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33341600000006

第6章 运动能力显著发展

婴儿期是指孩子从满月到满1周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身心发育比新生儿期明显成熟,婴儿的动作机能快速发育,逐渐学会了抬头、爬行、站立,乃至最后学会了行走。这时婴儿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容易受惊吓,对事物有恐惧感。作为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进行引导和训练。

1.婴儿的运动发育规律

不同月龄的婴儿通常会出现不同的典型动作,如满1个月时手脚活动,抱起能竖头片刻;2个月俯卧时稍能抬头及胸;3个月俯卧时下颌及两肩离开床面,两前臂能支撑前胸;4个月头竖直稳定,抬头90度;5个月能从俯卧翻身到仰卧;6个月从仰卧翻身到俯卧;7个月能坐稳;8个月开始爬行;9个月能扶住站立和坐下;10个月能扶一个手站立,能爬阶梯;11个月扶两手能行走,单独站立;12个月扶一手能走,但略显蹒跚。

新生儿通常被裹在襁褓中无法自由活动,实际上也没有活动的能力。但婴儿在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尝试肌肉的运动。最初是先从头开始,然后逐渐地过渡到手、身体和腿。许多早期的运动已被神经中枢安排好。比如,父母根本用不着去教给婴儿如何吮吸,如何吞咽,如何哭叫,如何用眼睛跟踪物体以及如何用手去够东西。如果有什么东西,比如说乳头或者手指碰着了婴儿的脸,他就会努力用嘴去够。然而几天之后,不等乳头触及他,他就有吮吸动作。如果你试图扶住他的头不让他动,他马上就会生气,并且扭动着脑袋以便挣脱。这或许是婴儿天生就具有的自我保护的本能。

2.抬头动作的发育过程

抬头动作的发育与颈部肌肉的发育密切相关,想要把沉重的头颅竖起来,并最终自如地完成抬头动作,大概需要4个月时间。

抬头是孩子动作发育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要把沉重的头颅抬着竖起来,需依靠颈部肌肉的发育。颈部的肌肉有位于颈项后面的颈后肌和颈前面的颈前肌,由于婴儿的颈后肌的发育早于颈前肌,所以先出现俯卧位时抬头,这对婴儿的发育也是有正面和积极意义的,然后才能在仰卧位时把头慢慢抬起来。

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在俯卧时能稍稍抬头1~2秒钟,把孩子直抱起,也能保持竖头几秒钟;2个月时,让孩子俯卧时,孩子能够把头和胸部稍稍抬起,但如果把脸朝上睡的仰卧位,把孩子的双手握住慢慢往上拉,他的头仍向后仰,无法抬起来;到3个月大时,让孩子俯卧时,孩子两前臂会用力支持使下颌和双肩部离开床面,抬头就很稳当了,几乎可达到90度,并且能向左右转头,但在仰卧位拉起双手时头仍稍向后仰;到4个月时,抬头已很自如,仰卧位拉双手时头能和躯干成一条直线,扶着孩子坐在桌子上,头可以向前后左右自由地转动。至此,抬头的动作算发育完成了。

3.手的抓或拿

手的主要作用是抓或拿东西。婴儿仿佛事先就知道他下一步要学什么。孩子能伸手抓物之后,扩大了与外界的联系,如同大脑的“营养剂”。父母应用各种场合和玩具训练孩子伸手抓物的能力。

有些孩子刚一出生时就能随意地将手指放入口中。怀孕期间的超声波检查发现,婴儿在出生前就是如此。由于婴儿的手此时还是紧紧地握在一起,所以他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将自己的拇指与其他手指分开。但许多婴儿在两个多月的时候,就能一连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高高地举着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似乎对此感到很好奇,直到一下子砸到自己鼻子上为止。然后重来一遍。这便是手眼协调一致的开始。

3个月时,婴儿就不再握拳而放开了手指,这为小手抓取东西创造了条件。3个月的孩子看到东西会手舞足蹈,当把细柄的玩具靠近孩子的小手时,孩子能有目的地抓住,自发地摇动敲打,两只小手能在胸前互相玩弄并观看双手。

5个月时,婴儿会主动伸手去抓住眼前的玩具,但这时抓物的姿势还很笨拙,不管什么东西都是一把抓,抓住了东西就往口里塞。

6个月左右时,婴儿就学会了去够离他一臂之遥的东西。他们能独自玩弄小玩具了,并且能把玩具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中;大约与此同时,他还学会了如何将一个物体从一只手上转换到另一只手上,并逐渐熟练地玩弄手中的玩具。

8个月时,婴儿抓东西的姿势就大有进步了,会用拇指配合其他手指来取物,这样抓东西就准确多了,也有可能抓住较小的玩具了。

9个月时,婴儿则会用拇指与食指来抓物,抓物的精确度也很高。

10个月时,婴儿能将手里抓到的物体放掉,去抓另一件物体,这时就会玩较小的、品种多样的玩具了。

11~12个月时,婴儿很喜欢用心抓一些小东西,尤其是大人不想让他碰的物体,比如地上的泥巴。到1岁左右,婴儿就能自己拿匙学着吃饭了。

伸手抓物是婴儿的一种精细动作,动作的完成需要眼手协调,需要身体里大小肌肉的配合才能完成。孩子能伸手抓物之后,扩大了与外界的联系,接受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刺激也大大增多,各种各样的感觉传达到大脑里,对大脑是个很好的“营养剂”。因此,在孩子3个月后,大人利用各种场合和玩具训练孩子伸手抓物是开发智力的好方法。

4.用手习惯是天生的特点

在婴儿6至9个月的时候,很难看出婴儿是偏爱使用左手还是右手。不过习惯用右手还是左手是人类一个天生的特点,并且迟早会在每个人的身上明显地体现出来。一般来说,大多数婴儿在1到2岁时能同时使用两只手,然后才慢慢地开始习惯用右手或左手。

习惯使用哪只手与不同家庭的行为习惯有关。有的家庭有好几个左撇子,而有的家庭则一个也没有。由于惯用哪只手是先天的特点,因此强迫惯用某只手的孩子改为使用另一只手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这种强行的改变会使孩子的头脑混乱,破坏了孩子大脑中枢已经形成的那种独特的工作方式。另外,惯用右手还是左手也与偏爱使用右腿或者左腿、右眼或者左眼有一定的联系。

5.从翻身到坐起

小儿学会控制头和胳膊动作的时间因人而异,学会翻身、坐起、爬行及站立的时间,也是如此。对于大部分的幼儿来说,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其个性和体重。体瘦而结实,精力旺的孩子的活动欲望非常强;而身体偏胖、文静的孩子学会翻身、坐起、爬行、站立的时间就要迟一些。

婴儿刚开始想翻身的时候,最好不要把他放在桌子或椅子上,因为在无人照看的情况下婴儿很可能从桌上或椅子上摔下去。父母在这一点要严格要求自己,哪怕是一转身的功夫也不允许,除非用带子将婴儿捆住。等到婴儿出生后2~6个月,这时的婴儿真正能够翻身了,大人如果把他放在某个地方,包括大床的中间,都是不安全的。因为婴儿到达大床边缘的速度很快,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稍有不慎,孩子就会从大床上掉下来。

如果幼儿刚从床上摔下来的时候大哭起来,然后就不哭了,并且在15分钟内恢复了正常的肤色,这表示他的大脑并没有受到伤害。如果他睡着了,一个小时之后一定要将他弄醒,以确信幼儿神智清醒。家长可以带幼儿去检查一下,向医生或者保育护士说一下当时的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都可以放心,因为幼儿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大多数的孩子在7~9个月的时候,只要大人帮他坐起来,他不用扶就能坐得很稳。但婴儿往往在还不能坐稳的时候就想坐起来。如果大人拉住他的双手,他就想使自己站起身来。那么,孩子多大的时候才可以让他依靠着东西坐在婴儿车上呢?一般说来,最好等到孩子自己能够坐稳几分钟时再让他依靠着东西笔直地坐着。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不可以为了好玩而让孩子坐着,也不是不可以让孩子坐在大人的腿上或者倚靠着枕头坐在婴儿车里。要这样做就得符合一个要求:尽量让孩子的脖子和后背挺直,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弓着腰。

当幼儿已基本上能自己吃饭了,最好给孩子提供一把矮桌椅,如果要使用高椅,就要在椅子下面安装一个结实的大底座以防椅子翻倒,还要用带子将孩子扣住,避免孩子摔下来的危险。尽管如此,孩子仍然需要有人照看才行。

6.从爬行、站立到行走

6个月之后,婴儿渐渐学会了爬行,10个月之后就学会了站立,到了1岁左右就可以独立行走。但这只是一般情形。决定婴儿动作能力发育快慢的因素有很多,父母要在平时注意,并观察自己的孩子,适时提供帮助。

出生后6个月到1岁,婴儿在某个时候渐渐学会爬行,他们用双手和膝盖支撑起身体缓慢移动。通常也有一些完全正常的婴儿一点儿都不会爬,他们只是坐着转圈,直到会站立为止。

婴儿爬行和缓慢运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他们熟练了一种方式之后就会改变方式。有的是先学会向后爬,有的则是恰似螃蟹一样向两侧爬。有的婴儿用双手和脚趾爬行,而腿是直的;有的则使用双手和双膝,还有的却是使用一个膝盖和一只脚。观察发现,早学会爬行的幼儿走路要晚一些,而爬行时较笨拙或者根本不会爬行的幼儿,却能较早学会行走。

到了10~12个月之间,婴儿就渐渐学会了站立,但对于精力充沛及运动神经发达的婴儿,他们在出生后第7个月时就能站立了。当然,虽然也有到1岁之后还不会站立的孩子,但这样的孩子在其他方面都正常。一般情况下,他们有的偏胖,有的性情温和,有的则是双腿的协调性发展较慢。不过只要医生认为他们健康,而他们在其他方面都很聪明敏感,家长就不必为孩子迟迟学不会站立而担忧。

不少婴儿刚学会了站立,却不知道如何再坐下去,这使他们陷入困境。他们如果一直站着,就会累得筋疲力尽而急躁起来。如果大人这时把他们从围栏中抱起来,并让他们坐下,那么用不了多久,他们就把疲劳感忘得一干二净,再次站起来。而后呢?只需两三分钟,他们就又会再次哭叫起来。

这看上去有点无止无尽,不过也有解决办法,比如在幼儿坐下来时,给他一些特有趣的东西玩耍,或者用小车推着他多走一会儿。一般来说,婴儿在一周内就能学会站立之后如何坐下。婴儿总是会主动尝试着坐下去。他会小心翼翼地使自己蹲下去,直至胳膊够得着下面的坐垫,犹豫了半天之后,终于“扑通”一下,一屁股坐了下去。

再过上几个星期,婴儿就能学会用双手扶着东西来回走动。他先是用两手扶住东西,接着是改用一只手。这一阶段被称为“蹒跚学步”。通过这样的练习,婴儿的平衡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朝前连续走上几秒钟了。由于精力集中,婴儿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一件多么大胆的事情。这时的幼儿实际上已经可以行走了。

决定幼儿什么时候学习行走的因素很多,遗传因素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然后是婴儿行走的愿望是否强烈、体重、爬行的熟练程度、疾病及经历等。举例来说,一个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若生病卧床两周,就会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不想行走。而正在学行走时摔了一跤,婴儿也会在数周之内拒绝继续练习。

通常情况下,1岁至1岁零3个月之间是幼儿学会走路的时期,但一些强壮而活泼的孩子早在9个月的时候就学会了行走,也有相当多很聪明的孩子在1岁半,甚至更晚的时候才学会。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不用采取某种方式去教孩子行走,当孩子的肌肉、神经和精神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自然就能学会。

许多父母或许都有这样一个担心,即孩子较早学会行走,是否会使孩子的腿受损坏?但这样担心并无必要,因为孩子自己想做什么,都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具备承受这种动作的条件。在学行走的头几个月中,孩子的腿可能像罗圈腿,大部分幼儿在刚学行走时,他们的脚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外八字”,但随着他们之后的行走技巧的日益熟练,脚尖就会逐渐向内并拢。有的小孩在刚开始学行走时就像卓别林一样,脚尖笔直分向两侧,后来则调整到了适当的角度;有的小孩子开始时两脚水平朝里,到后来往往变成了“内八字”。

孩子的腿、踝节和脚是否能挺直生长,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就包括孩子的先天发育模式。有些孩子似乎有成为罗圈腿和镰刀腿的倾向,体重较重的孩子最容易出现这种结果。另有一些孩子似乎生来就是内八字脚或罗圈腿,那些活跃、健壮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还有一个因素也能影响孩子腿脚的发育,即腿脚的位置。比如,我们时常看到足内翻的孩子总是把脚压在身子下面坐着。人们认为一些孩子之所以形成内八字脚,是由于他们在伏卧的时候,双脚的脚趾总是相互对着的缘故。

从孩子开始站立的时候起,医生和护士给孩子做定期体格检查时就会注意孩子的踝关节和腿的发育情况。这就是在孩子2岁时要定期接受体格检查的一个原因。如果足内翻、镰刀腿、罗圈腿或者内八字脚等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就需要采取矫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