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手做实验丛书--物理实验中的思维能力培养
33496600000005

第5章 设计与创造物理实验的方法(5)

图8所示为插入“静电消除器”后一个全新的实验装置,面板左侧竖装一根紫外线管另复有一块铜箔板,实验时铜箔板带正电荷,空间的电场就能起到清除带电离子的作用。为了电场的稳定和便于调节,可用导线把铜箔板连接在激光电源正极上,在空载时激光光源的输出电压能起到良好的清除作用,亦可按图9所示电路做一个高压电源,电路中振荡器由IC(555时基电路)及W1、R1、R2、C1等元件组成,BG1、BG2组成复合管,A端输出约8kV的高压,B可用电视机行输出改制,初级用Φ041mm漆包线绕55匝,次级用现成高压包。如装配无误,接通电源即可听到“吱吱”声,说明电路已起振,用测电笔靠近A端,氖管会发光,调节W1可使高压达到要求。

内插式组合方式以传统器材作为主体,剖析其特性、功能、效果等不足,然后选用成熟的技术、现成的元器件,利用插入或置换方式达到改进器材性能,增加演示功能、提高实验效果的目的。为我们研究实验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物理实验创造的潜力挖掘技法

面对正在琢磨的对象认真思考,这个对象是不是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样多想一想、多画几个问号,就有可能打开创造的思路。这就是创造技法中的“挖掘潜力法”。

在物理实验中,将现有材料或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显示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说明不同的物理原理,充分提高实验装置和器材的利用效率,挖掘实验潜力,这些不就是改进和研究物理实验中的挖掘潜力法吗!

上海风华中学冯容士、陈奕荣老师用“挖掘潜力法”思想去指导物理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少成果,并从“挖掘潜力法”的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1)首先要充分了解实验材料或器材的外形结构、原理和性能,然后再考虑它能否代替其他装置和器材(从结构、原理、性能和在实验中能起的作用等诸方面考虑);它能否应用于其他实验中;应用它能否设计新的实验。

(2)拟定出具体方案进行试验以检验其可行性和分析优缺点,决定取舍;或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

现以气球和“深水炸弹”为例来说明“挖掘潜力法”的应用。

气球

气球是很普通的玩具,结构十分简单,它能否应用于物理实验中呢?根据“挖掘潜力法”的思路,我们从分析气球的外形、功能、结构、材料等诸特性入手,结合实践需要,绘成树状思维图(图1)拟定了不少实验方案,现举其中几例。

(1)图2所示的“气盘”是利用“气球能储存气体而当气体喷出时又具有一定压力”设计的。图中圆盘直径约10厘米,可用平整的硬卡纸、有机玻璃薄板等制成,其中央粘一个软木塞,用烧红的针穿透软木塞和盘,形成一小孔,再把吹鼓的气球作为储气包套在软木塞上,这样就成了一个简易气盘。

当气盘放在玻璃板上,从小孔逸出的气体使盘和玻璃板间形成一个很薄的气层——气垫,用此盘可做一些要求摩擦力很小的力学实验。

(2)“能储存气体,而且充气后是一个弹性体”,这是气球的又一特性。如图3所示,将吹鼓的气球压缩,用细线把它和秤盘缚在一起,拨动秤砣,使秤平衡。用火柴烧断系线,因球和秤盘间同时产生两个方向相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球和秤盘上,气球立即向上弹起,而秤盘则向下沉。

(3)“气球在充气和不充气时,体积会有明显的差别”,利用这个特性可以设计如图4所示实验。用抽气机把瓶内气体抽掉,并用夹子夹紧,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套一个吹鼓的气球(尽可能吹得大一点),导管和气管连接处用线所紧,置于杠杆一端。调节杠杆另一端重物,使杠杆平衡。当放松夹子时(夹子不要取掉)气球内气体通过导管进入瓶内。在球变瘪过程中空气对它的浮力逐渐变小,杠杆系重物的一端向上翘起。

(4)“气球膜看上去光滑而有弹性,实际上球膜上有无数微孔”,具有这种特性的材料,在实验中有时还很难觅呢!取1只小气球,用注射器向球内注入少量酒精(不要使球膜外沾上酒精),把球吹鼓后,放入瓶内用玻璃作盖封闭。因酒精的分子很小,又在不断运动,所以会透过气球的微孔。隔数分钟后,取出气球,会闻到瓶子里有酒精味。

(5)“气球不但能储存气体,也能储存液体,但其强度小,容易挤破”。利用这个特性可做如图5所示的实验。在小气球咀扎一段竹管,另取长约1米的橡皮管套在竹管上,橡皮管另一端插一个漏斗,连接处用细绳扎紧。演示时先使漏斗口与气球咀相平,注水使球内充水,这时由于水的压强会使球胀到一定体积,逐步提高漏斗位置,则可明显看到球的体积也随之增大,因液体的压强和深度有关,气球能承受的压强也有一定限度,当漏斗提高到一定高度时气球会被挤破。

(6)气球质量较小,而且绝缘性能好,这是作静电实验的好材料。如图6所示用干燥的丝线将气球悬挂起来。用干燥的手擦气球的表面,使球带电(手要先烘干)。用摩擦过气球的手指靠近气球,手指会吸引气球,让用手摩擦过的另一个气球靠近它,两球会相互推斥。实验说明了电荷的相互作用。

深水炸弹

为了验证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关系,作者设计了如图7所示的“深水炸弹”。实验时,用线悬挂后浸入水中,当达到某一深度时,因水的压强,会使橡皮膜向内凸起,推动薄铜片使电路接通灯泡发光,模拟炸弹爆炸。为调节“炸弹”引爆深度,可调节“炸弹”上端螺钉,管内的装置上下移动,以改变开关和橡皮膜距离。

这个“炸弹”除了演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外,是否已经“物尽其用”了?下面几个实验就是根据“炸弹”上橡皮膜受力变化引起灯泡亮、熄反应,以及它反应灵敏度可控制的特性而设计的。

(1)液体传递压强如图8所示,瓶内装大半瓶水,瓶塞上插有“炸弹”和玻璃管,“炸弹”的下端浸没在水中,盖紧瓶塞,调节“炸弹”上端螺钉使电路刚好断开,当通过玻璃管向瓶内吹气(加压)时,可发现小灯泡发光。说明加在密闭液体的压强传递到了橡皮膜,推动开关电路接通。

(2)“超重”和“失重”

将“炸弹”的橡皮膜朝上,膜上粘一团橡皮泥(图9),调节螺钉使灯泡刚好点亮,当手持“炸弹”作加速度向下运动时,灯泡就熄灭,表明泥团“失重”;再调节螺钉使灯泡刚好熄灭,手持“炸弹”作加速度向上运动时灯泡点亮,说明泥团“超重”。

(3)向心力将“炸弹”的橡皮膜朝上,膜上粘一团橡皮泥作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再旋动螺钉使灯泡刚好熄灭。把“炸弹”悬挂后让它摆动(图10),在摆动过程中,可观察到,“炸弹”摆到最低点时,泥团的速度最大,所需的向心力也最大,其反作用力压迫橡皮膜使电路接通,灯泡点亮。而在最高点,灯泡熄灭。

(4)热膨胀如图11所示,“炸弹”插入一容器的瓶塞中。盖紧瓶塞,调节“炸弹”上端螺钉,使灯泡刚好熄灭。当对容器加热(可浸入热水中)时,因容器内气体受热膨胀,推动橡皮膜,使电路接通灯泡发光。

(5)惯性在“炸弹”的橡皮膜上粘一橡皮泥团,然后将它固定在小车上(图12)。调节“炸弹”上螺钉,使灯泡刚好熄灭。当小车突然朝前运动时,泥团因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推动橡皮膜,使电路接通灯点亮。如果调节“炸弹”上螺钉,使灯泡刚好点亮,还可演示运动泥团因突然停止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现象。

由于挖掘潜力法的设计有意使人排除固定的思维模式,充分调动大脑非逻辑思维功能,所以应用此技法有时可能会对物理实验设计作突破性解决。

物理实验创造技法的运用

六种“物理实验创造技法”是技法中比较成熟、有效的几种,但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研究物理实验,究竟应采用哪一种创造技法?

很多初次接触物理实验创造技法的老师经常这样问。例如初中教材中“研究通电螺线管磁性”的演示实验,按课本设计方法一般效果不甚理想,选用何种技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各种技法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获得各具特色的教具。

①选用缺点列举法:实验中的缺点是弹簧的形变较小,学生不易观察其变化。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弹簧与铁块相配合,因演示所用的螺线管的磁性较弱,对铁块的吸引力小,弹簧的形变达不到演示要求;若选用倔强系数小的弹簧,又会因承受不了铁块的重力而导致实验失败。

针对上述缺点和产生的原因,有下述几条改进途径:增强通电螺线管磁性、选用倔强系数小的弹簧、减小铁块质量。有人根据上述思路选用倔强系数小的弹簧,用铁皮圆筒代替铁块,并把铁筒下端伸至螺线管内,再通过指针放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具体装置如图13所示,定滑轮固定在竖直板面上,用铁片卷成的一个直径约2厘米,长约10厘米的圆筒,用锡焊接封口,筒的顶部通过细线绕过定滑轮和弹簧相连,螺线管用015毫米漆包线绕上1000匝,在700匝处抽头,线圈的首端、抽头端和末端分别与接线柱相连,弹簧的倔强系数要使铁芯受磁力时弹簧的伸长尽可能地大些。

演示时,电源串接滑动变阻器和示教电流计后与螺线管连接。调节滑动变阻器阻值、增减螺线管匝数、以及保持电流不变,将铁芯从螺线管底端插入时,都可看到指针偏转角度的明显变化。实验证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强弱、螺线管匝数和有无铁芯有关。

②选用替代技法:在这个实验中有人利用学生熟悉的水的浮力来替代弹簧的弹力。具体装置如图14所示,量筒外表一个螺线管(用03毫米漆包线绕350匝,在200匝处抽头)。另用泡沫削一圆柱体作浮体,浮体下端粘厚约3毫米圆形铁块作铁磁物质,铁芯用细线悬挂,放在玻筒底部,为了使铁芯容易拉动,铁芯底部粘一块泡沫塑料以增加浮力。

演示时,量筒内放水,调整水量,使浮体最下面刻度线与水面相平,再调整螺线管在量筒上的高度,使浮体下端铁块与螺线管管口相平,当接通电源后,浮体被吸入水里一定深度,改变电流强度或线圈匝数,浮体吸入深度随着改变。当把量筒底部的铁芯用细线拉起,可明显发现,在同样电流强度下浮体吸入更深,说明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还与有无铁芯有关系。

③选用组合技法:把传感器中磁敏元件和显示器组合起来,可成为一个探测磁感应强度和磁场方向的仪器,这种仪器除可作“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演示外还可用作磁屏蔽等演示项目。

在这里不要求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只要知道其作用即可。即了解其对磁感应强度、方向有相应反应即可。

图15所示装置是利用霍尔传感器和电流表组合成的探测器。霍尔传感器是把霍尔元件,放大器,温度补偿电路及稳压电源做在一块芯片上。图中霍尔传感器型号为UGN-3501M,其为差动输出,输出与磁场强度成线性,其1、8两脚输出与磁场的方向有关,当磁场的方向相反时输出的极性也相反(图a)。在5、6、7脚接一调整电位器,可以补偿不等位电势,并且可改善线性(但灵敏度有所降低)。

整个装置把电源、传感器、电流表做成一体。为便于演示,传感器放在电表顶端(图b)。

演示时,把螺线管放在传感器上端,从电流表指示电流的强弱和方向可演示通过螺线管磁感应强度、磁极方向以及磁屏蔽等内容。

由上可见,任何一种技法应用,都要从实际(教学实际、器材条件等)出发,千万不要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

应用物理实验创造技法时,不要一味地“盯”住一种技法不放,要综合起来,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技法因为创造技法的不同形式并非绝对的、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互相关联而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同一研究对象可以采用多种技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从而达到理想的目的。

例如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实验(奥斯特实验),若用单根直导线演示很难达到预定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地磁场的存在,要使磁针明显偏离原来的方向,导线中必须通很强的电流,一般说来,地面附近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平均值约在05×10-4特斯拉,要在通电直导线周围1厘米处产生比这强得多的磁场,导线中流过的电流必须达10A以上才行。一般电源达不到这样要求。有人采用接触电池两端(事实上的短路),获得短暂的大电流,这不仅违反操作规程,而且导线周围的磁针也只作瞬间反应,不能达到演示要求。

如图16所示,用045毫米的漆包线绕20匝上80匝,成一矩形线圈。此线圈三边嵌入框内,并包有铁皮罩作屏蔽。余下的一边用剖成两半的硬塑料管包裹。其上、下端用包有塑料管的粗导线接和线圈首尾相接引出,这样外形上犹如被Π形支架支持的直导线。与线圈并联的一组发光二极管,排列成上下二个箭头,以指示电流方向图17(a)。钳式支架可使直导线位于竖直和水平位置图17(b)。

演示时可在“直导线”上插入圆形板,板上放置两极贴有小旗的磁针。接通电流便会看到磁针顺着圆周排列起来图17(c)。改换电流方向后磁针两极的位置改变,但磁针仍排列在圆周上。

上述对奥斯特实验研究中,用多匝线圈一边“模拟”单根直导线的作用;线圈的其余三边用铁皮屏蔽削弱其磁场对模拟直导线的干扰,目的的都是为了“强化”直线电流磁场这一主要因素。采用钳式支架是针对一般直导线竖直和水方向演示不能兼顾的“缺点”而设计的。利用发光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与线圈“组合”就有了指示通电直导线电流方向的新功能。见图17。由于对同一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多种技法,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创造技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年轻的学科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在开创各个领域的新局面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据有关资料,目前世界上有名可查的创造技法,已超过一千种。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如掌握了多种技法(创造活动的规律、技巧和方法)就能比较自觉地(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创造活动,提高创造效率,取得更好成果。但应用“创造技法”研究和改进物理实验并见诸于文字的尚属罕见。我们认为,作为一位物理教学工作者,在研究和改进物理实验中掌握创造的规律,无疑会使我们如虎添翼,像得到一把金钥匙一样,打开创造发明之门,从而加速物理教学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