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储蓄健康
33332600000146

第146章 养阴防燥好过秋

处暑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津液不足、口鼻干燥、咽于口渴、皮肤干涩、毛发不荣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症”。因此,秋季养生应以防燥养阴为要旨。

(1)秋燥“不渴也要喝水”

因为秋季的主气为燥,它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深秋季节凉燥尤重,此时天气已转凉,近于冬寒之凉气。燥的结果是耗伤阴津,导致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按照医学要求,正常人体除三餐外,每天需要另外补充1500毫升的水。天热出汗多时,饮水还要增加。“不渴也喝水”对中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如果中老年人能坚持每天主动喝进适量的水,对改善血液循环、防治心血管疾病都有利。

(2)秋凉不能不吃早餐

有些人贪图清晨的凉爽,早上起床晚,又要赶着上班,早餐不是不吃就是吃不好。长时间不吃早餐,除了会引起胃肠不适外,还会导致肥胖、胆石症、甲状腺机能障碍,甚至还会影响到一天的心绪。

(3)调节神志,稳定情绪

秋季要注意保持心情宁静,以平和气血,收敛神气,减缓秋季萧杀之气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4)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秋日起居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可以顺应阴精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舒展。深秋季节,要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防诱发呼吸道感染。

(5)养生要防“伤春悲秋”

深秋天气渐凉,人们的胃口普遍变好,但也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缘故,变得“悲秋”,而后者又与饮食互为因果,即营养不良或饮食不当可以诱发季节性情感障碍,季节性情感障碍又会影响到人的脾胃功能,产生厌食或食欲亢进。从养生的角度上讲,入秋后应当抓住秋凉的好时机,科学地摄食,不能由着自己的胃口,饥一餐饱一顿。三餐更要定时、定量,营养搭配得当。

(6)加强锻炼,养阴防燥

秋天气候宜人,是户外活动的好时光。老年人可根据各自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如慢跑、散步、做操等,提高肺脏的生理功能及机体的耐受能力。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便养阴存液。民谚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因此,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注意及时增减衣服,亦可适当进行“秋冻”锻炼,及勤习吐纳和鼻部按摩,以养阴润燥,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7)药物调治,防治秋燥易伤人津液,使人出现口干目赤、声嘶咳嗽等秋燥症状

此时可服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进行防治。民间常用桑叶、豆豉、梨皮等各3克,杏仁、山桅皮各4.5克、沙参6克,煎汤饮或麦冬30克煎水代茶亦可。

总之,秋季养生要有积极的心态,科学地调配自己的饮食。这样才能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