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理科课程资源-漫谈化学故事
33364600000015

第15章 坐失良机

1811年法国化学家库图瓦从海藻中制取了碘,从而为化学元素家族中增添了一个新成员。15年以后(即1826年),在法国的蒙彼利埃有一位名叫巴拉德的青年,大学毕业后便在药学专科学校化学系实验室里当一名助手。他是一位好学求上进的青年,在工作之余还兴致勃勃地进行着如何从海藻中提取碘的试验。这位年仅23岁的巴拉德,小心翼翼地把海藻先烧成灰粉,然后用热水浸取,再通入氯气,不久便得到了紫黑色的碘的结晶体。可是,仔细一看,在被提取后的母液底部,还沉积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并且不时地散发出刺鼻的臭味来。

这层深褐色的液体到底是什么东西?巴拉德决定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于是,他又对这些液体进行试验。经过几昼夜的反复试验,巴拉德发现这些液体能够与许多金属化合,在47℃时沸腾。最后,巴拉德终于发现这些深褐色的液体是一种还没有被发现的新化学元素,并把它取名为“muride”(在拉丁文中是“盐水”的意思)。巴拉德把这一发现立即向法兰西科学院报告,科学院委员会经过讨论研究把它改名为“溴”(溴在希腊文中是“恶臭”的意思),还将巴拉德发现溴的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公开发表。

1826年的一天,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从《物理和化学年报》中看到这篇论文,仔细阅读以后,感到十分懊丧。原来,在几年前,有一家化工厂送来一瓶深褐色的液体(溴),请李比希帮助化验。李比希匆忙中未作仔细地分析,便贸然确定瓶中的物质是氯化碘,随手在瓶上贴上一张“氯化碘”的标签就完事。

就这样,李比希坐失良机,失去了获得这一新元素的发现权。

错失机会的李比希由此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深深认识到对待“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决心以此为镜子,改正自己的缺点,特地将那瓶贴有“氯化碘”标签纸的瓶子放在一只他自己称为“错误的玻璃橱”里,时刻警告自己,不断从中吸取教训。后来,李比希在谈到这件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道:“从那以后,除非有十分可靠的实验作为依据,否则我再也不凭空杜撰理论了。”正因为如此,李比希在后来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农业化学研究中作出一系列贡献。

溴,99%存在于海洋中,约占海水的0.0065%,人们便叫溴为“海洋元素”。现今,世界上的溴,大多是从海水中提取来。

溴,是一种深褐色的液体,比水重两倍多,很容易挥发,气味十分难闻。溴的蒸汽是红棕色的,毒性特别大,人的眼粘膜受到刺激后,常泪流不止。因此,在军事上,将溴用作催泪剂,制造催泪弹。

溴,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用途,不过很少直接使用,一般应用的是溴的化合物。二溴乙烷加到汽油里,能够提高汽油的防震性能;亚溴酸钠是一种氧化剂,用在纺织物的退浆、染色、氧化等方面,效果比用红矾和双氧水来得优越。溴的有机化合物中,有的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具有不燃性,可以用作阻燃剂。在有机化学中,那些溴苯、溴仿、溴萘、溴乙烷等,都是常用的试剂。

溴也是一种贵重的制药原料。制造金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一类抗菌素都离不开溴;消毒用的红药水缺少不了溴;用作镇静剂的三溴片含有溴化物。

灯管中充有溴化合物的溴钨灯,是一种新型的电光源。

溴钨灯通电后钨丝被加热,高温的钨丝会蒸发出钨原子,并在温度较低的灯泡壁处与溴化合成溴化钨。呈蒸汽状态的溴化钨,在温度较高的灯丝处又分解为溴和钨。如此不断循环,大大减少了灯泡的发黑和钨丝的蒸发,提高了灯泡的光效和寿命,因而溴钨灯被广泛用于电影的放映和摄影的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