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著名家族教子羊皮卷
33325800000008

第8章 基辛格家训:保有一颗平常心

亨利·基辛格出生于德国的菲尔特市,是犹太人后裔,1943年加入美国籍。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步入政界,1973年至1977年任美国国务卿,197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82年开办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此后曾担任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分析员、美国中美洲问题两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美印委员会主席等职。

1938年,基辛格全家为了逃离纳粹的反犹政策,千辛万苦由德国逃到美国。基辛格的父亲当年是学校的教师,有一天没有理由便被革职,基辛格的母亲在1938年申请到前往美国的签证。基辛格在同年底来到美国,扬弃过去,想在美国主流社会力争上游。他在1943年入伍,被派往诺曼底。几年后回到美国,他进了哈佛大学,而他弟弟进了普林斯顿大学。基辛格的弟弟华特是一位亿万富豪实业家。

亨利·基辛格7岁那年,希特勒开始实行蓄谋已久的灭绝犹太人的计划,当时希特勒的青年暴徒在菲尔特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亨利·基辛格和他的犹太同学常常遭到毒打。不久亨利·基辛格被赶出了学校,转到一所专收犹太人的学校,父亲也被学校无故辞退了。

基辛格的母亲葆拉一直掌管着家中的大事,她劝说丈夫带着全家尽快离开德国。出于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全家生存的考虑,1938年,亨利·基辛格全家去了伦敦。后来,葆拉在伦敦的姑母又帮助他们去了纽约。

在美国,亨利·基辛格一家要变成美国人那样,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言、工作、学校,一切都是陌生的,并且很不好办。亨利·基辛格的父亲发现自己原来在德国的学历到纽约后并不怎么吃香,只好当了一名办事员,这使他灰心丧气。

然而,母亲葆拉却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尽管遭受如此大的打击和不幸,她仍能以前一样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她总是对亨利·基辛格说:“孩子,这些不幸不算什么,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生活的信念。当然我们也不能祈求上帝给我们莫大的幸福,我们只要保有一颗平常心就够了。”

“保有平常心”这一家训,对亨利·基辛格的影响很大,以至于他在面对大多数失败和成功时,都能保持从容。

基辛格有两个孩子,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基辛格就教育他们要有平常心。在他的教育下,两个孩子都成为了著名的商人。

“平常心”这个词,我们知道很久了。可是,真正又有几个人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义呢?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荣辱不惊呢?我们常常把心思放在别人的评价上,放在别人的言行上,又如何能言行自在、悲喜从容呢?

所谓平常之心,就是不能只要成功,而拒绝失败,害怕失败。平常之心就是要把成功、失败看得平平常常。简单地讲,就是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不要骄傲,不要狂妄自大;失败了,也应该平静地接受。

失败也是生活的必需内容,没有失败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有失败,才说明生活是有奋斗目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接受失败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败,那么,就歪曲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个人将会受到生活的“惩罚”。世上没有常胜将军,每个人都得平静地接受生活所给予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

任何人的一生都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可能和预期结果相反。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仅只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活着。我们应采取顺境不骄矜;逆境不颓唐的生活态度。

守住平常心,应该承认有些东西得不到,要学会放下。放下求之而不得的东西,才会轻松快乐起来。那就拿起平平凡凡的事吧!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其实,往往平凡的表面蕴藏着深层次的规律和道理,你会越干越高兴,越干越快乐。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影响者,教育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一颗平常之心,并不是不要进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以平常之心,去进取、去成功,去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守住平常心,还表现在对名誉和困难的态度。学会放下美丽的光环,才能轻松前行。学会应难而上,才能踏平坎坷上大道。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财富,只有懂得珍惜和品尝的人,才会读懂“平常”二字的“不平常”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