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修养故事
33450800000002

第2章 一夔已足(1)

“一夔已足”用以形容学有专长的人才。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察传》: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听到关于人的议论,一定要验证它是否有道理。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舜时的乐官夔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道:“从前,舜想利用音乐教化天下人,就让重黎物色人才。重黎在民间发现了夔,就把他推荐给舜,舜让夔当乐官。于是夔正定六律,和谐五声,用以调和八方的风气,于是天下人完全归服。重黎还想多找几个像夔这样的人才,舜说‘音乐是天地之气的精华,政事得失的关节,只有圣人才能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使音乐和谐,以安天下。像夔这样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因此所说的‘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呀。”

一匹锦

“一匹锦”比喻美好的文才。

此典出自《南史·江淹传》。

江淹,字文通,南朝梁国的文学家,曾经历宋、齐、梁三个朝代。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因能写文章而远近闻名,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气逐渐减退,思路也有些迟钝了。据说,江淹任宣城太守免官归来时,停泊在禅灵寺的江边水渚中,夜里梦见一个自称是张景阳的人,对他说:“我曾经把一匹锦寄放在你这里,现在你应当还给我了。”江淹把手伸进怀里,摸出几尺锦还给他。这个人气愤地说:“怎么都给割取完了!”梦中的张景阳其实就是晋人张协,曾任河间内史,少有俊才。张景阳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梁文学家),便对他说:“剩这几尺没有什么用,就送给您吧。”从此以后,江淹的文章开始退步了。

有始有终

“有始有终”比喻办事有头有尾,不中途而废。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

燕昭王始终认为乐毅是自己的知己,乐毅也真心实意地去报答他。但燕国的大夫骑劫,觉得自己有点武艺,又懂得些兵法,早就想掌握兵权。就因为在他上面还有乐毅,他不能如愿。

骑劫和燕太子乐资关系一直很好,就对他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就剩了莒城跟即墨两处,其余的地界全掌握在燕国军队的手里。乐毅在半年之内打下了七十多个城,但为什么费了好几年工夫就是打不下这两座城呢?这里面一定有原因。”太子点了点头,没言语。骑劫接着又说:“如果他想存心打下这两个城,早就可以打下来了。听说他怕齐国人心不服,因此想用恩德去感化他们。等到齐国人真正归附了他,他不就可以当上齐王了吗?根本不会回到燕国当臣子了!”太子乐资便把这话告诉了燕昭王。燕昭王一听,怒气冲冲地打了太子二十大板,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畜生。他说:“先王的仇是谁给咱们报的?昌国君的功劳简直没得说。咱们把他当作恩人都还怕不够尊敬呢,你们还要说他坏话?即使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呀!”

燕昭王责打太子之后,便打发使者拿了节杖上临淄去见乐毅,立他为齐王。乐毅非常感激燕昭王的心意,但他对天起誓,宁愿死去,也不愿接受这封王的命令。使者回报燕昭王。燕昭王感动得涕泪交加。可是太子乐资因为乐毅挨了二十板子。这件事,虽然他不愿意计较,但也无法忘记。

周赧王三十六年、燕昭王三十三年、齐襄王五年、楚顷襄王二十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死了。太子乐资即位,这就是燕惠王。俗语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惠王信任骑劫正像燕昭王信任乐毅一样。

不过他还算顾全大局,没把乐毅当做仇人。可是燕国人已经上了齐国人的当,听信他们散布的谣言,互相传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了齐王了,但为了不愿辜负先王,就没敢做王。如今新王即位,这下乐毅可就要做齐王了。如果新王另外派个将军来,莒城跟即墨一定会灭亡!”

燕惠王听信了流言,就把乐毅调回来,派骑劫为大将代替乐毅。

乐毅倒是比伍子胥更有见识,他相信“善始者不必善终”,再说他和燕昭王的交情可以说已经是有始有终的了。如果他回到燕国,万一被新王杀掉了,自己丢了一条命倒不算什么,只是太对不起燕昭王了。最后他说:“我是赵国人,还是回老家养老吧。”于是他就逃到赵国。赵惠文王封他为望诸君。

骑劫当了大将,统率了乐毅的军队。他自有他的一套。他把乐毅的命令全改了。燕国的君臣上下都有点不服气,可是大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骑劫到了大营,休息三天后,就去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但城里早就做好准备。守城的将军田单,把决战的步骤已经周密地布置好了。

有条不紊

“有条不紊”比喻有条理,丝毫不乱。

此典出自《尚书·盘庚上》:“若网经纲,有条而不紊。”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国都本来设在古黄河下游的北岸,经常遭受水灾。帝位传到商汤的第九代孙盘庚的时候,为了避免水灾,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打算把都城迁到黄河以南的亳地。但他的臣民不能理解他的做法,因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动荡。为了控制形势,盘庚几次召集大臣、贵族商议,让他们向百姓讲清楚迁都的原因。他说:“你们大家一定要听从我的命令,这就‘若网经纲,有条而不紊。’(意思是:我的命令,就好比只有把网结在纲上,才会有条理而不紊乱。)只要你们照我的话去做,政务也就好办了。”他最后告诫大臣及贵族们说:“从今以后无论是什么事,都必须先向我报告,决不能煽动百姓闹事。要知道人心是很容易受蛊惑的,这就像‘火之燎原’(意思是:烈火在原野上熊熊燃烧),是很容易蔓延开去的。”后来盘庚终于把国都建立在亳殷,并在那里安居下来。从此商代也就又改叫殷商了。

玉汝于成

“玉汝于成”用以激励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应努力奋斗,取得成功。

此典出自宋代张载《正蒙·乾称篇》:“贫贱忧戚,庸玉女(汝)于成也。”

北宋时,有一位哲学家名叫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他青年时学过兵法,曾想收复被西夏夺去的洮西失地。后来,在范仲淹的引导下,张载一心一意地研究学问,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张载曾当过崇文院校书,后讲学关中。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张载回到横渠镇,并在那里专心读书治学。横渠镇地处穷乡僻壤,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张载家中收入不多,生活清苦。但是,张载面对清苦的生活却怡然自得。他认为,只有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炼人的意志,帮助人取得成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张载刻苦自励,终于成了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及其著作《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记载:张载在家乡治学期间,曾把《正蒙·乾称篇》的一部分写在书房的门上,左书《砭愚》、右书《订顽》。因此理学家程颐将《砭愚》改称《东铭》;将《订顽》改称《西铭》。在《西铭》中,有一句话“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意思是说,贫穷低贱和令人痛苦的客观条件,实际上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人获得成功。这是张载一生治学的宝贵经验,也是一句警世之言。

越俎代庖

用以说明替代别人做不属于自己该做的事,那就不应该了,结果反而会被人所指责。

此典出自《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厨师的工作也像其他机构一样,有好几个部门,各有专人各司其事。负责洗涤的专做洗涤的工作,操刀和烹调的也分别各有人专门干;按照惯例,他们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如果挑水的执起刀来切菜,或执刀烹调的干起煮饭的工作来,便是越职司事,不仅做不好那份工作,还会被人责难,这便是“越俎代庖”了。

争先恐后

“争先恐后”用以比喻人们力争上游,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进取精神。

此典出自《韩非子》:“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赵襄子向有名的驾车能手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本领,不久,他和王子期比赛驾车。谁知,连续换了三次马,赵襄子都落在王子期的后面。赵襄子有些不高兴,对王子期说:“您教我驾车,却没把本领全部教给我。”

王子期解释说:“我已经毫无保留地全教给您了,只是大王运用得有所偏差。驾车,关键是要把车马套合适,用心地调理马匹,然后才能谈得上纵马飞腾,奔驰千里。而您驾车时,一旦落在后面了,便想急切地追上我;跑在前面了,又担心被我追上。比赛原本就有前后之分,而您争先恐后,把注意力都放在我的身上,哪里还有心思注意车马呢?这才是您每一次都落后的原因。”

一顾千金

“一顾千金”用以说明,人们需要权威,尊重权威,同时也应该努力学习使自己逐步成为内行。

此典出自《刘子·因显》:“昔有卖良马于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不顾。乃谓伯乐曰:‘吾卖良马而市人莫赏,愿子一顾,请献半马之价。’于是伯乐造市,来而睇之,去而目送之。一朝之价,遂至千金。”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个人在集市上卖马,等了三天都没有一个买马的人前来光顾。

于是这个人去求见伯乐,对伯乐说:“我卖的本来是一匹好马,但是人们都不识货。请你去看看,我愿意把马价的一半送给您。”

伯乐来到集市一看,果然是匹好马。他走上前去爱抚地左看右看,临走时还恋恋不舍地频频回顾。于是,一天之内马价涨到了千金。

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原意是指军事上要灵活机动,知道不可能取胜就退却下来,后来泛指见到困难就退缩而去。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春秋时,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时时等待机会攻打对方,称雄诸侯。当时的郑国先是拒楚服晋的,但后来又同楚国讲和,晋国就派正副元帅荀林父、先轸和大夫士会等带兵以援助郑国为名,同楚国决战。晋军到了黄河边的时候,听说楚兵和郑国已经讲和,荀林父便想收兵回国,士会也同意荀林父的建议,说:“用兵要有隙可乘才会取得胜利。现在楚国对外没有招怨,内部也很安定团结,国家正在强盛,这是不能够打败的,不如退回去的好。”但先轸却反对说:“出兵本来就是要和敌人一决胜负,现在听说对手强大便要退兵,这不是大丈夫应该做的。”于是领了自己所带的兵首先渡过黄河,荀林父阻止不了他,也只好命令全军渡河,两军在邲地(今河南省郑县东)激烈交战,晋军终于大败。

振臂一呼

“振臂一呼”形容在情绪低潮时,奋起呼喊,以提高士气。

此典出自《文选·答苏武书》:“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西汉时,匈奴经常侵犯边境,汉武帝忍无可忍,便派李陵率领五千人马前去抵抗。李陵遇到了顽敌,孤军深入敌阵,以五千的人马迎击匈奴十万大军,等于以卵击石,以肉投饿虎,但李陵凭着他的英勇,身先士卒,却把敌人打得一败涂地,并斩杀了他们的主将。后来匈奴调动了全国的人马对付李陵。当时,李陵的部队已处于众寡悬殊的情势下,再加上敌人熟识地形,又有精锐的骑兵参战。每个人都抵抗着千百个敌人,兵士们都忍着巨大创痛,争先奋勇杀敌,直至死伤遍地,只剩下几十个人,他们都还不肯放下武器,这时,李陵仍挥动着手臂,号召剩下的兵士们努力杀敌,直到箭射完了,刀折断了,手无寸铁,失去了天时地利的条件,而路途又遥远,援兵依然没有到来,却依然不肯投降,还徒手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李陵的英勇以及部下视死如归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中州之蜗

“中州之蜗”用以嘲讽世上那些好高骛远、不求实际、才疏志大的人。

此典出自《於陵子·人问》:“中州之蜗,将起而责其是非。欲东之泰山,会程三千余岁;欲南之江汉,亦会程三千余岁。”因自量其齿,则不过旦暮之间,于是悲愤莫胜,而枯于蓬蒿之上,为蝼蚁所笑。

这段话意思是说:

中州有一只蜗牛,想要干一番事业,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嘛,算了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算了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所嘲笑。

壮士解腕

“壮士解腕”比喻当机立断,不能因为犹豫而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