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2
33336600000023

第23章 戶政十三農政上(5)

夫古之牧令。他務未遑。必以經理農桑為亟。今則不知農桑為何事。深坐衙署。幕友辦公。自享安逸。經時累歲。足囗絕不至田間。求其講習農務者。蓋百無一人焉。而督撫大吏。奉行具文。遇有除獘興利之舉。瞻顧駭愕。以為事屬創始。不可輕動。多方諉謝。飾詞阻撓。率以無庸議三字了之。不知課農足食。政治之先務。守土之專責也。不能經理農桑。其人即不可為牧令。史稱張堪拜漁陽太守。於狐奴開稻田八千餘頃。民以殷富。考漢漁陽郡地。大約在今白河一帶。即近畿地也。古者諸侯封國。畫疆自守。天子入其疆。土地闢。田野治。則錫以慶。如任其汙萊。彼分國而治者。斷不能取給鄰封。食將安賴。不得謂今昔異勢。北方無墾治之術矣。今擬設直隸府縣考績之條。即以田土之墾治與否。嚴定其殿最。州縣之地。大者不過數百里而遙。事權既屬。相度易周。就其所治。親到鄉間。熟觀地勢之高下。水源之淺深。於應行蓄洩事宜。如鑿井運車諸法。悉心籌畫。確有把握。囗諭各鄉。以修理溝渠。可免旱澇。借資民力。無非為利民之計。照田畝之多少。公平派人。令於農隙之候。晨夕無事。荷鍤相從。擇里中耆民老於農事者。逐段分董之。官則不時輕騎減從。周囗巡視。面加慰勞。絕不准吏胥雜於其間。各就各境一律舉行。不過囗年。大局囗定。其著有成效者。大吏敘其勞績之次第。立請獎擢。不能。即予罷黜。上以此為第一政。下即以此為第一事。精力所至。土地改觀。一勞永逸。闢閒曠為膏腴矣。議者謂小民難與圖始。令出而勿從。適滋驚疑。且籌費為難。無費勞民。民將不受。向使不知旱澇為患。民困於無可如何。幸有守土之官。率令修治水道。歲獲豐登。民即不為 國計。未有不為己計者。天下事順民情而為之。其勢較易。為民治田。尤順之順者也。臣嘗見鄉間寸地尺土。足資種植。或有勺水可引之處。小民抱甕往來。不辭勞瘁。況大利所在。民雖至愚。當必欣然樂從。

至於事不能無費。籌費一節。臣亦嘗反覆深思之矣。邑中有義舉。如建立學校修理城濠之類。不得已而勸捐。人咸應之。今為民救饑饉。利田疇。除分畝派人各自出力外。其邑中舉行團練者。本有練勇經費。境內無事即遣練丁幫同率作。一舉兩得。尤易為力。如無練勇之地。妥勸紳富大家。量力捐助。給以獎勵。酌量從優。人知為便民之事。揣理度情。費亦易集。且官於直隸者。京倉不足。率屬協捐米石。亦係義不容辭。如移而捐之於治田。其效之大小何如哉。聖門冉子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地。三年可使足民。古人彈丸下邑。豈有鉅款可籌。而民何以足。在實心經理而已。各州縣果以其供應上司者轉而報效 國家。上司為州縣留有餘之財。責令專辦民事。亦何事不辦。是故聽農田之不治。牧令之罪也。而任牧令之不治農田。大吏之罪也。誠於僚屬中察其知水利明地理者。先特舉數人以為各邑倡。俾知觀感。期在必行。事之成否。祗在耐勞與不耐勞。畏難與不畏難。並非高遠不可為者也。我  皇上整飭諸務。百廢具興。當此積儲孔亟之候。  聖心之所專注。即政術之所轉移。請  旨嚴諭直隸總督順天府府尹。統飭州縣。以穿渠溉田。實皆其分內所應為之事。務各履勘四境。實力籌辦。功有責成。事無退諉。其濬溝若干。開井若干。可資灌溉若干。陸續切實呈報。時奏聞而賞罰隨之。大小官吏。曉然於 朝廷貴農重粟。令出惟行。不敢視為  誥誡之虛言。自顧考成。認真經理。但少一枯涸之區。即多一釜鍾之入。畿輔地方數千里。民人億萬萬。眾擎易舉。次第報竣。不必招民。而認種者自多。將見歲收數倍。戶有蓋藏。即念民力況瘁。暫緩升科。而粟米既多。流通無阻。人心綏定。益固金湯。蓋驅無數失業游民。盡得從事於農。不獨濟倉儲之匱。亦隱以戢盜賊之風。大吏重任。軍務最難。興田功不猶易於辦軍務耶。自來時事多艱。乃啟非常之業。一番整頓。大利聿興。將來南漕暢達。積而彌充。億秭不可數計。則 國家萬年之利矣。臣為籌備京倉起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

請飭籌款開井灌田疏

夏同囗

竊惟東南多水。西北多旱。地勢然也。補救之方。自宜於西北廣興水利。而開井灌田。尤水利之為力易而見效速者。臣曾任順天學政。伏囗畿南各屬。土地平曠。苦乏水利以資灌溉。惟順德定州。閒有以井灌田者。詢之居民。以昔之官斯土者。力為區畫。故至今猶食其利。餘則歲之豐凶。悉聽諸天。不能以人力稍為挽救。督臣李鴻章囗任以來。屢次檄飭各府州縣。勸民開井。而應者寥寥。固州縣官之奉行不力。亦由民間瘠苦。無力及此故也。今  皇上憫念災區。兼及直隸河間府屬。 飭查蠲緩撫恤事宜。待斃之民。胥有更生之慶矣。惟振濟者。一時之惠也。水利者。可久之規也。查河間一帶。地皆宜井。挖至二三丈。即可得水。當此亢旱為災。鴻嗷囗野。儻於蠲緩撫恤之外。另籌款項。給令開井。既益以餬口之資。並予以灌田之利。維彼窮黎。有不樂於從事者乎。臣嘗問諸鄉農云。土井易圯。囗井費大。惟下囗上土之井。可用數年。需費五六千文。將來加囗其上。仍與囗井無異。今擬籌銀四萬兩。易制錢六萬千文。每井給制錢五千。可開一萬二千井。以一井溉地十畝計之。可溉地十二萬畝。以每畝產糧一萬計之。可得糧二十四萬石。夫以四萬金。得二十四萬糧。已逾十倍之利。況井養不窮。又不僅為目前計也。擬請  恩旨飭下戶部籌撥銀四萬兩。令李鴻章分撥被災各州縣給民開井。並飭地方官實心經理。遴選公正紳耆。分董其事。毋得假手吏胥。以杜侵漁。庶款不虛糜。民沾實惠。既補振需之不足。並使田功之可興。似於濟振利農。兩有裨益。

盱眙天長兩邑農利示

左輔

為農利示。照得民以食為天。治田教稼。養之源也。本州經行該縣各鄉。見溝塘不治。草萊不除。不別原隰高下之宜。不辨五穀燥溼之性。不勤力。不蓄糞。人事盡荒。天澤不能承。地利不能盡。迨至歉收。咸相怨旱潦之不時。不自咎經理之無術。田主佃農。交受其獘。不亟改圖。此生何賴。本州為爾等危之。故條歷農利各條。明白曉示。務擴變舊習。勉事新謀。易歉瘠而得豐腴。享盈寍而歌樂利。於爾民有厚望焉。凜之毋忽。

一濬溝塘。水為田母。禾資水養。猶嬰兒之待乳也。地遠河湖。不能引源水上灌。自蒔插至刈穫。節節賴水。而農人拱手無策。皆仰而望之天。試問彼風伯雨師龍神社鬼。皆森列於爾眾農之旁。供爾隨時驅使給欲。此理勢必不能者也。要知每年當蒔插之際。必有大雨時行。普降膏澤。惟溝塘深廣者。灌注滿盈。除留田之水。栽蒔滋養外。尚多餘蓄。即兼旬不雨。可賴灌輸。再得天施。滿收可望。若無溝塘。或有亦淺小。當天降大澤。無可承受。流溢路衢。是棄天賜也。既棄而復求之。彼蒼蒼之天。即爾在家之父祖。能不怒汝之褻棄而囗復與乎。故農利以開濬溝塘為第一要務。爾田主當為遠圖。盡舍一年之穫。帶同佃戶。於冬春間時。擇田之窪下者。就勢開塘。又擇便灌輸。能承接塘所開溝。或本有溝塘。及新開而淺小者。逐年深廣之。其開塘之土。除填路外。勻堆就近田中。堆土之處。即不能種稻。亦可種麻麥棉花黍豆各種。所利亦饒。如此五六年間。溝塘漸至深廣。可備旱澇。歲歲豐收。利普且遠。此田主之責也。

一勤耕耨。孟子曰。深耕易耨。此何說也。犁土曰耕。土翻出田底曰深。去草曰耨。草不留根芽曰易。耕深則稻根亦深。苗既耐得旱。科又發得旺。耨易不使奪土之膏。便可遂苗之長。故耕耨得法。少種多收。耕耨不得法。則廣種薄收。相去天壤。本州見爾等種田。大抵有耕無耨。即耕亦不深。凡家有一具之牛。必貪佃十餘石之種。草率鹵莽。一經栽蒔。永不薅除。草拔土肥張皇傑出。直蓋禾頭。清霄甘露。草先沃沾。禾不分潤。彌望見草。幾不見禾。結穗囗癟。無有堅好。嗟乎。爾等農夫有田種穀。乃種草乎。嗣後本州行縣及委員巡視。如田有草者。立拘該農人在田畔杖責不貸。獨不思一莠害百苗。多去一科草。即多收一合米。去草亦不費力。即老弱可為。且隨將拔出之草。壅近稻根。兼可肥稻。爾等業主。當該佃領種之時。嚴切諭令遵行。如有惰農。退佃另召。則此獘自革。至於插秧之法。行勿太密。古語云。立苗欲疏。疏則氣暢神旺。發科高大。囗永無結頭之患。

一積糞。糞多而力勤者為上農。糞有不費錢買者。如閒時檢拾人畜之糞。積至窖中。一也。收場後颺晒飄積之稻芒麥士冗。草根豆囗。燒灰和土。置牛屋囗圈中。任囗牛便遺。十日五日一易。堆置候用。又其一也。割下新嫩之草。或雞鴨之毛。置窖內任其腐爛。又其一也。每日燒鍋之稻草灰。尤宜種麥。古語云。無灰不種麥。又其一也。城市遺棄人畜諸糞。但須人工。車載舟運而歸。更不勝用。屋外糞窖。必須囗草扇撐。蓋露則不肥。糞多土肥。收穀自倍。

一兼種五穀。天則水旱不時。地則高下異位。故天生五穀之種。各殊燥濕之性。使人因天乘地。分別播種。雖有旱澇。必有一收。不至乏食。古人云。囗耕無歉歲。蓋能各就地勢。兼種五穀也。該縣一保之中。有高原。有下隰。土宜既別。則物利各殊。高原利麥豆。下隰宜粳稌。此一定之理。今盱天農民。無論田地高低。一概貪種禾稻。而水又不能稱量囗輸。偶然雨澤愆期。立視苗槁。此非天災。乃人咎也。爾等眾農。嗣後必須兼種五穀。既可兼收。而種稻之水。節使有餘。得專資灌溉。乃為萬全。實力遵行。荒年可免饑餓。

勸民開塘治田示

唐鑑

照得農田水利。民食攸關。水非蓄洩無功。田非深易不治。昨讀撫憲快樂說。首稱水利。宜講求築塘蓄水。舉之甚詳。次稱墾種。宜用力勤苦樂利。言之尤切。本府前次囗任平樂。亦曾以開塘治田之法。囗行曉諭在案。今重囗斯土。似尚未能一律遵行。合再出示曉諭。為此示仰闔郡農民知悉。爾農民沾體塗足。終歲辛苦。即得收成豐稔。亦不過粗糲充飢。倘遇旱魃為虐。靈雨不來。仰天興嗟。束手無策。縱使禱求有應。亦已枯槁難回。何如先事綢繆。仿開塘治田之法。試一舉行。其美利數倍。自知之矣。特示。並將各法開列於後。

開塘四法

一相地宜。山嶺上不能開塘。地勢高。水易下漏故也。土有碎石不能開塘。水因石下浸。且築之莫能堅密故也。開塘須在山沖隴首。即田間亦可。然田間不如山沖隴首之易為力。山沖隴首。隨其地勢為之。以一面為塘磯。挑塘中土以培之。甚便利也。若田間。則四面皆須打塘磯。故難。

一迎水源。水源即泉眼。塘中若得泉眼。則源源而來。盈而不竭。絕無待於人力。否則於大雨時。收蓄野潦山浸。雖非泉眼可比。亦未必非水源也。

一築塘磯。凡塘磯下寬上殺。下寬一丈。上殺五尺。其大約也。築之之法。須用大木槌。縛竹為柄。取其軟而得力。鋪土數寸以槌打之。或以石夯亦可。一層堅實。再加一層。層累而上。與旁面老土相齊。若田畝在下。則為水垣以通水。高低因勢為之。不用則塞之。其塘磯之下。或有隙縫。致水暗漏。則當用抽鐵門限法。靠著塘磯裏面。下腳挖溝一條。約深數尺。以三合土層層築之。其堅如鐵。故謂之鐵門限。三合土。係黃土石灰沙子和成。

一練塘底。凡初開塘。其底多滲漏。乘雨後有積水。牽牛其中。使之睡臥踐踏。久之。土緊漏塞。漏若不止。築之可也。其塘淺蓄水無多者。每年於秋冬間水涸時。挑去浮土一層。可以糞田。而塘底愈挑愈深。此最便之法也。

治田四法

一耕田法。凡耕欲其深。一耦之伐。廣尺深尺。此古法也。深至一尺。則苗根入土亦一尺。雖遇天旱。田面已乾。苗根亦不致遽稿。老農其知之否。

一打白水法。於先年收割後。即將田犁轉。以水浸之。使土塊化為膏壤。愈浸愈細。謂之打白水。至來年再犁再耙。土與水自相融洽。雖至夏間。稍遇暵旱。不失其為滋濡也。

一扯田塍法。先年收割後。將田塍草根連土鏟去一層。至來年犁耙已過。以板繫繩。一人按板立塍下。一人牽繩立塍上。扯田中泥。培護田塍。使無隙縫滲漏。此亦蓄水之一法也。

一開溝法。禾到八分熟時。固患無水。亦患水多。惟綠田塍下開一小溝。使水旁繞。不致浸壞禾根。而又得其滋潤。則禾自然黃茂。若遇連日大雨。水勢奔騰。得小溝以通之。禾亦不致為水所敗。此亦洩水之一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