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斯波克博士教育羊皮卷
33341600000004

第4章 奇妙的成长

1.人类进化过程的微观再现

几乎没有什么能比看着孩子成长更使人感到惊奇的了。父母一开始或许认为孩子只不过是身体在慢慢长大罢了,而当幼儿开始做事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是在学玩什么小把戏,但事实要比父母的想法复杂、深奥得多。

可以说,不管从身体还是从心灵上看,孩子的成长都是在再现人类的进化过程。婴儿一开始在子宫里只是一个微小的细胞,就像第一个生物在海洋中出现时一样。几个星期以后,他们蜷在温暖的羊水里,像鱼儿一样长出了腮,像两栖动物一样长出了尾巴。当他们快到1岁时就能站起来。这时,他们就仿佛是在庆祝数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不再用四肢行走,并且学会灵巧地使用双手的那一刻。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发育是一个简单明了的有着特定规律的过程。这些规律通过一般常识就可以理解。与此同时,这种发育过程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神秘的演变。

当孩子急匆匆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父母既为孩子感到骄傲,也为自己生育了他而感到自豪。但如果有迹象表明孩子的发育速度不如原来快,作为父母或许就会着急起来—既担心又内疚,并怀疑是自己照顾得不够所致呢,还是因为给孩子的遗传因子不好?或是因为过去的某件事对孩子造成了坏的影响?

这种担心和怀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父母爱着孩子,但同时不要忘了每个孩子的早期发育模式都是很独特的:孩子个人先天条件所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父母带来的影响。这样说的前提是,孩子有一个受教育和受鼓励的环境。孩子不过是在按照自己的正常速度发育和成长。尽管儿童发育进程表说明,说明的是普遍规律,每个儿童的发育有个体差异。父母要做的就是,不忘找时间向医生请教,除此之外,无论孩子发育偏早还是偏迟,都应为孩子的每个发育阶段感到高兴。孩子发育正常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即使出现一点儿偏差,也不应该过分紧张。

2.早期经历对大脑结构的决定性

过去许多科学家以为人类大脑的结构是由孩子的遗传模式决定的,无论遗传因子让大脑怎样发育,它都将按既定模式形成。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首先,人的大脑由大约一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每个神经细胞都与大约一万个其他细胞相连。每一个细胞每秒钟能向相邻的细胞发送一百个信息!

其次,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这些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在生活中的经历所决定的。研究发现,早期经历确实会改变孩子大脑的结构,尤其是在孩子3岁之前大脑正处于发育期,而大脑神经细胞交流信息迅速的时候。后来,大约在孩子童年的中期,大脑就停止了发育和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牢固地形成。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发育过程已完全停止,但它证明了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基本定型。到了这个时期,我们只能将就着使用现有的大脑,因为大脑的关键发育期已经结束。

从以上认识出发,我们不难知道,丰富多彩和自发参与的经历,有利于加强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复杂联系。尽管被迫的经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相互联系,但它却是一种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联系,比如恐惧感同某种声音或某种气味联系了起来。这是由于当时缺乏兴奋的刺激,从而导致大脑神经元网络构造简单和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减少。

通过观察实践我们发现,在一个充满忧虑和紧张气氛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似乎缺少处理感情问题的方法,而且容易被情感控制。这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似乎都能做得比不受重视的孩子要好。

由此也可以认识到早期经历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提示,即从小培养孩子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对孩子、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

3.五种感官功能的状况

感觉器官是在成长中逐渐发育成熟的,最开始的新生儿在某些方面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完善。作为父母,则有必要对新生儿的五种感觉功能进行观察和检测,以帮助早期智力的开发。

人的五官—眼、耳、鼻、舌、唇,是人的五种感觉功能,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直接反映器官,新生儿期,其五种感觉功能通常有如下表现。

(1)触觉

触觉泛指冷热、痛痒等一般感觉。新生儿的触觉功能比较敏感,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新生儿触觉比较发达,最敏感的部位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例如,当乳头或奶瓶嘴接触孩子嘴唇时,能立即引起口部动作(吸吮乳头或奶嘴)。孩子的温度感觉和痛觉也很敏锐,出生后,就对外界较冷的环境有不安的反应。身体的任何部位受到痛刺激,都会引起全身性或局部性反应。当新生儿哭闹时,家长用手放在新生儿腹部,或将新生儿抱起,或母亲用乳头接触新生儿口唇,都可使新生儿很快平静下来。新生儿的冷热和痛痒感觉相对不太敏感,因此,新生儿易着凉、受热,或发生轻度皮肤损伤。

(2)视觉

新生儿的视力较差,只能看较大的物体。他们喜欢类似人脸的图形。当新生儿注视的目标移动时,新生儿的眼和头会追随目标移动。新生儿有一定的辨色能力,喜欢彩色图案。新生儿集中的视觉,大约发生在出生后第二三周。这时,小儿可以短时间地注意燃烧着的火柴。满月左右,小儿开始能随着发光物体的移动而移动自己的目光,最远能看到1.5米处的物体。第3个月起,可以较长时间地注目亲近的人的脸,成人如果用布遮掩,忽隐忽现自己的脸,可以逗得婴儿发笑,这时最远可以看到7米处的物体。第4个月起,可以区别颜色,特别是红色物体,最容易引起婴儿的兴奋。约从五六个月起,婴儿可以注视远距离的物体,如天上的飞机、月亮,大街上的行人、汽车等。

(3)听觉

新生儿出生24~48小时后即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在睁眼状态下,新生儿听到很轻的声音时,眼睛和头会向声源方向转去。如果新生儿正在睡眠,稍微大些的响声即可引起其惊跳反应,即头颈部肌肉抽动一下。倘若声响过大,新生儿就会惊醒,哭闹。

新生儿明显的听觉,发生在出生后第二三周。2~3个月时,能够安静地倾听周围的音乐声和成人的说话声。3~4个月时,听到某个声音,可以将头部或视线转向声源的方向。听到轻快、柔和的音乐,表示出愉快,而对强烈的噪音表示出不快。在自然条件下,到第5个月,能辨别母亲的声音。

(4)嗅觉

新生儿出生后的1周之内嗅觉不灵敏,一周以后嗅觉功能明显增强,可以区别母乳气味与其他母亲的乳汁气味,还可区别母乳和牛乳及乳制品的气味。新生儿只需通过嗅觉即可决定接受或拒绝所吃的母乳和其他代乳品。

(5)味觉

新生儿出生24小时之后开始有味觉功能。他们往往只接受无味或甜味乳汁,对其他酸、咸、苦等味道均以哭闹拒绝。新生儿出生半个月之后喜欢喝高浓度的糖溶液,对白开水则不感兴趣。吃母乳的新生儿对甜的溶液也不太感兴趣,有时对菜汁或果汁感兴趣。

从第1个月末至第2个月初,新生儿开始形成由香味引起的条件反射,或是由甜味引起的条件反射。从第4个月起,他们能够比较准确而精细地区分酸、甜、苦等不同味道。例如区分白水、橘子水和白糖水。所以,一般来说,在新生儿时期,由母乳换牛奶,或由牛奶换母乳,不会引起孩子的拒绝。大一些后,就不行。当孩子吃惯母乳后,突然改换牛奶,孩子就不爱吃或者干脆不吃。

对新生儿五种感觉功能的观察和检测有利于其早期智力的开发。如果发现新生儿感觉异常,往往说明其存在神经系统方面的损伤或疾病。

4.身体动作的发育成长

虽然与动物相比,人类没有先天的协调性,但随着新生儿身体的发育和多次的练习,动作会逐渐发展。

不要以为孩子只会睡、哭和吃,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很能干,就具有各种各样极为优异的本领,而且有情感和人格,已经具备了接受教育的能力。儿童身体动作的发育成长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新生儿刚出生时只能四肢活动,将近1岁时便学会了走路。虽然与动物相比,人类没有先天的协调性,但随着新生儿身体的发育和多次的练习,动作逐渐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育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先抬头,接下来是两手取物,然后是稳坐,直到可以站立,并独立行走。

正面的动作先于反面的动作,例如先学会手抓东西,以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先会从坐位扶着栏杆站立起来,以后才会从站立位置坐下来;先学会向前走,以后才会倒退走。

手的动作发育是由近到远,离躯干近的肌肉动作先发育,然后才有肢体远端的肌肉活动,如先能抬肩,然后再用手指取物。动作是逐渐由不协调到协调。父母要做的,就是充满耐心,让孩子依循正常的规律取得进步。要知道,孩子是充满主动性的生命。

动作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父母在训练孩子动作发育时应按部就班,让孩子掌握一个动作后开始训练下一个动作,而且前一个动作往往为下一个动作打下了基础。

5.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应该把他当做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思维、有人格的人来对待,如果认为孩子除了吃、睡、哭外,什么也不懂,那么在育儿方法上就犯了错误。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对待周围环境和周围的人物会有不同的反应能力。这些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育成熟的。

情感和情绪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观态度为媒介的心理活动,是人对一些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情绪是一种比较短暂的状态,而情感则比较稳定和持续。新生儿也有情感反应能力。出生后很早他们就会表现出情绪反应,如吃饱了,孩子就会很安静;饥饿或尿湿后就表现出不安或哭闹等。

在孩子的情感反应中,对母亲的依恋是很突出的。母亲与孩子的密切接触,会使孩子感到安慰、舒适和愉快。不仅如此,母亲与新生儿之间的情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智力的发育都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对母亲有信任、安全的感觉,长大后就会对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信心,并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注意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孩子就会出现不善与人相处、孤独、少言寡语等问题。

新生儿出生后2周就能区分说话声和其他声音。他们很喜欢听有节律的钟声,喜欢让妈妈抱着吃奶。但有人大喊或斥责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出不安,当听到温和的声音时则微笑。

6.新生儿的不同个性特点

新生儿的个性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有的孩子爱哭闹,稍觉饥饿或不适就会大声嚎哭,或吐奶,有的孩子则生性“老实”,既不哭闹,吃奶时也很规矩。家长要做的就是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了解孩子的需要。

(1)哭泣

新生儿的个性一开始就有爱哭和不爱哭的区别。爱哭的孩子稍有点饿或听见声音,以及尿片湿了时都要哭,哭声又粗又大。与此相反,有的新生儿则几乎不哭。

(2)吃奶

给不安分的新生儿喂母乳,当吃了5~7分钟后,饥饿感一消失孩子就不再吃奶。这时如果硬把奶头塞进他嘴里,他就会像生气似地把吃进去的奶全部吐出来。待过了10分钟后,他又会因肚子饿了而啼哭,只有再吃5~6分钟的奶才能睡去。但有时他也会在吃完第1次奶后一直睡4个小时,对这样的新生儿就不能按时间有规律地授乳。有时1天要喂12~13次,特别是当母乳的分泌不很好时,新生儿的个性和母亲的焦躁相结合,就会使婴儿的生活变成仅仅是为了吃奶。

由于很多母亲坚持不下去,因而就对母乳喂养失去了信心。换喂牛奶后虽稍有好转,新生儿仍然不很安静。当奶瓶里的牛奶流通不好时,新生儿就会生气地哭起来,把奶嘴也吐出来,干脆不吃了。当母亲正庆幸好不容易才算喂完奶时,刚过了20分钟,他又把奶全部吐出来,这样的新生儿之中男婴占多数。由于每次吐出的奶量不同,饥饿的时间也就不同。这种新生儿到下一次哭叫要吃奶的时间有时只有1个半小时,有时也有2个小时,喂奶时间没有规律。这种情况不是吃药所能治好的,而是随着新生儿月龄的增长会自然好转的。

有的孩子吃了3~4分钟奶就累了,不想吃,当把乳头在他嘴里动一动又开始吃了,可是吃了2~3分钟后就又不吃了。这样,新生儿吃完一侧奶要花20分钟以上。与此相反,有的新生儿不用10分钟就能咕嘟咕嘟地吃完母亲的一侧奶,接着又去吃另一侧奶,并且吃着吃着就含着乳头睡着了。但在出生后的第一周里,即使是同一个婴儿,其吃奶方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是每天吃7~8次,也有吃5次的。既有爱吃的时候,也有不太爱吃的时候。也不是每次都吃一样多。有的新生儿在吃完奶后往往把多吃的部分吐出来,也有一点也不吐的。在经常吐奶的新生儿中,男婴居多。到了这个时期有的婴儿每次都像喷水似地吐奶,体重也不见增加。这种现象不是病,而是新生儿个性在这个时期里的表现,不必担心。

在美国的医院里实行一种在新生儿出生以后立即让其俯伏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在产院里要将新生儿集中到新生儿室,从便于监护的角度或许是合适的,由于新生儿生下来以后常常会吐奶,让新生儿俯伏头部侧卧,即使吐奶,也不会发生吞进气管里的危险。不过,在家庭里让新生儿俯伏是否合适,尚有疑问。

(3)睡眠

当孩子出生半个月之后,个体差异通常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婴儿非常老实,睡眠时间也很长,肚子不十分饿就不会醒,当肚子饿了就会咕噜咕噜地吃奶。若是吃母乳就会把两侧的母乳全部吃空,若是吃牛奶也能轻松地吃掉120毫升。吃完就要小便,当给他换尿布时就会显得很高兴,然后又不知不觉地睡着。在夜里大约2点和5点钟的时候会醒1次,当换完尿布喂了奶后,又会马上睡着。

像这种“个性”老实的新生儿是很少的,一般的新生儿都不会这样安静。对外界的刺激很敏感,有的新生儿往往会闹得厉害,会成为爱哭的新生儿,有一点声音马上就醒了。醒来后如果尿布湿了就大声哭泣,表现出不高兴。即使换了尿布,如果肚子饿了也会哭个不停。

(4)食欲

喂母乳的新生儿不容易看出来,但只吃牛奶的新生儿由于每次喂奶的奶量很清楚,母亲是能够知道新生儿的食欲的。当新生儿吃得很多时,母亲并不担心,反而高兴。这是因为母亲认为新生儿的食欲好身体就健康。母亲担心的,往往是食量小的新生儿。

当看到食量小的新生儿体重达不到标准时,也不必着急,食欲过于旺盛未必是好事,刚满1个月的新生儿若每次吃180毫升奶就是吃多了。

(5)排泄

排泄的个体差异在这个时期里也很明显。不管小便次数怎样多,都被尿布吸收了,不易察觉。大便由于用肉眼就可以看见,当次数多时,对于有点像痢疾的大便就应该引起注意。这个时期,在排泄上的另一个个体差异是以便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6)观察

在出生后半个月中就表现出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到1个月时就会定型。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记住新生儿高兴时的脸色。无论大便次数怎样多,怎样吐奶,以及体重的增加是如何不能令人满意,只要新生儿表现出令人愉快的脸色就不要紧。事实上,从一生下来就熟悉新生儿脸色的母亲,往往要比只了解新生儿五六成情况的医生更能弄清新生儿的健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