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有方
33465000000027

第27章 成绩与奖励挂钩好不好

教子小案例

二年级时的一次,妈妈接小兰回家时小兰吵着要买路边那个漂亮的发卡,妈妈一时随意说出“你下次两门成绩上90分就给你买”。这句话妈妈没放在心上,很快就忘记了。一周后的测验中,小兰果然成绩很好,这源于她一周以来加班加点的学习。妈妈很替她高兴,却没有提起发卡的事。终于在第二天,小兰很委屈地说,“你说了要给我买发卡的。”这时妈妈才恍然大悟,急忙带小兰挑了发卡。这次事情以后,妈妈便像找到了激励孩子学习的好方法,于是她们之间达成了很多类似的“协议”,考试第一5元,第二3元,第三2元,每次考试过后她们都会有记录,也会按协议奖励。

就这样一直到了初中,小兰需要的零花钱不再是一元两元了,当有一次小兰提出了要更高的奖励时,妈妈不答应,母女俩就不高兴地吵了起来。此后,小兰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过起了学一天,不学也是一天的日子,妈妈见这个现状,很是无奈。她知道再纵容的给小兰钱,会使孩子变得太攀比,而要是不给呢,孩子的学习又怎么办呢?

很显然,妈妈错在第一次无意的开了这么一个例,孩子是很容易被引导的,当然也就很容易被引导错。把学习动力建立在物质奖励上,显然容易使孩子对学习的目的曲解,化为一种对物质的追求。随着年龄的长大,原来的对路边零食的要求就会变成同学之间的攀比,等等。并且有这种经历的孩子,往往不能端正学习态度,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考试作弊,成绩造假等更严重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聪明的家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妨来听听:

“看到一个妈妈说要求孩子考试三科100分,就给孩子买3个爆丸。类似的,孩子成绩好了就受到额外奖励,把成绩与奖励挂钩的家长不胜枚举,可怜天下父母心,想方设法不外乎是想孩子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孩子的上进欲望原也无可厚非;不过,权衡利弊,对物质需求和成绩挂钩的做法还是不敢恭维。首先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是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而学习的,和任何人任何事无关。父母养育孩子是义务也是责任,和成绩无关。所以,他真正需要的东西,平时就可以买,但是无关的东西,不是考试考得好就可以得到例外的满足。好的成绩,是对他努力学习的印证,不是用来交易的,不管孩子考得好或不好,拿不拿奖状回家,妈妈都不应该太过功利,以至于将孩子过多地引导到物质激励上,让孩子以为学习就是为了得到奖励,最多就笑着对孩子说,“好,做得真棒!”或许就这两句话,一样可以让孩子心里很开心。所以,对考试好的孩子,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精神鼓励和肯定,而不是物质交易。考试,是一种手段,考验孩子学习方法,检验孩子学习能力的手段,通过考试,我们可以发现平时忽略了的问题,引起我们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反思,所以,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第一的,成绩是其次的,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考好了固然好,没考好,要看的也不是简单的分数,而是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导致的错误?如何避免同样类似的错误?

这位妈妈的话有很值得借鉴的地方,让孩子知道考试只是一种检测的手段,一个学习重要的过程,这是对孩子教育重要而必要的一点。当然,有这种做法的父母也不必太担心无措,只要细心的跟孩子讲这里面的道理,并且把奖励更侧重精神上的,比如说考试成绩好全家团聚为孩子好好庆祝一下,或是一次郊游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样,相信孩子会慢慢理解,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端正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