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安全常识手册——网络与安全常识手册
33335200000007

第7章 预防电脑的危害(1)

一、预防电脑游戏导致的疾病

玩游戏是大多数中小学生喜欢做的事情。游戏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避免时间过长对视力的影响

玩游戏每隔一定时间就要休息一下,闭目养神,或转移视线,使眼睛得到调节。一些中小学生儿童遇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就沉迷其间,长期下去势必伤害眼睛。长时间玩游戏,由于精力过度集中,导致大脑疲劳,没有精神,还会使眼睛调节负担加重,导致近视。距离电脑太近或太远,都会使眼部调节作用明显减弱,加重眼睛疲劳,很容易导致近视。

预防电子游戏导致的癫痫

由于视觉受到刺激后引起脑神经细胞过度兴奋而导致的癫痫发作。发作时患者出现全身痉挛、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构成这种癫痫发作的视觉刺激因素包括:耀眼的阳光反射光、迪斯科舞厅的步闪灯光、乘坐快速旋转的大型游乐玩具时看到的四周景物、彩色电视画面以及电子游戏等。

预防电子游戏导致的高血压

中小学生沉溺于电子游戏,大脑和中枢神经还处于发育不完善时期,容易兴奋和疲劳,长时间受到电子游戏的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失衡,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有关研究机构经过广泛跟踪调查,证明电子游戏与诱发性儿童高血压有密切关系。经过测量儿童在玩电子游戏前、中、后的血压变化发现,经常玩游戏的儿童紧张性高血压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儿童;儿童玩游戏时血压升高的幅度远超过成年人玩同类游戏时的血压升高幅度;而父母患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的儿童玩游戏时比那些父母血压正常的儿童的血压升高得更快更多。

轻度儿童高血压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能会无任何症状,但它能慢慢地损害血管、心脏、肾脏和大脑,患病儿童绝大多数在成年后会被高血压病所困扰,如造成心血管疾病、脑缺血、肾脏损害、糖尿病,甚至失明,也有人在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出现血管堵塞、破裂或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专家告诫家长,玩电子游戏机是中小学生高血压的一种诱因,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让孩子玩电子游戏应当适度适量,一次玩游戏的时间不要超过3小时,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家长对子女更应注意。如果孩子在玩游戏后出现了头痛、头晕、抽搐、呕吐、眼花、呼吸费力等症状,很有可能是属于儿童高血压,应及时就医。青少年早期高血压,一般只要休息几个小时就能缓解,但若长期反复发作,那就成了真正的高血压病人了。

二、预防网络的怪异“症状”

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

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而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他们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流连忘返,从不审视、怀疑它的构造成份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于囫囵吞枣之际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致使许多硬结不但吞噬着青年人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而且阻塞着他们对真知的探索。

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

对于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父权主义、顺应主义教育的青年来说,虽然在现实中其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但他们身上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肆意暴发。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

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人们往往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个性的张扬。但我们也为一部分人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所震惊:一些人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发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

三、预防网络鼠标综合症

“鼠标综合症”是电脑族出现后的又一个新兴医学名词。青少年网络游戏迷或那些在工作中必须使用计算机的人每天重复在键盘上打字和移动鼠标,即易引起“鼠标综合症”,又叫“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

鼠标综合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正中神经分布部位出现感觉异常(主要是拇指、食指、中指掌侧),随症状加重,患者会在夜间出现疼痛和感觉异常,如果症状持续发展,可使正中神经进一步损害,引起皮肤感觉缺失和鱼际肌肌力减退,对指活动乏力,晚期可有鱼际肌萎缩。腕部掌侧韧带和腕骨形成的腕管中有正中神经穿过,当腕部处于背屈状态时,腕部伸肌产生的力作用于韧带,从而压迫腕管中的正中神经。

为了预防“鼠标综合症”,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坐姿,不论工作或休息,都应该注意手和手腕的姿势。使用电脑时身体应正对着键盘,避免手腕过度弯曲紧绷;把椅子调整到最舒适的高度,坐下时使双脚能正好平放在地面;保持手腕伸直,不要弯曲,但也不要过度伸展;肘关节成90度;此外,要注意间断休息,做做手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还可以让手泡个“热水澡”。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

使用多种不同的输入方法,不连续在电脑前工作过长的时间,若连续使用鼠标在一个小时之后就需要做一做放松手部的活动。鼠标综合症属于“累积性创伤失调”症,病情较轻者可采用药物或使用腕背屈位夹板法治疗。病情较重者可施行腕管切开术。

不将鼠标放在桌面上

医生发现,鼠标的位置越高,对手腕的损伤越大;鼠标的距离距身体越远,对肩的损伤越大。因此,鼠标应该放在一个稍低位置,这个位置相当于坐姿情况下,上臂与地面垂直时肘部的高度。键盘的位置也应该和这个差不多。很多电脑桌都没有鼠标的专用位置,这样把鼠标放在桌面上长期工作,对人的损害不言而喻。

鼠标和身体的距离也会因为鼠标放在桌上而拉大,这方面的受力长期由肩肘负担,这也是导致颈肩腕综合征的原因之一。上臂和前身夹角保持45度以下的时候,身体和鼠标的距离比较合适,如太远了,前臂将带着上臂和肩一同前倾,会造成关节、肌肉的持续紧张。

升高转椅预防“鼠标手”

如果调节鼠标位置很困难,可以把键盘和鼠标都放到桌面上,然后把转椅升高。桌面相对降低,也就缩短了身体和桌面之间的距离。

用科学的方法放置鼠标,会大大降低“鼠标手”的发病几率,让每一名常坐在电脑前的青少年和上班族轻松、愉快地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鼠标综合症”的治疗,手腕可用热疗、按摩及充分休息3周左右,特别要减少引起疾病的手工劳动。采用舒筋活络中药进行薰洗,也有一定的效果。局部封闭治疗,可使早期“鼠标综合症”得到缓解,每周封闭一次,连续三次。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时,应做腕管切开手术,可在腕关节镜下得到微创治疗。

四、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

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综合症是一种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还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既有网络传播特性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人格缺陷和现实社会生活压力的原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已被称为“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形成

“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过份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其最明显的症状有:在网络上工作时间失控,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试图减少操作时间但难以自控;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网络使用者人格中的某些缺陷,使他们更易沉迷于网络。现实生活压力过大,导致一些人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空间里寻求安慰和减压。社会形态转型时期,生活中的未知变量太多,如工作上的失落、社会交往挫折、科技进步带来的伦理难题等,压力骤增。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减压的宽松环境。网络成瘾实际上是暴露了目前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把网络成瘾的症结完全归于网络的使用者,是不够全面的。

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例如一位女孩说:“在网上,我会主动与我不认识的男孩说话,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所以,提高他们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重塑自信是摆脱“瘾症”的治本之途。

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预防

首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领导同事的关系;其次给予相应的现实生活方面的指导,如对人际沟通上有障碍的使用者,给予交流沟通技巧方面的指导,让其体验到真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总之,要让网络成瘾者融入、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毕竟,人不能只活在电脑和网络的世界中,它们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对网络使用者及其家属还提出以下建议以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发生:

严格控制上网的时间,一天不宜超过8小时。

每天应抽出2-3小时与家人和同事进行现实交流。

一旦发现有“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各种症状出现,家属要强行限定患者上网的时间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

五、预防网络暴力的毒害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等不良网络活动,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诱发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新课题。

网络暴力内容的泛滥,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使犯罪种类、手段、后果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犯罪多表现为一般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到90年代末,青少年犯罪向结伙抢劫、重大盗窃、杀人等方面发展,甚至出现持刀杀人、持械抢劫、报复放火等严重犯罪,犯罪性质明显恶化。

网络暴力的形成

由于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以“攻击、打斗、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的暴力游戏,接触火爆刺激的内容,很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这种错误观点,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模仿欺诈、偷盗,甚至模仿对他人施暴的行为,不但会在网上,甚至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此外,据犯罪心理学分析,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发育的成熟,色情文化的污染最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少年放肆地追求性刺激,再加上少年本身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犯罪动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网上色情文化污染,是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直接诱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轮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追根溯源,是他10岁就开始看有色情内容的图书,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已成为他的嗜好。近年来,黑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诱发了许多刑事案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出台整顿、治理、监督网吧和电子游艺厅的严格管理条例,并制定有效的监督办法和惩罚措施,严令执行。

青少年痴迷网络的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是未成年人成长影响因素的三个不同层面。每个“网络少年”从好奇到接触、沉迷网络色情暴力等不健康信息,大都受到了不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