
一般来说,这类孩子的父母对待儿女较为冷淡,被称为“冰箱型父母”。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冷淡,造成了孩子对所有人的冷漠,当然对父母也不例外,用这种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同时,也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断。
第二种是以自我为中心类型。
这类孩子偏好独自一个人玩,与同伴交往时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与兴趣,从来不替别人考虑,这种孩子的交往技能差。他们在与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根本没有一点分享的意识。还有的时候,有的孩子独占心理特别严重,破坏别人的玩具,甚至于当别人不服从自己的意愿时,出现动手打人的现象。这样的孩子,多是因为父母处处宠爱造成的,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从而造成了孩子的娇纵。
第三种是偏交往型。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表现得有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同伴也能在一起玩,但是一旦遇到外面的陌生人,却往往显得手足无措。
另外,还有被动型和能力缺乏型等,从字面就很容易理解,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孩子有上述行为,他们需要父母在教育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要知道,人际交往是一种综合能力。首先,父母要通过语言鼓励和行动支持,让孩子与别人互动的愿望变得强烈起来。当孩子有了与别人交往的心愿之后,往往渴望自己被别人喜欢,于是就会尝试着主动与别人去交往。
最后,仅有交往的愿望还不够,父母要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和经验。比如说父母可以与孩子模仿与别人交往的情境表演。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景表演,产生尽可能多的相关场景,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孩子玩得起劲的时候,妈妈表演成一个抢玩具的人,一把抢走孩子手中的玩具。爸爸用商量的口气代替孩子问:“你怎么抢我的玩具?你想玩可以和我商量嘛!”然后通过互动语言交流要回玩具。
除此之外,父母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说孩子过生日的时候,请很多的人来参加,然后一起为他庆祝,从而增加与别人互动的机会。等别的小朋友过生日,父母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份礼物,鼓励他去参加。
父母在培养孩子与别人互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让孩子在父母带动下有勇气去尝试各种活动。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活泼主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