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力,有固定形式创造力与不定形式创造力两种。艺术的固定创造力,就是对艺术传统法则的坚守,对传统艺术的忠实继承与革新。艺术的不定形式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前无古人的艺术形式,它更能代表艺术的原初力量。也就是说,艺术的创造力,由艺术的原创力与仿制力所构成。就艺术创造本身而言,形式把握与形式创造,是最神奇的,它表现在艺术中是如此成熟,如此自然,越是能够巧夺天工、出人意表,越能显示形式自由的魅力。真正自由的艺术形式,往往是相当质朴自然的,它清新自由,简单深邃。艺术创造力,具有原始生命的冲动,按照席勒的说法,是游戏冲动的自由表达,也是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不可调和的产物。艺术创造力,不仅可以通过艺术创造的数量来证明,而且可以通过艺术创造的质量来证明。真正伟大的创造,总可以通过伟大的艺术形象来获得理解,它是形式自由和生命意义的和谐统一。
艺术意志力,有基于感性的意志力与基于理性的意志力两种。意志是主体性最自由的欲望表达,它受制于创造才能和现实生活法则,从根本上说,艺术家的意志力受制于个体的艺术才能以及反抗外在规则的内在思想强力。人的意志力,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决定了艺术创造的成就,而且决定了艺术的精神与形式,一个创造者的艺术意志越强大,其艺术成就可能越高。艺术意志,不仅是作者对传统与文化的挑战,也是对自我的挑战,它需要创造者付出巨大的牺牲。生命意志,是保证艺术冲动和艺术超越的重要思想动力,没有强大意志的艺术家,绝对不会创造出激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意志力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对内在生命的正视;意志力,不仅可以激活人的内在创造力,更可以激发人们战胜苦难、超越自我。在艺术的自由与无力之间,在艺术的成功与失败之间,在艺术的成熟与衰落之间,意志力是艺术家自我确证的最重要动力。无论人们赋予生命创作以怎样的意义,都需要强大的内在意志力作保证,这意志力可以强大而直接,也可以柔韧而持久,只有在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力作用下,艺术才能显示出绝代的光华。
从创造者意义上说,这几种艺术创造的特性具有内在相关性,由于不同的创造者在具体的创作特性上有着差异,结果,就造成了艺术的多样性价值。创造者的对象,不外乎自然与生活、历史与文化,生命在其中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面对相似或共同的对象,人们却能创造出千奇百怪的文艺样式,这说明人类的创造力异常强烈,每个民族皆能参与同样艺术的原创性活动之中。如果从民族艺术出发,人类的艺术可能数不胜数,事实上,人类的文化遗产,有精神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之分。尽管传统形式可以有所不同,但是,艺术所传达的生命精神则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艺术形式,可以分为经典形式与非经典形式两种,人类的艺术史,或者说,人类的艺术文明,共同关注的往往是经典艺术形式,所以,诗歌、小说、音乐、绘画、舞蹈、建筑、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具有核心性地位。人类艺术,由不同语言、不同色彩、不同声音、不同形体所构成,体现了民族创造的审美风范与精神智慧。既然艺术是相似的,那么,艺术的精神就具有相通性,但是,也应看到,艺术之间,虽然有着明确的划界,有着自身的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永远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永远排斥别的艺术。其实,艺术具有相通性与互渗性,艺术工具与艺术表现材料的变化,最终就可能导致艺术的巨大变化,虽然基于现代电子传播媒介的艺术,还不能消解传统的艺术,但是,电子艺术对传统艺术形式与艺术观念的巨大颠覆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未来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变革会带给艺术怎样的革命,在现时代,无法预料。
文艺美学,如果永远在抽象言说,它就永远远离大众。真正的文艺美学,它总是保持着艺术的感性特质,让感性生活世界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直接让人们在感性形态领域中体验快感。文艺美学,永远以感性化的方式向我们敞开,只有感性化的体验,才能使我们在艺术中得到自由。所以,文艺美学,必须把艺术的感性生命力量张扬出来,这是文艺美学的根本目的;艺术的相似性与精神相通性,使文艺之间的鸿沟不再显得特别重要;艺术,在不断综合中又在不断分解。文学艺术的形式与精神,通过美学的反思可以获得更生动的呈现,这本身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是具有启发性的。与活生生的艺术相伴,与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持久对话,在艺术的生命沉思中,理解艺术的秘密,这就是文艺美学的感性直观选择。
审美活动与生命的主体性原则
2.2.1.审美主体的思想自觉:从生命体验到审美体验
审美活动,是周而复始的主体性的自由生命情感活动。从生命成长的意义上说,审美活动随着生命的成长而不断成熟,但不同时期的审美活动,并不能相互代替,因为每一生命时段的审美活动皆独具特点;从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而言,审美皆富有思想与情感,它以快感与自由为目的,达成对人生的丰富性体验。体验,是人最独异的生命活动,理解体验活动,就是对生命记忆与生命经验的重视;在审美活动中,之所以要重视审美主体的中心地位,是因为审美主体最能自由地构成完整的精神生活世界。从审美主体出发,可以发现,体验活动,有一个从生命体验到审美体验,又从审美体验回到生命体验的过程。这个思想转化过程,不是简单的思想活动,而是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说,审美智慧是审美活动的思想前提,那么,审美体验则是审美活动的中心环节,正因为审美智慧是主体性审美认知的潜能,它本身也是需要开发的,所以,审美体验总是力图在审美活动中发现生命的无穷可能性和生命的无穷秘密,从而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审美体验,是主体的内在性活动,它以审美想像作为基础,以审美意志作为动力,以精神记忆作为依据,以审美目的作为归依。体验问题,在生命哲学与现象学视域中,一直被高度重视,它被视作领悟心灵秘密的本体功夫,作为通向神秘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唯一合法道路,更被理解成领悟存在、艺术、社会文化之内在机缘,它是领悟生命与文化的内在意义和精神价值的有效途径。正是由于体验的主体意向性,才打开了审美世界的大门,它使人们从具体的对象进入奇妙的精神王国。
审美体验,可以从多维层面去理解,事实上,体验与时间性、精神性、存在性、人文性密切相关。这些特性,揭示了审美体验活动的多重关系:时间性勾画出体验的历史性过程,精神性显示出体验的内在丰富性价值,存在性则将体验与生活的澄明性予以正视,人文性则表明民族文明的内在自由本质。
先说审美体验的时间维度的重要性。时间维度,通常是理解体验世界的有效途径。在过去时间中,作为本原的历史积淀,它储存着人的全部情感图像;随着这些复杂情感图像的浮现,审美主体重新构建历史的情景,并对情景中的自我和他人做出情感价值判断。过去时,意味着历史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复杂性呈现,尤其是童年经验具有特殊的体验意义,因而,这种体验本身,实质上是对遗忘了的存在之重新唤醒,它使我们在这种情感回忆中重新学会评价历史,领悟历史的悲喜剧和生命的秘密。从前,人们对审美体验的分析,常选择一维分析方法,即只从历史时间的维度去分析审美心理,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背景中展开体验的内在视阈。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体验是由对象进入精神世界之中,由主体性在场与不在场的记忆转化中,达成对本真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想像。审美体验是具有多维性的,它使人的体验内容变得丰富复杂而且深刻新异,这种对历史的重新唤醒,与审美者的现实经验相关,胡塞尔指出:“时间性一词所表示的一般体验的这个本质特性,不仅指普遍属于每个单一体验的东西,而且也是把体验与体验结合在一起的必然形式。每一现实的体验都必然是持续的体验。”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32—240页。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全面的、被无限充实的时间边缘域。这就是说,时间性属于一个无限的体验流。“但是,体验流不可能有开始和结束。每一作为时间性存在的体验,都是自我的体验。”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4—205页。这种对时间与体验关系的理解,无疑是生动而深刻的,审美者的现实经验作为意向作用力,它引导审美主体与意向对象建立起精神联系,使人对存在有着本源的发现,面对现象,并能穿透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审美体验,使审美者对现行价值观念、现行价值原则和现行审美价值取向,保持高度的警惕。这种警惕,源于深思和怀疑,于是,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并对未来有了某种预见。这种时间维度的体验,置身于人类历史链条的一环中,不会因为现实而忘记过去,也不会因为现实而对未来绝望。在历史的谛视中,审美主体对人类的精神行程有了合乎理性的认识。在矛盾冲突与平息冲突之间,情感冲突总是主要的,它始终指向人类的精神危机,人类又总是在这种精神危机中获得生机。审美体验的时间维度,建构了审美主体的精神历史和心灵历史空间结构;审美体验的精神维度,则是其思想丰富性的本质构成,它让人认识到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审美体验与道德体验,审美体验与自然体验,审美体验与文化体验之间的内在沟通性。
次说审美体验的精神维度的丰富性。由于人们从不同维度理解生活,形成了不同的解释体系,具有不同的话语方式,故而,可以呈现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审美体验,与其他体验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也使人理解审美体验自身的独特性,它有助于调整其他体验的偏向。审美体验作为本源的体验,不必受制于某种精神理性的制约。例如,审美体验就不必受制于宗教体验的内在虔敬性,也不必受制于道德体验的庄严自律性,但审美体验并不是单纯的体验。审美体验的复杂性在于:它包含着其他的所有体验,并使其他体验走向审美的自由,因而,审美体验在人的精神维度中是极为根本的。审美体验,以直观的感悟的方式进入对象世界,它不同于宗教的庄严肃穆和道德的价值自律。宗教和道德体验,必须服务于理性,因为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感与理性相和谐,它对抗卑下的情欲和个人的享乐,服务于崇高的目的和神圣的观念。审美体验,则是力图还原体验本身的全部复杂性,在复杂的情感判断中,确立理性判断的反思性地位,这一理性判断,只服务于自由目的,而与其他强制性目的相对抗。甚至,对人的生命意志和强力持肯定和赞美态度,对人的野性、恶、丑,也能给予合理的情感阐释,这就显示出审美体验的本源性和复杂性。
再说审美体验的存在维度的澄明性。由于审美体验必定是对自我存在的自由意识,而这种意识,常使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从生命理想和生活现实的矛盾来看,人总是十分尴尬地生存,许多艺术家正是从审美体验的存在维度来观照人生。审美体验的存在维度,一般分成存在的遗忘、存在的异化、存在的亲在这样几个方面。“存在的遗忘”,是不关心自我的存在,只是要生存下去。“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正是对存在的遗忘,许多人力图守住最本己的东西,结果,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被忽略,使人的生命等同于“动物的存在”,这是最基本的生存理想,也是最本然的人类处境。“存在的异在”,也可以称之为异化,由于人充分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处境,发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处于多维异化关系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不仅不能成为我的自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相反,它使我成为自身的奴隶,这种异化处境,是通过尴尬地生存、荒诞地生存、荒谬的真理而体验出来的。在异化处境中,存在者处处体验到人的被动和无可奈何,受制于外在机器和政治机器的约束力。“存在的亲在”,是存在者与存在的亲近,即通过领悟与体验,让生命存在过程中的体验内容自由地向我们的心灵敞开,诗意的生存与神性的生存成为存在的目的。相对而言,只有“存在的亲在”,才是人的生命自由理想,正因为人是亲在的,所以,他与世界处于和谐关系之中,自然和对象物也就具有了浪漫主义气息,人类社会也就具有了和平气象。基于此,人类的家园意识、环境意识和宇宙意识也得到强化,因而,审美体验的存在维度,使人学会在世界中追求自由地栖居。
四说审美体验的道德性维度的人文价值。体验,在道德原则的指引下,它可以从生命与人性出发进行人文性反思,从审美意义上说,反思体验,总是植根于人性的深刻体验之中。人性如何?古往今来,争讼不休,所谓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有恶,就是三种不同的选择。人性源于本能,如果忠实于本能,而不接受社会规范或反抗社会规范,那么,这种人性实质是本能的表现。尼采主张超越善与恶,这在道德领域,是不可能的事,只有在审美中,才有可能。RichardSchacht:Nietzsche,London,1983,pp.469-475.人性有善有恶,但这种善恶,不是出于自觉,而是出于本源的良知。如果进而上升到本能的放纵,那便是恶;如果进而转化成本能的调控,那便是善。愚、恶、善,是人性价值的三重维度,审美体验,如果能在混沌状态之中把握这三种人性,那么,就能还原生活的全部复杂性,例如,现代乡土小说的人性体验维度,是建立在这种复杂体验基础上的。乡民的本能的人性质朴、放纵和善良,构成了乡土中国原始生活画面。许多审美者,惯常善于通过表现愚昧、邪恶与善的冲突,来显示主体美德和高度自觉的自由意识,这是审美体验的依归。审美体验的人性维度的自由展开,有助于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在审美体验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好人看作绝对的好人,把坏人看作绝对的坏人,而是要在人性的体验中,看到人的复杂性。人性维度的体验,使审美活动具有了现代价值,它指向自由,超越愚昧,反抗邪恶。审美体验的人性维度,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体验作为依据,失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人性维度的审美体验,也就会落空。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弗洛伊德主义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一问题上,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