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军事故事
33616900000002

第2章

骄兵必败

“骄兵必败”意思是认为自己强大而轻敌的骄横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此典出自《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人,西汉大臣,曾任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等职。

公元前68年,宣帝刘询派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领兵攻打西北边境的车师国。车师王请求匈奴救援,匈奴没有及时派兵支援,因此车师国投降汉朝。

后来,匈奴派骑兵袭击车师。

郑吉派人突围,给汉宣帝送去一道奏疏,请求派兵支援。

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这件事。将军赵充国主张趁当时匈奴势弱,派兵攻打匈奴右翼,使匈奴再不能袭扰西域。丞相魏相不同意派兵出战,他上书进谏,陈述自己的见解。他说:“近年,匈奴没有侵犯我们边境。现在为了车师,就要去攻打匈奴,这是没有道理的。现在,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很困难,没有衣服穿,只能穿着羊皮、狗皮,没有粮食吃,只能吃草籽,怎能轻易兴兵打仗呢?国内连年遭灾,收成不好;郡县的许多官吏不称职,风俗、道德也很成问题,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的案件经常发生。我认为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处理好国内的事情,应当首先整顿朝政,任用贤能,这才是大事。即使这次出兵打了胜仗,后患也是无穷的。仗着国大人多而对外炫耀武力,这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

汉宣帝采纳了魏相的正确意见,决定暂不去攻打匈奴,就派兵接应郑吉的军队返回渠犁。

金城汤池

“金城汤池”有时也写作“固若金汤”,比喻城防坚固,极难攻入。

此典出自《汉书·蒯通传》:“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则边地之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降而身死”,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秦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下阵县(今河南淮阳)后,派一个叫武臣的人当将军,带三千士兵渡过黄河,攻打河北各地。武臣一过黄河,就开始攻打城池,招兵买马,使起义军的力量迅速扩大。但也有很多城池防守严密,守城者据城固守。

东郡范阳是起义军攻打的下一个目标。范阳令徐公非常害怕,命令士兵日夜,加强守备。有个叫蒯通的人来见徐公,请求徐公派他去见武臣,以免城破人亡。于是徐公就派蒯通去见武臣。他见了武臣后说:“你知道范阳令徐公为什么不肯投降吗?他怕即使投降了也被你杀掉。如果你真的把已投降的徐公杀了,那么其他各城池的守将就会互相转告说:‘反正投降也是死,还不如据城固守。’一旦这样,那些城池就可能像金城汤池(金属铸造的城郭,滚烫的护城河)一样坚固,再攻打就难了。如果你能优待徐公,其他城池的守将定会纷纷投降。”武臣接受了蒯通的建议,优待了范阳令徐公。其他城的守将看到这种情形,果然纷纷都投降了,武臣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三十多座城池。

弭兵会议

弭兵会议反映了春秋末期诸侯割据、争做霸主的矛盾冲突。比喻通过会议、谈判化干戈为玉帛。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襄公三十一年》:“宋向戌善于赵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春秋时期,卫国的卫献公杀掉宁喜,公子鲜出奔晋国时,卫国大夫石恶正奉宁喜之命与各国大夫在宋国开弭兵会议(公元前546年)。那时各国诸侯召开会议,像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个诸侯都亲自与会,因为当时列国争端主要是诸侯的兼并战争。而诸侯在兼并战争中,必须依靠他们的手下,只好把新取得的土地分别赏赐给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夫,因此真正从兼并战争中得到好处的实际上是诸侯手下的大夫。他们从战争中得到了土地,通过盘剥农民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后来大夫的势力愈来愈大,绝大多数的诸侯反而做了挂名国君,正如周天子做了挂名天子控制不了诸侯一样。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中,为了扩张各自的势力,这些大夫之间也进行兼并战争。列国的战争由此演变成大夫的兼并战争。前来参加会议的也是各国大夫,如:晋国赵武、楚国屈建、宋国向戌、鲁国叔孙豹、卫国石恶、蔡国公孙归生、陈国孔奂、郑国良霄等。从此以后,列国的战争变成大夫和大夫之间的战争了。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晋国和楚国分配势力的会议。晋、楚两国可以说是南北两个集团的领袖,都有独立的势力范围。

鲁、卫、郑、曹、邾、莒、滕、薛等是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蔡、陈、许、沈(河南省汝阳东)等是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其余像宋、齐、秦等大国,谁也不属谁,可以说是独立自主的诸侯国。三大国中,宋国是会议的发起人,当然参加大会。但齐、秦两国都没参加会议。大会一致决议:原来受晋国保护的国家也得朝聘楚国,而原来受楚国保护的国家也得朝聘晋国;凡是破坏盟约先出兵的,各国就共同去攻打它。

这样,一向被中原诸侯视为“蛮族”的楚国,便正式被承认为霸主,犹如晋国是霸主一样。而楚国屈建仍觉得不满意,他对宋国向戌说:“两个盟主怎么行得通呢?到底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呢?请你先跟晋国说明白,歃血为盟的时候,必须让楚国在先。”向戌只好去见赵武。他见了赵武,难于开口,只好由他手下的人传话。赵武一听,如果答应他,晋国的地位就降低了;如果不答应他,这个“弭兵会议”大概就将变成“开战会议”了。但楚国的态度如此强硬,非占上风不可。赵武虽想屈服,却又怕授人话柄。晋国大夫想出个好主意,他对赵武说:“霸主靠德行服人,武力是次要的。我们只要有德行,即便让楚国占了上风,诸侯依然会佩服我们。再说这次会合各国大夫原本为了平息战争,不打仗,大家都有利。为争先后排名次而打起来,岂不丧失了弭兵会议的意义?只要大家有利,退让一步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番话说中了赵武的心事。因为当时晋国的六家大夫(赵氏、范氏、智氏、中行氏、韩氏、魏氏)内部竞争非常激烈,无法兼顾跟楚国相争。

于是,赵武答应了楚国的要求。

卫国石恶和各国大夫订完盟约,正要回去,忽然听到卫献公杀了宁喜的消息。由于石恶是宁喜的同党,所以他无法回去了,只好随赵武到晋国去。

郑国大夫良霄回郑国后,根本不把郑简公放在眼里。不久,郑国国内其他的公子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良霄也死在内乱之中。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年),郑简公拜子产(又名公孙侨)为大夫。子产是一位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他执政以前,就已经受到了许多人的崇拜。公元前563年,郑国有一批奴隶起来暴动,杀了几个有权有势的大夫,要求当时执掌郑国政权的子孔烧毁丹书。子孔想用暴力镇压,将起事的人全杀掉。子产阻止他说:“千万不能这样做啊!您干脆依照众人的要求把丹书烧了吧!”子孔说:

“如果众人反抗就屈从他们,那不等于是由众人执政吗?国家还治得了吗?”了产说:

“众怒难犯。在这危急时刻,如果您坚持独断专行,可太危险了。在我看来,不如烧了丹书,安定人心要紧!”子孔不禁心虚起来,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在仓门外把丹书烧了。一场暴动,就这样平息下来,很多奴隶获得了自由。人们都盛赞子产的精明能干。

地利人和

“地利人和”用来比喻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都好。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轲,一是战国时的一位思想家,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提出以“仁政治国”和“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

孟轲的政治主张、哲学理论等收集在《孟子》一书中。“地利人和”这篇文章,见于《孟子·公孙丑》的下篇。文中,孟轲论述了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的道理,重点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指出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重要,地形有利不如得人心重要。

巧退秦兵

“巧退秦兵”这个典故比喻爱国主义精神。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间训》:“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

这段话意思是说:

秦穆公派孟盟等出兵偷袭郑国。军队来到郑国东西,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共同商议说:

“秦国的军队已经远征几千里,频繁地攻克了很多国家,看他们的趋势,一定是要偷袭咱们郑国。只要是偷袭其他国家的人都以为那个国家不知道要被偷袭,没有准备。如果我们说明知道了他们的真情,他们一定不敢再前进,这样就可保住郑国不受到侵略。”

于是弦高和蹇他就假装是受郑王的命令,用十二头牛,去慰劳秦军。秦国的三个统帅觉得非常奇怪,认为郑国已经发觉了就互相商议说:

“凡是偷袭别国,都是因为对方不知道。现在人家已经知道了,专门派人来慰劳,那就一定加强防守了,所以,再按原计划行动,可能就不会有好结果了。”于是就退兵回国了。

号令如山

“号令如山”的意思是,发出的军令像山那样不可更移,人们用它形容军纪森严。

此典出自《宋史·岳飞传》:“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节使诚信,必善遇我。”

公元1129~1130年,金兀术率军深入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企图一举消灭南宋政权。但是,遭到了“岳家军”的顽强抵抗。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多次打败金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岳飞出任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和荆、襄、谭州制置使,封为武昌郡开国候;后来又出任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皇帝下诏,命令岳飞征讨贼人杨幺。岳飞所率领的将士都是西北人,不习惯水战,岳飞说:“用兵之道,哪有什么不变的规矩?只是看你如何运用罢了。”于是岳飞首先派遣使者去招降杨幺贼党。

贼党黄佐说:“岳节度使军纪森严,发出的军令像山那样不可更移,如果同这样的军队打仗,绝对不会有好下场,不如前往归降。岳节度使诚实守信,一定会友善地对待我们。”于是,黄佐投降了。

鸣鼓而攻

人们用“鸣鼓而攻”表示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此典出自《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孙氏、仲孙氏和叔孙氏势力很强大。公元前562年,这三家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孙氏分到三分之一;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孙氏分到二分之一。由于季孙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因此他很快就富起来了。

季孙氏本来就比周王室的公侯还富有,孔子的学生冉求又帮助季孙氏到处搜刮钱财,使得季孙氏更富有。于是,孔子对其他学生说:“冉求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指责他了!”

大树将军

“大树将军”这个典故指具有廉正谦让品德的将军。

此典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

‘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公元8年,上层豪强的代表王莽废除西汉刘氏皇朝,建立起国号叫做“新”的王氏皇朝。

公元22年,南阳郡舂陵乡(湖北枣阳县东)人刘演、刘秀兄弟起兵反对王莽,他们又召集新市、平林、下江的兵士,同王莽的军队作战,第二年汉兵就达到十余万人。经过一番争执,懦弱无能的刘玄被拥立为皇帝,号称更始帝。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冯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