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心灵故事
33615300000009

第9章

因当政人大都是昏庸无能,恣意玩乐,任情享受,争夺私利,不把国事放在心上,所以他时时在家里长吁短叹。岳飞的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贤母,看到儿子想为国家做一番大事,非常欢喜,就时时鼓励他。有一天,她看到儿子在书房叹息,对儿子说:“你不要忘记报国,我在你背上刺几个字吧!你愿意吗?”岳飞又忠又孝,听了母亲的话,马上把上衣脱下来,让母亲刺字。于是他的母亲就在他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或比喻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拼搏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时也比喻徒劳无益。

此典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以前有一座山,名叫发鸠山,山上长着许多柘树,树上居住着一种鸟。它的形状像是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人称“精卫”。它叫起来,总是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它原本是古代教人如何种植五谷的神农氏的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在东海里游玩,不幸溺水而死,就这样变成了精卫鸟。精卫每天不停地衔来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把它们填塞到东海里,决心要把淹死它的东海填平。

夸父逐日

这个典故形容志向虽大,但难以成功。亦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或不自量力的人。

此典出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上古时代,有一个神人名叫夸父,他有一个伟大的志向,就是要追上太阳。那一天,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露出半张脸,夸父便甩开两条长腿,用尽全力由东向西奔走。一天之内,他不吃不喝,只是分秒必争地追逐着日影。

到了下午,夸父依旧追赶着太阳,而太阳到了它将要落下的隅后。此时的夸父才觉得口干舌燥,需要马上喝下大量的水。

于是,夸父跑到黄河边上去喝水。他一口气将黄河的水喝个精光,黄河也显出了河床。但他还是觉得非常渴,于是他又跑去喝渭水,渭水也让他喝干了。然而,夸父仍然感到口渴难忍,胸间似有烈火焚烧,异常难受。

这时,他想起在北方的雁门山下有一个纵横千里、异常宽阔的大湖。“那里水多,一定能让我止渴。”他想着又迈开步伐,向北而去。

但是,夸父渴得实在难以忍受,他已经连路也走不动了。大湖又那么遥远,一时难以赶到。夸父艰难地走了一阵,终于还没等赶到大湖,他便因过度饥渴而倒在地上死去了。

夸父倒在地上的时候,把手杖扔在地下。他死之后,手杖便化作了一大片桃林,绵延数千里。

鲲鹏万里

后人用“鲲鹏万里”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此典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在北方的大海里生活着一条大鱼,叫鲲。鲲很大很大,谁也说不清它究竟有多大。后来鲲变成了一只大鸟,叫鹏。那大鹏的脊背也不知有几千里大;它一旦展翅高飞,翅膀看起来就像天边的一大片云彩。就是这只大鹏鸟,乘着北海上的风暴一飞就要飞到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

大鹏飞向南海的时候,先用翅膀击水行三千里,这样它就能借助海上旋风之力,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飞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再向南飞。小雀儿看见大鹏这样高飞远举,还嘲笑它说:“你到底要飞往哪里去呀!我往上跳跃腾起,不过几丈,飞翔在蓬蒿草丛之间,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是它到底要飞到哪里去呢!”

老当益壮

“老当益壮”形容年纪虽老,志向更高。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

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西汉末年,扶风郡中有一个壮士名叫马援,志向远大。马援不仅知书识礼,而且精通武艺,所以他哥哥称他“大器晚成”。哥哥死的时候,马援持服行丧,侍奉寡嫂,恭敬尽礼非常周到。后来他做扶风郡督县官,奉命押送一批囚犯,一路上他看到囚犯们痛苦不堪的表情,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于是马援把那批囚犯都放了,自己则逃亡到北方去。

马援在北方放牧,因为很有本事,养了几千头牲畜,马援常说:“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把赚来的钱全都分给亲友,自己只穿破羊皮裤。

王莽末年,马援在隗嚣手下做大将。

那时候天水隗嚣、四川公孙述和刘秀三足鼎立,公孙述在成都称帝,隗嚣派他到公孙述那里去打听情况,马援认为自己和公孙述是同乡,两人一定会相见如故,没料到公孙述摆出全副架势,由礼官赞礼,才引见他。马援看见公孙述如此装模作样,因而没说几句话就走了。后来马援又被派到洛阳见刘秀,刘秀立即热情地接见了他,还虚心地请教马援,他有哪些不如人的地方,并且亲自陪同马援到各处巡视,征求他对国事的意见。马援见光武帝能礼贤下士坦诚相待便留了下来。

马援在东汉做大将,被派去屯田,立下了很多的功劳。恰遇到南方交趾有女王聚兵造反,攻打边疆州郡,马援请命带兵出征,光武帝于是封他为伏波将军。马援带了水路各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沿海进攻交趾,交趾军打不过他们,一败涂地,汉军乘胜直击交趾巢穴,女王退到一个山洞里,被汉军捉住杀了,马援平定了交趾。为了纪念战功,后人还建立了一个大铜柱。马援得胜班师回朝,朝中文武百官都赶到三十里外的地方去迎接他。马援谢道:“男儿就是要拼死疆场,用马革包裹尸体回来。”

后来洞庭湖一带又发生了五溪蛮人作乱的情况,光武帝派兵征伐。因山泽瘴气薰人,汉军全军覆没,马援知道了,就向光武帝上禀,表示愿意自请带兵出征,光武帝看他想了一会儿说道:

“你年纪太老了吧。”马援道:“我虽然六十二岁了,却还能披甲上马,不能算老。”马援穿好甲胄一跃登鞍,非常自豪觉得自己还可以为国效劳,光武帝称赞他道:“这个老人家,真是老当益壮啊!”这位老将军又率领汉军为国立功去了。

臭味相投

思想道德行为腐朽不堪、为社会所不齿的人,偏偏也会有欣赏他、追逐他的人,这就叫臭味相投。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孝行览·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有一个浑身散发着恶臭的人,他的父母、兄弟、妻妾、朋友没有一个愿意和他住在一块,他自己因感到万分苦恼而住到海上去了。可是海上却有喜爱闻他的臭气的人,一天到晚跟着他寸步不离。

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形容贫贱之交。

此典出自《后汉书·吴佑传》:“时公孙穆东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

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后汉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公孙穆,他非常喜爱学习,他读书读到一定阶段,很想再求深造,进一步去游太学。不过,想进太学读书,需要很高的费用,公孙穆家里很穷,拿不出这笔巨大费用,正在着急的时候,忽然听有人说:有一个富户吴裕,正想招雇一大批舂米工人。公孙穆一想,不如去做工攒点钱,将来再进太学也不迟。于是他便假扮工人模样,前往应征。一天,吴裕巡视舂米的工地,看到公孙穆,觉得他举止斯文,不像是做工的样子,问起原因,才知原来是一个饱学之士。吴裕对公孙穆这种苦学精神,非常佩服,便不顾贫富悬殊,在舂米的杵臼前面,同公孙穆交起朋友来。在当时的环境,贫富阶级的观念很深,吴裕肯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读书人做成好朋友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

倒屣相迎

“倒屣相迎”指倒穿着鞋迎接客人,形容迎客的急迫,或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

有时也用来比喻客人的尊贵。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王卫二刘传》:

“时邕才学显着,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皆惊。”

东汉汉献帝时,朝中有个叫蔡邕的人,当着左中郎将的大官。

蔡邕是当时非常有学识的人,颇受皇帝的器重。所以,他家里的客人很多,常常是宾客盈门,门庭若市。一天,家人报告说,门前来了一位叫王粲的客人。蔡邕一听到王粲的名字,赶紧丢下屋里的客人,慌忙跑出去迎接,在慌忙中竟把鞋子穿反了。

没过一会儿,蔡邕将王粲请进客厅。

客人们一见这位来客,不禁惊呆了。原来王粲是一个少年,身材瘦弱,大家对蔡邕以高贵的身份竟这样亲自去迎接一个小孩子感到不可思议,似乎是有失身份吧!

蔡邕看到大家的惊愕神色,便赶忙介绍说:“这位是王粲,才能出众,我不如他呀!我家里所有的书籍和文章,都应该赠给他。”

王粲的智力超群名不虚传。有一次他与朋友同行,见到路旁有座石碑。朋友问他:“您能够把石碑上的碑文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吗?”王粲笑着说:“能!”于是他便一字不差地背下了碑文,那位朋友非常惊讶。

有一天,王粲看人下棋。忽然棋盘上的棋子被人一不小心碰乱了,无法再下。王粲伸手将棋子摆好,与散乱之前完全一样,周围看棋的人无不被王粲的记忆力惊呆了。下棋的一个人认为这是王粲偶然碰上了,不相信他真的记住了棋局,于是便把棋盘盖起来,让王粲重新摆一局。结果两局棋子完全相同,大家全都口服心服了。

王粲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曾经写下六十多篇诗歌、辞赋。后来他做了魏国的侍中,去世的时候年仅四十一岁。

东道主人

古人把“东”当做主方,“西”当做客方。因而住屋的屋主称之为“房东”;主人请教师在家教课,称教师为“西”宾或“西”席;另外人们出钱请客,称主人为“东道主人”或叫“东道主”、“东道”。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郑国时,郑国曾经阻止他进入郑国。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一直忘不掉这件事情,时刻想要报仇,就联合秦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非常害怕,派烛之武劝说秦穆公退兵。秦国将士禁止他进去,他便在城外放声大哭起来。兵士们把他抓到秦穆公面前,问他为什么哭,他说:

“我为郑国哭同时也为秦国哭。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在郑国的西边,郑国一亡,晋国更强大,秦国就显得弱了。帮人家攻打别国的土地,反而削弱自己国家的力量,聪明人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秦穆公听了,大吃一惊,连声说道:

“对,很对!”

烛之武又说:“如果秦国现在肯撤兵解围,郑国就脱离楚国,像臣子一样服侍秦国,如果让郑国作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那么,也可以供应秦国人旅行来往中缺乏的东西,对你也有益无害呀!”穆公听了,非常兴奋,便同郑国订立盟约,派将军杞子、逢孙、扬孙三人去郑国驻防,自己带着大军秘密回国。晋国因秦国背盟,不得不撤兵,于是郑国之围被解除了。

东家之丘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近在身边的知名人物。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邴原传》:“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是不知而曰然者,何?’另据《孔子家语》:孔子的西邻不知孔丘为何人,只要有人问及孔子的,他都称呼孔子为‘东家之丘’。”

东汉时候,有一位着名的学者,名叫邴原,当时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几百人。

邴原既不做官,也不攀高结贵,以学识和品格着称于世,很受人们的仰慕。

邴原年少的时候很苦,十一岁时父亲就死了。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是孤儿,生活十分艰难。邴家的邻居是一位教书先生,一天邴原边哭边经过他的家门。先生见邴原哭得伤心,便问:“喂,为什么哭呀,快告诉我!”

我非常羡慕其他的孩子跟你学习,但是我没有父兄,交不起学费,不能跟你读书,所以很伤心……”

先生被他的求学精神感动了,便安慰他说:

“只要你有志气,肯下功夫学,我不收你的钱,你明天就过来读书吧!”

邴原学习非常刻苦,一个冬天就背诵完了《孝经》、《论语》,先生非常喜欢他。

几年之后,邴原长大了,便想离开家乡到外地投拜名师。他积攒了一点旅费,背上书袋,投到安丘县的孙崧门下,孙崧推辞说:

“邴原啊,不是我不肯收下你,只是我确实不适合做你的老师,你的家乡就有一位着名的大学者郑玄,他住在高密县,和你家同属青州。

郑玄纵览古今,博闻强识,是当今学子的楷模。你却舍弃他而跋涉千里跑到这里来,岂不是像从前孔子的邻居一样,不知道他的名气,只认识他是东家的那个‘丘’吗?如今你不也是把郑玄看做是当年‘东家之丘’了吗?”

邴原辩解说:“先生之言确实是苦口的良药,但您没有理解我的心意。人各有志,因而所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因而才会有登山采玉的,有入海采珠的。你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的深浅,入海的人不知道山的高矮吗?先生说我将郑玄看成了东家丘,那一定觉得我是西家的愚夫啦?”

“不,不,”孙崧连忙解释,“你们那里的许多人我都认识,真的没有发现没有像你这样的求学者。你有很高的志趣,我不如你呀,不如我送你一些书,你另请高明吧!”

邴原只好收下孙崧送给他的书,辞别孙崧,另外求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