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励志故事
33615700000014

第14章

单于果真派了精兵,最终将李陵堵在山谷中,大叫:“李陵快来受降!”

由于李陵的部队在谷底,单于在山上,地形上很不利。单于用石头、木棒袭击汉军,汉军死伤惨重,实在无法前进了。

天黑以后,李陵数一数人数,活着的人不多了,便悲痛地与他们说:“我们注定失败了,这样下去谁也活不成了,你们别跟我走了,有勇气的去和单于拼命吧……”

汉军的将官劝他说:“将军,别悲伤,你的大名威震匈奴,上天不会让你死的,你以后还可以设法回汉。从前不是也有过汉将被俘以后重新回到家乡的吗?皇帝也是以礼相待的,更何况您李大将军呢?”“不,我不死在战场就不是壮士!”

李陵下令放倒军旗,把珍宝埋入地下,然后对将士们说:

“现在还剩下几十只箭,还是完全可以逃脱的,不要等待天亮以后被他们俘虏去。你们像鸟兽那样各自散去逃命吧,即使只有几人回去报告皇帝也是好的。”

李陵给每个军士带上两升粮食、一块冰,冰是当水喝的。半夜之后,他让兵士们各自走开,他自己上马驰出山谷,单于用几千骑兵追赶他,成安侯韩延年中箭落马,最后只有李陵一人战败被俘。

三涂八难

“三涂八难”本是佛家语,指见佛闻法的种种障碍。后来,人们用它形容遭受到的种种艰辛和不幸。

此典出自典出《南齐书·周传》:“三涂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

南北时期,有一个人叫周颙(字彦伦),在齐太祖(萧道成)建元(公元479~482年)初年,任长沙王参军,后来任军参军,山阴县令,又任文惠太子中军录事参军,太子仆,兼着作郎。周颙阅百家之书,精通佛理,写有《三宗论》,有一个智林道人对周颙作了很高的评价。

每当宾友聚会时,周颙谦逊地避席而坐,与宾友交谈,语音如行云流水,使听的人忘记了疲倦。同时,他还精通《老子》、《周颙易》,与当时的有名之士张融谈论深奥玄远的义理,谈得难分难解,整整一天都没有休息。周颙清贫寡欲,整天吃素食。虽然有妻子,但还是自己一个人居住在山舍之中。

卫将军王俭对周颙说:“你在山中吃什么呢?”周颙回答说:“我吃的是粗糙的米,洁净的盐,绿色的葵菜,紫色的蓼类植物。”文惠太子问周颙说:“哪种菜食的味道最好?”周颙回答说:“初春的韭菜,秋末的菘菜(别称黄芽菜)。”那时候,有一个人叫何胤,也非常信奉佛法,潜心修身养性,不娶妻妾。文惠太子又问周颙说:“你同何胤相比,谁的佛法学得精些?”周颙说:“我说给你听。佛家认为,见佛闻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修养不到家,心存恶根,就无法见佛闻法。见佛闻法有八种障碍,称作八难。例如,有乐无苦,不思修道;自恃聪明才智,不肯信佛;生于佛前佛后,无缘见到佛;聋、瞎、哑,也是见佛闻法的障碍。阻碍最大的是头三条,即地狱、饿鬼、畜生,称作三涂,又称三恶道。这三涂八难,是哪个人都不能避免的,因此应当努力修炼。然而,我们各有各的拖累。”太子问:“拖累是什么呢?”周颙回答说:“我自己有妻子,何胤喜爱吃肉。”

沙丘鲍鱼

“沙丘鲍鱼”比喻暴毙。

此典出自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会暑,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走到平原津的时候,秦始皇病了。他害怕死亡,因此群臣都不敢谈论死亡的事。秦始皇的病情加重了。他写了一封信,留下自己的符玺,在信中他要求扶苏:发丧到咸阳后安葬。这封书信落到宦官赵高手里,但他并没有把信送给在上郡监督蒙恬军的公子扶苏。

这一年的七月,秦始皇死在沙丘平台。

丞相李斯由于秦始皇死在外地,担心诸公子及天下各地乘机作乱,就对秦始皇死亡的事秘而不宣,没有举办丧事。尸棺仍放在秦始皇乘坐的车中,每天依旧由受秦始皇宠幸的宦官陪乘,照常送饮食。百官也照旧到车前奏事,宦官则在车中处理群臣所奏之事。只有公子胡亥、宦官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等五六个人知道秦始皇已死的真实情况。以前,赵高曾经教胡亥学习书法及狱律令法等,因此胡亥很宠幸他。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偷偷拆开秦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书信,篡改书信内容,诈称丞相李斯在沙丘接受秦始皇遗诏,立公子胡亥为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又给公子扶苏、大将军蒙恬写了一封信,揭发他们的罪过,赐令他们自杀。接着,大队人马上路,从井陉抵达九原。那时,正值溽暑盛夏,秦始皇的车发出尸体的腐臭味,于是命令随从的官吏在车里放上一石鲍鱼,用这个混淆尸体发出的臭味。

山穷水尽

“山穷水尽”比喻陷入了绝境,亦作前面已经没有了去路。

此典出自典出宋代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因为全力主张抗金被免职,回到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旁闲居了五年。

公元1167年,有一天陆游到镜湖附近的山西村去游访。这里农民的十分热情好客,尤其是村庄如诗画的景色,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游访归来后,陆游便写了一首田园诗《游山西村》。诗的全文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身轻言微

“身轻言微”意思是地位低下的人,说的话往往不被人重视。

此典出自典出《后汉书·孟尝列传》:“臣前后七表言次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东汉时候,浙江会稽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对年老的婆母十分孝顺。丈夫死后,她一个人砍柴烧饭,侍奉婆婆,村里人都夸她是一个好媳妇。到了后来,她的婆母因为年老去世。

这位寡妇有一个小姑,也就是她丈夫的妹子。这个人心肠歹毒,为人刁钻,对自己母亲不但不敬不孝,反而说她自己受嫂嫂虐待。老人死后,她居然到县衙告状,说正是嫂嫂毒死了老婆婆。县令是一个昏庸之辈,不去调查就判了寡妇死罪。当时在县衙内担任户曹小官的孟尝,知道这是一起冤案,急忙报告太守,可太守根本不当回事儿,孟尝又气又恨,哭着离开官衙,辞职不干了。寡妇终于冤枉而死。

两年之后,换了一个新太守,孟尝向他告发寡妇蒙冤受难。新太守惩办了诬诌贤妇的那个女人,郡中百姓都非常高兴。

不多久孟尝到合浦当太守,他制定了采珠的一些法令,保护母贝,珍珠产量逐年提高,使贫穷的合浦又繁荣起来。当地的采珠人和百姓交口称颂他的功绩。

孟尝有一个同乡,名叫杨乔,那时正在朝廷做尚书。他很了解孟尝,所以曾七次向皇帝推荐孟尝,但汉桓帝都没有理睬。

杨乔第八次给桓帝上书,说:“臣下前后七次向陛下举荐合浦太守孟尝,但因为我职位低下,言语也就微不足道,始终得不到采纳。孟尝的确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是个难得的清廉之士呀,假如选到陛下左右,必定能帮助陛下成就大业!”

可是汉桓帝仍然不采纳杨乔的建议。

孟尝不愿做官,他便以生病为由,请求免职还乡。听说孟尝要弃官归家,老百姓都地拦路阻挡,不让他辞官。郡吏们也拉住车辕,极力挽留他。可是孟尝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当官,于是他就在夜里坐上渔民打鱼的小船,一个人悄然离去了。

尸居余气

“尸居余气”意思是说一个人已接近死期;也形容人暮气沉沉,碌碌无为。

此典出自典出《晋书·宣帝纪》:“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

魏废帝嘉平时,曹爽当了大将,并且掌握了全国的军权,他便骄奢无度,任情恣肆地享乐,那时很多人向他规劝,他全都置之不理,他所害怕的人只有太傅司马懿。

那时候河南主官李胜,是曹爽的亲信僚属,他被调任到荆州去做刺史时,就清楚地知道曹爽最害怕的是司马懿,于是便向司马懿去辞行,想顺便侦察司马懿的行动。司马懿专门装出生病的样子,叫两个婢女扶持着,衣服一半落在地上,用手指指嘴,就表示口渴,于是婢女就给他吃粥,他装出没有气力去接碗样子,就用嘴在婢女手上喝着吃,粥都流在胸前的衣服上。李胜见他这个样子,说:“我原以为是你的老毛病复发,哪里知道你的身体衰弱到这个地步呢?”司马懿有气无力地说:“我年老多病,就要死了,你要到并州去,并州地方接近胡人,你要留心防备,我可能不能再和你见面了,我的儿子,请你好好的照顾他们。”李胜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又假装不懂的胡言乱语了一阵,李胜见他神志不清,回去报告曹爽说:“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大概就快死了,不必忧虑他了。”

势均力敌

“势均力敌”的意思是,双方力量旗鼓相当。

此典出自《宋史·苏辙传》:“吕惠卿始谄事王安石,倡行虐政以害天下。及势均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

苏辙(公元1039~1112年),字子由,宋代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弟弟。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辙与哥哥苏轼同年考取进士。王安石实行革新新法时,苏辙极力反对。

那时有一个叫吕惠卿的人(公元1032~1111年),字吉甫,当初大力讨好奉承王安石,扶助他推行新法,有关重要的改革措施,他全部都参与了。因此,他颇受王安石的器重。

吕惠卿一开始时巴结、谄媚王安石,倡导推行暴虐的政策,给百姓带来很大危害。

后来,王安石罢相,吕惠卿同他力量相当时,就倾轧、设计陷害王安石,对王安石的态度非常恶劣,比仇敌还厉害。对吕惠卿的得丑恶表现,世上人更为厌恶。

成由勤俭破由奢

成功来自勤俭,破败由于奢侈。

此典出自唐·季贺《咏史》。

在《韩非子·十过》中有一段记录说秦穆公非常关心他的统治,为此他问由余,要由余回答古代的皇帝使国兴与国衰的原因所在。

由余回答说:“由于勤俭而使国家兴盛,由于奢侈而使国家覆亡。”

后来,唐代诗人李贺又取其意,写成《咏史》诗一首: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珍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咏史》这首诗运用比喻,象征手法道出国家兴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由勤俭破由奢”。

一言为重百金轻

一句话使百两黄金都显得不重了。比喻言出必行。形容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此典出自宋·王安石《临川集·商鞅》。

北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是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力主变法,大力推行新政。但由于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而遭嫉受谤,新政失败,他也因此仕途起伏不定,最后被罢官回乡。此时王安石写下大批诗文,针砭时政,抒发胸臆。他有一首题为《商鞅》的七言诗,诗中写道: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诗中说的是商鞅在秦国帮助秦孝公变法的事情。商鞅制定的新法公布以后,为了让人们相信革新必定施行,他在城南门外立下一根3丈高的木柱,声称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去,赏给黄金200两。许多人不相信这是真的,没人响应。商鞅又宣布给搬木柱的人赏金1000两,于是有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去,他竟真的得了1000两黄金。这件事引起轰动,百姓们都相信了新法,认为商鞅说话算数。

王安石以商鞅变法来抒发自己的改革决心,认为要像商鞅那样言出必果,才能取信于民,成就大业。

不足回旋

这个典故形容处境局促,连转身都不便。

此典出自《汉书·长沙定王传》应劭《汉书集解音义》:“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

西汉时,景帝刘启将自己的十三个儿子分封为诸侯王,从而达到加强自己的统治势力的目的。

公元前142年,各诸侯王前来朝见,汉景帝设宴招待。席间,大家跳舞歌唱,共祝景帝万寿无疆。只有长沙定王刘发跳起舞来缩手缩脚,十分别扭,别人都笑他笨,不擅长跳舞。景帝看到以后,心里也不大高兴,便责问他为什么这样笨拙。刘发说:我们那里国小地狭,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景帝一听,心中便明白他是嫌封地小了,故意用此法要求扩大封地,于是景帝便把武陵、零陵、桂阳三个地方加封给了他,扩大了他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