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当然希望能够选择到一棵良木。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反过来也可以说“鸟多了什么样的林子都有。”要看清什么样的“木”是“良木”,大学生们的择业倾向往往也是在职会计人跳槽方向的一个预演。
可不是吗?1996年和2001年在大学生中的2次调查结论在这方面就大不相同。
2001年上半年,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在全国28所高校中开展了一次有3万多名大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们在选择工作单位时考虑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前景”被排在第1位,占到19%;企业能否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排在第2位,占到18%;“薪酬福利”排在第3位,占到16%。
而在1996年由北京大学团委组织的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大学生们考虑最多的是“经济收入”,占到33.3%;“能否发挥专长”排在第2位,占到27.9%;排在第3位的是“社会地位”,占到19.5%。
时间刚刚过去了5年,被大家称为非常“务实”的大学生们选择工作单位时所考虑的最重要的3个因素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专家指出,这种改变所反映出来的可喜变化并非说明这些大学生不“务实”,而是他们对“务实”有了更新的认识。在就业机会竞争激烈的今天,拥有一个发展机会实在比“钱”要实惠得多。
2001年的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们的首选行业是IT、首选企业是跨国公司,56%的人希望月工资在1000~3000之间,最希望去的城市是上海、北京,即使专业不对口也认为值得。有44%的同学准备在工作3年内、70%的同学准备在5年内第一次跳槽。
从上可见,这些大学生们还没有参加工作就有一大半准备在不远的将来跳槽了,似乎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其实这与大学生在校时的成长环境有莫大关系。
专家指出,这种思维习惯与在校大学生的恋爱一样,明知道脱离了物质基础的恋爱是难以结成婚姻硕果的可是却仍然有那么多的同学趋之若鹜,为什么?因为他们追求的本身就是“无花果”,希望能够享受到不谈物质条件的爱情之“花”的甜蜜,而不一定是非得结婚的事实之“果”。从这一点上来看,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地区和单位带有一定的“过渡性”实在很好理解。先找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企业和部门“试婚”,如果合适就干下去否则就赶快跳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当然在这几年中,你也必须尽快积累工作经验、积蓄自己的跳槽能量。
会计不仅仅是和数字打交道
在人们的头脑里,似乎会计工作就是整天和数字打交道。实际上这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表面现象,如果一名会计人真的只是单纯和数字打交道,那么他就不会具备跳槽的本领和能力。
许晓莹是一位五星级酒店的总账会计,时年29岁。由于她平时工作中在这方面得到了较好锻炼,而且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文凭,所以刚刚跳槽到了一家新开业的三星级酒店担任财务部副经理。她对此深有体会。
她介绍说,就在2001年3月2日的那一天,她终于完成了这家还没有开业的三星级酒店的财务制度草稿,可以暂时松口气了。为了它,她整整花费了2个星期的时间,几乎天天加班,一直扎在文件和资料堆里,脑筋里整天都是资金审批、采购、合同、成本、凭证管理……晚上躺在床上还会不断地冒出什么遗漏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头部大了。
她认为自己能够一个人把这一摊子都搞起来,是和自己以前留心学习分不开的。这也证明了平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否则她就无法在这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胜任这项财务主管的工作。当初跳槽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找一个独当一面的工作、看一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耐,现在终于闯过来了。
3月8日,总经理告诉她,财务制度草稿整体来看不错,但是有个别地方要修改一下。许晓莹仔细地看了总经理指出的地方吃惊地发现,这是采购制度和合同制度中最重要的二条,一旦改动就会影响到以后这两方面的流程运作。她不由得想起自己在原来的酒店时,财务总监总是抱怨说碰到外行领导内行真是一种痛苦,现在自己也终于开始体会到这种无奈的感觉了。
怎么办?财务部副经理这个角色某种程度上不允许她违背总经理的意志。作为一名财务主管,要做的事和牵涉到的事实在太多了。
例如,这几天正在草拟的岗位职责就是一件麻烦事,与财务有关的各个岗位超过40个:FOCASH、FBCASH、应收、应付、电脑部、后台总账、总出纳、成本、日审、夜审等等。如果没有真正在这些岗位上干过、不懂得工作程序、不清楚这些岗位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能预测运作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不了解各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很难制定出合理而完善的条款,所以要完成这项工作并非易事。目前的情况根本不允许她做更深入的调查,看来还需要向以前的同事取取经。
不仅是工作上的事,说到这个位置上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就更要微妙得多。表面上也许说说笑笑的很融洽,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却在暗中使劲。在这种时候,沉默就是一种有力武器。例如她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可是在这个新单位里根本就没人知道这件事。他们只看到,她和现在的男友恩恩爱爱的如同天造地设。每当有人问起她的私事,她总是巧妙地转移话题。学会对这种绝对隐私进行加密,对于每一个职业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3月19日,轮到开会讨论许晓莹起草的岗位责任制了。电脑部的张经理首先提出问题,然后是库房主管认为这样的责任制未免太差强人意,定制度的人应该想一想执行者和当事人的利益。人事部经理很委婉地说,其实也可以考虑一下如何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一味地以制度责任做约束,另外还要考虑到酒店的实际情况。于是,许晓莹只好耐心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经理请有关部门用文字形式把意见逐条写出来,供修改时参考。
这时候,许晓莹回忆起自己原来做一名普通会计的时候也曾经抱怨过制度和责任如何如何。没想到现在自己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才终于能够理解到公司所制定的这样那样的规定和条条框框,不过是为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管理。
只要你有真本事,好饭碗多的是
兜里揣着几张有用的证书,在激烈的人才招聘战中就多了几分把握。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和国内的著名企业对此尤其重视。
虽然国家教育部规定,招聘单位必须在11月20日之后才能进驻大学校园进行招聘,可是这却无法抑制住招聘单位的蠢蠢欲动。要绕开这一禁令,他们自有一套办法。
2001年10月中旬离开大学生毕业还有9个月的时候,一些跨国公司就已经开始了在校园里的人才争夺战。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在深圳大学校园里张贴出了海报,并且通过深圳大学BBS发帖子等渠道向广大毕业生伸出求贤若渴之手。IBM也早早地在该校张贴海报,邀请毕业生到该公司网站登记报名,并且声称招聘截止日期在11月中下旬结束。
教育部不是规定招聘单位要在11月20日以后进入校园吗?好,到处都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10月25日,安达信在深圳香格里拉酒店举行招聘见面会,普华永道则安排在深圳东华假日酒店,IBM干脆就在网上举行招聘。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则在允许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就抢摊阵地打“地面战”,直接进入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校园招聘会。
2001年11月7日,世界五大会计事务所中的沪江德勤在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友谊宾馆宴会厅召开了“校园招聘会”。根据全程参与的一位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系学生介绍,沪江德勤会计事务所在学校里张贴了招聘广告,他是按照广告的要求去友谊宾馆的,400多名学生济济一堂。
在友谊宾馆,沪江德勤首先介绍了该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该他们当年的招聘要求,然后请上一年进去的新职员谈感受,最后,一位负责人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招聘会结束以后,沪江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向同学们分发了登记表要求回去填写后邮寄到该公司。整个过程持续了4个小时。
这位同学表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新职员介绍的公司优厚的福利制度。他说,这样的招聘会举办方的负责人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让人觉得很亲切,没有了台上台下的距离感。
这样的先声夺人,也感染了历来反应迟钝、行动滞后的国内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
深圳海关2002年从普通高等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中公开考录公务员的公告,也早在2001年10月份就出现在深圳大学校园里。该公告称,网上报名时间为11月3~14日,现场报名时间为20~21日两天。行动如此之快,截止日期如此之早,令人感到惊奇。民营企业科龙集团则向深圳大学学子发出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公开信,声称欢迎一切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国有企业广东铁通集团也在此以前贴出海报向学子们招手。
这样如火如荼的招聘局面,反过来又激荡了大学生们迫切渴望“充电”的心情。参加英语口语培训班、汽车驾驶、报考各类证书等等早就已经在毕业班学生中风行起来。除了参加校内的培训以外,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了校外的微软资格认证、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证考试等。
招聘单位进入校园的时间限制,迫使不少企业和学校玩起了“捉迷藏”游戏。一些著名企业千方百计进入校园开办讲座,一看便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1年11月中旬,鄂尔多斯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在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开办讲座。讲座是以“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讲座”为名义举行的,但是这位人力资源总监并没有放过这个招兵买马的好机会。“我们现在急需可以派到国外做业务代表的经贸外语人才,遗憾的是,在我们20年的创业中没有一位经贸大学的学生,希望今年会有0的突破。”求才若渴之意,昭然若揭。
和鄂尔多斯集团同赴这次讲座的还有美国普尔斯马特公司副总裁。普尔斯马特副总裁在简单地介绍了公司的情况之后,就将剩下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进行提问。同学们最关心的当然是未来招聘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样,副总裁就有机会顺理成章地阐述该企业的用人标准,诸如看重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和成绩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等等。并且他再三向学生们提到,“今年公司将招收30名应届大学生”。言外之意,非常明确。
根据对外贸易大学一位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介绍,至此,到学校来以各种方式介绍自己企业的公司已经有十几家了。企业老总们不畏劳苦亲自到学校为学生讲学,其目的实际上就是在给学生讲座的同时伸出“招聘之手”。
为爱情而兼职,为跳槽打前站
35岁的张晓东现在是一位会计师,月收入超过4000元。他回忆自己当初在恋爱结婚的时候拼命在外业余兼职的过程,自己也觉得自己当时太“厉害”了。
他说,他是谈了7年恋爱才结的婚,差1年就变成了“8年抗战”。为什么要拖延那么长的时间?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攒下一大笔钱。过来人都知道,结婚前夕是一个家庭经济最紧张的时刻。年纪轻轻的工龄不长、工资收入又低,而要购置的物件却要通通焕然一新,有多少钱都是用得了的。他说,他的老婆是独生女,未来的岳父母说不能无声无息地就把女儿嫁出去,要他买房子、摆酒席、去旅游“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不是真的很爱她,他也不会忍气吞声熬过这么多年。
1988年的时候他还在国营单位上班,每月工资1100元。重“压”之下必有勇夫,想来想去自己惟一的办法就是在业余时间拼命做“秘捞”(兼职)了。
那时候的他一个月同时要给4家私人公司管账,一天只睡5个小时,瘦得只剩下100斤。而且还诞生了一个职业毛病,心情不好就担心怕算错数,精神压力非常大。就这样,干了2年终于把老婆娶了回家。
现在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股勇气,但是回首往事仍然觉得为了饭碗、为了老婆非常值得这样做。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段经历也为以后自己跳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路子,否则就不可能有今天每月4000多元的高收入。
年龄是个宝,35岁对于跳槽者的意义
王维东是一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男会计,今年36岁。由于自己不甘心整天在机关里无所事事的工作环境,便偷偷地溜到人才市场上去打听行情,看一看能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然后择机跳槽。然而一圈一圈溜下来,发觉自己竟是一个“弃儿”,不觉暗自伤神。
后来,他到人才市场专门设立的心理医生那里去进行咨询,才发觉其中的奥妙。
心理医生告诉他,像他这样的情况用人单位普遍不太欢迎。
首先,在政府机关里工作10年是一个“大关”。而他工作已经10多年了还没有混到“一官半职”,在人们的心目中谅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还会被人误认为是“没有出息”。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已经混到“一官半职”那么也很可能不会跳槽了。就是要挪动位置,目标也可能是一些企业的重要岗位。
其次,像他这样10多年时间一直在一个机关工作,所从事的都是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有太多的差别,对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并不熟悉,这些都是跳槽的经验障碍。而且在机关里经历的多是“务虚”场面,理论性比较强,宏观政策面可能把握得比较好,但是就企业而言它们是要搞具体工作的,所以像他这样的人就不太适合。
最后,35岁通常是人才招聘中的一个大关。虽然这个年龄不大不小,处于“而立”和“不惑”之间,但却是应聘队伍中的“老家伙”、知识方面的“落伍者”、有家庭孩子之累不敢轻易跳槽的“失落者”。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才市场招聘会上大约超过40%的企业设立了“35岁以下”这道门槛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身体条件好和家庭负担轻是胜任会计工作的首要条件。身体条件好,在工作中就干劲十足、一般不会请假;家庭负担轻,就减弱了因为经济问题而诱发犯罪的动因。而且,35岁以下的会计人一般多经受过良好的教育,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完备,一旦到岗可以委以重任,而不需要再接受额外的培训。
除此以外在管理上也比较方便。因为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中,年轻人越来越多。如果招进来的会计师学历高、年纪轻,管理起来还可以摆摆“老资格”。而一旦学历高、又是一个“老同志”,在管理上就会带来许多不便。这里顺便提一句,在用人单位的眼中35岁是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间的“分水岭”,“分水岭”以上的当然就被俗称为“老同志”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网络时代的发展把一批年轻人推向了重要领导岗位,有人甚至叫嚣说35岁就可以“退休”(退出工作的中心舞台)了。但是这却对会计人颇不公平,一些35岁以上技能平平、心理素质较差的会计人,从此就对失业裁员带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时刻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成为“弃儿”的一天提前到来。
其实,这样的担心实在是多余的。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会计职业总是包含着太多的经验性在内。而经验是必须依靠经历累积起来的。可以这么说,35岁以后的会计师更可能真正地学到先进的投资理财观念和经验,能够独当一面重要岗位的会计工作。仅仅从年龄来看,35岁绝对不应该成为招聘会计人的年龄门槛,谁不相信,谁就一定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