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33337100000019

第19章 戶政三十錢幣上(3)

專重制錢論上

成毅

制國之用。取於民者。曰米粟。曰布帛。曰力役。制於上者。曰幣。曰鈔。曰錢。幣之用古矣。鈔行於元而廢於明。至於 國朝。利權之操。以酌盈虛而節輕重者。惟錢法一事。鑪有常局。鑄有定額。工本重而製造精。百餘年來利用流行。公私交賴。可謂酌古今而獨得其平者。然竊以為奪錢之權。而陰為大賈富商豪猾所據。而公私因之有未利者。其獘在於用銀太重。而銀價由此日昂。錢價由此日賤。請得而詳言之。以錢賦民始於唐。以銀賦民始於明。其時本色尚多。折色尚少。而官俸兵食本色折色。時相變通。至於明代中葉。條鞭九釐之法行。而一切用銀。 本朝因之。銀之行使遂以益廣。然考明代用錢之初。每錢七百。抵銀一兩。定課收稅。每銀一分。折錢七文。厥後私鑄惡濫。有以十三四文當銀一分。十六七文當銀一分者。當時乃議以制錢與前代雜錢并行。上品仍以七文當銀一分。餘視錢高下為三等。下者二十一文當銀一分。然則制錢七文當銀一分。實為輕重相權之準。 本朝百餘年來。紋銀制錢。兩相為準。大約不過七八文當銀一分。漸乃加至十文。較之往時已覺錢賤。然而近日銀價。則有兩倍於舊時者。或議以為錢多之故。不知鑄局不增。額鑄未溢。錢何以多。且錢多而日用百物未嘗增價。所獨貴者惟有銀耳。則非患錢之多。而實患銀之少。蓋可知矣。且銀之所以日益少者。其故易明。五金之質。金為上。銀次之。銅次之。錫次之。鐵為下。地產之多寡。與人用之貴賤。大約相等。銀之用行日廣。煎鍊日多。地寶之洩日甚。則礦砂有時或竭。其故一也。銀便輕齎。篋笥可藏。萬里之程。隨攜而往。日甚一日。散而難聚。其故二也。舊家巨室。便於蓋藏。積錢千緡。便已盈屋。藏銀萬鎰。不過一匱。黠者以為居奇之計。愚者以為子孫之貽。入而不出。日積一日。其故三也。中國多貴異物。奇淫之產。購自外洋盈千整萬。去而不來。其故四也。知斯四者之故。而望銀之復多。其可得乎。又銀之產於中土者絕少。況聞近時煎銀之業。多在交南。又番舶銀元市易閩粵。是皆以域外無用之物。而耗中國日用之資。其得與失。尤所宜熟計者也。知其必不能多。而行用之權。不為變通。是猶山居索魚。水處索雉。非不勉強致之。而勞費甚矣。夫銀之多寡有無。既專操之商賈豪猾。於國於民。已屬大病。而況并操之域外之黠儈也。則凡所以糜中國之人民者。更無煩他術矣。夫銀之所以可貴者。亦惟公私并用。上下交需。民間非此不足以完賦。 朝廷非此不足以給祿。勢處獨尊。物無可比。故雖制錢出自府藏。米粟切於日用。而緩急所在。貴賤懸殊。此由勢有偏重。成於積久故耳。於此而不早為之計。奪其偏重之權。散其積久之勢。而欲貴者之不更貴。寡者之不更寡。其可得乎。今有人雞豚魚囗。已盈於庖。客弗饗也。曰必往索乎鄰人之脯。則脯雖可得。雞豚魚囗皆棄物矣。而況其索之愈急。則其珍愈甚也。竊以為變通之計。莫如公私上下百貨價值一切以錢為估。何則。錢者。人君所以持物之平。而御輕重者也。以錢御物。則其權在錢。以銀御物。則錢亦一物耳。所謂利權倒置者也。假如一切以錢為估。則百物皆出於民。錢幣獨操於官。如唐劉秩所謂物重錢輕。輕則斂之使少。物輕錢重。重則散之使多。消息盈虛。操縱在手。此誠上下交利者也。夫權者上之所必操。利者眾之所共逐。以眾所逐之物而 朝廷顧不自操其權。坐令黠者得以居奇。而 朝廷與民交受其困。是烏可不急圖之也。

專重制錢論下

成毅

或曰。專用制錢。取利權還之 朝廷。其說似矣。未審見在官俸兵餉關市各稅。原額定銀。何以處之。曰。 國家定賦之初。原係以銀抵錢。故今尚曰錢糧。於今即可以錢為賦。但照原定準銀之數。每銀若干。抵錢若干。固非有損於國。而官民并利。何則。近年銀價昂貴。每屆徵收錢糧。計銀折錢。比照先年銀價。已及三倍。而官復以錢易銀傾瀉火耗。繁難特甚。若徑以錢輸餉。每銀一兩。作為制錢一千。用甘肅近例。或七八百文。用初定舊例。官收此錢。貯於司道及州縣各庫。本地俸工兵食。即行坐支。彼此相當。并無增減。轉移之間。祗在 朝廷一指揮耳。或謂庫貯見有積銀。何以處之。曰。此但先儘見存銀數一切支放。扣作幾成銀錢搭放。前代鈔錢本色并行之時。原係隨時增損。此可無煩過計者也。或謂坐支之外。尚有撥解。存留之外。尚有起運。錢重難於遠行。何以處之。曰。是宜略仿交子會子之法。小為變易。假如商人貿易。入錢本地。置貨他鄉。千里以外。并可撥兌。即如米麥鹽鐵。較之錢文多少輕重。不啻倍蓰。然而千里萬里。皆可轉致。前代納粟邊陲。中鹽內地。成法具在。未聞隔礙。謀國之術。貴於經久。無庸專恃其利便也。或謂一切用錢。則錢必驟貴。何以處之。不知錢出於官。但資鼓鑄。銅價之賤。去銀百倍。假如原額銅價定銀幾兩。今祇扣作制錢幾千。但令各局采銅添鑄。而聽商民自以百貨易錢。赴局兌買。貨價并照時值。錢文聽其裝運。不過數月。可以隨處流行。惟須嚴禁行用私錢。蓋近日錢文惡濫。實由奸民銷鎔改鑄。及鑄局工匠。偷減正額錢本。搭鑄夾砂小錢。民間謂之毛錢。以致 國朝舊鑄青黃大錢。日見其少。禁之之法奈何。曰。市肆交易。以銀準錢。銀辨成色。嚴於分釐。錢雜毛小。不計斤兩。錢賤而輕。職此之故。今但限以制錢一定分兩。納稅充餉。并用足陌。不得攙入小錢一文。其民間日用行使。并依足陌斤兩計算。或有舊用小錢。定作折二折三抵準制錢扣算。但定章程。不須抑勒。私鑄無利。而銷鎔制錢之獘。不禁而自息矣。或曰。更鑄大錢。似於交子會子為勝。其說何如。竊考前代大錢。自周以來。至於明世。率皆行之。折二折三。當十當五。輕重斂散。子母相依。行之一時。亦足獲效。然事涉更張。法愈繁密。其事為難。仿古交子會子之法。祇是商賈錢票。官司其事。但有會計而無轉移。公私輕齎。此為最便。大抵講求權利。如商賈之坐致奇贏。懸吾所有而令人自趨之。操筦榷者心知其意。宜無不可變而通之以盡利也。

道光庚子以後。銀價日貴。司農度支亦絀。時余僑寓岳陽。與老友忍齋縱譚近事。忍齋遂出酌變錢法暨專重制錢諸論相示。蓋與友人往復籌畫而創為斯論者。忍齋精思遠識。慮事詳善。無如積重難返。亦屬空言之無補矣。然存是說也。尚所望於燭計得失權衡輕重長謀審處之當道君子。丙午仲秋。諸文炳識。

設法貴錢賤銀疏道光二十四年

江西巡撫吳文鎔

竊查上年戶部奏催各省開爐鼓鑄一案。奉准咨鈔原摺。內有云。銀之為物。既非若銅鉛錫鐵。隨時礦採。而耗銀之事。又百出不窮。銀之貴。非由錢之多。祗以日趨於少。即日形其貴。此時正宜設法用錢。以濟銀之不足。又稱用銀之款。可代以用錢。財用因以少裕等因。旨哉斯言。誠方今不易之論也。顧所謂設法用錢者。當求所以善其法。然後可以通其用。伏思各省設爐鼓鑄。原以錢為日用所需。藉錢以便民之用。非藉錢以濟銀之絀也。至今日則情形有不同者。今 國家承平日久。合計有爐十四省。每歲額卯得錢一百十四萬串有奇。流衍百數十年以來。錢固已日見多矣。然使錢日多而銀並未少。亦不至畸重畸輕之甚。無如耗銀之端百出。銀且日趨於少也。以日多之錢。代日少之銀。似屬用之至便。不知用也者。通上下兼出入言之。祇計出而不計入。則銀之勢偏於重而價仍昂。錢之勢偏於輕而價仍低。價不平。用固不能通也。欲求其通。必出與入均能以錢代銀。則上下相通。而錢始得行。錢得行。則銀不偏重矣。顧所入之錢。未可浮於所出也。祗以額用之銀約計。徵之以錢。正不必全以錢代也。查各省應行解部及協解鄰省者。長途撥運。腳價浩繁。應仍行徵銀解銀。至本省兵餉文武官廉俸書工役食祭祀驛站一切坐支之款。統計各省歲不下二千餘萬兩。應全行改折收錢放錢。以此二千餘萬串之錢委輸官庫。錢之勢必見少。少則價貴。以此二千餘萬兩之銀留布民間。銀之勢必見多。多則價賤。此理勢之自然者。然以此平銀錢之價。固矣。恐其效非旦夕可幾。其未平之先。若照錢一千准銀一兩之例支放。必致兵譁役怨。事格不行。故改折錢文。必按時價改折。地方官按時價折解藩庫。藩庫按時價散放。各款徵解相應。支領胥安。可以行所無事也。且救獘期以興利。而利中之獘。當先籌及。約有五端。均可無窒礙焉。一曰民情宜體察也。定制正賦皆徵銀解銀。一旦照時價改折錢文。恐亂舊章而駭物聽。不知零星小戶。例原許以錢代銀。而農田所出穀粟麻枲蔬薪之類。亦多係糶賣錢文。故現在各直省百姓。以錢完賦者。無慮十之八九。民以輸錢為便。官不得不俯順輿情。今折解藩庫。在官雖名曰改折。而在民則實守故常。閭閻無耳目之驚。有司少易銀之累。因利乘便。法莫有良於此者矣。一曰錢價宜畫一也。一省之大。市廛情形不能一律。或有平色高低不同。或有串頭虛實不等。若照各州縣市價合銀。解錢難免參差。查銀錢聚會。多在省垣。外府之價。恆視之以為準。應令各省藩司按庫平足陌。據省垣之價為定。於二月八月開徵半月之前。通飭州縣遵照批解。儻銀價得平。隨時核減。則藩庫收數可歸畫一也。一曰解錢宜劃數也。司庫出納。兼用銀錢。則州縣亦須銀錢兼解。其應如何解錢之處。必當截清數目。以昭限制。查各省存留坐支之款。歲有常經。除耗羨內有解部飯食及搭放局錢作抵之數。應劃出仍令解銀。其餘應即全行折錢外。其動用地丁者。由藩司核明歲用銀數。按照各州縣錢糧多寡。均勻指派解錢。則批解數目。各有定額。不致贏縮混淆矣。

一曰扣平宜循舊也。查坐支各款。現在有應按二兩平扣給者。今既照庫平銀價改折錢文。是所領之項。即與庫平紋銀無異。平餘銀兩。仍須照扣。應將所發錢文。按照銀價扣錢。其扣平銀兩。仍令州縣解銀報撥。庶幾變通之中。不改已定之例也。一曰局錢宜疏通也。賦入之錢。可按時價以為收放。局鑄之錢。按時價支放。則工本大虧。按定例支放。則偏枯難免。查各省鼓鑄額卯。至多不過數萬。應全於各官養廉按成搭放。現在錢價雖輕。而所搭尚不至過多。況俟銀價一平。仍無所損。文武官員。絲粒皆戴 國恩。自不應計及錙銖。而兵餉得免配搭。於兵丁目前生計。亦可不至艱窘矣。似此一轉移間。法不必更新。民不必易習。兵丁無所苦。物價漸就平。制用之宜。彰明較著也。至南北各省情形。或小有異同。因地制宜。隨時變通。似均可酌量辦理。儻行之久。而銀錢相埒。出入咸宜。則各省鼓鑄。可加卯增額。推廣流通。以孳生不竭之錢。濟消耗日絀之銀。操縱有權。利源在上矣。臣才識譾陋。閱歷無多。一己之見。未敢遽信為當然。惟當此 國計未充。上廑 宵旰。苟有一得之愚。不敢不為芻蕘之獻。是否可采。伏乞  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