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33337100000032

第32章 戶政三十二錢幣下(2)

錢幣議二

陸黻恩

嘗見 國初之制。每銀一兩。準錢一貫。而近時市價。則贏至五六七百不等。若準 國初之制。則大利於民。而於 國計不無有虧。今酌為中制。每錢糧一兩。額徵一千五百文。即著為科則。不得增亦不必減。而官司之俸廉。吏役之辛工。兵丁之餉草。準是。以此入亦以此出。著令戶工二部。每年鑄造錢鈔若千萬貫。貯於鹽關司各庫。其經票各商及榷稅者。輸錢易鈔以充課。州縣地丁。除存留支銷外。凡起解錢若干。皆倒鈔以納司庫。藩司則核計俸工薪餉。將錢鈔均搭支放。行之有年。鈔之散於民者已多。則著令凡輸於官者悉用鈔。奇零小戶。則以錢足之。州縣則全以鈔起解。藩司則酌其盈虛而調劑之。或錢四鈔六。或錢三鈔七。時其出納而支放焉。十年後。則以舊鈔彙繳內部。倒換新鈔。如甲子年。則繳銷甲寅年之鈔。他年亦如之。新舊倒換之際。概不短折。又令內部鑄當十當百錢。以便民用。其銀之在民者。聽民之自為交易。其價之長落亦聽之。特不得以輸 國課。違者官吏概置重典。民以違制論毋赦。行之十年。上下交孚。 國用大裕。貯於不涸之府。藏於不竭之源。河工水利於是乎興。軍需餫餉於是乎出。災傷振卹於是乎施。洋舶漏卮於是乎塞。如是而國不足民不富官不裕者。未之有也。

錢幣議三

陸黻恩

或曰。叔季民訛。譸張為幻。今制錢則有私鑄私銷之獘。銀則有夾銅灌鉛之獘。即番餅亦有蘇板錫板之獘。防之不勝防。今若以盈尺之紙。準錢一貫。利之所在。民騖趨之。將求利而利不可得。而獘且百出也。余曰。是固不能無獘。在立法以防之。又在得其人以維持其法。法立而誅必。則前明洪武偽造之律可遵也。且錢有私鑄私銷之獘。不聞因是以廢錢。銀有夾銅灌鉛之獘。不聞因是以廢銀。即番餅有蘇板錫板之獘。亦不聞因是以廢番餅。而子獨疑於鈔。是因噎而廢食也。而可乎。或又曰。鈔之制。仿於唐之飛錢。宋之交子會子。元則終其代行之。及其末也。不勝其獘。前明及 國初皆行之。未幾而旋罷。使其行之無獘。固應至今不廢矣。苟非大不便於民。前之人曷為罷之。君子之興利也。以為民也。苟民以為病。雖利於國。猶將罷之。矧民病而國未有不病者乎。余曰。是固行之者之過。前明行寶鈔法。每一貫準錢一千銀一兩。行之未幾。漸輕漸減。其後一貫之鈔。不足抵數文數釐之用。未幾而罷。囗新陳出入之間。動多抑勒。是以累朝數百年之利。而終莫能守。職此之故。今斷以十年。則字跡不至磨滅也。倒換之際。嚴禁短折。其已滿十年而未及繳者。聽民之自為行用。特入於官者銷之。鑄造之費。寬給工價。則其獘自絕矣。然自來議者亦知慮此。而獘終莫之能絕者。則以朝廷之不信故也。朝廷之不信。由於言利之臣。徒知新鈔之不行。而痛抑舊鈔以增重新鈔。殊不知舊鈔不重。則新鈔亦不可得而重也。今誠鑒於此獘。而行之以信。厲之以誠。斷之以果。雖不能竟杜偽造之獘。然偽者且僥倖得行。則真者固已流行無滯矣。

錢幣議四

陸黻恩

或曰。今富民大賈。挾銀積以權輕重而操其奇贏。一旦鈔幣得行。是奪其所恃也。吾見上下交征利而民以不安。則何如仍舊貫也乎。余曰。是故不禁其交易也。銀之在民也。其出入也聽之。其贏縮也聽之。特地丁不以為科則。鹽關不以為額課耳。且鈔之輸於官者一。銀之流於民者十。民固無不便。行之既久。則民自耳目改觀。思慮變易。將轉其愛紋銀番餅之心。易而愛錢鈔。如是者又有年。民將唯鈔之行。其視紋銀番餅。不過如金玉珠璣充耳目玩好之具。其以為貨者幾希矣。夫銀之為物。寒不可衣。飢不可食。然而民貴之者。以上斂之故耳。其於鈔也亦若是焉耳。且吾嘗徵之市價矣。平時易銀。每兩不過十四百數十文。及至錢糧起解時。驟昂至一二百文不等。然則銀之貴也。非自貴也。官使之貴也。官誠不使之貴。則銀固無從而貴矣。按明洪武八年。禁民不得以金銀為貨交易。違者治其罪。有告發者。以其物給之。立法若是之嚴也。而民不從者。以其不便也。民有金銀。民自交易。而上以一切之法繩之。此必不得之數矣。則何如以漸制之。使遲之久而應。遲之又久而後應乎。桴亭陸氏曰。欲行楮幣之法。須如唐飛錢之制。其說令布政司或大府立銀券司。朝廷發官本造號券。令客商納銀取券。合券取銀。出入之間。量取路費微息。如其說。是猶以銀為貨也。以銀為貨則銀重。銀重則錢輕。且客商之信朝廷也每不如信銀號。果爾。則銀券亦有所不行者矣。然則邱秀瑞銅鈔之說不可乎。曰。是固有當十當百之錢在。無須乎鈔也。如慮其用勞易敝。質薄難全。則必仿高麗繭紙法。務令精密堅緻。不易作偽。且以定十年更換。亦不至斷爛而易敝也已。吾嘗見洪武寶鈔。至今多有存者。字蹟尚明劃。印文宛然。安在其易壞而難辨也哉。至其數必以一貫為斷。通行一品。庶不以多而易淆。若如王亮生錢幣芻言。則自一貫至千貫。品式多端。愈難照驗。則斷乎不可行也。

雲間姜子篠湄曰。造鈔之法。當用絲織就。如金陵之線囗法。一面本色。一面淺藍色。中以黑色絲織就直若干。或一千。或一兩。上蓋用戶部印。其本色一面。用黑筆填寫年號。又一行。填某省鈔若干號。上蓋藩司印。其四面邊皆織就。印外四邊。僅空工部營造尺之三分。以便填寫別項字樣如是。則偽造較為不易又勝於紙鈔之易於浥爛。又云。紙鈔之說。嘉慶初年。法時帆上言及之。頗逢  上怒。似以 國家有讖記不得行用楮錢耳。王亮生之書刊出。林中丞曾欲訪按之。以陳怡二公力勸之始罷。此所以變紙而以絲織之說也。

行鈔引議

楊象濟

鈔有十不可行。而今國計日絀。議及於此。亦事勢之不得不然。然廢鈔不行。而所以籌裕財之計者。豈無道哉。何謂十不可行。鈔者紙而已矣。畏水。一也。畏火。二也。行於海內。不能行於海外。三也。使民以銀買鈔。是所重在銀。民知上重在銀。誰囗以有用之財。易此無用之紙。四也。上既行鈔。必禁民之用銀。民不樂從。則必私相行用。不肖官吏從而督責之。則富民必大累。富室不安。而人心不足恃矣。五也。唐宋所云交子會子飛錢。即今之會票。以票可易錢。且有輕齎之樂。故以為便。今所謂鈔者。有紙而不能易錢。誰欲得之。六也。金銀之物。尚可偽造。自行鈔引。私造尤多。不若金銀之易辨。一旦受欺。無異被囗。即使立法以糾之。而大利所在。迄不能止。七不可也。今所以必欲行鈔者。以銀之日少也。不知兩間之銀。止有此數。不在上則在下。今上既銀匱而用鈔。是欲取償於下。不知今日之銀在百姓者。亦日見其盡。雅片漏銀。入海不反。徒取其將盡者以擁於上。必使民間無銀而後已。而狡詐之夷虜。反將挾銀以誘我民。此不測之害。非可以一端計者。八不可也。漢人以鹿皮為幣直四十萬。又造白金三品。皆武帝窮兵極慾以致。民窮財匱。出此下策。其時盜賊充斥。乃使暴勝之繡衣持斧見得即斬。終不能安。使非輪臺之悔。則天下事固未可知。然漢用財重榖帛。又有貝幣錢三者相權。不專取於銀。今上下使用惟銀。是以銀日不足。今復嚴法以括之。則人心必大恐。而私相交易。銀益貴而不復通行。利未見而害已乘。九不可也。國家經費。豈止一端。今既行鈔。百官之薪俸。各省之兵餉。皆以此代。立法一定。誰敢違之。得之而不能易錢。窮乏必甚。窮於上而剝於下。官府之貪贓。胥吏之弄法。將有不止如近日者。如得其情宜哀矜而勿喜。悉懲以法。恐不可以勝誅。十不可也。

然而欲紓今日之急。舍此之外。有三策焉。一曰州縣之賦入宜變更也。兩稅徵錢。已屬唐之獘法。更易以銀。於是火耗之說起。國家得其一。州縣得其二三。近時顧炎武痛切言之。欲令天下徵稅。皆如德州之錢。使貪吏不能隱纍纍之贓。今即不能盡其說。然除解京銀兩外。其存庫解司各項。悉易以錢。民間完稅。銀錢各半。則二者持平。天下常餘一半之銀。而火耗之累亦免。公私交利。無踰於此。況銀七錢三。 本朝定制。但官吏苦於火耗。不囗遵循耳。二曰市肆之銷金宜嚴禁也。百物權衡。皆倚銀為上下。而足以制其輕重者。錢之外惟金。昔之巨室。銀錢外必藏金器。或為婦人首飾。或為玩好之具。雖曰華靡。然一旦有急。即可變價。乃自有銷而金日少。銀日貴。故金雖非粟帛可比。而言今日之勢。則金以為民之命。天下每年銷金不知幾十萬。是豈不可以已者。前廣西巡撫鄭祖琛曾議及此。未得通行。然近日財匱如此。則此事切宜申禁以塞漏卮。一曰錢法之輕重宜通融也。今天下通行錢。公私各半。私鑄利多。而官錢費大。昔巡撫喬光烈疏禁私銷云。錢不得過重。則毀錢者不得利。誠銅貴之證。然與其賤錢而絕毀銅。何如貴錢而銅自不毀。古人用大錢。有當五十當百者。誠太重。若稍變其法。更鑄當十當五者。與今錢並行。錢貴而奸人不得牟利。私銷自絕。道光初年。撫臣梁章鉅請鑄大錢。時未能行。然此行之而利實大。當五之錢。不過三錢之費。當十之錢不過五錢之費。是得當十錢五萬貫。可作十萬貫用。國家常有一倍之利。錢不過重。人必樂從。且可減運銅之數。以甦滇省之民。許民開採。以廣鼓鑄之用。此一舉而數美立見。正不必籌難行之鈔也。其他敦本之道。如汰僧道。興屯田。覈旗糧。除種菸。絕燒酒。正衣服。裁優倡。糾賭博。廢寺院。革齋醮。定六禮之制。去神像之設。斷出洋之米。舉卹農之政。此皆為治之本。又非止於富國而已也。

擬富國富民策上

王鎏

所惡於言利者。為其剝民以益上也。苟言利而無害於民。且大益於民。此即所謂以義為利。而古聖人裁成輔相之道。萬世所不能廢者矣。今鈔法欲造百萬即百萬。欲造千萬即千萬。其為富國。固不待言。至於富民。則有數端。方今民間困苦。一患於銀價之昂。鴉片既行。銀出洋而日少。則銀貴而商農皆病。一行鈔而銀價必賤矣。二患於洋錢之用。錢莊緣以為奸。其價低昂不定。而受其折閱者常多。一行鈔而洋錢必廢矣。三患於錢法之壞。制錢濫惡。所謂官板私鑄。民不寶貴。而民間私鑄小錢。又攙入之。市用為難。行鈔則有資本。可以不惜銅。不愛工。而錢法精矣。四患於錢票之用。但知目前之便。而一經虧空。消歸何有。行鈔則錢票無所用矣。五患於盜賊之多。居民行旅。皆有戒心。行鈔則易於藏蓄。又有辨識。盜賊無從窺伺。而又易於破案。天下嚮馬之盜必少矣。六患於賦稅之加。凡百姓之納白銀。必有火耗。解費之增。日甚一日。行鈔則彼無所藉口矣。去此數患。而民間不甚便乎。況乎國家既富。則必有善政之施。而錢糧關稅皆可以減。而謀生之途亦日寬矣。且自用銀。而稱兌之輕重。成色之高低。人心日因以作偽。而至於相爭。行鈔則價有一定。雖書生農夫黃童白叟婦人女子。皆可按文而辨。無所用其欺矣。則不特可以厚民之生。而亦可以正人之心者也。

擬富國富民策下

王鎏

鈔法既利國利民。而世人以為難行。竊不解其何意也。自宋以及明初。行鈔四五百年。豈有前代可行而今世獨不可行乎。方今民間所用錢票。猶之鈔也。豈有百姓可行而國家反不可行乎。南宋及金。皆分裂之世也。豈有偏隅可行而一統竟不可行乎。元明開國之初。皆銳意用鈔。豈有開創可行而守成遂不可行乎。宋高宗南渡。值軍興之際。專行會子。豈有用兵可行而承平轉不可行乎。元順帝衰亂之世。猶能發鈔。使賈魯治黃河。豈有衰世可行而全盛乃不可行乎。東洋行鈔已久。其國甚貴重之。豈有外夷可行而中國必不可行乎。 本朝順治中。行鈔十年。未嘗有獘。後因國用充餘停止。豈有暫時可行而歷久即不可行乎。且宋金元明之鈔。立法未精。其獘自生。今誠鑒其獘而去之。則制造尤工。豈有苟簡之鈔可行而盡美盡善之鈔終不可行乎。今俗人妄言明季用鈔而亡。不知崇禎時欲行鈔而不果也。又以銀為三代以來所用。不知明嘉靖時方用銀也。齊東野語。無稽相傳。而士大夫亦以其言出之於口。難免不學無術之譏矣。

王君亮生所箸錢幣芻言。繁徵博引。備列條目問答。銳意求勝。立議多不免偏駁。時賢大共非訾。許氏鈔幣論。攻擊尤不遺餘力。然所箸亦有精當處。自不可掩。茲錄其錢鈔。一議。而類次諸家辨論之作。於鈔法利獘曲折。可以互證。後之籌國計者。勿輕言變法焉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