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世界著名家族教子羊皮卷
33325800000019

第19章 弗洛伊德家训:对孩子要宠爱,但不要溺爱

弗洛伊德家族是犹太人。弗洛伊德·西格蒙德是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得到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1881年开办私人诊所,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释》、《性欲三论》、《论无意识》、《自我与本我》、《焦虑问题》、《自我和防御机制》等。

在弗洛伊德小时候,母亲阿米莉总是一大早就起床了。弗洛伊德两岁时,有一次,阿米莉自己梳洗过后,过来看她的宝贝。她一进来,就看见弗洛伊德眼睛睁得老大,看见她进来,眼珠骨碌碌转动,像在打什么主意。她爱怜横溢地过去,紧紧地亲了一口他的小脸蛋,说:“早上好,我的小宝贝!”“早上好,妈妈!”弗洛伊德说着,却没有从被子中伸出手来抱着妈妈的脖子,还将被子紧紧压在身上。阿米莉一看就明白了,微笑着说:“我亲爱的宝贝,不要紧的,妈妈给你换新衣。”弗洛伊德红了脸,没作声,阿米莉转身拿来了干净的小短裤,揭开被子,看见那短裤整个都是湿漉漉的,连被子都湿了一大片。她一点也没有生气,只忙着给儿子更衣。

父亲发现弗洛伊德还在床上撒尿,非常生气,对妻子说:“这孩子长大肯定没有出息!”他的眼睛可怕地瞪着儿子,把弗洛伊德瞪得心发慌,但他并没有打儿子,而是转过身,生气地走出去了。弗洛伊德站在床上,好一会儿没说话,看着弓着腰忙碌的妈妈,突然说:“妈妈,等我长大了,成为大人物了,我要给你买一张很大很美的新床来赔你。”

阿米莉抬起头来,看见弗洛伊德脸上的表情十分认真,感动得伸开双臂,紧紧地抱着儿子,止不住落下泪来。“我亲爱的弗洛伊德!”她喃喃地说。

晚上的时候,阿米莉要求要和丈夫好好谈一谈,丈夫答应了。阿米莉诚恳地对丈夫说:“我是宠爱孩子,但你放心,我绝不会溺爱他,我会把握好度的。”

弗洛伊德脸懂事以后,也发现自己的母亲非常宠爱自己,但当自己犯了过错的时候,母亲从不姑息迁就,而是狠狠地批评自己。

弗洛伊德共有六个孩子。他秉承了母亲教育孩子的家训:“宠爱但不溺爱”,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了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的孙子吕西安是“当时的英国最伟大画家”,还被英国人誉为“世界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爱是人间的至甘美味,也是孩子成长中最有力的滋润剂。父母无尽的关爱,使孩子健康活泼;父母细心的照顾,使孩子自信成长。弗洛伊德的母亲缔造了儿子的成功,正是母亲无时无刻的爱才建立了弗洛伊德的自信心。因为他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支持着他。

“爱要绵延不断,爱要用行动表示。”孩子总是朝着父母喜爱的方向去做,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是最好的协助者。成功的父母,应该是勇敢而充满智慧的舵手,不断引导孩子在幸福愉快的生活中缔造希望,实现梦想。

当孩子高高兴兴地向你炫耀成就时,你是不是很专注地倾听,并表示赞美、肯定与鼓励?一点及时雨般的赞美,会让孩子的责任感与自信心茁壮起来。一句“好乖!”、“好棒喔!”、“好能干耶!”就能使孩子雀跃半天。聪明的父母,请别忽视它的威力与功能。

有个小女孩,刚上幼儿园时很不合群,别的孩子在一旁玩游戏而她却孤独地坐在墙角,双手抱着双脚,用呆滞的眼神看着同龄的孩子们在享受快乐。发点心时,当别的孩子高兴地蜂拥而上,而她却从不理睬,似乎对点心毫无兴趣。老师觉得她与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于是叫来了她妈妈,把小女孩在幼儿园的表现说给她听,并发表了见解。妈妈很难过,但面对站在门口等待她的孩子,妈妈马上收敛了难过的表情,蹲下来对小女孩讲:“老师说你很听话,说很多小朋友想和你玩,想向你学习。”小女孩听了高兴地笑了。从此以后,就可以看见那一群快乐的孩子中有她的身影。

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性扭曲等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在将来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心理学家通过对孩子成长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充足的食物,而是爱与关怀。

用宽容、友爱的态度对待孩子,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尊的人格。聪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给孩子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父母总是充满爱心地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孩子就会变得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和自信。

用爱建立自信,要求父母给孩子以恰当的期望。

要给予恰当的期望,首先要对孩了有真挚的爱。真爱是什么?真爱的就是关怀、理解和尊重。它用情感的音符去感召孩子,教育孩子;它拒绝娇纵,崇尚理智;它放弃嘲弄,拥抱信任;它唾弃暴力,钟爱真情;它不用父母的权威去打骂孩子,也不以附着名次的考试成绩去压迫孩子。用真爱去期望孩子,孩子会更有上进心;用真爱去教育孩子,孩子会更有人情味。但是,有的父母从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向孩子灌输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价值观;有的父母一味严格管教、天天督促,不听话就打,不进步就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业关心有加,可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品德修养很少过问。这正是非真爱的悲剧的根源。一份调查发现,25%的父母对孩子学习以外的关心极少,而58%的孩子认为父母与自己的沟通很少。没有真挚的期望是冷漠无情的苛求,没有真爱的期望是缺乏感召力的奢望!

给孩子恰当的期望,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期望的“度”。期望过高,很少或者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过低,孩子意识到父母对他期望很少,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因为,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不到实现父母期望的快乐,父母也感受不到子女的成功,这样大家都会因失望而丧失行为的动力。再者,过高的期望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健康的心灵。但现在的情况却是,父母对孩子身体的健康都非常重视,而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却忽视了,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违背了心理健康发育的规律,以致使孩子心理变态。

经常粗鲁训斥,则会使孩子产生懦弱焦虑、自卑自怜、孤僻独处等心理,而过分地迁就溺爱,往往导致孩子产生骄傲放纵、狂妄自大、娇弱任性、过于稚气等心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方法,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规范和是非观念。要克服和纠正孩子心理上的弱点,千万别采用强制的、粗暴的方法,要采用耐心说服和暗示提醒的方法。因为,强制的、粗暴的教育方法有损于孩子的自尊心,使幼儿的心灵受到压抑,妨碍其心理的健康发育。

父母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

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没有止境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其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父母需要注意的。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一般应给予满足。如果父母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创造条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节约俭朴,防止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2)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

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同时还要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品德,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父母要懂得,过分夸奖孩子,将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过分地给孩子打扮,将会影响孩子的审美观;过分地宠爱孩子,将会使孩子目中无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