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学知识大课堂——奇妙的发明
33308600000029

第29章 生物大发明(7)

世界轰动了,令世人瞩目的世界上第一项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桂冠被中国人摘取了。

中国人并未止步,1969年又合成了链更长,有124个氨基酸的核糖核酸酶;在1970年,中国血统的美国生物化学家李卓洁合成了链上有188个氨基酸的人类生长激素。科学发展到了今天,通过基因工程大量生产人胰岛素,已用于临床治疗。其疗效高,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真正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人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现代生物工程的建立

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科学家对基因遗传密码的破解,终于使人工合成生命物质的设想成为现实,并最终导致了被人们称为现代生物工程的技术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的建立。

1972年,美国科学家保罗·伯格首次成功地重组了世界上第一批DNA分子。一年以后,几种不同来源的DNA分子被装入载体后转入到大肠杆菌中。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基础,基因工程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广义上来讲,生物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人类几千年来使用的酿酒、制酱、育种等技术都属于生物科学技术。所以,所谓生物工程又称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或称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门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通过基因重组、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和酶反应等人为的操作,定向控制或改变生物遗传性状,按照人类的需要创造出新产品或新生物。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新材料一起被称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支柱。

从物质层次上来说,生物工程可以在4种水平上进行,即分子水平、染色体水平、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其中,个体水平上的生物工程,一般指通过选择、杂交等方法进行常规育种,培育出动植物的新品种;细胞水平上的生物工程又叫体细胞融合或体细胞杂交,使获得的体细胞杂交品种具有双亲细胞的特点;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是染色体水平的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则是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工程。一般认为,广义的生物工程包括以上4种水平的生物工程;狭义的生物工程是指分子水平上的对基因的外科操作,即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又称为DNA重组或分子水平的杂交。具体内容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蓝图,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外科手术,人为地用一种生物细胞中的基因替换另一种生物的某些基因,实现基因的转移和重新组合,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目的。在理论上,基因工程甚至能创造出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新的生命形态。

基因工程是基于遗传学基本理论的一项重要工程,它为高等生物的细胞分化、生长发育、肿瘤发生等基础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为探索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本质提供了必要的分析手段;在实践上,它为解决人类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所面临的威胁着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增长缓慢、能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细胞工程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工程包括体细胞融合、细胞核和卵移植、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以及植物组织培育技术等方面。它将一种生物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细胞核或染色体整个地转移给另一种生物细胞,使新细胞产生具有人们所需要的功能,从而改变受体细胞的遗传特性。这就打破了远缘生物不能进行杂交的屏障,从而创造了产生新物种的可能。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动物中实现了小鼠与田鼠、小鼠与小鸡等远缘和超远缘动物间的体细胞杂交。虽然这种杂交体细胞还只停留在分裂传代的水平,不能分化发育成完整的个体,但在理论研究和基因定位上却具有着重大意义;而科学家们在植物间的体细胞杂交实验已达到了完整的植株水平,并获得了新的杂交植物,如人们已经知道甚至是品尝过的“西红柿马铃薯”、“蘑菇白菜”等。细胞核移植技术对动物优良品种杂交的无性繁殖和濒临绝迹的珍贵动物的传种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实际上,所谓的克隆技术就是在这种细胞工程基础上产生的。

酶工程酶是生物机体中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在生物机体内进行的生化反应中起着生物的催化剂作用。而酶工程就是一项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中,利用酶的特异的催化功能,快速、高效地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的重要技术。目前,由于酶工程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发生产、分离和提纯了多种生物酶,并已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分析、临床诊断及农业生产和水产加工等诸多方面。

微生物发酵工程作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是指将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生物学的DNA重组、体细胞融合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目前在医学和农业生产领域中通用的20多种抗生素中,绝大部分都是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制成的发酵产品。

在生物工程的各类技术系统中,最基本的核心系统就是基因工程。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基因进行剪裁、拼接等改造和加工,才能按照人们预先设计的蓝图制造出特定的生物性状、物种和制品。毋庸置疑,生物工程的发展必将导致传统工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并会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中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成为推动当前新技术革命的强大动力。

生物工程的影响涉及到农业、医药、食品、能源、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作为一种生产力,它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将会随着这个新兴产业的不断开拓而越来越大,并将引起传统工业模式的变革。因而,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将是难以估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生物工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远远超过20世纪70年代的微电子学、60年代的计算机以及50年代的晶体管半导体的发明。而且它所产生的影响将会在21世纪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

不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同现代遗传科学一样,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惑:

当人们能够任凭自己的想像“制造”出任何有生命的物种来的时候,那时,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艾滋病的发现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市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CDC)在当天出版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中刊登了一篇只有几页的报告,简要介绍了5位病人的病史。这5个人本来很健康,但他们得了一种十分罕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

第一位病人是33岁的美国人。他以前很健康,1981年1月突然发烧,再加上干咳,呼吸困难。3月份,他被洛杉矶一家医院接收。医生诊断认为,这种新的流行病是典型的肺炎,是由对健康人没有危险的病原体卡氏肺囊虫引起的。此外,医生肯定,这种病是巨细胞病毒传染的,化验结果是白血球数目减少。尽管用最现代化的方法进行治疗,但这位33岁的美国人仍然于1981年5月3日死了。

这5位病人的共同特点是:大约30岁左右,发烧、咳嗽,患卡氏肺囊虫肺炎,被认为是由巨细胞病毒传染的。

当时卫生部门都感到惊恐,立即成立了由免疫学家、病毒学家、流行病学家、寄生虫学家和毒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和跟踪小组。

由于这种谜一般的疾病最初主要发生在同性恋者身上,因此被称之为“同性恋者遭到损害的疾病”。后来发现患者同时伴有免疫衰弱,所以为该病取名为“与同性恋有关的免疫缺乏症”。

这种病的最终定名,还得感谢法国里昂的巴斯德研究所。以蒙特尼尔(Montagnier)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设想:分离病毒最好的时机不是在病情已深入发展的时候,而是在病之初期,先兆症状刚刚出现之时。接着他们从一患者身上取出淋巴结组织进行培养,并采取有利于病毒繁殖的措施。15天后,漂浮在培养液上层的淋巴结细胞中发现了具有特征的逆转录酶。不久,又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这种新病原。1983年5月,他们在《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

与此同时,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盖洛(Gallo)领导的研究小组也企图分离出艾滋病病毒。但因病毒将感染的细胞杀死,无法在培养中使病毒生长。1983年11月,盖洛实验室的细胞生物学家Mikulas Popovic解决了这个难题,分离出大量病毒。这就是艾滋病病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由此病毒引起的病被称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

在分离病毒方面,法国人走在前面,而美国人进行得更细致、准确。遗憾的是这两位共同合作的科学家为争谁先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走上了法庭。这给科学上的国际合作投下了不愉快的阴影。后来,在Solk(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发明人)调停下达成协议:双方对于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具有同等的功劳。这才平息了这场持久的国际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