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疟门
33614300000014

第14章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总论

按经言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又言痎疟皆生于风,又言风寒之气不常,又言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此皆以风寒暑湿为言也。语温疟则曰风寒中肾,语瘅疟则曰肺素有热。夫冬寒既可以中肾,则心肝脾肺四脏,独无令气之邪可以入客乎?肺热既可以成疟,则肝脾心肾之气郁而为热者,独不可以成疟乎?然语六气者道其常,语五脏者尽其变也。须知风与暑,阳邪也;寒与水,阴邪也。风者阳中之凉气也,暑者热中之阴邪也,由是则四者皆属于寒。夫夏伤于暑,汗出腠开,当风浴水,凄沧之寒伏于皮肤,及遇秋风,新凉束之,表邪不能外越,阴欲入而阳拒之,阳欲出而阴遏之,阴阳相薄而疟作矣。浅者病在三阳,随卫气以为出入,而一日一作;深者病在三阴,邪气不能与卫气并出,或间日或三四日而作,作愈迟者,病愈深也。经之论疟,无漏义矣。而仁斋、丹溪又分痰与食饮、与血瘴、与劳、与牝,此不过疟之兼证耳,非因而成疟者也。故治疟者,察其邪之浅深,证之阴阳,令其自脏而腑,散而越之,邪去则安。古法有汗欲其无汗,养正为先;无汗欲其有汗,散邪为急。然邪在阳者取汗易,邪在阴者取汗难。必使由阴而阳,由晏而早,乃得之也。又热多者凉药为君,寒多者温药为主。至于痰、食、血、饮、瘴、劳与牝之七证,各随其甚者而兼理之。世俗又有鬼疟之名,此为时行疫气,投平胃散无不截者。总之脉实证实者,攻邪以治标;脉虚证虚者,补正以治本。久疟必虚,惟人参、生姜各一两,连投二服于未发之前,莫不应手取效。贫困者白朮可代,血亏者当归可代。近世不明表里虚实,辄用知母、石膏、芩、连、栀、蘗,若表未解而得此寒凉,而寒邪愈固;或用常山、草果、巴豆、砒、雄,若正已虚而得此克伐,则元气转虚,致夫绵延不已者,皆医之罪耳,岂病之咎耶!

证治

疟疾多因风寒暑湿,天之邪气所伤,当分经络而发汗。其七情痰食水血,皆兼见之候,随证治之。

风疟,必恶寒自汗,烦躁头疼,必先热后寒,宜柴胡、苏叶、细辛、白芷、羌活、生姜之类。

温疟,乃受冬月之寒,复因暑风而发,亦先热后寒,如热多者小柴胡汤,寒多者小柴胡汤加桂。

寒疟,乃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受于腠中,复因秋风凉肃而发,先寒后热,宜羌活、紫苏、生姜之类散其太阳之邪,次用柴胡汤。近来不问何经,俱用柴胡者,非也。

瘅疟者,肺素有热,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少气烦冤,手足热而呕,此但热而不寒,盛暑发者人参白虎汤,秋凉发者小柴胡汤。

湿疟,乃汗出澡浴,或冒雨,或湿袭,其证身体重而痛,呕逆胀满,胃苓汤加羌活、紫苏。

牝疟者,其人必阳气素虚,当盛暑时乘凉饮冷,阳虚阴盛,故但寒而不热也,柴胡桂姜汤。

食疟者,必肥甘无度,或生冷受伤,食滞痰生,其证饥而不能食,食则胀满呕吐腹痛,青皮、草果、豆蔻、砂仁、神曲、山楂之类。

瘴疟,由岭南地方天气炎,山气湿多有岚瘴之毒,发时迷闷,甚则狂妄,亦有不能言者,皆由血瘀于心,涎聚于脾,须疏通六腑,凉膈散或小柴胡加大黄、木香。

劳疟,必素有弱证,或因疟成劳,十全大补汤,有热者去桂。

疟母,由治之失宜,荣卫亏损,邪伏肝经,胁下有块,此证当以补虚为主,每见急于攻块者,多致不救,六君子汤加木香、肉桂、蓬朮、鳖甲。

鬼疟者,俗以夜发者为鬼疟,非也。邪入阴分,发于六阴,宜四物汤加知母、红花、升麻、柴胡,提起阳分,方可截之。惟时行不正之气,真鬼疟也,宜平胃散加雄黄、桃仁。

截法

疟发四五遍后,曾经发散者,方可截之,何首乌散、常山饮、独蒜丸。久疟大虚者,人参一两、生姜二两,连进三服。若病邪初起,未经发散,遽用酸收劫止之剂,必致绵延难愈,或变成他证,不可不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