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33442500000007

第7章 构建独具特色的“互联课堂”(2)

写作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学生个性、自由地进行表达。宽松的教学氛围和自由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灵释放、快乐习作尤为重要。调查显示,学生对网络“一网情深”,4500万青少年网民中18岁以下的占到了19%。是什么魔力在吸引着学生呢?是网络创造的新世界。网络上学生可以挣脱现实的束缚,以真实的个性来做自己想做的事,QQ或者MSN这些软件帮助他们搭建了无障碍的沟通平台。作为教育者,教师们力求让学生将对网络的热情转移到学习中来,引导他们在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合习作训练,及时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轻松地促进大脑思索,养成练笔的好习惯。目前信息技术已纳入课程,学生能简单地运用拼音进行文本输入,通过网络查找拓展资料,体验到互联网的神奇,对电脑充满了好感。根据这个特点,我校教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进电脑房上作文课,还开展了一项寓教于乐的作文娱乐活动,要求学生玩电脑,上网、聊天、写信、发送信件、编辑材料、电脑绘画等,体验电脑带来的快乐或者烦恼。活动结束后我校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电脑的命题作文:《我是电脑迷》、《我的兴趣爱好》、《××的乐趣》或《我学会了玩电脑》等。“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学生根据课内外活动体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作文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快乐思想。我校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老师想利用信息技术让习作变得有趣起来,也允许学生借助电脑学写作文、学好作文。这种尝试博得了学生的好感,他们觉得老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心底里乐意接受。这一举措改善了学生习作时的心境,为学生快乐写作作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二、利用网络资源,优化作前积累

写作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博闻强记,有赖于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唯有丰富的积累和储备才能使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在课堂内外贯穿培养学生广泛收集、吸收信息,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和观察生活的教学理念。

1.拓宽阅读渠道,积累文字资料

网络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为学生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改变了他们被动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方法。我校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广泛阅读童话、寓言、散文等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阅读古诗词、格言、歇后语等不同题材的内容,精读名家名篇的片段,在阅读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轻松、快速、便捷地将词语、句子、段落等各类素材分类存储,或者打印成文。利用技术手段积累电子资料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好词好句手抄本,人人都拥有了一本无限量的电子摘抄本。

2.开展主题研究,积累生活资料

写作需要素材的积累,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和观察。自然、社会、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结合教材的单元主题、生活的热点话题,定期提出习作研究主题。例如《梦圆九天》、《跨越新纪录》等课文记录的是发生在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这些事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人生。我校教师随文进行读写结合,规定了关于重大时事的习作主题——“感动中国”。学生围绕主题,在网络上了解、收集、处理信息,许多重要事件都成为捕捉的对象:四川特大地震、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神舟七号、迎世博等。网络上的图片、音像资料应有尽有,学生经过阅读、筛选后一一获取。同时学生也会从实际生活中拍摄一些照片、录像资料,反映身边的人们参与重大事件的表现或场景。类似的主题研究会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同步跟进,班级的资料库里汇集了人物篇、风景篇、动物篇、科普篇和情感篇等不同内容的素材,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敏锐性也随之增强。我校教师也设立了贡献奖,奖励那些善于观察、勤于积累、乐于分享的同学和家长义工,众人的群策群力充实了资料库。

三、巧用互联技术,优化习作指导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教学中我校教师借助技术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快乐中习作,在习作中提高写作技巧。

1.创设教学情境,触发想象

我校教师根据不同的作文命题,制作多媒体课件,或播放Flash动漫,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例如指导《奇妙的梦》、《飞向太空》、《动物之间的对话》、《大树的悲哀》等科幻、童话类体裁的习作时,我校教师通过多媒体将生动的画面、鲜活的形象、个性化的声音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打开思绪的闸门,尽情放飞自己的心情。

2.再现生活场景,细化观察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是积累写作素材、启迪思维最主要的途径。生活是观察、积累素材的源泉,但生活中经历的事学生可能会未加注意,印象淡漠,感受不深,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习作中,我校教师通过技术手段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将观察到的事物作细致入微的品味。我校教师根据习作内容,采用动静画面结合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内容,以此指导学生细化观察、启动思维。

例如,指导人物篇《我的妈妈》一文时,我校教师选取一位学生的妈妈的一张照片,将其放大于屏幕上,利用遮幕、聚焦等白板功能,指导学生定向观察其外貌,从整体到局部,从重点到细节。学生的想象在观察中呈现出多样化:从妈妈的眼神中感受到母亲的慈爱,从妈妈满脸的皱纹中体会到母亲的艰辛,从妈妈微笑的神态中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喜悦……

例如,指导写事篇《玩得真高兴》一文时,我校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吹泡泡的游戏,学生玩得很尽兴。习作课上,教师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活动的过程或感受时,学生对自己个人的体验、心理活动描述得生动但有些零星,对场面的感知和其他同学的神态、语言却忽视了观察。我校教师适时地播放了游戏中捕捉到的镜头,并定格典型的人物,将同学的形象、动作、神态展现在他们面前。一石激起千层浪,镜头中的画面让学生的思维再度被激活,学生的词汇丰富起来,语言表述流畅,感情自然流露,写出了富有个性的文章。

3.回放指导环节,整体构思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发展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地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和内容来“教”学生学习。应发挥白板技术的功能,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细节进行整体回放,保存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加强学生对行文思路、谋篇布局、重点段落语言描述等的理解与巩固,让学生对习作有整体性思考和记忆。例如,学习课文《颐和园》后仿写《汇龙潭》。接近尾声时,回放写作要点:(1)首尾呼应。开头引出景点,结尾升华主题;(2)理清顺序。按地点变换写清游览过程,用上“承接性”词语;(3)突出重点。景物描写由远及近,抓住特点,语言生动。

四、强化互动反馈,优化作后评改

1.师生、生生互动,自主评析修改

好作文是在反复斟酌、几易其稿中“磨”出来的,学生自改作文的过程实质是提高深化的过程。在“磨”作文的程序里,老师往往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指导者,老师的“精批细改”代替学生跳越了一个认识过程,这也是教师高耗低效的环节。我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反馈,倡导人人有权参与修改,人人成为评价的主角,真正让教师成为主导、让学生成为主体。我校教师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习作分别出示,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电脑上,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受文章水平的差异。对优秀作文用“......”点出文中的好词语,用“”划出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对病例作文大家畅所欲言,学生补充修改意见,教师将生成的信息用各种修改符号即时地在文中增加、筛除。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师生、生生合作,每个人跳动的心灵与同伴产生共鸣,在互动中彰显智慧。

2.建立电子作文档案,启动学生博客

每个学生整理自己个人的习作档案袋,按照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等题材分类建立个人习作的文件夹。教师按照师生互动评价反馈情况,表彰获得“星级作文”的学生,建立《学生佳作集》,并将学生的优秀作文挂在班级作文网页上,便于随时阅读。教师还要求学生建立个人博客,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随机练笔的习惯。学生在互相游览、点评、回复中,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交流,让自己的认识、观点、思想跃然于“纸”上,学生觉得兴趣盎然。

运用互动技术,创新作文教与学的方式,不仅激活了学生创作的灵感,点燃了习作的思维火花,而且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趣味中习作、在快乐中练笔的目标,促进了习作的有效性。

利用互动反馈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DeepLearning)的提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的一个概念。它们的对比如下:

深度学习浅层学习

概念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思想。试图将它们纳入到现有的认知体系中。在概念之间建立连接。非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孤立地记忆学习内容。

特征寻找意义;

关注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核心论点或概念;

积极的互动;

能区别观点和论据;

在不同的模型间建立联系;

将已有的知识和先前的经验联系起来;

将课程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建立在机械的学习上;

关注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公式和外在线索;

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从实例中辨别原理;

孤立地看待模型和程序的各部分;

没有意识到新知识是建立在先前的工作上的;

简单地把课程内容作为考试的一部分来学。

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让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进入深度学习的最基本的保障。其次,要有助于学习者思考、互动、讨论、质疑、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迁移和运用。第三,要让学生即时获得反馈信息,调整学习策略,进一步深入学习。

教学实践证明,互动反馈技术的特征和优势能有效地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情景引入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种效果更加突出。互动反馈技术本身的技术特征和资源优势,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例如,交互电子白板本身带有丰富的资源库,包括各类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结合教材的内容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通过视频、动画或情景模拟等方式呈现的问题情境,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特殊效果和技巧,还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另外,交互白板中的这些资源可以反复、自由地选择、调用和组合,不受时间和学科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还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在原有的资源库中添加新的素材,以备教学之需。

“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实现人手一个遥控器,每个同学的遥控器对应一个数字,屏幕上只显示数字,没有名字。学生可以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必担心同学们会嘲笑自己的错误,真正排除干扰——我的选择我做主。学生在这种互动反馈系统中能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黑板就是教师与教学内容交互的界面,这就是学生与学习内容交互的界面,这使得很多现象和道理的解释和说明抽象无趣。PPT出现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但是,在教学运用中,不难发现PPT过于程式化,只能按照原先的制作过程进行播放,难以适应多变的教学过程。而互动反馈技术能很好地弥补这些技术的缺陷。比如,在《几分之一》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用几分之一表示的前提是“平均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交互电子白板的旋转和重叠等功能就可以直观地说明两个图形或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图形(1)上下两部分无法重叠,由此可以证明该图中的阴影部分不可以用1/2表示,而图形(2)中的涂色部分旋转后能够与留白部分重叠,由此可以证明它可以用1/2表示。

在交流的同时,学生可以自己到白板上来操作和演示,在这种直观呈现和互动交流中,学生很快对1/2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更加快捷有效。

交互白板也是学生强大的交流工具,学生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自己对所研讨问题的思考进行记录和整理,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而白板软件提供了一个脱离白板环境可以阅读白板特殊文件格式的小程序,这一功能可以使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方便前后对比,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更好地发现规律。笔记的抄写过程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在白板上发生的所有课堂教与学的过程都可以以最通用的格式被记录下来,如PPT、HTML格式,这样记笔记的时间可被用来更多地参与集体学习或交流反馈,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互动反馈系统可以获得相关互动网络的支持,形成数字化学习信息的高效采集和处理;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资源,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扩展性学习,进一步拓展视野,增强融会贯通能力。

白板替代了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交互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发掘这个新交互平台中蕴涵的教学策略,使这一技术真正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三、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教师按一定的计划向学生输出一定量的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后把产生的结果再反馈给教师,师生通过反馈结果的分析、判断,各自变换教和学的方法,使得教学更和谐、有效。因此,获得准确、及时的反馈信息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