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拆掉心里的墙:20岁从“心”开始的人生经营课
33327300000011

第11章 拆掉人际心障之墙:别把阳光关在门外(2)

干涉别人“内政”背后

心路迷障:难道我劝告朋友错了吗?

现在,走进心理咨询室的这个大学男孩,一脸的愁苦和困惑。他说:“我今年22岁,正在读大二。我感觉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困惑,心里感到很不平衡,烦躁不安……”他反复诉说着心里的烦躁不安。

心灵的困扰必定有生活的原因。但是,心理咨询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当事人不愿意涉及生活的现实问题,只是一味地诉说自己的心情,带着心理咨询师绕一个很大的圈子。于是,我说:“不弄清你究竟是为什么烦躁不安,怎么给你提供帮助呢?”

沉吟良久,他才开始谈生活的现实问题,还是吞吞吐吐:“今天,我的一个朋友,考试考得不好。我本来是好意地劝说,我说,不能天天谈爱情,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不然怎么成?因此我们闹了点小矛盾……”

那个朋友是男生还是女生?关系如何?为什么劝说?他的诉说显然在回避这些实质性的问题,还在绕圈子,还是让人一头雾水。我分明感到他还是有压力,只好再次介绍说,心理咨询师不是道德家,不会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不用有任何压力。

几经沟通,我总算弄清了他的生活故事。

这是一个女生和两个男生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便是来访的这位男生。他说:“女孩正在和另一个男孩谈恋爱,我和他俩是好朋友的关系。出于为朋友着想,我和那个女孩说,我们都是来自农村的,你家境又不是很好,应该学业为重,你看这次考试考得这样不好,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学业上来,怎能只知道恋爱而耽误了学业?你应该悬崖勒马!她却很不客气地说,我怎样与你有什么关系,你不要管我的闲事!这让我很是难为情。她为什么这样说我?那个男孩也责难我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她?我是为她好才这样说的呀!这让我很难受,很困惑,难道我劝告朋友错了吗?”

心理透析:干涉别人内政事出有因

“人家怎么生活,人家是恋爱第一,还是学业为重,究竟是人家的事情,还是你的事情?”我们平静地交流着。

“是人家的事情。”男孩很清楚。

“那就是说,你赞同下面的观点:作为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作为成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内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到底该怎样生活,是个人的‘内政’问题。是吗?”我说,“正如国际之间两个国家再友好,也还是互不干涉内政一样,人际之间,更需要保持心理距离,彼此更需要心理的自由度。在心理咨询中常常有青少年遇到这样的困扰,一旦是朋友了,就忘记了求同存异,结果弄得彼此不愉快。其实,朋友最讲究‘君子和而不同’。作为朋友,即使再好,也只是在人家需要的时候帮一把手,而不是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不是替代人家对生活进行选择。就是说,好朋友也是彼此不干涉个人的‘内政’为好,你说是这样吗?”

“是……”

“那么,人家说你多管闲事就不是没有道理了,你也就不是蒙冤了,是吗?”

“对,这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嘛,我干嘛要插手呢?干嘛要无端地自寻烦恼呢?”他似乎领悟得很快。

“烦恼是自寻的,但不是无端的,人的活动必定有其心理动因。为什么你要劝说女孩呢?”我话锋一转,“现在,心理咨询师也许要扮演一个未必让你欢迎的角色了。我们刚才从一般的人际心理规律的角度分析,你认识到了自己是干涉人家的‘内政’。现在的问题是,以你20多岁的一个大学生,是不会平白无故地去干涉别人的‘内政’的,不会无缘无故地干涉别人的生活选择的。就是说,你多管闲事的背后必定事出有因,并非真正无端地多管‘闲事’。你所以那样对她讲,所以那样劝告她,必定有你可能不愿意说出来的,或者没有意识到的潜在心理动因。就是说,一定有一个‘为什么’。这是必然的。如果你能够扪心自问,不回避,不掩饰,也许会意识到这个‘为什么’。即使当时你不清楚,现在也会意识到了。你愿意直视自己的心吗?”

心灵跨越:我看清了自己的心

男孩久久地沉默后,还是有几分心虚:“莫非我是出于嫉妒,或者说我爱上了那个女孩,那么我岂不是太不够朋友了?”

“正是这个原因让你不敢直面自己,你不愿意或者没有信心直接和朋友去竞争女孩的心。”我继续分析道,“于是,你很自然地启用了人们常用的心理防卫机制: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你说的家境不好,应学业为重,这的确是一个最好说出来的理由,但决非真实的理由,而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合理化作用’。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自然不妨使用,事实上人们也常常如此。问题是你把自我心理防卫的心态要强加给别人,并且正是你也爱恋的女孩,就难以让人接受了。这不仅是干涉了女孩的‘内政’,而且,女孩又分明感到了你感情的不真实,不真诚,甚至还会看做是你的虚伪。于是对你很不客气了。于是,你的心失去平衡,烦躁不安了。”

这回,男孩默不作声了。久久地沉默之后,轻轻地说:“谢谢您,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心。”

别把阳光关在门外

心路迷障:心灰意冷的我怎样摆脱痛苦

我生在农村,自幼内向而自卑,与人交往很少,不像别的孩子那样高大强壮,经常遭人欺负和嘲笑。对这种歧视我记在心里,心想总有一天我会比你强,甚至还动过报复的念头。我总觉得自己这样很软弱,很无能,总想着逃避。我更加沉默寡言了,对谁也不说真心话,包括父母——我怕他们伤心。我拼命读书,从小学到高中,年年成绩优异,只因高考发挥不理想,没有考上重点大学。

有人说,长期受歧视的人只要给他一点尊重他就会感激涕零。我觉得我就是这样,我总是选那些善良尊重我的人交友。可是交往应该有吸引力,谁又会对一个心事重重的我感兴趣?过不了多久他们就看不起我了。而我内心的苦闷是从来不和他们说,也是不敢说的。我们只说些无关痛痒的话。对于那些社交老手,一者我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二者是我深受《朱子治家格言》的“毒害”,认为“狎昵恶少终必受其累”,不愿理他们。或许是我把“狎昵恶少”扩大化了。也许是自卑使我不敢和他们在一起,我会觉得自己傻里傻气的。如此能和我谈心能开导我的人就没有了。我长感叹世界之大,没有一个能倾心交谈的人。

或许是我将整个世界包括阳光都关在窗外,但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能令人相信吗?为了钱,为了享受,人们偷,人们抢,人们诈骗,人们杀人放火,人们贪污腐化,这就不必说了。在学校里,有的吃喝玩乐上网打游戏看黄碟,有的隔几天就换女朋友,偏偏不少女生就爱他们,或许是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因为他们结伙结伴,人很多,选班干,选先进,都使他们占了很大便宜。并且因为有钱,考试时有些学习好的同学就帮他们,甚至亲去替考,学校也不严格检查。以后找工作反而比勤学苦练的容易。大学如此,社会上怎样我就不敢想象了。

我不相信有真情,不相信有正义,我很迷茫。别人的歧视使我伤痕累累,周围的环境使我疲惫不堪。我正年轻,可是我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我很累,很累……

我曾经幻想这样的情景:站在高高的礁石上,在蓝天碧海下的烟雨迷雾中,想着人性的可悲,自己的可怜,心灰意冷的我无法摆脱精神的痛苦,一位老人把我从不归的路上拉回。谁是那位老人,他在哪里?

心理透析:把阳光关在了门外

如果有一个人能把你从不归路上拉回,那不是什么老人,一定是你自己!马老师相信你能够把自己拉回来!你为什么可以把自己拉回生活中来呢?因为你在冲撞,你在探寻,这说明对生活还抱有希望。是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生活是充满阳光的。

可你为什么对生活感到茫然?首先是你陷入过分概括化思维。过分概括化思维,是指仅仅根据非常片面的信息,或没有反应事物本质的信息,就对事物做出概括。你由童年受了欺负,推论别人给你的都是歧视,由某些不良现象,推论整个人性的可悲。其实,一叶有时未必能知秋,一个麻雀并不代表整个夏天。你需要多视角看事物,看看事情别的方面,就知道以偏概全不可取。其实你很清楚,如果说这个世界就还自己一个好人,不是太狂妄了吗?如果说因为有阴天就否认了阳光的存在,不是太糊涂了吗?你当然知道不该这样看世界,所以,你对生活还是抱着希望的。对吗?

其实,让你心灰意冷的主要还不是过分概括化思维,而是极端的自我封闭。用你自己的话说,是因为你“将整个世界包括阳光都关在窗外”。也是,把整个世界和阳光都关在了心灵的门外,怎能不心灰意冷?心灵怎能健康的成长?怎能焕发出青春的生机?

心灵跨越:敞开心扉让心灵洒进阳光

你说自己也愿意和善良的尊重你的人交往,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觉得和这样的人交往安全可靠。对吗?这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原则,人们都愿意和能够把握的安全可靠的人交往。你把自己包裹的严严的,“对谁也不说真心话”,你一点也不让别人了解你,别人对你一点把握也没有,你就像一个“黑洞”让人难测。难道还有比这让人感到更危险更可怕的人吗?你说,如此谁还敢去靠近你半步?

你不用担心开放了自己,别人会伤害你。别人对你有所了解,就容易产生一种亲近感,就愿意与你有较深的交往。记住,人们都愿意和安全可靠的人交往。让人感到安全可靠的办法,就是让人了解自己。要让人了解你,就不能再封闭自己。开放自己吧,敞开你的心扉,你的心灵就会洒进新鲜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如此,你的心灵就重新焕发了青春的生机,你也就不用再寻找那位老人了。因为你感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人,原来是这么美好!

人际依赖的女孩

心路迷障:为什么这样在乎人际关系?

晓婧是一个大学女孩,就要毕业的时候,决定还是要做一次心理咨询。于是,我如约接待了她的来访。晓婧倾诉的过程,几乎一直是泪水相伴的。

她说,是看了我的一本关于家教心理的书找到我的。感觉自己的问题与家庭有关,回想起来都是一些不好的影响。她讲述了好多痛苦的故事。

她说:从小父母都很疼我,但是他们经常吵架。有一次晚上父母又吵架了。自己被吓醒后,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偷偷地落泪,不敢哭出声来。小时候从来没有在爸爸面前撒过娇。爸爸还经常打我。有一次,就要上学的年龄了,爸爸让我脱掉了衣服在外面罚站,自己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我初中的时候父母离异了。记得那一天,法院来人说让我去选跟爸爸还是跟妈妈。一个孩子当时心里只感到恐慌。本来说好是跟妈妈的。但是,妈妈再婚了。爸爸一直没有再婚,所以后来我就和爸爸在一起。回想起来,虽然父母都很在意我,但是,他们却留给我很多痛苦恐怖的记忆,让我心情经常地郁闷,经常地压抑……

就这样,一个多小时的会话几乎都是晓婧的哭诉。最后晓婧问:不知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

并非心情抑郁就是抑郁症。从晓婧的哭诉中可见,她的问题不是抑郁症,而是心灵一直没有安宁。听我这样说,晓婧使劲地点头,感到我非常理解她。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晓婧的心没有了安宁?她仅仅是为了诉说家庭的往事远道而来吗?

因为第一次会话的时间已到,我建议对家庭的问题换一种角度,看看有什么新的认识。再想想还有什么话题需要交流。然后,我们约定了第二次会话的时间。

晓婧如约第二次坐在我的面前的时候,表示了对父母的理解,父母的婚姻不是他们的错,父母吓唬孩子也是常有的事,发自内心地理解父母是爱自己的。对此,我表示了肯定。因为心灵的体验往往就在于对生活理解。

随后晓婧说:其实仔细想想,让自己心情不好的,更多是现在的人际关系问题,虽然都是小事,但是让自己心情很是不好。于是,她诉说了许多在学校里和同学相处的问题。比如,刚入学时,晓婧尽力为同学做事,想让宿舍像一个家庭一样。给大家打水,晾衣服。但是时间长了,感觉没有得到回报。一次下雨了,她不在宿舍,大家的衣服摘了进来,她的衣服却在外面没人管。再如,为了密切同学关系,晓婧经常给同学打饭。可是那次,自己晚上头疼跟同学找药,同学却说没有了。晓婧诉说了很多类似这样的故事。

我们就具体问题做了分析和沟通。晓婧领悟到,同学们其实并非有意对她不好。比如,下雨了都会关心自己晾在外面的衣服,而疏忽了别人的。再如,同学可能是确实没有药了,并非不关心别人。再说,帮助同学也不必总是希望太多的回报。

随着晓婧对父母和同学的逐步理解,她心里自然地有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样在乎人际关系,为什么总是希望密切人际关系呢?

心理透析:为了安全感而人际依赖

很明显,给晓婧带来痛苦的是她走进了人际误区,是她的人际依赖心理。这已经成了她的一种人格特征。在学校里,她对同学关系的特别在意,正是她的人际依赖人格特征的表现。

晓婧为什么有如此明显的人际依赖人格特征呢?

晓婧问题的更根本的原因,是她心灵缺乏安全感。这就是她为什么第一次哭诉了那么多家庭的问题的原因。晓婧所以诉说了那么多家庭的问题,是隐约之间她感觉到家庭的生活影响了她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