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博弈心理学
33607400000018

第18章 选择博弈:鲜花为何插在了牛粪上(2)

3年刑期转眼到了,第一个冲出监狱的是美国人,他嘴里鼻孔里全塞满了雪茄香烟,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在3年前要烟的时候忘记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右手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小baby,左手牵着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小娃娃,后面跟着的是他挺着大肚子的美丽老婆。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抬头看了看外面广阔的天空,紧紧地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谢谢您送我的那部电话。这3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您一辆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是3年前3个人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他们今后各自不同的生活。所以说,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我们做出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做出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接下来3年的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今后30年,40年,直至最终告别人世的样子。这就是人生博弈的法则。

戴维19岁那年,一边在美国休斯敦航空航天局的宇宙飞船实验室里工作,一边在航空航天局旁边的休斯敦大学主修计算机。虽然工作、学习、吃饭、睡觉等几乎占据了戴维一天24小时的全部时间,但只要有多余的1分钟,他就会把时间用在自己喜欢的音乐创作上。

写歌词不是戴维的专长,因此他四处寻找一位善写歌词的搭档与他一起联手创作。后来,戴维认识了瓦莱丽——一个聪慧漂亮的女孩子。在戴维事业的起步阶段,瓦莱丽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年仅19岁的瓦莱丽得过很多诗歌比赛的奖项。她写的东西总是让戴维爱不释手。他们合作写了许多很好的作品。一直到今天,戴维仍然认为这些作品充满了特色与创意。

戴维对音乐的那份执著,瓦莱丽内心非常清楚。但是面对遥远的音乐界及美国陌生的唱片市场,他们一点渠道都没有。一个星期六早上,瓦莱丽热情地邀请戴维到她家的牧场吃烤肉。那天,他们两个人坐在德州的乡下,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

突然间,瓦莱丽冒出了一句话:“想象一下你3年后在做什么?”戴维愣了一下。瓦莱丽转过身来,手指着戴维说:“嘿!告诉我,你心目中最希望3年后的你在做什么,你那个时候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戴维还来不及回答,瓦莱丽又抢着说:“别急,你先仔细想想,完全想好,确定后再说出来。”戴维沉思了几分钟后,告诉她:“第一,3年后我希望能有一张自己的唱片,并且这张唱片很受人们欢迎;第二,我希望自己住在一个有很多音乐人的地方,能天天与一些世界一流的乐师一起工作。”

瓦莱丽说:“你确定了吗?”戴维拉了一个很长的Yes!瓦莱丽说:“好,既然你确定了,那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过来算一算。如果你想在第三年的唱片市场上有一张自己的唱片,那么就意味着在二年半后,你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

“那么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的唱片公司听,对不对?

“那么你在一年半后,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也就是说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就位。“那么你的第六个月,就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以便自己可以逐一筛选。“那么你的第一个月就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工。“你的第一个礼拜就要先列出一个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好了,我们现在不就已经知道你下个星期一要做什么了吗?”瓦莱丽微笑着说。

“喔,对了!你还希望3年后生活在一个有很多音乐人的地方,与许多一流的乐师一起工作,对吗?”她急忙补充说,“如果,你的第三年已经与这些人在一起工作,那么照道理,你在第二年半时应该有你自己的工作室或录音室。那么你的第二年,应该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经住在纽约或洛杉矶了。”

瓦莱丽的一席话,让戴维真切地感觉到了时间就像高高扬起的皮鞭,让他不得不奋力向目标靠拢。

第二年,戴维辞掉了令许多人羡慕的航空航天局的工作,离开休斯敦,搬到了洛杉矶。

说也奇怪,不敢说是恰好第三年,差不多是在第四年的时候,戴维的唱片在亚洲开始畅销起来,他的名字也迅速被人们所熟知。他希望与业内顶尖音乐高手一起工作的愿望也实现了。

戴维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你呢?你的选择又是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提问。在你困惑的时候,在你感觉不知如何走下去的时候,你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若干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么?”这样,你就会找到行动的方向,感到时间的紧迫。

今天的选择决定了我们以后的生活。任何成功都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有计划地工作,不要等到若干年后,空余无谓的叹息。

重大选择时,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

很多人在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他们询问朋友、家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建议,又或者去看别人在做什么,最后却常常身陷选择的烦恼之中,左右为难,犹豫不决。其实,在做重大选择时,不用做利弊分析,不用考虑其他客观因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摒弃杂念,将自己脑海中浮现的想法全部记录下来。然后,你就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了。

你也许要说:“那些选择很重要,关系到我的一生,哪有这么容易决定呢?”但是,事实证明倾听自己内心的选择往往是对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工程研究及公共关系、事务总裁李开复博士在做选择时,就非常善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李开复原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虽然他有幸任教于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系,但他认为这个工作对社会的价值并不那么直接。李开复内心希望去做一些对社会直接有益的事。所以,当苹果电脑的一位副总裁对他说“你要选择终身写些没有人读得懂的论文,还是要选择改变世界”时,李开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改变世界”。就这样,他放弃了两年的年资加入了苹果公司。

在李开复看来,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最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是最重要、最精确的判断依据。

要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真心”呢?李开复有一个特别的方法,那就是“报纸头条测试法”。李开复在给学生们做的“选择的智慧”讲座上曾详细介绍过这个方法。

“所谓‘报纸头条测试法’,就是在事后想一想:明天,如果在一份你的亲朋好友都会阅读的报纸上,你做的事被刊登为头条新闻,你会不会因此而感到羞愧?会不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如果不会,你做的事才对得起你自己的价值观。”

为了让学生们更形象地了解这一方法,李开复还举了一个有关他自己的真实例子。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遇到了公司裁员,当时我必须要从两个员工中裁掉一位。第一位员工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是我的师兄。他10多年前写的论文非常出色,但加入公司后很是孤僻、固执,而且工作不努力,没有太多业绩可言。他知道自己面临危机后就请我们共同的老师来提出希望我顾念同窗之谊,放他一马。

另一位是刚加入公司两个月的新员工,还没有时间表现,但他应该是一位有潜力的员工。

我内心里的“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告诉我应该裁掉师兄,但是我的“怜悯心”和“知恩图报”的观念却告诉我应该留下师兄,裁掉那位新员工。

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报纸测试”。在明天的报纸上,我希望看到下面哪一个头条消息呢:

(1)徇私的李开复,裁掉了无辜的员工;

(2)冷酷的李开复,裁掉了同窗的师兄。虽然我极不愿意看到这两个“头条消息”中的任何一条,但相比之下,前者给我的打击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我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如果我违背了诚信原则,那么我既没有颜面见到公司的领导,也没有资格再做职业经理人了。

于是,我裁掉了师兄,然后我告诉他,今后如果有任何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帮忙。

显然,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公正”和“负责”的价值观无疑更为重要。李开复最终听从了内心的决定,能够面对自己的良心。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都不相同,但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你就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布利丹的驴子: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霍布斯选择”其实就是没有选择可供选择。别无选择虽然令人无奈,但却没有太多的顾虑,你只能这样走下去,就如亚当只能爱夏娃一样。但太多的选择却往往令人眼花缭乱,虽说有选择比没选择要好得多,但要从诸多选择中找到最优选择却并非易事,甚至会出现“食物面前饿死”“活人让尿憋死”的荒唐事。

《拉封丹寓言》中一篇题为“布利丹的驴子”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么一件食物面前饿死驴的稀奇事。

一位名叫布利丹的法国哲学家养了一头毛驴。还真是应了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说法,哲学家养的毛驴就是和普通人养的不一样,这头毛驴特别喜欢思考,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总要经过深思熟虑,连吃饭也不例外。

有一次,主人外出办事要天黑后才赶得回来,就打破常规的一顿饭放一堆草料的喂料法,而将两堆稻草一并放在了这头毛驴面前,作为它的中餐和晚餐。这下可把这头爱思考的小牲口给难住了,马上就12点了,毛驴饿得发慌,可却不知从何下嘴。这两堆稻草无论从体积上来说,还是从色泽上来看,都不相上下,因而无法从客观上分辨出谁优谁劣。这使得毛驴无所适从,没有理由选择先吃哪一堆。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不知道先吃哪一堆才好。

这头可怜的毛驴忍着饿肚子的痛苦,站在原地不能举步,数量、色泽、老嫩程度,等等,毛驴一丝不苟地对眼前的两堆草料进行着全面分析。犹犹豫豫,来来回回,最后竟在两堆肥美的稻草面前活活饿死了。

布利丹毛驴的困惑也常常折磨着聪明的人类。比如,经常被人提及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的老婆和你的母亲同时掉进河里,你会先救哪一个?”被问话的那个男人此时就处于一种类似于毛驴处境的左右为难的局势之中。

就算你可以把两个人都从河里救出来,但这个“先”字却是要命的,它包含有一种孰近孰远的抉择在里面。

有人会说应该先救母亲,因为老婆没了可以再娶,而亲娘却只有一个;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应该先救老婆,因为陪伴自己度过后半生的是年轻的老婆而不是年迈的老娘,况且,即使可以再娶,但感情却是不能被克隆的,是唯一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让成年男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竟被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给出了简单而干脆的答案:“用得着考虑太多吗,哪一个离我近我就先救哪一个啊。”

不错,也许这就叫抉择,抓住刹那间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抉择是不等人的,不要为了得到最理智、最正确、最完美的结果而犹豫不决,在刹那间你本能地认为应该的就是正确的,而且永远都不要回头。

又如现在大学生、研究生的心理发病率很高,为什么呢?难道真的是他们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自己给自己找不愉快吗?当然不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学历高,社会地位高,他们拥有比其他常人都优越的现实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有广阔的选择空间,而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他们的心理挣扎就越厉害,内心的矛盾冲突也就越多。由此看来,他们不就是一头被知识武装了头脑而被现实又冲昏了头脑的布利丹毛驴吗?

就拿择业来说吧。文化水平低或者没有什么专业技术的一般人,可供他们选择的就业范围很窄,只要有一份可以糊口的活干,他们就会很乐意地去做;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就不同了,他们可以从事的工作很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究竟要选择做什么工作呢,他们就开始了强烈的心理挣扎,心理疾病由此而得。

选择是不容易的,做出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对比分析过程。以下是关于选择的几点原则性建议:

放弃完美化的要求,从现实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