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著名家族教子羊皮卷
33325800000044

第44章 坎普拉德家训:我相信你

英格瓦·坎普拉德是宜家家居的创始人。瑞典《商业周刊》2005年4月曾经报道说,由于美元贬值,坎普拉德的个人财富已经超过比尔·盖茨,跃居全球首位。这条消息引起一时轰动。尽管宜家公司后来出面称,宜家所有资产并非坎普拉德一人所有,因此全球首富之说并不属实,但他富甲一方,是无可争辩的。在200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坎普拉德的个人净资产为185亿美元,列第13位。

1986年,坎普拉德辞去宜家公司总裁职务,担任公司高级顾问。自此他在宜家公司露面的机会大为减少。他将公司大权移交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同时将公司资产拆成三份,对儿子们改变公司的行为做出限制,以确保任何子女都无法动摇公司的根基。而每遇公司有重大决策,他的孩子们仍要请他拿主意。直到2002年,坎普拉德才正式宣布离开宜家,到瑞士过起半隐居的养老生活。

1931年,5岁的坎普拉德看到庄园周围人家的火柴用量很大,而且非常短缺,便灵机一动,求他的婶婶代他从集市上花88欧元买回了100盒。

坎普拉德怀抱着火柴,先蹦蹦跳跳地找到他的奶奶,向她推销自己的商品。奶奶摸着孙子的头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你一定能赚很多钱的。”称赞完坎普拉德头脑机灵后,奶奶还特意买下几盒火柴。初次尝到谋取商品利润滋味的坎普拉德又满怀信心地将火柴推销给左邻右舍。不到一天时间,他就把火柴全部卖了出去,从中赚了100欧元。

看着到手的100欧元,坎普拉德异常兴奋,这种兴奋促使着他乐此不疲,先后推销过圣诞卡和墙帷,还骑着自行车满镇子穿梭,兜售新抓到的鱼。

出生于商人家庭的坎普拉德骨子里显然有经商的“基因”。他说,从年幼时开始,他就有着强烈的挣钱愿望,打定主意今后要做个商人。

而他的这个愿望之所以能够实现,还与家人对待他的行为方式分不开。

自从那次买过火柴之后,奶奶便成为他忠实的顾客。不论需要与否,她都会从孙子的手中买下各类小商品,尽管数量不多,但总是给了小坎普拉德继续经销的勇气。

像成年人一样被信任也是坎普拉德能不断进步与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10岁那年,坎普拉德向父亲借了90克朗。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父亲还是坦然将钱交给儿子,并说:“孩子,你去干吧,我相信你。”他相信坎普拉德的经营能力,结果,他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

1943年春天,坎普拉德决定在去哥德堡商学院上学前创办自己的公司,而由于只有17岁,申办公司必须首先得到监护人的许可。于是,他求助于叔叔。

叔叔没有认为他的举止可笑,没有嘲笑他痴心妄想,而是停下手中的活计,将坎普拉德引进家中的厨房,先给他倒上一杯咖啡,然后坐在桌子旁说:“孩子,你仔细讲一讲,你究竟想办个什么样的公司。”当坎普拉德将心中的计划全部讲一遍后,叔叔沉思了一会,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个公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宜家。

坎普拉德的父亲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他所做的就是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及陪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这充分表现了作为父母,不能遏制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并且还要帮助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教实践中,挖掘并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任务。

我们千万不能小看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的作用。它们像火种,能燃起孩子对未来希望的火焰,并激励着他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对许多成才经验的调查表明,青年在事业上的成功大多是在幼年时的兴趣基点上发展起来的。父母不能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与要求。

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影响到他日后的发展方向,但很少有小孩天生就对什么产生兴趣,或天生就喜欢什么,因此,这就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这种培养在大人是有意识的,但如果直接要求孩子去对什么产生兴趣,就有可能变成强迫了。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并让孩子真正自己产生兴趣呢?

(1)要在孩子广泛发展兴趣的基础上,依据孩子的特长及爱好,发展他们的中心兴趣。父母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各种“劳动成果”,就不难发现孩子的中心兴趣和爱好。保护这种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乐,然后加以培养和引导,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为孩子的兴趣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有的孩子爱好小制作,父母就该为他寻找或购买一些必备的工具和材料;有的孩子爱好音乐,有条件的父母就可以给他买些乐器。对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夏令营活动、参观活动等,父母也要大力支持,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自身的兴趣与爱好,逐步使他们独具的特殊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场所,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天赋而是教育。“认可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可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很多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抱怨、焦虑,孩子也因此少了那份对学习的洒脱与自信。人性最强烈的渴求是自尊的需要,孩子是渴望被认可的。“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对父母都是天才的教育家”。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如果能以认可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缺点和错误。当孩子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下决心改正时,父母一定要表示赞赏,并给予鼓励。千万不要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承诺,更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同时绝不能对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失去信心。因为,孩子一旦对自己的问题有所认识时,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帮助、赞赏和支持。如果得不到赞赏和支持,孩子会感到十分痛苦,很可能会就此放弃改正错误的行动。

当孩子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时,父母除了赞赏和鼓励以外,更需要多一份耐心和宽容。因为孩子的年龄尚小,而他的约束力和意志力更是比较脆弱,同时思维也不稳定。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改正错误的效果不明显,或者又重新犯了错误,就丧失掉对孩子的信心,就放弃对孩子的信任。这样不但对孩子改正错误毫无意义,而且还极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以实际行动去陪伴孩子、关心孩子,让他们体会到父母认同他们的兴趣,并经常帮助他们,孩子自然会更加自动自发,努力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