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2
33336600000071

第71章 戶政二十一漕運下(2)

海運水腳。謝占壬之蘇斛每石八百十文。是以極貴之價。每石三兩。每兩折實錢六百七十六文。關擔合蘇斛二石五斗零也。齊彥槐之蘇斛每石四錢有零。是關擔九三兌銀一兩二錢。合蘇斛二石四斗二升也。與現在牙戶所開之關擔合蘇斛二石。每擔水腳一兩四錢。蘇石每石合漕紋七錢者不同。與鄙人所議每石八錢折實六八串錢亦不同。大約船戶所得水腳。每兩皆六八串錢。而價之低昂。則視船隻貨物之多寡與為消長。今擬每蘇斛水腳。給以漕紋五錢。再加免稅二百擔。其妥協出力之船商船戶。仍加以優獎。民間雇載。論貨之多寡。不論船之大小。是以有裝土壓鈔之事。今則儘船裝載。即論平價。較之民雇。已有盈餘。足資牙戶人等沾潤。其應如何酌提行用。聽其自議。官不與聞。若輩食毛踐土。具有天良。當無不踴躍從事。即胥吏牙行人等。擇其馴謹誠實者。開誠布公。與共斯事。當不致居奇貨而肆侵漁。致掣肘而僨事。若駁船麻袋。本屬無所用之。詳於復齊彥槐書。茲不具載。及今為之。船則七八百艘尚可得。風則五六兩月亦正可行。若過此以往。則僅可存此說以待將來矣。四月朔日又記。

海運北壩交兌議

陳文述

海運之事。惟北壩交兌最難。以沙船耆舵過於畏葸也。畏挑斥羈留。致誤關東豆汛也。為沙船計者曰。但得他人代往交米。沙船僅管運送至津。俾得隨到隨卸隨行。則水腳之多寡可不計也。於是籌海運者曰宜用運丁。為其與北壩熟習也。則州縣必照舊予運丁以津貼也。必於津貼之外。增沙船水腳也。夫州縣出倍費。而沙船得速行。已屬非計。而運丁者。以河運為業者也。其不樂海運之利便者。情與勢也。即不至仇敵相視。而不休戚相關者。亦情與勢也。則沙船抵津。必多方句串書吏花戶經紀以難沙船。公然不敢難也。則暗中設法難之。或羈留駁船。使不得源源接濟。或壓擱回照。使不得及早開行。或故使人與之尋囗索逋毆詈打降嫖賭酗酒。甚而結訟。明以困運丁。而暗中實以難沙船。既由運丁交兌。則沙船被羈。不能向官府陳訴也。即陳訴而官府有詞以謝也。必致沙船傾箱倒篋以濟運丁。逮至開行。而關東之豆汛已誤。則運丁交米之無益於沙船。且有礙於沙船如此也。於是為變計者謂宜州縣派人自交。夫州縣以中缺計。漕米約五萬石。須沙船五十隻。每船一人。須五十人。州縣安得有如許心腹幹練之人。則或酌派數人。使乘沙船往耶。無人之船或先到。有人之船返在後。或十日。或半月。不可料也。則未到之日。皆先到船隻停泊以待之日也。或使由陸路往。則米未上船。人須先行。所派之人。賢愚不一。即得其人。而州縣肥官。漕務利藪。北壩之人。所欲得而甘心也久矣。其需索刁難。必視運丁有加。費用大而賠累多。其究竟終歸於虧空庫項。而受其刁難勒掯之日。皆沙船守候待兌之日。設遇不肖。其智計未必出運丁下。則州縣派人交米。即無礙於沙船。而實無益於沙船如此也。則莫若委員。夫歷年河運。各幫有運弁。各府有通判。各省有糧道。官非不多。而北壩交兌。仍以責之旗丁。刁難勒掯。官未嘗過問。并亦不能過問。不敢過問也。而旗丁者。不盡在船也。南北兌運。包與舵工。則舵工者。旗丁出官代駕之人。與旗丁無異也。彼舵工雖交米。而所以交者。舵工不能自為政也。每幫有熟悉南北辦事旗丁數人。出承其總。所謂尖丁是也。費用若干。照舊章而損益之。各船以所得於南者分肥焉。設有彼此爭較。則官不過使旗丁多出錢與北壩。得早交卸。買靜求安耳。而北壩之花戶經紀口不言錢也。惟以米色為詞。米色之美惡無定也。錢至則糠秕皆精鑿也。錢不至則珠玉皆泥沙也。言米色者曰。乾圓潔淨。夫乾與潔淨。米之所能也。圓則米之所不能也。為經紀花戶者曰。即使粒粒珍珠。亦須打眼錢。是運丁在南。所以訛州縣而苦百姓者也。是慎重米色者。功令所以重 天庾。而若輩即以為挾制取財之具。是以米色愈重。苛索愈多。而米色亦愈壞。勢相因也。若沙船運米。委員往交。不過坐待河干。互相觀望。委員之任事者。不過明為出力。公牘稟呈。暗為調停。斂錢給費。其不任事者。不過拚一官以殉之耳。是委員之無益於沙船又如此也。

然則海運終不可行乎。曰。是又不然。我 朝自康熙中開海禁以來。船商食 國家之福者。百四十餘年矣。小有轉輸。畏難推諉。此船商所不敢出也。則莫若推究其利獘之極而權衡之。北壩之費。歷經內外臣工條奏。雖不盡不實。每船約在百金內外。每石之費。約及一錢有餘。江蘇漕糧。正兌本有加四耗米。二五之耗。隨正歸倉。一五之耗。隨船給丁。改兌加三耗米。一七之耗。隨正歸倉。一三之耗。隨船給丁。浙江漕糧。正兌耗米。與江蘇同。改兌耗米。亦係加四。一七之耗。隨正歸倉。二三之耗。隨船給丁。夫運丁於屯田領款贈五行月之外。又加以每石若干之耗。豈真倉中之鼠。飲啖倍常哉。亦以調劑旗丁云爾。今沙船載米。數倍於糧船。而行走便捷。期實速於糧船。水腳之外。耗米全給沙船。未免過多。則莫若即耗米之數而酌分之。以一斗給與沙船。除浙江杭州府屬各縣。江蘇常鎮兩府屬各縣。距上海較遠。歷來津貼旗丁幫費亦較輕。五升之耗。擬歸州縣貼補水腳外。其餘州縣。照現定價值。徵收折色。解糧道庫。仿照輕囗之式。解倉場衙門。以作天津剝船水腳。及北壩一切不能減少之費。則以一百七十八萬石計。可得耗米二萬餘石。北壩得此。不無小補。而沙船於水腳之外。得有加一耗米。除實在折耗外。似亦尚有盈餘。即北壩有一二萬不能省之費用。亦可於此挹注。不致耗及水腳。於公於私。似皆有益。其北壩如何預備。北倉共有若干。如何存貯。駁船共有若干。作何給與水腳。沙船到天津何處停泊。如何次第起駁。至遲不得過幾日投文領批。至遲不得過幾日。何處設立總局。委員如何給與薪水。書吏如何給與紙張。花戶經紀如何給與飯食。以及一切蘆席麻袋油火燭之需。均應奏請 敕下直隸總督會同倉場侍郎籌議章程。咨商江省。請  旨遵行。仍請 欽派公正御史一二員。稽查沙船到津及起剝開行日期。按幾日具奏一次。何處壓擱。許董事帶同船戶具稟。稽查究辦。似此情法兼行。或可不虞掣肘。抑更有請者。驗米者。所以核實米色。而沙船載運糧食客貨。從無驗色之事。非舵水盡誠實也。巨海汪洋。風汛利便。不須停泊。既無偷漏。即無短絀。自無攙和。祇須在南不收潮米。至北自然不致霉變。此次試行之初。在南責成糧道。親驗米色。在北應請暫寬一切科條。尤以秉公驗收。不挑斥米色為第一關鍵。少有霉變。尚堪食用者。另廒存貯。先行按成搭放。萬一竟有收藏不慎。一倉之中。有發變結成巨塊。顏色青黯。不堪食用者。該船戶耗米寬餘。或同幫鄰船協濟。抵補足額者無論。否則短缺之數。於批回註明。會總咨覆。於公局存貯提釐銀兩內買補。下運帶交。如海運停止。即行交價。無款可籌。再行奏請豁免。不收之米。船戶或在津糶賣。或帶作回空食米。聽其自便。此次試行之後。或有章程未盡妥善。應令籌議者。隨時斟酌更正。以期無礙再行。至耆柁不諳文理。不嫺公事。或公延一二董事出官。代為經理。亦聽其便。似此分別定議。沙船或不致畏葸。而海運得以安行。河漕可以並治矣。

請試行海運疏道光五年

王贈芳

竊照本年借黃濟運。原屬權宜。既慮貽患於全河。仍難全登於 天庾。現在極力趲行。臣核計之。總有二千餘隻未能北渡。剝運之難行。臣前摺已詳言之。是則舍海運更無長策也。惟是我 朝二百年來。河運相承。忽議經涉重洋。事原創始。雖考元史所載。江南之糧。歲分海運二次。旬日可達京師。民無輓輸之勞。官有儲蓄之富。計耗損率不過百分之一。誠一代良法。究之今昔各有情形。舉動不無顧慮。即上海沙船。每歲出洋率三四次。商人往來。數十年無恙。究之沙船為民貨。而漕運為官米。民行之。官仍未行之也。臣愚以為南漕重計。宜出萬全。海運之行。莫如先試。試行之而無患。則暫行之而奚疑。以常理言之。便於海運者。江浙幫為最。現今業已入運渡黃。姑無庸議。惟此江廣幫船。既不能北渡。必籌所以抵通之方。海運固自需費。較之剝運。其費必省。即同一需費。何如借此以試行海運之為兩得乎。臣請以江廣各幫之米。倣薛向募客舟之法。將糧船運至鎮江口。令運丁各雇小船剝送至上海縣。原船飭令回空歸次。即於上海官為招募沙船。令其灑帶。其可容二千石者。令載官米千石。私貨千石至直沽口交納。簡派文武官弁中幹練而諳海性者二三員。督率趲行。且紀洋面程途。以備  聖覽。如沙船現已陸續開洋。船隻較少。即就現在所有之船。度其所載米數。交兌灑帶。本年不過試行。事易辦而費亦無多。惟在體察商情。勿令困累。公私交濟。方為有益。誠試之而效。則來年海運之暫行可無疑義矣。查各幫糧船受兌時。州縣各有津貼銀兩。以為安丁之費。多者千餘金。少亦六七百金。若近赴海口。則舵水工食。及北河提溜打閘之費。均屬可省。尚何所用其安丁。是安丁之項。即可提為海運之貲也。本年江廣各幫。改行海運。時日較遲。其銀已歸運丁。必已動用辦貨。若必提追。亦滋擾累。自宜以剝運之費。移而募船。若來年已定海運。即可先期飭令各州縣將安丁銀兩解至上海。以之招募沙船。自足敷用。如此。則漕運固屬便利。而 國帑更無縻費矣。總之有任事之人。仍有救時之效。是在為大吏者。肩鉅思深。虛公協濟。為 國家立久遠之謀。不以目前之遷就為安。不以事外之推卸為智。則政無不舉。而法無不行。查嘉慶十二年。前任浙江巡撫阮元。曾經遵  旨籌辦海運。妥酌一切。已有成局。商人無不樂從。後因運道已通。事遂停罷。可見籌議雖周。施行匪易。伏乞 敕下兩江總督漕運總督江蘇巡撫籌議施行之法。 諭令事在必行。以免觀望。兼 詔兩廣督臣阮元。將當日妥酌章程。咨交兩江。以備採擇。令南河總督專力治河。不必兼顧漕運。大工告竣。仍照河運舊章。永遠遵行。斯河防固而倉庾充。患弭於今日。而利貽於萬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