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少儒”用以告诫人们:看人看事,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内容。为人也不要只求表面,而要有真才实学。
此典出自《庄子·田子方》:“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一天,庄子拜见鲁哀公。
哀公说:“鲁国的儒士很多,但崇尚您道家学说的人却很少。”
庄子反驳道:“不是这样的,鲁国的儒士很少。”
哀公听了,反诘说:“鲁国上下都穿儒士的衣服,怎么能说鲁国儒士少呢?”
庄子说:“我听说,头戴圆形帽的儒士,知道天时;脚穿方形鞋的儒士,通达地理;身佩彩络的儒士,决策当机立断。真正有这种学问的人,不一定穿这种衣服。穿这种衣服的人,未必懂得这种学问。您如果认为我说得是错误的,您可以通令全国:‘不通儒学而穿儒服的人,处以死罪。’试试看结果怎么样?”
于是,哀公依照庄子的建议发了一道命令。五天以后,果然全国没有敢穿儒服的人了。这时只有一位大夫,身着儒装,气宇轩昂,站立在宫廷门口。
哀公马上召见了他,询问国家大事,这个大夫果然满腹经纶,对答如流。庄子说:“鲁国作为儒家的故乡,只有一名儒士,这能算多吗?”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比喻那些不经推荐,未经过邀请,便自动请求做事的人。
此典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很多掌管实权的士大夫们,平素都供养着许多士人,作为智囊,借此来扶植势力,增加声望,有事时又可帮助策划,供给差使,这些士人,当时叫做食客,又叫做门下客。供养他们叫作养士。那时赵国有一位公子——赵王的宗亲人物,名叫赵胜,因他受封在平原,故又称作平原君,他是当时赵国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救兵,约楚国合纵(合纵即是联盟抗秦)。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门下客,作为随员,可是经过几番甄选,只录取了十九人,还差一个人,这时他的门下,有一位姓毛名遂的,不经别人推荐,自动请求同行,平原君问他寄居在门下多少年,毛遂回答说已经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德的人,居处世间,正如一柄锥子,被放进袋里一样,那锋利的尖端将会立刻显露出来的,如今您老先生寄居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还不见有所表现,先生!您没有本领,您做不了这件事,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是直到今天才请求进入袋子里的,如果我早一点得到进入袋子里,我这柄锥子,早就刺破了布袋,脱颖而出了,一些锋芒的透露,还不算什么一回事呢!”平原君听了他的这一席话,这才勉强地接纳他的要求,和他一块儿启程。
到了楚国,在会议席上,费尽了唇舌,还没法把楚王说服,叫他和赵国合纵,同行的那十九人都面面相觑,毫无办法。最终由毛遂鼓其如簧之舌,向楚王陈说一番利害,才说服了他,订好了纵约,出兵解除了赵国的危局。毛遂在订约的时候,得意洋洋地对着那十九人说:“诸君都是庸庸碌碌,依傍着他人成功的啊!”
面壁九年
“面壁九年”形容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此典出自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南北朝梁武帝时,天竺有一个学问渊博的高僧名叫菩提达摩。他为了宣扬他的禅宗教义,不惜远涉重洋,历经三年,来到中国讲学。
菩提达摩到达中国广州后,梁武帝曾派人把他接到金陵,同他谈论佛理。因梁武帝不懂佛教禅宗教义,菩提达摩便离开南京到了河南。最后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住了下来。为了参透禅理,他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终于开创了我国佛教中的一大宗派,他成为禅宗的始祖。少林寺的教徒们为了纪念他们的这位禅师,表彰他的刻苦精神,就在少林寺内为他建立了“面壁阉”。
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的意思是说,前军在举茅为信号,负责侦察有无敌情。“前茅”用以比喻先头部队,以后,又逐渐将此语用来比喻名次列在前面,称为“名列前茅”。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领兵攻打郑国。晋军的中军统帅荀林父领兵救援郑国。当他们听说郑国已同楚国讲和时,荀林父就建议撤回晋军主张将晋军撤回去。上军统帅士会赞成荀林父的意见,并列举了一大堆理由。他认为,楚国的德、刑、政、事、典、礼这六项都不违背常规,这样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不能同它为敌。
当谈到楚国军队时,士会说:“楚国的军队训练有素,严整有序。行军的时候,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保护兵车前进;左军寻求草蓐,为军队住宿做准备;前军负责侦察敌情,以茅为旌,做行军的信号和标志;中军负责制定权谋;后军用精兵压阵。百官必须根据各种旗帜所表明的趋向分别行动,军中政令还没有下达警戒,士兵们都已做好准备。总而言之,楚国能正确地动用军典了。”
明珠暗投
“明珠暗投”比喻有才德的人未被发现重用或陷入歧途;也比喻珍贵物品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此典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入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邹阳,是汉景帝时人,很有辩才,在吴王那里做事,后来梁孝王,梁孝王以上宾礼待他。
梁孝王的亲信羊胜、公孙诡,见邹阳受到孝王特别优待,心里非常嫉妒,就常常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孝王信以为真,就把邹阳逮捕入狱,将要杀他的时候,邹阳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冤枉。
邹阳在给梁孝王的信中,列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别人的嫉妒,剖诉自己的委屈。其中一段说:“像月儿一样明亮的珠子和夜里会发光的璧玉,在黑暗中突然投到人的面前去,众人都会按着剑斜视它,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突然而来的原因。”
墨子教为义
“墨子教为义”教育人们:要成就一项事业,必须发挥各人的长处,通力合作。
此典出自《墨子·耕柱》:“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
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治徒娱、县子硕问墨子:“干正义的事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墨子回答说:“好比筑墙一样,需要夯的就夯,需要填土的就填土,需要拿标尺测量的就拿标尺去测量,这样墙才能筑成功。干正义的事业也这样,需要谈说论辩的去谈说论辩,需要解说史籍的去解说史籍,需要处理事务的处理事务,这样就能做成正义的事业。”
南州冠冕
“南州冠冕”用以赞誉才识优异的人。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颖川司马徽素有清雅有知人之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这段话意思是说:
庞统是三国时襄阳人,字士元。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司马徽。见到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在采桑,二人便坐在桑树下面谈古论今,直到天黑。在谈论中,司马徽觉得庞统才华超群,于是就称庞统为南州士之冠冕。
牛铎之音
比喻未被发现的才能,也可以喻未被赏识、重用的人才。
此典出自《晋书·荀勖传》:“初,勖于路逢赵贾人牛铎,识其声。及掌乐,音韵未调,乃曰:‘得赵之牛铎则谐矣。’遂下郡国,悉送牛铎,果得谐者。”
荀勖,晋代颍阴人,字公曾,是汉献帝时期位居三公的重臣荀爽的曾孙。三国时期,荀勖在魏国任中郎。西晋政权建立后,荀勖被封为济北郡公,位居光禄大夫,负责管理重要文件,为人谨慎小心。博学多识,精通音律。
荀勖还没有当光禄大夫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赵地商人赶着牛车经过,牛脖子上挂的铃铛响个不停,发出和谐优美的声音,给荀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荀勖当了光禄大夫,掌管音律之事,发现乐人配乐不和谐,他说:“用赵地的牛铃配乐,音律就会和谐了。”于是,他命令赵地要把牛铃全部送过来。终于,得到了适合配乐的牛铃。
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
“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比喻两人才能高低悬殊,无法相比。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三十六回:“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三国时期,刘备得到徐庶作为谋士,如虎添翼,曹操非常害怕,于是把徐庶的母亲抓来,逼她把儿子找到自己的幕府下来。徐庶听说母亲被抓,心乱如麻,一刻也不愿停留,立即就要启程去探望母亲,刘备设宴送行,两人都非常悲伤。徐庶说:“听说老母亲被曹操囚禁,即使是金波玉液不能下咽。”刘备说:“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一直坐到天亮。第二天,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辞说:“不劳远送,庶就此告别。”刘备就坐在马上,握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知相会却在何时?”说着潸然泪下。徐庶也是泪如雨下。刘备伫马凝目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刘备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林,何阻我望徐庶之目也?”
正望见,忽见徐庶拍马而来,刘备喜曰:“徐庶复回,莫非无去意乎?”欣然拍马迎之,问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曰:“某因心绪如麻,忘却一语: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刘备曰:“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刘备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徐庶曰:“此人乃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与弟躬耕于南阳,所居之地名卧龙岗,自号‘卧龙先生’,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备踊跃曰:“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后人有赞徐庶走马荐诸葛诗曰:“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平公食客
“平公食客”告诉人们,真正重视人才,就要精心选拔那些确有真才实学的人。网罗那些滥竽弃数的人,多而无益,反而有害。
此典出自《新序·杂事第一》。
晋平公泛舟黄河,船至中流,他感慨地说:“啊!山川雄伟,景色壮丽,如果能和天下的名人贤士共同享受这种快乐,该有多好啊!”船公固桑听了对他说:“您说错了!利剑产于越地,明珠出自江汉,美玉生在昆山,这三件珍宝都能归您所有。如果您确实喜欢人才的话,那么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奔到您的门下。”
平公有些气冲冲地说:“固桑啊,我门下现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饭不够,我晚上就去收租,晚饭不足,我清晨就去催粮。难道能说我不爱惜人才吗?”
聪明的固桑看到他执迷不悟,打了一个比喻说:“大雁穿云破雾,直上九天,靠的是双翼的羽茎。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不知您的食客是双翼的羽茎还是腹背的绒毛呢?”平公语塞,无言以对。
平舆二龙
“平舆二龙”指兄弟都是才华出众的人。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赏誉》:“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曰:‘平舆之渊,有二龙焉。’”
许劭,东汉汝南平舆(属河南省)人,字子将,才华横溢,擅长识别人才,经常评论乡里人物。曹操在少年时期曾请许劭对他评论一番,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了起来。许劭的哥哥叫许虔,字子政,也是才华出众。
汝南召陵人谢甄,字子微,也擅长识别人才。有一次,谢子微见到许劭、许虔兄弟二人,说:“平舆县的深渊里,有两条龙啊。”
屏营忧木
“屏营忧木”这个典故告诉人们,用老眼光观察新事物的人,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是得不到真正的人才的。
此典出自《龚定全集·凉燠》:“越十旬,胥摩氏犹屏营而忧木,自忧其不成,其成也,必弗可识也。”
网摩氏栽种了一株树木,长了七年,还没有长大成材。有人就为此忧虑。一个聪明人劝告说:“请不用忧虑,一旦长大成材,它就会高出云际。”
胥摩氏也栽种了一株树木,三天就长得像柱子那样粗了。那株树秧一天就生机勃勃,三天就长得枝繁叶茂了,七天之后就高与天齐了。有的人又担忧它成材过早。一位智能超凡的人说:“您这是像爱桃、李、柞、柘这些普通的树那样看待我这树啊。您如果再以网摩氏栽种的那株树来要求,就更不恰当了。”
一百天过去以后,胥摩氏还是在惶恐地担心自己的树木。当初栽树的时候,担心它长不成;现在它长成了,却又不能认识它了。
蒲扇价增
“蒲扇价增”形容某人的名气很大。
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晋代谢安,字安石。他才华出众,隐居二十多年不愿意做官。后来应征西大将军恒温之召,出任司马,公元383年,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在淮河、淝水一带打败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又继续北伐,收复失地,为东晋王朝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