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历史与文化
33518600000020

第20章 文化的传承(4)

万里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长城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代末年,2000多年断断续续地脩筑着。

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脏。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万平方米,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00平方米,全长680米。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内的教堂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这座堪称世界建筑史奇迹的斜塔,不仅以它“斜而不倒”闻名天下,还因为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比萨斜塔高54.5米,直径16米,分为8层,除底层和顶层形状有所不同外,其余6层的结构完全一样。通体都是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四周以圆形立柱环绕,远远看上去像是一个硕大的鸟笼,根据塔基上的碑文记载,它从1174年始建,1350年竣工,经历了176年。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20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它的设计师——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离奇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1889年5月15日,为给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剪彩,铁塔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亲手将法国国旗升上铁塔的300米高空,由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对法国和巴黎的这一贡献,还特别在塔下为他塑造了一座半身铜像。直到2004年1月16日,为申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法国巴黎市政府特意在埃菲尔铁塔上介绍了其为申奥所做出的准备情况,而埃菲尔铁塔更成为了法国申奥的“天然广告”。

美食

世界上有很多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又形成了不同的国家。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的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存在着差异,而这种独有的特色,往往形成了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性质,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饮食文化。

西方饮食

西方人于强调饮食的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1.系统的饮食典籍主要包括四大类,即烹饪技术类、烹饪文化与艺术类、烹饪科学类、综合类。

2.独特的饮食科学。天人相分的生态观、合理均衡的营养观、个性突出的美食观。

3.起伏的饮食历史。意大利菜是鼻祖,法国菜是国王,美国菜是新贵。

4.精湛的饮食制作技艺。制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也重视美食与美名、美食与美器、美食与美境的配合。

5.众多的饮食品种。著名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著名饮品有葡萄酒、咖啡、红茶。

6.多彩的饮食民俗。日常食俗,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

中国美食

中国美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它与世界各国烹饪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1.风味多样。地域广阔的中华民族,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饮食形成了许多各不相同的菜系。就地方划分而言,有巴蜀、淮扬、齐鲁、粤闽四大菜系之分。

2.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调配饮食,是中国烹饪的主要特征。中国一直遵循按季节调味、配菜,冬则味醇浓厚,夏则清淡凉爽。冬多炖焖煨,夏多凉拌冷冻。各种菜蔬更是四时更替,适时而食。

3.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厨师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技巧及艺术修养,塑造出各种各样的美食,达到色、香、味、形的统一,而且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中国烹饪自古以来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形、器和质量,营养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在菜肴的命名、品味的方式、时间的选择、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5.食医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和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向来就很重视“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烹成各种美味的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与治的目的。药食同源即药与食物相同,《黄帝内经》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6.汤补。是中医学最常用的剂型,古称汤液,现称汤剂,民间则叫作汤药。汤在南方地区的餐桌上非常普遍,做法各异,其养生效果被大众所肯定。

食疗上说的汤,是指用少量食物或适量中药,放较多量的水,烹制成汤多料少的一类汤菜。

汤中配用药物,可采用下述三种不同的用法:一是洗净后直接放入,或用洁净纱布包裹放入,待汤烧好后弃药食用。人参、枸杞子、莲子等可食药物及药食两用之品可一并吃下。二是先将药物加水煎取汁,然后在烹制中倒入。三是原料用人参等珍贵药物的,除切片烧制外,还可加工成粉末,在临起锅前放入,以便充分利用,不致于浪费。

汤的烹制,最常用的是加水煮。水应一次加足,中途不得已要加水的话,一定要添加沸水。火候上,宜先用旺火煮沸,再用中小火烧至菜熟汤成。

汤也可用隔水蒸或炖,将原料放入盛器内,加入足量的水和调味品,盖好,再放入蒸具蒸制或放锅内隔水炖,至原料熟烂为止,是温补的上好方式。

服饰

关于服饰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衣”字,在古代除了统指身上穿的衣服,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解释。

狭义上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一切蔽体的东西。饰,是以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为主要目的。

服饰主要具有三方面作用:御寒、遮羞、装饰。它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都有密切关系,相互间有着一定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服饰。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称号。

服饰历史

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如战国人所撰《吕览》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的等级要求,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两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服饰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

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可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