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寓言用以说明兽有专长,人各有能,以之不能强使之能,就是不得要领、不辩菽麦,犹如缘木求鱼,劳而无功,更何况,大材小用,有材不用,就是浪费、糟蹋财富,像这样是没法把事情办好的。
此典出自《燕书》。
猗于皋听说尾勺氏养着一只豹子,善于捕捉野兽,就用一对白璧和他交换,并且摆设宴席,召请自己的好友来喝酒。酒宴间,把豹牵到庭院里,当众夸赞它的捕兽本领。于是,给它套上锍金的绳子,系挂上华丽的丝绸,每天用牛肉、猪肉喂它。
过了不久,有一只大老鼠窜过廊檐下,猗于皋急忙解开豹子让它去捉老鼠,但是豹子却视若无睹。猗于皋愤怒地责骂了豹子一顿。
又有一天,又有一只老鼠窜过,猗于皋又把豹子放开,豹子依然是视若无睹。猗于皋震怒了,用鞭子抽打豹子,豹立刻大声吼叫,猗于皋鞭打得更加厉害了。给豹子换上牵牲畜的粗绳索,放在牛羊栅栏中,每天喂它糟糠吃。豹子非常懊丧,很想痛哭一场。
猗于皋的朋友安期子佗听说了这件事,便来责怪他说:“我听说名剑巨阙虽然锋利,但是用它补鞋却赶不上尖锥子;锦缎丝绸虽然漂亮,用它洗脸却比不上一尺粗布;花纹美丽的豹子虽然凶猛,但是捕捉老鼠却不如一只野猫。你是多么愚蠢呀!为什么不用猫去捕捉老鼠,而放豹子去猎获野兽呢?”
猗于皋听了非常高兴,就依照朋友的话去做。不久,猫把老鼠都捉完了,而豹子捕获的獐、鹿、麋和兔等,则不计其数。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指向帝王上书,求得任用。
此典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这段话意思是说:
汉武帝时期,齐地有一个名叫东方朔的人,因为他爱好古代的史传和儒生所习的经术,所以很广泛地阅读诸子百家的作品。东方朔初次来到长安的时候,到掌管殿廷司马门的官署那里上书给皇帝。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发明,记事或通信的时候就把字句写在木片或竹片上,叫做简牍。东方朔要说的话很多,共用了三千枚奏牍。官署派了两个人才能抬得起他的奏牍。
汉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牍,看到一个地方需要停读了,便在那里勾勒一下,以方便再继续看下去,就这样,汉武帝一直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盖世之才
“盖世之才”比喻当代第一或独一无二的人才。
此典出自宋代苏轼《留侯论》:“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便隐居在下邳。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名叫黄石公。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替我把鞋子捡起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拾起来后,老人又让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又非常乐意地给他穿上了。老人笑着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临走时,老人让张良五天后的黎明来桥上等他。
五天后,张良来到桥头上时,老人早就来到桥上了。老人责备张良说:“与长者相约,为什么后到呢?”然后老人又让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但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又责备张良来晚了,叫他五天之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到桥上去了,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这一次,老人对他非常满意,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了张良。
张良得到兵书,如获至宝,回到家中不分昼夜地认真研读,苦心琢磨,后来成了刘邦得力的谋臣。宋朝苏轼在《留侯论》中,赞扬张良是“盖世之才”。
顾曲周郎
“顾曲周郎”指歌曲评论家、内行人。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来依附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帮助孙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持主战,并亲率吴军大败曹兵于赤壁。两年后周瑜病死,终年三十五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精通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据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喝得醉醺醺的,也能听出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看一眼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挂壁梭飞
“挂壁梭飞”比喻贤士会应时而起。
此典出自《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
陶侃(公元259~334年)少年丧父,家境贫寒。曾任县吏,办事认真,后任荆州、广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陶侃在军中供职四十一年,雄毅果决,多谋善断。晋代,陶侃年少时,有一次到雷泽捕鱼,一网下去,从水中网起一个织布梭子。陶侃把梭子带回家,挂在墙壁上。过了一会儿,天空雷雨大作,梭子变成了一条龙,腾空而去。
桂林一枝
“桂林一枝”的意思是,桂树林中一枝花。人们用“桂林一枝”比喻科举考中。用“失桂”指落榜。也可用“折桂”比喻科举考中。
此典出自《晋书·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郤诜,字广基,晋代济阴单父人。他博学多才,风度翩翩,不拘小节,连州郡礼请他做官,他也不答应。
泰始(公元265~274年)年间,晋武帝(司马炎)初建西晋政权,为了选拔人才,诏令天下荐举贤良之士。在对策考试中,郤诜的应试答对名列第一名,被朝廷任作议郎。不久,他的母亲去世,郤诜守丧三年后,又被朝廷召为征东参军,后改任尚书郎,又转任车骑从事中郎。吏部尚书崔洪见他才能优异,荐举他为左丞。在职期间,郤诜因事弹劾崔洪,导致崔洪对他心怀怨恨。郤诜据理力争,使崔洪羞愧难当。
郤诜被任命为雍州刺史。晋武帝召集文武百官在东堂为他送行。晋武帝问郤诜说:“你认为自己的才学怎么样?”郤诜回答道:“在朝廷举行的贤良对策考试中,我的应试答对名列天下第一,这就像桂树的一枝花,昆仑山上的一块玉。”晋武帝大笑。朝廷的侍中觉得郤诜太狂妄,上奏武帝,请求免去郤诜的官职。武帝说:“我同他开开玩笑,他只是说了点不得体的话而已,没必要大惊小怪。”郤诜在任期间威严明断,很受四方百姓的称赞。
国士无双
“国士无双”用以称赞杰出的人才。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汉初大将韩信,在秦末楚汉相争时,刚开始投靠项羽。后来,他对项羽不满,又投奔了刘邦。开始,他在刘邦手下只当一个小官,并没有得到重用。刘邦的谋士萧何认为韩信是个人才,便屡次向刘邦举荐,但刘邦仍没有重用他。后来,韩信不辞而别,另谋出路。萧何来不及把韩信逃亡的事向刘邦报告,就独自骑马追赶。
刘邦得知这一消息后,责骂萧何说:“现在逃走了几十个将领,你都不去追赶,而你却偏去追赶韩信,这是欺骗我。”萧何说:“一般的将领是很容易得到的。但是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没有人可以同他相比的。大王你如果长期局限在汉中当王,是没有韩信的用处;如果你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可以同他商议大事的人。这就要看大王决定走哪一条路了!”
刘邦尊重萧何的意见,拜韩信做了大将。
和氏之璧
这个故事讲述了张仪被诬陷拿了和氏璧的经过。
此典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答数百,不服,之。”
楚威王让昭阳做楚国的令尹。张仪到了楚国,令尹昭阳就把他留下做了门客。那时候(公元前334年),昭阳打败了越王无疆,把他杀了。越国的残兵败将、大臣们,以及许多老百姓都逃到东南海边一带去了。昭阳灭了越国后,又收复了从前属于吴国的土地,再向东扩张地盘,一直到了浙江(就是钱塘江)。他还请楚威王派大将庄率领大军进入滇国(就是云南省)。他以滇池(就是云南省昆明市)为中心,周围占领了几千里地方。这是庄的功劳,可是昭阳的功劳比他更大,因为这是他提出的建议,是他主持的工作。于是楚威王赏给他一块天下出名的玉璧,叫“和氏璧”。
这块玉璧大概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回楚威王把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物赏给了昭阳,昭阳觉得非常荣幸。
有一天,令尹昭阳和客人、家臣们在池子旁的亭子里喝酒。客人当中有人提起“和氏璧”来,大伙儿就请令尹拿出来给他们开开眼界。昭阳就把这块玉璧交给在场的客人,叫他们一一传看。大家看到“和氏璧”,全都惊奇不已、赞不绝口。正在传着看的时候,池子里突然跳起一条大鱼来,大伙儿都站在窗户旁仔细看。那条大鱼又跳起来,接着又有几条鱼也在水面上跳。一会儿工夫,东北角起了一片乌云,眼看就要下大雨。昭阳怕客人们被雨淋了,就赶紧命令散席。谁知道那块玉璧没了,也不知道传到哪个人手里了。大伙儿找了一阵子,没找着那块“和氏璧”。昭阳一肚子的不高兴,又不好意思得罪客人,只好让大伙儿回去。可是他自己的门客必须要搜一搜。他就叫手下的人一个一个地搜。俗语说:“人爱富的,狗咬穷的”,他们见张仪这么穷,就说:“偷玉璧的不是他就没有别的人了。”昭阳也怀疑是他,叫手下的人拿鞭子打张仪,逼着他招认。张仪哪能招认呢?他把眼睛一闭,咬着牙,让他们打了好几百下,打得遍体鳞伤,眼瞧着活不了啦。昭阳觉得他挺可怜的,也就算了。旁边也有可怜张仪的,把他送回家去。
张仪的妻子一瞧自己的丈夫被人家打得不像样儿,就哭着说:“你不听我的话,如今被人家欺负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想去做官,哪能被人家打成这样呢?”张仪哼哼着问她:“你瞧一瞧,我的舌头还在吗?”他的妻子呸了他一口,说:“瞧你说的,给人家打得这个样儿,还逗乐啊!舌头当然还在。”张仪说:“只要舌头没掉,我就不怕,你完全可以放心。”他调养了一段时间,就回到本国去了。
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身材或才能超出一般人。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晋朝时有一个叫稽绍的人,长得身材高大,仪表气宇轩昂。他在晋惠帝朝中当侍中的官。有一次,都城发生了叛乱,齐王同就在这次叛乱中被杀。稽绍看到叛乱的形势越来越危急,就一直往皇宫狂奔。宫门口的侍卫见有人跑来,立时搭箭拉弓准备射杀,这时侍卫官萧隆远远望见稽绍的高大身材,连忙从那个侍卫的弓上取下正要射出的箭。
不久,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联合起来,侵犯国都,稽绍跟随惠帝到汤阴去讨伐,结果却打了败仗。当时许多官员和侍卫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只有稽绍依然威武而恭敬地保卫着惠帝。后来,由于射来的箭太多了,稽绍终因寡不敌众,也中箭身亡。他身上流出的鲜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有人要洗掉,惠帝却舍不得。当稽绍殉难之前,有人曾对司徒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看到稽绍,他那雄伟英俊的样子就像仙鹤立在鸡群里一样。”
黑头公
“黑头公”意指头发仍黑时就登上三公高位。人们多用它指少壮而居高位者。
此典出自《晋书·王珣传》:“珣字元林。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心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
这段话意思是说:
晋代王珣,字元林,年纪轻轻就与陈郡的谢玄一起给桓温当副官,两人都受到桓温的敬重。桓温曾经评论他们说:“谢副官在四十岁时,一定会持着帅旗、拿着符节,当上军政要员。王副官在少壮时就可以荣登三公高位。”
后起之秀
“后起之秀”用以称誉晚辈中优秀的人物。
此典出自《晋书·王忱传》:“卿风浪俊望,真后来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