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对我的教育过程中,我发现良好的行为在得到不断夸奖时,这一行为就会不断重复而形成习惯。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良好的行为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就不想夸奖。其实,孩子良好的行为若得不到及时的夸奖,孩子的心里不会增加任何印象,良好的行为就慢慢停止了。
我发现不少的父母甚至在不知不觉之中采用了完全相反的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夸奖,比如对撒娇的孩子给予不恰当的呵护,父母们就在这样的不经意之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生活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孩子表现出了不良行为,比如打架、浪费、偷东西、撒谎……这时父母开始着急了,训他、骂他,甚至打他。我认为这样做的结果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产生更大的副作用。
孩子的不良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他们往往在这些行为上的印象更加深刻。因为孩子往往会选择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而不愿选择父母毫不理会的行为。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关注孩子的坏行为,对孩子进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对孩子来说,这种惩罚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这就是很多孩子爱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父母关注什么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习惯。因此,我认为父母应该多加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对良好行为给予及时、恰当的奖励,而对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让它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对于孩子好行为的夸奖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就越明显,也就越容易。我曾经对其他的孩子做过一些研究,当孩子进入少年时代,这种夸奖就有一定难度了,因为在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有一个反抗父母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方法,父母应该明确区分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孩子的内心世界,如爱、高兴、生气等,是孩子独有的,孩子感到高兴或生气时,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是外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自己也能控制。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难以控制孩子的情感,但是却可以对孩子的行为施加极大的影响。
我认为,对孩子的夸奖,针对的应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情感。
我认为父母应该注意到孩子的行为是指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抽象的或分析出来的。那些说不清楚的行为,父母无法施加影响,也无法去加以控制。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
那么,到底哪些行为是说不清楚的行为呢?
比如:“这孩子尽做些令人最头疼的事情”,“这孩子爱欺负人”,“这孩子不负责任”等。
而哪些行为又是具体的行为呢?
比如:“他打了别人的小孩”,“他在墙上画了一只小动物”等。
我们应该明白:夸奖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情感;应该夸奖具体的行为而不是“说不清楚的行为”。
作为父母,主要应该对孩子好的行为给予及时夸奖。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千万不要责备。孩子偶然做到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只要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父母就应该及时进行正面强化,巩固这种行为。
父亲对我的夸奖,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情感方式,一种是物质方式。我深深地感到,情感方式往往比物质方式更有效。
情感方式有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这种方式来之于父母,千万不要吝啬。
物质方式是一种补充方式,如给孩子一块点心等。我每次得到奖励总是欢欣鼓舞,但并不在乎奖励的多少。
在我年龄很小的时候,父亲大部分时候采用情感方式奖励,特殊情况时才采用物质奖励。
我认为,只要及时地对某一行为给予正确夸奖,这一行为就会在孩子身上不断重复出现,良好行为得到及时的强化和巩固。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自然而持久的良好行为习惯。
但是,父母何时夸奖孩子,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如果太随意,那么孩子就无法明确地知道父母因为什么夸奖他。父亲总是在我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夸奖,并且告诉我因为什么事而得到他的夸奖。
每当我开始使用新的且令人满意的方式做事时,父亲都会及时给我奖励。我认为这对培养我良好行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我学会了新的行为,并且理智地去实施这一行为时,父亲便不再每次都夸奖我,而是拉长夸奖的时间间隔,实施间断性或随意性的夸奖。这种夸奖只能偶尔为之,目的是要让我感到意外。
当我适应偶尔得到奖励的方式后,我便会继续表现我的良好行为。因为已经形成习惯,我知道怎样做会使父母高兴,我也为此对自己的良好行为感到满足和高兴。
在此,我建议那些已经做了父母的人,不要因为孩子有不良行为而只是去教训和打骂他,而要去及时发现并鼓励孩子的长处。对于那些个性很强,精神旺盛,从不受别人指使的孩子,更应该这样。人类先天就要有一种对善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歌颂和对造物者的佩服。拥有善良的灵魂,就是对造物者至高的敬意。
善良的根须和根源,在于建设,在于创造,在于确立美。善良的品格同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