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万事由来大全
33584200000193

第193章 “卡秋莎”火箭炮的由来

“卡秋莎”本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俄罗斯姑娘的名字,后来却成了多管火箭炮的代称,这还要从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说起。

1941年7月15日,苏军大尉罗廖夫指挥火箭炮连,在奥尔沙地区使用新型火箭炮BM-13给德军以致命的打击。这种火箭炮外形独特,火力猛烈,可在极短时间内发射大量炮弹杀伤敌人,因而它在此次战斗中名声大振。当时苏联红军官兵们不知道这种新式火炮的名称,他们看到炮车上的“K”字,便联想到苏联民间传说中的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卡秋莎。从此,BM-13型火箭炮以“卡秋莎”这个名字传遍了全世界。“卡秋莎”这种新式火炮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战士们的喜爱。

“卡秋莎”火箭炮装有多个轨道定向器,一门炮一次齐射可发射16发132毫米的尾翼式火箭弹,最大射程为8.5千米,最大射速为355米/秒,是世界上第一种多管自动火箭炮。但火箭炮发射时火光较大,容易暴露阵地,因此设计者把“卡秋莎”火箭炮安装在汽车上,以便快打快撤,迅速转移。

“卡秋莎”火箭炮的诞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早在1939年,苏军就曾经用火箭弹从空中打击日军地面部队,只是效果不是特别好。经过不断改进,最后“卡秋莎”火箭炮由苏联“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出来,在战场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举成名,成为当时苏联红军官兵最喜欢的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