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2
33336600000079

第79章 戶政二十二鹽課一(4)

請更定鹽法疏道光九年

監察御史王贈芳

奏為謹陳鹽務經久之法。以除梟害而便民生。仰祈  聖鑒事。竊惟鹽者。天地所生以養民者也。鹽法者。 國家所立以便民者也。我 朝鹽法。計口以配引。分地以簽商。俾民無轉運之勞。課有均輸之額。立法本為周備。乃行之既久。積獘日深。而兩淮為尤甚。其致獘之由。補救之法。臣前摺已詳陳之。誠以疏引必在遴商。剔奸乃能裕課。惟清釐乎全局。可收效於目前。然祗為裕課計。則所以為民生計者。固有未盡也。何也。天下之利。不在國必在民。其實利在民。則國未有不利者也。今之鹽利。不在國亦並不在民。而其利歸於商。然商擅其利。而官吏爭制其短長。則其費必重。商役財以結官吏。而擅其獨市之利。則其價必昂。商以鹵雜短稱之鹽。又經水販子店之手。偷竊攙和。而民乃受之。價以遞增而愈多。鹽以遞轉而愈醜。於是梟徒乘機逐利。與商爭權。小民出官鹽之半價。得潔白之淨鹽。遠於官而近於私。地利之所便。人情之所趨。固非嚴法竣刑之所能禁也。查淮鹽引地最廣。鹽價最貴。而侵灌者亦最多。潞蘆閩浙川粵之私。皆越境以充之。梟徒亦夾雜其中。而淮南北之梟。又私販於場囗以灌腹內。其為首者。有大仗頭副仗頭之目。貲本多至數十萬。大夥以數千計。小者二三百為囗。囗位槍矛刀囗鞭鎚之器畢具。所過關隘。輒鳴鉦施槍。銜尾飛渡。凡安徽之潁毫廬鳳。江蘇之徐邳。河南之南光。山東之曹州。湖北之襄陽。江西之南贛吉。紅鬚教匪捻匪會匪。以及糧船水手。皆其黨類。處處充斥。阻壞鹽法。擾害地方。今聞江廣等口岸存鹽至二百餘萬引。按現在月銷計之。須至道光十一年方可銷竣。此私暢引滯之明證也。而兵役緝私者。於梟徒大夥。即有懼心。兼且利其規賄。私行賣放。轉將肩挑背負之鹽。向來不在禁例者。概行緝捕。以市德於商人。以邀功於上官。男女老弱。皆陷縲絏。情殊可憫。又況僻鄉險隘。名雖淮鹽引地。有終身未見淮鹽者。其間私梟橫行。囗奪淫掠。何所顧忌。呼號無路。隱忍吞聲。同為 朝廷赤子。官商固公行夾帶。私梟亦倖逃法網。惟此小民。官鹽遠莫能致。私鹽又干厲禁。既受兵役擾累。兼被私梟兇橫。民重困矣。其何以堪。夫天下有不產鹽之地。無不食鹽之人。伏查引額。定自 國初。承平積百八十餘年。戶口滋生。何啻十倍。而銷數翻致短絀。豈天下有如許淡食之人乎。引鹽儘數。不敷民食十分之一。鹽不出於官。必出於私。勢固然也。大凡止獘之道。貴治其源。百貨之在天下自然流通無獘者。聽民自為謀而不分官私也。鹽有官必有私。有私鹽。則官鹽必壅滯而不行。臣愚以為欲除鹽獘以便民生。莫若課歸場囗。任囗戶商販自相交易。使與百貨同流通於天下。應請由督撫鹽政確查囗數。令以額鹽餘鹽具報場官。場官查核籍記。比照引課。酌定額鹽課數。均勻攤徵。以餘鹽作為羨課。不論富商小販。均得向囗戶買鹽。囗戶即於售鹽時納課。以免拖欠追呼。聽民隨地運銷。不分畛域。如是。則人人可以買鹽。處處可以行鹽。課無壅滯逋欠之虞。官無籌銷堵緝之累。商人購運與否。均可聽便。不致竭蹶誤公。而數十萬私梟。不禁自絕。且得貨鹽小販。皆化而為良民。本輕利多。人自樂為。腳販日廣。鹽價日賤。往時食貴之民。莫不有含哺鼓腹之樂。民利溥而民害盡除矣。

或謂囗戶勾通民販。恐賣鹽之數以多報少。臣思向來囗煎餘鹽。所以匿報售私者。以商專其利。而囗與民兩病也。今囗與民自相交易。民無慮高價而短稱。囗無慮扣價而取贏。納課之數甚輕。透漏之罪甚重。冒重罪而逃輕課。常情所不為也。況有火伏之法。可知出鹽之數。稽查之責。專在場官。宜慎擇廉能之員。設立火伏簿扇。查明各囗盤。以核囗煎實數。囗有定額。一囗一日夜煎鹽一。有定觔。名曰火伏。令囗戶五家互保。有隱漏者察出。本人與保人分別嚴懲驅逐。各場之課。以出鹽旺澹之月。互相比較。按囗出鹽。按鹽計課。按課定限。按限批解運庫。照州縣地丁例。儘徵儘解。如徵解遲延。虧隱課項。即照州縣例嚴參治罪。其著有成效者。優加鼓勵。法令簡肅。賞罰嚴明。則場囗積獘。一朝掃除矣。此法行。不惟額鹽有課。餘鹽亦復多羨。統昔之官鹽私鹽。皆輸 國課。較之行引課數。必當大有增加。臣伏念我  皇上御極以來。軫念鹽務疲乏。每次豁免。輒至數百餘萬。  恩旨諄切。本不言利。但使商持引以銷鹽。官督商以辦課。引足歲額。課清年款。而商與民安。梟不為民害。則成法具在。何敢妄請更張。無如法久獘深。不但 國課日虧。坐使小民重困。即令設法補救。取效目前。或能恤商裕課。難免梟熾民殃。若不及今改圖。誠恐私梟得鹽利則必拒捕。不得鹽利。則必流為盜賊。遲之又久。其患不僅在鹽務而在地方。臣不敢言興利。竊願為民除害。且不僅除一方之害。竊願除天下之害也。惟臣所陳者。因淮綱關係甚鉅。用敢特言其略。至直省行鹽情形不同。原難概論。伏查各省鹽務。有停頒引鹽。聽民自行煎賣者。有鹽課改歸地丁。聽民自便者。有改為囗煎囗賣。民運民銷者。有鹽無引額。由小販擔負零賣者。或因梟盜日多。或因民食不足。或因課款逋欠。均經陸續請改章程。是各省鹽務疲乏。亦復大略相同。而淮綱累深。未聞議改者。蓋因商人欠帑至四千餘萬之多。應商人分年帶納。若不任商。則此項全歸無囗。是以未敢輕議。臣思分年帶納。即在鹽價之中。並非商人自出己貲。分三十綱。即須三十年。又展限者屢矣。年復一年。何所底止。且商日裕饒。或可續歸舊款。今疲乏日甚。舊欠之外。難保其不新虧。積欠太多。帶納無期。此事勢之必然者。任商而帑仍虛懸。徵囗而課歸實獲。以今日之囗課。補昔時之商逋。且商人故業具在。仍可購鹽運銷。隨時措繳。通盤籌畫。似屬有裨。伏乞 飭下直省督撫鹽政。悉心酌議。詳定章程。令一體遵行。經久無獘。商課改為場課。私鹽盡屬官鹽。養民便民。奸宄潛消。斯誠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而利大者也。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恭摺奏聞。仰祈  皇上聖鑒。

酌改鹽務章程裕課便民疏咸豐元年 戶部

伏查 國家歲入之數。地丁關稅而外。惟鹽課為大宗。蓋鹽為人生日用所必需。而所費無多。故歲有豐歉。容有缺糧之時。而人無貧富。總無乏鹽之日。人人不能不食。又為人人力所能食。故銷路寬而輸課易也。產鹽之地。各省不同。雲南四川產於井。河東產於池。其濱海省分。如兩淮兩浙長蘆山東閩粵等處。則產於海所產之鹽。皆待煎曬而成。其附近居民之以煎曬為業者。曰囗戶。 朝廷設官以掌之。招商以運之。積斤成引。按引抽課。各省一引之數。自二百四十斤至五六百斤不等。按收正雜各課。自一兩數錢至二三兩亦各不同。此大較也。顧納課之多寡。以銷鹽之多寡為憑。銷鹽之多寡。以食鹽戶口之多寡為斷。自 國家定課以後。至於今生齒之繁。戶口之增。豈啻倍蓗。乃食鹽之人。日見其增。銷鹽之路。日見其廣。而行鹽之引地。反多滯而少暢。以致正雜之課額。亦有絀而無盈。若是者何也。一由私鹽之充斥也。一由浮費之增加也。自設立長商以來。各省官紳士庶。皆視鹽務為利藪。或藉口辦公。巧為侵蝕。或受人請託。曲為通融。他若陋規黑費之類。不可枚舉。且課項則有時展緩。而陋規則無處減輕。此浮費所以日增也。浮費增則成本重。成本重則鹽價昂。鹽價昂則銷路滯。銷路滯則課額虧。而無課之私鹽乃得充斥於其際。質既潔淨。價復輕微。由是百姓樂於食私。而奸民遂樂於售私。於此而欲禁賤價之私鹽。行貴價之官鹽。雖刑驅勢迫。有所不能。此鹽之所以日滯。商之所以日疲。而課之所以日短也。為今之計。欲增課必先暢銷。欲暢銷必先敵私。欲敵私必先減費。而欲減費敵私以暢銷而增課。則又莫若使各省改長商而行票鹽。

夫票鹽之所以愈於長商者。何也。長商受官管束。官吏因之侵漁。長商無可如何。故有費而鹽日滯。票商隨時認領。官吏即欲需索。票商立許告發。故無費而鹽易銷。則減費即所以裕課。其利一。長商有費。則鹽價日貴。貴則不能敵私。而銷路日壅。票商無費。則鹽價日賤。賤則可以勝私。而銷路日寬。則敵私即所以裕課。其利二。長商積疲已久。每致先鹽後課而課易拖延。票商挾本而來。故皆先課後鹽而課無短絀。則免欠課之積獘。其利三。長商按綱領運。必挾貲鉅萬而後可以承充。票商量力納課。即為數無多。而亦准其販運。則廣民間之生計。其利四。長商則恃係官鹽。迫人以不敢不食。故鹽多攙和。票商則各自銷售。恐人之或有不食。故鹽皆潔白。則便各省之民食。其利五。長商價重。則人願食私。而梟徒因之以多。票商價輕。則人願食官。而私販因之以戢。則化天下之莠民。其利六。總此六利。而又得人以經理之。當今生財之大道。計無有逾於此者。溯查嘉慶六年。滇省鹽課。改歸井囗。至今年年溢銷。道光十二年。淮北鹽務。前經兩江總督陶澍奏改票鹽。除年清年款之外。每年協貼淮南鹽課銀六十七萬兩。溢銷之數。幾至加倍不止。道光三十年。兩江督臣陸建瀛因漢岸火災之後。引滯商疲。將淮南鹽務盡行改票。彼時中飽之人。藉詞搖惑。仰賴我  皇上宸謨獨斷。試行之後。裁汰浮費百四五十萬。票販踴躍爭先。己酉一綱。上課至五百餘萬兩。去歲部庫支絀賴以接濟。是改票之上裕 國課。下便民食。其效已歷歷可徵。臣等思各省鹽務。除淮鹽改票滇課歸井之外。惟山東引票兼行。尚能年清年款。而亦總無溢銷。其餘長蘆河東兩廣閩浙四川各鹽務。無不商疲引滯。苦累日形。今兩淮雲南。既辦有成效。則各省亦可倣照成案。量加變通。雖因地制宜。情形各省不同。而銷鹽之地。食鹽之人。初無稍異。惟變法伊始。總以裁費為要圖。恐向日漁利之人。無利可獲。必致藉詞阻止。搖撼百端。設各該省大吏於鹽務情形。未能深悉。恐以浮詞之眩惑。轉致良法之中撓。不無可惜。  皇上聖明洞照。票鹽之利。已在  宸鑒之中。惟各省改定章程。勢難同時囗及。必須挨次辦理。方為施之有序。合無仰懇  天恩。特簡居心公正通曉鹽務之大員。先擇一省前往酌量情形。倣照兩淮改票成案。妥為籌辦。辦定一省。再及其餘。如此行之以漸。持之以久。以減費為先務。以緝私為永圖。不過數年。各省盡行改票。銷路既廣。交課愈多。既化私而為官。即有暢而無滯。課額之增。將有加倍於今日者。所謂便民裕課。其利誠不可勝言也。臣等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