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业怪招
33350000000026

第26章 灯火阑珊处

人人都在找机遇,那么机遇到底在哪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到人流量大的地方去展示自己的形象,或许机会就在那里等着你。

1992年6月,吴仕荣辞去了乡政府食堂司务长职务,带领6个人,借款7.5万元,办起了阜宁县凤谷玻璃工艺厂。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作坊,能够生产的玻璃制品只有两种:非常简易的花瓶和花棒。设备的简陋、资金的不足、市场的缺乏等等,让小厂从一开业起就步履维艰。

为了求得企业发展,吴仕荣四处奔波、收集样品、寻求客户。有一次接到了一位法国客商,由于道路不通,那位客商硬是步行10里路,大汗淋漓地赶到厂里,而招待他的只有一碗井水。在这位法国商人的帮助下,吴仕荣当年的产销额达到了6万多元。

从此以后,吴仕荣就感觉到自己的产品市场在国外。1993年6月,吴仕荣听说广州要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便借了5万多元赶制了一批样品,用两只装鸡蛋的箱子运到了广州,在桥洞里过了一夜后,第二天直奔展览馆。

当时的广交会要求以省为单位组团参加,无论吴仕荣怎样努力,都进不了这个大门。无奈之下,他就在大门外面摆起了地摊。几天过去了,还是无人问津。闭会前的一天,一位天津代表团的名叫许培荣的江苏人,在他的地摊面前停了下来,在了解到了吴仕荣所办的企业困境以后,帮忙办成了进馆证。就这样,吴仕荣借用“半个江苏老乡”的摊位,终于在闭馆的那天订出了2万多美元的业务。

第一次参加广交会,细心的吴仕荣记下了广交会上展出的各种玻璃工艺品的特征,回来后仔细加以研究。凭借印象,连续设计出了50多个品种。就这样,到1994年广州春交会时他们又订出了10万多美元的合同。

有一次,吴仕荣得知一位罗马尼亚客商有到中国来看看的愿望,便立即盛情邀请客商前来观光。外商到达以后,吴仕荣热心地介绍风土人情,虚心请教制作工艺,却只字不提合资事宜。后来,这位外商主动提出股份合作的建议,最终成立了玻璃工艺精品有限公司。

现在,这位把地摊摆到广交会上的农家弟子。在家大业大以后,仍然是勤勤恳恳,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才赋,走向广阔的国际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