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世界各国早期的信件邮递,大都是靠驿使递传,或徒步或乘舟车或骑马、驴,邮费则按邮程的远近而定,并在信封上注明由收件人付给。后来有些人开始钻空子:他们彼此约好在信封上做暗记,收件人一看信封就知道信中的主要内容,遂不接收信件,也就可以拒绝付费。
19世纪30年代,英国基德明斯特城的一位名叫罗兰·希尔的教师了解了这种情况,深感改革旧式邮政制度的必要,就向英国皇家政府建议,把过去由收信人付费改为由寄信人付费,由国家统一发行邮票,寄信人将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而且不论路程远近,邮费一律为1便士(英国辅币名,100便士等于1英镑)。希尔的这个建议被称为“一便士邮资法”,1839年8月17日被英国议会通过。
邮票票面上的图案根据罗兰·希尔的建议,由画家柯柏尔德设计,以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为图案——女王肖像为一般人所熟悉,如果有人伪造很容易被识破。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张邮票问世了,面值有两种,黑色的是1便士,蓝色的是2便士。
这种邮票除不具齿孔外,和我们目前常见的邮票没有什么区别,也选用带水印的纸张印刷,涂有背胶,并标有“邮政”字样。
据说在发行面值1便士和2便士的邮票时,由于2便士邮票的版式和1便士的一模一样,印刷时误将邮票印成了蓝色,在集邮界通常将“黑便士”和“蓝便士”合为一套,称为世界上第一套邮票。从那以后,邮票这个小小的纸片便风行于世界,罗兰·希尔也被誉为“邮票之父”。1979年希尔逝世100周年时,6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邮票以示纪念。
1892年,美国打破了邮票相沿50多年的传统,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纪念邮票,以纪念哥伦布为题材。
19世纪60年代,邮票引发了人们的集邮活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邮票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邮政部门普遍发行的一种邮资凭证,同时也成为一个国家的宣传品,被称为国家的自画像、国家的名片。邮票还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