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33337100000107

第107章 禮政十二服制下(3)

續娶生二子。一為本支後。又以一為承嗣支後。為承嗣支後者。固以前母為母矣。其為本支後者。將亦以為前母乎。子封典及之乎。不以為前母。則不當封。以為父之前妻。則當封。夫封典及續娶乎。非妾則當給封。非承嗣支所娶。則不當封。兩門並娶。先後不同。時與部文微異。禮有疑焉。履按無嫌並娶。及不必守納妾之條。固已。若謂非承嗣支所娶。而夫之封典不之及。則似不然。何則。妻之義從夫。未有夫屬彼支。而妻得獨屬本支者也。故原娶而在也。本支但可為之納妾。而不可為之娶妻。原娶而卒也。本支雖可為之續娶。而不可使自別於夫。續娶所生子。還為本支後者。以父前妻為前母與否。當先問此子。仍以所生為父乎。抑別以本支之世叔父為父乎。仍以所生為父。則父前妻。固即前母也。若別以世叔父為父。則即同出後之義。而以其父為本生父。母為本生母。父之前妻。為本生前母。封典之不得先及。又豈獨前母乎。然以義度之。則固當以所生為父。何以言之。假令本支之世叔父而無子。則當父其世叔父。以祖其本生祖。世叔父而自有子。則雖還承其本生祖。而仍當父其出後之父。今本支但以欲廣嗣育之故。為出後之子續娶。而以其所生之子歸宗。是本支固未嘗絕也。歸宗之子。仍當繫於出後之父。明也。此又於來書之外推說之如此。幸有以正之。抑鄙人有臆見。古者小宗無後絕。今概目長子為大宗。為之立後。又有為支子後者。又有以長子之子後支子者。此古所無也。又小宗子兼承大宗祧者。為大宗服斬。為小宗期。大宗子兼承小宗祧。小宗子兼承小宗祧者。並為本生服斬。為所兼承之小宗期。似斟酌盡善矣。而所謂大宗。要非古之大宗也。鄙人前書所謂今既目長子為大宗。則為之後者。本生雖絕。身亦不得歸宗。或兼承其祧。或以次子還承。又謂為之後者。苟未及為重服。且當為本生之有後者服斬。及此書所謂既為伯祖後而重服。則不得還服本生斬。而封典先及伯祖支子。嗣支子所生子還宗。苟本支之世叔父無子。即當父其世叔父云云。猶皆徇今為說。竊意小宗無後絕之義。斷不能行於今。而持重大宗。降其小宗之禮。亦斷不可冒乎古。除世適大宗。當一如禮經而外。凡今所謂為大宗後。為小宗後。又凡所謂小宗子兼承大宗祧。大宗子兼承小宗祧。小宗子兼承小宗祧者。當概為本生服斬。為所後所兼承者期。而為所後及所兼承大宗者之期。宜為之杖禫丁憂。以異夫凡為旁期者。其官而請封也。概先及本生。而以本身之封。貤封其所後所兼承。三代直書本生為父。而兼書所後所兼承之大宗為嗣父。大宗子兼承小宗。及小宗子兼承小宗者。三代籍貫。本不以所兼承之小宗為父。若本生絕。則出後者概行歸宗。而以所生子後之。亦仍以本為重。惟自幼被撫養以至成立者。則為所後服重。而降其本生。如此。方為義之至當。而惜乎世必不能行也。閣下通儒。請更以質之。是否。幸不吝往復。

劉端臨遺書。喪服小記為慈母後者。案為妾母後者。賀瑒曰。雖有子道。服於慈母三年。而猶為己母不異。異於後大宗而降本也。愚謂今世為人後者。不必皆大宗。而輕降其父母之服。甚無謂也。當準此例。雖為後。不降本生。庶合禮意。

獨子兼祧兩房服制論

王人定

鄉人有子二。弟死無子。以次子繼之。子服為後服斬衰三年。踰數年。長子夭。己亦未再生子而身死。其族謂大宗不可絕。仍欲取其子還以承祀。其弟俟別擇他房者為繼。然子年已十六。禫後。其弟婦為之娶妻。且報捐。填寫所後父矣。乃堅執不可。於是計以一子兼祧兩房。議定。又疑所服。請於予。予曰。我 朝自乾隆四十年欽奉   特旨。準以獨子兼承兩房宗祧。所以補古禮之缺。濟人道之窮。曠古未有之令典也。而兩房父母服制。具載禮部則例。至嘉慶十八年。又載大宗獨子兼承祧次房者。本生父母故。丁憂二十七箇月。次房承祧父母故。治喪一年。次房獨子兼承祧大宗者。本生父母故。治喪一年。承祧大宗父母故。丁憂二十七箇月。嘉慶二十年。又載同屬小宗。而以獨子兼承兩祧。自當以所生為重。為所生父母服三年。為兼承祧之父母服囗。囗內不準應試出仕。其平日考試報捐。應填寫所生父名。道光九年。又載小宗子出繼小宗。如已為所後父母丁憂持服。嗣經兼承兩房者。自應照禮不貳斬之義。為本生父母服囗。如雖出繼在前。尚未為所後父母丁憂持服。旋經兼祧兩房者。應仍以本生為重。為本生父母服三年。為兼祧父母服囗。今此子謂大宗兼承祧次房。服本生父母三年。而此子已為所後服矣。謂已為所後父母持服丁憂。服本生父母囗。而此子又非同屬小宗者。然出繼與兼承兩祧有殊。此子初有兄。而已出繼次房。雖屬大宗之子。自應為所後服三年後。而兼承大宗之祧。雖以本生為重。而禮無二斬。亦不得不降為本生服囗。然則喪禮之狀刺。不可書孤子乎。予曰。然。書降服子。猶是書出繼子也。何以見為兼承兩祧者。予曰。禮無明文。又律例未及。無已。則降服子上書明兼承兩祧。第未識世之議禮者以為有當否也。旋又以其本生母擬於服滿後別為之娶。各以婦之所育者為後問。予曰。可。此又有例也。獨子承祧兩房。祗應娶嫡妻一人。其置側室以廣嗣育。例所不禁。不得兩門均為娶妻。

上湯尚書論兼祧服制書

張履

竊見禮部議。據例大宗子兼祧小宗。小宗子兼祧大宗。均服大宗三年。為小宗期。小宗子兼祧小宗。為其父三年。為所兼祧期。若小宗子後小宗。嗣以本宗絕。改為兼祧。舊一依為人後例。降其所生。今議若未為所後持重服。宜還服其父三年。惟已為所後服重。則為其父宜期。禮不貳斬。履愚竊以為禮。不貳斬為支子後大宗者言。非為今之後小宗而還承本宗者言。議者之說。猶為未盡也。禮。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期。傳曰。何以期也。不貳斬也。何以不貳斬也。持重於大宗者。降其小宗也。為人後者孰後。後大宗也。又曰。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絕。故族人以支子後之。適子不得後大宗。然則不貳斬者。為支子後大宗者言也。今法目長子支子為大小宗。在古皆屬小宗。而兼祧之與為人後也又異。為人後者。重在所後。兼祧者。重在所生。惟小宗兼祧大宗。則大宗重耳。今以小宗後小宗。本宗絕。已還本宗。其為兼祧。仍以此兼彼。非以彼兼此。重在所生。而輕在所兼。雖已重所輕者於前。要不得輕所重者於後。今以還承本宗之宜重而不使。得與為人後者比。是輕重失倫也。以今後小宗而還承本宗。而執古支子後大宗之不貳斬。是名實違異也。蓋不貳斬者。緣義有輕重。非為並隆者言也。並隆則並斬。子為父。臣為君。父為長子。喪服傳。女子一適人者。下疏云。丈夫容有貳斬。故有為長子皆斬。近則子為母。為繼母。是也。非獨此也。婦人亦有貳斬。禮。女子已嫁者。為其父母期。傳曰。婦人不貳斬也。而賈疏謂天子女嫁諸侯。諸侯女嫁大夫。為夫斬仍為其父母不降。是也。夫禮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矣。如既還承本宗。而僅同降服。遂無人焉為之重服者。人亦安賴有子。人子之心。又何以安焉。且古者小宗無後絕。今則有以大宗後小宗者矣。使大宗絕而還承。將亦謂已為所後服重。而不為所生大宗斬耶。大宗禮不可絕。雖孤不嫌為後。將孤子已服父斬。而後後大宗。亦不為所後大宗斬耶。故有未及為所後持服。亦不得為所生服重者。所以明為人後之義也。有已為所後持服。亦不必為所生服重者。所以明還承本宗之義也。然則為母如之何。曰。母猶父也。其為所後母已服斬無論。未服。則為之期可也。此係禮制之重。而夫子方以事出。使未得主議。故不揣鄙陋。獻其瞽說如此。是否伏俟斟酌。

又見禮官議。引刑部則例。為人後者之子孫。於本生親屬。祇論所後宗親屬服制。獨子兼祧。非出繼比。獨子之子。專承別房者。仍依為人後禮。為本親降一等。至其子孫為本親。宜一如刑部例。履謂如此。則所後在五服之外。身為父母服期。而其子遂即無服矣。按禮為人後者。其妻為舅姑大功。舅姑義服且不再降。豈祖之正服而再降。用王彪之答謝襲書語。○鄭注以不貳降。釋文降。一本作隆。校勘記云。考文引宋本作隆。衛氏集說同。盧云。宋本作隆是也。案王彪之在唐以前引作不二降。而其說如此。是所見本作降。惟注意似謂以不貳故降。非作不再降。●而不再降之義。固經旨中所具。蓋為人後。或在五服外。而妻為舅姑定以大功。非不再降而何。且至於絕。為人後者。與女子子之嫁者同以出降。女子子嫁他族。其子猶為母黨服。豈為同宗後者。其子反不得為本親服。且古者族人為宗子齊衰三月。使出後者之子。繼為宗子。其祖當以宗子服服其孫。豈孫獨不服其祖。竊以為人後者之子孫。為其本親。禮雖無明文。要即統於為人後者。從降一等。禮官引例。似所未安。或謂五服之親。有犯刑以服定。既重所後。不絕本親。則罪名兩重。恐非恤刑之意。履謂刑以禮。禮非以徇刑。恐刑之重而預輕其禮。則禮適以啟人犯刑也。刑適以啟人犯禮也。刑禮兩乖。進退失據。鄙見如此。乞並賜裁酌。

獨子兼承兩祧孫為祖父母服議

張履

乾隆間。山東單金鼇父淩雲。以獨子兼承兩祧。生金鼇兄弟六人。遂分承之。金鼇兄弟上請為父淩雲作何持服。為兩房祖父母。又作何持服。部議。獨子之子。分承兩祧。皆獨子親子。無降服之文。應各為其父母服斬衰三年。獨子於兩房父母。不皆服三年者。例。大宗子兼祧小宗。小宗子兼祧大宗。均為大宗父母三年。為小宗父母期。小宗子兼祧小宗。為所生父母三年。為兼祧父母期。限於不貳斬之義。不得不從其變。兩孫分祧。則孫之服應從其正。各為祖父母服齊衰不杖期。父故。嫡孫承重。俱服斬衰三年。案部議獨子之子。為其父母服。無可疑者。至其孫之服似未分曉。解之者曰。獨子之子。各為所分承之祖父母。不杖期。獨子死。則兩房之孫。各以長者為嫡。而為所分承之祖父母。皆三年。蓋獨子之子。唯於其父母無降服之文。則承大宗後者。於本生祖父母有降。所謂孫之服從其正者。意主承本生祖父母者言也。或曰。獨子之子。雖分承兩祧。而各為本生祖父母不杖期。自古嫡子無二父。故嫡孫一人承兩房祖父母重俱三年。所謂孫之服從其正者。謂於本生概無降也。如其有降。則部議何無一言及之耶。則解之者又難曰。嫡孫一人承兩重。則分承兩祧之說。既無所屬。而兩房之祧。將至何代而分耶。於是有舉以叩於余者。余曰。孫之服視其父。而父之服莫先於辨宗。夫古所謂大宗者。承始祖之世適。百世不遷者也。今所謂大宗者。特長子云爾。在古亦小宗也。今使誠為古之大宗與。無後。則族人以支子後之。族人而止一子。則任大宗之絕。與絕父以後大宗。均非情之所安。而兼承兩祧一法。可以通其窮焉。夫獨子而兼承大宗。則大宗重。為大宗服三年。為本生期。宜也。亦當杖期。以別於出後子。獨子之子。各為所分承之祖父母不杖期。而承大宗後者。為本生祖父母降。宜也。徐氏乾學謂為人後者之子。為本生祖父母降大功。余嘗議以齊衰九月。兼承大宗者。亦當如此。獨子死。嫡孫為大宗祖父母服承重服。其本生祖父母。自使為祖後者服重。而承大宗者從其降焉。亦宜也。若分承兩祧者。各為其本生祖父母不降。既失持重大宗之義。獨子兼承大宗。雖非出後而為之三年。即是持重之義。而嫡孫一人承兩重。則獨子不貳斬。而獨子之子。顧可以貳斬乎。此其說亦不攻而自破矣。使為今之大宗而古之小宗與。古法小宗無後。絕。微獨不得立後。即兼承之議。亦非所當及也。古法既不行於今。為之後者。亦當為之服期。當杖期以別於世叔父母。而自為其本生父母三年。即為之服重。亦仍當為本生不降。此則劉氏台拱已言之。況獨子兼祧。尤非出後之比乎。今世所稱獨子兼承大宗者。雖於本生有降。而實非所宜降。則獨子之子。無論其分承。各為本生祖父母不杖期。可也。獨子死。嫡孫一人為兩房祖父母。俱服為祖後三年之服。亦無不可也。小宗無重可承。而為祖後者。服自應三年是降與不降二說。一可施於兼承大宗者。一可施於兼祧大宗而實非大宗者。而兩家之爭。可以息矣。曰。然則不貳斬之義如何。曰。不貳斬者。為持重大宗降其小宗而言。非今之為後及兼承者所得援。然則兩房之祧。果至何代而分。曰。至曾孫可矣。且服窮親竭。則亦無不分者矣。然則獨子之後又獨子如何。曰。是猶之獨子也。兼承大宗者。重其所兼而輕本生。兼承小宗者。並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