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说服法,就是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而巧妙地说服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实际上叫做:激将法。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因此世人称其为卧龙先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战略家和散文家。
诸葛亮于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由于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所以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到豫章。后来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诸葛亮于是定居荆州。后来刘备的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除了山,做了西蜀的军师,成就了三国的一段佳话。
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还善于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曾作“八阵图”。
刘备想与东吴的孙权联合杭曹,派诸葛亮到江东谈判。诸葛亮并非开门见山地谈合作,而是先后与孙权、周瑜谈曹操兵力如何强大,天下无人能敌,极力劝他们投降曹操,以保全妻子富贵,甚至还说出了更过分的话,建议周瑜把江东最出名的两名美女大乔、小乔送给曹操,以求苟活。诸葛亮的这种做法明摆着是在侮辱他们胆小、无能,不能抵杭曹操。孙权、周瑜越听越气,简直怒发冲冠,当时便下定决心,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诸葛亮正是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激将法完成了刘备交付他的任务。
激将法从古就有,正如以上故事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孤身去江东谈判说服孙权、周瑜的精彩故事。可见,从古至今,激将法一直保持着它特有的魅力,成为最为有效的说服方法之一,在商战中合理应用也常常能有很好的效果。
激将法的妙用,就是利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而巧妙地取得了说服的胜利。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什么是逆反心理,这里有个例子: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绝大多数读者看到此处,都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这种行为的心理就叫做逆反心理。
激将法正是利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从反面进行说服,从而激励人们产生超越自我的好胜心理。如果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劈头就说:“你这样说不对。”对方一定会反感地说:“我说得对。”但是,如果采取让步的姿态说:“也许我也有错。”对方的“逆反心理”也许就会产生作用,他可能会说:“不,别这么说,其实我也有错。”
《孙子兵法》中说:“怒而挠之”这话的意思是说:对于易怒的敌将,要用挑逗的方法来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轻举妄动),事实上这就是激将法。
富兰克林曾在自己的自传中提到有关利用“逆反心理”的这样论述:“在说服别人时,首先必须非常稳重地叙述自己的意见,然后附带地说:‘这只是我的观念,也许是有错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视你所提出的意见如同自己的意见一般,甚至当你表现出犹豫不决时,他还会反过来说服你。”由此可见,某些时候激将法起着很大的作用。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激将法也不是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效的,也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激将法不宜用在性格内向、谨小慎微、自卑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常常受到这种冷遇,会把那些刺激性的语言视作一般性的奚落和嘲讽,从而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根本起不到“激将”的作用;对那些身经百战、冷静理智的“过来人”,也不宜使用这一方法,因为他们早就看透了你的小把戏。
同时,运用激将法,掌握好分寸很重要。语言的力度不够,难以激发起对方的逆反心理;若是说话过了火,则有可能给对方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令其做出过火的事。另外,使用激将法“时机”一定要掌握好,要在对方思想矛盾比较大时及时说出来,过早过晚都会影响其效果。
曾国藩对付别人的激将法
曾国藩养生,把惩忿与窒欲联在一起,人不贪得,就不会受挫,也就无由产生忿怒。鬼谷子教人意中存想蛇的智慧。蛇能委婉屈伸,这叫做实意。意实则心安静,心安静则神明荣,神明荣则功成无间。一面存想蛇的形象,一面做深呼吸,霎时之间,心平气和。人家叫我生气,我偏不气,就是孔明再世,也没有办法。孔明以裙钗脂粉送去羞辱司马懿,就是叫他发怒。可是司马老奸巨猾,偏不生气。孔明自己倒存不住气,以致吐血而死。
翻开历史看看,谢玄派使者用激将法使苻坚下令后退,秦军阵势大乱;朱元璋曾用激将法试探徐达的心;纪晓岚常对和绅耍“激将法”,使其常碰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