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多一点生活的经历
点到为智
要培养孩子的胆量,就必须要让孩子多多地体验。孩子在生活中体验的事情越多,胆子就越大。因为他经验多,就会自信、就会勇敢。
一项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研究发现,物质条件优越的“小太阳”们,居然缺乏成功的生活体验,因为他们做许多事情的权利都被爱心无限的父母剥夺了。父母们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因为怕弄脏地板而从不让孩子做洗碗、摘菜;因为怕孩子跌倒,游戏的时候受伤或感染细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
孩子缺乏勇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锻炼得太少,经历的事太少,因为很多事都被大人包办代替了,可以说,做父母的包办代替越多,孩子的胆量就越小。缺乏勇敢的孩子是危险的孩子,因为他缺乏勇敢,他很容易受到欺骗、欺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麻烦的问题。
我有一位小外甥很可爱,不过就是非常胆小。什么也不敢做,人家都说他胆子太小,是胆小鬼。我姐姐也说自己的孩子小脑有问题,不能让他出去跑、跳、爬高。我当时就感觉是姐姐的教育保护过度。于是,我建议:在暑假的时候,让小外甥到自己这里来玩一段时间。
在暑假,我就带着孩子一起踢球,到海边玩。孩子玩得挺高兴。但我发现,有的时候孩子摔倒就哇哇地哭,为什么呢?我猜肯定是因为以前在家里的时候,只要摔倒了他就哇哇哭,这时候妈妈就会过来哄他、抱他。
于是,每次孩子摔倒后,我便假装没看见,不理他,孩子哭了半天,一看没人理他,慢慢地他再摔倒了就一点哭声都没有了。
一天,我又想锻炼他,就让他爬梯子。刚把他放上去,他就很害怕,拼命地喊:“救命啊,救命啊!”后来我给他演示爬了好几次,并鼓励他说:“你看很安全,努力一下你就肯定能爬上去。”结果孩子试了试爬了第一个阶梯,第二天就爬了第二个阶梯、第三个阶梯,后来孩子竟然能爬到最高的地方。
这个时候,我就把姐姐找来了,我姐姐一看孩子在那么高的地方,腿马上就哆嗦了,害怕得都说不出话来。她的儿子在高处兴奋地喊着:妈妈,我能上来了!
事实证明,这个孩子小脑没有问题。其实这都是父母的态度影响了孩子,实际上孩子是完全有这个潜能,经过我的激发、鼓励战胜了自己,胆子也大了。国内著名教育陈鹤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孩子需要一种锻炼,需要在生活中去体验。孩子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越多,胆子就越大。因为他经验多,就会自信、就会自强。因此,父母在平时要给孩子多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比如孩子不敢与人交往,不妨让他到邻居家去借东西,到附近商店买东西;孩子害怕蟹,不妨教给他捉蟹的办法,只要捉住蟹的身体的两侧就不会被蟹钳住了;孩子害怕走夜路,做父母的最好领着他走一走夜路,他走了几次夜路之后呢,他不但会胆子大起来了,可能还会欣赏夜色的美丽。总之,只要让孩子多锻炼,他慢慢就会变得胆大。哪怕能力弱的孩子也会变得能力强。
对于害怕黑暗的孩子,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黑暗中做游戏,让他们能够逐渐适应黑暗,并适应物体在黑暗中的影像。我们可以轻松地说:“来吧,今天我们家停电,我们关了灯一起来玩藏猫猫。”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在黑暗中寻找某件家具或者某个物品,增加孩子触摸、感受黑暗中物体的机会,熟悉黑暗中的物体,与黑暗中的物体建立亲和性。在黑暗中多次游戏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
有的孩子不敢独自进空房,父母不要强行逼迫孩子进去,可以先陪孩子一起进去,让孩子到房里看看确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以消除孩子的疑虑。下一次,父母可以送他到房门口,让孩子一个人进房子里去取东西,当孩子进房里后,回头看看父母在门口不走,他们便会较放心地进去取东西。这时父母应表扬并鼓励他。慢慢孩子的胆量就会大起来。
我们还可根据孩子的胆怯情况,设计一些游戏,使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胆怯的对象。如有些人平时总用“大灰狼”、“妖怪”等来吓唬孩子,以致使孩子变得非常胆小。这时,我们可以认真的告诉孩子,那些都是别人开的玩笑。然后,有意识的在游戏中,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的猎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角色,使他们分别战胜“大灰狼”、“妖怪”。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也能给他们留下深深的记忆:我曾战胜过“大灰狼”,打败过“妖怪”,它们并不可怕。他们拥有了这些体验与记忆,就能增强他们的胆量和勇气。
要培养孩子的胆量,就必须要让孩子多多地体验。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让孩子去体验生活,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潜能。
让孩子动起来
点到为智
运动,不但要求孩子要克服胆怯心理,更要以勇敢、无畏的精神战胜困难,越过障碍,运动可以培养孩子大胆与自信。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孩子成长的基础。“爱孩子就让他们运动”,这是西班牙父母爱孩子的方式,运动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把运动等同于吃饭。对孩子来说,运动不仅能达到锻炼孩子体魄的目的,同时,运动还为孩子提供了战胜困难,大胆尝试和冒险的机会,从而使孩子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乐观向上、勇敢拼搏、自信坚强的优良品质。
未来社会需要坚强无畏、有勇敢精神的人,而胆小总是使人联想到懦弱、退缩、无能。为了避免孩子缺乏勇敢,除了要避免环境造成的影响外,还需培养孩子练习几样大胆的运动,如小滑板车、游泳、走平衡木、骑自行车、滑雪等。
荣荣在5岁前一直由爷爷奶奶扶养,由于老人对孩子太过于溺爱,分分秒秒都围着他转,爬高怕摔着,跑步怕累着,倒水怕烫着,什么事情都替他做,最后导致了孩子胆小。在幼儿园活动时,小朋友都能在那里大大方方表演,就他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吭声,老师拉他也不上去,像过独木桥这样的课间活动更是不敢尝试。
为了儿子的将来,荣荣的爸爸在研究了儿子的性格特质,广泛征询了专家的意见之后,为儿子设计了一套既另类又简单的计划——即教他几项大胆的运动。
第一项就是教他学习颇需点勇气的小滑板车。刚开始,荣荣连碰都不碰一下,没有信心,怕会摔倒。于是爸爸举了很多例子,甚至自已也滑了一趟作示范,他才答应试一下。一开始,荣荣总是紧紧地抓住爸爸的手不放,爸爸稍一松手他就哇哇大叫。爸爸坚持着鼓励他:荣荣,你滑得不错,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学会的。一次又一次地,儿子在爸爸的期待中,手慢慢松开了,开始在爸爸的保护下歪歪斜斜地慢慢滑。虽然战战兢兢,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一小步、两小步,一大步、两大步,儿子终于找到了一点感觉,开始兴奋起来,对爸爸叫着:“爸爸,我不要你扶了,你看我自己会了。”当然,也有摔倒的时候,但在成功的巨大诱惑下,那根本就不算什么了。一周以后,儿子终于找着了平衡感,已经能自如地操纵小滑板车了。
这时,爸爸便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二个项目:教孩子骑两轮自行车。这项运动的难度比小滑板车要大些,一开始荣荣的小手根本把不住龙头,扭来扭去,连人带车摔了好几次。不过有了小滑板车的训练经验,他的情绪不那么急躁了。爸爸一边扶着他骑,一边细心地给他指导着:掌握龙头、身体平衡、放松。找到感觉后,荣荣扭扭歪歪地上路了,竟然骑出了10多米远。这一来,荣荣的信心大增,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能骑着小两轮车骄傲地跟在爸爸身后去买菜了。
接连攻克了两个“堡垒”之后,爸爸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对运动的兴趣也加大了。而且,因为儿子技艺在身,总能吸引到一些小朋友跟他玩,慢慢地他懂得了怎么跟别人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活跃。
成果还需要巩固,我爸爸开始了计划中的第3个项目:教孩子游泳。荣荣很怕水,在游泳池边呆了2天,也没敢下水。父母就让在游泳池边玩,让他看别人在游泳池游泳的乐趣,他开始羡慕了,这就成功了一半。但他还是不敢,不过他会要求爸爸抱着他在水池里走走。又3天过去了,勇敢是男孩的本性!终于,荣荣提出自己在游泳圈里游泳了。爸爸给儿子套了两个游泳圈,和儿子走进了水池里,并教他象骑自行车一样蹬水,果真奏效,他竟然能够“飕飕”地游起来,爸爸一边说:荣荣,游到爸爸这里来!一边后退,勇敢的儿子就带着他的甜甜的笑声游过来了,真的游过来了!爸爸也忍不住笑。就从那个时刻起,儿子喜欢上了游泳!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位爸爸的另类计划大获成功,现在儿子还学会了跳绳了。虽然还在起步,可是爸爸相信他一定能学会,因为儿子已经把挑战当作了一种乐趣,这样的孩子还担心他缺乏勇敢没有毅力吗?他已经切身体验到做一件事只要勇敢一些,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做好。
滑滑旱冰场,走走平衡木
点到为智
锻炼孩子的胆量,可以让他在旱冰场里滑一滑,在平衡木上走一走。因为要做好这类运动,就必须要克服害怕的心理。
除了小滑板车、两轮自行车、游泳、跳绳外,还有很多运动如旱冰、平衡木、攀岩等,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每当小江看到别人在旱冰场上自由自在地滑旱冰时,总有非常羡慕。瞧!他们多勇敢,多自在啊。而自己,只能傻傻地呆在一旁看着。因为小江怕摔,所以一直没有勇气学它。
暑假的一天,表哥来到了小江的家里,神秘地对江说:“咱们滑旱冰去怎么样?”
“好啊!”小江兴奋地答应着,但心里又担心自己到时摔个四脚朝天,让表哥取笑。不过,经过激烈的思考,小江终于决定去尝试一下!
来到旱冰场以后,表哥给小江讲滑旱冰的要领:“身体稍微向前倾斜,腿往下弯一点……”表哥边说边作示范,可小江怎么也不敢挪动半步。
表哥见状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胆小,真没出息。”
没办法,小江只好抓紧了扶杆,一边像老奶奶走路一样挪动着步伐。表哥见了,瞪了小江一眼说:“像你这样胆小,是学不会滑旱冰的。”
小江脸红了,心想:我可不是什么笨小孩,一定要勇敢点才行。于是鼓足勇气,学着表哥的样子滑了起来,心里还默念要领:脚要分开一点,蹲一点下来,这样才能保持平衡。但刚滑出没几步,小江就失去平衡,“啪”一下摔了个正着,揉了揉生疼的屁股,挣扎着站了起来了。这时,表哥滑了过来,用讽刺的语气笑着说:“哟,挨摔了,疼不?”
“喂,你这么这样,我都摔成这样了,你还讽刺我!我今天非得学会不可!”说完,小江又继续滑了起来,虽然,屁股还是很痛!
又摔了几个跟头之后,小江渐渐地找到了感觉,越滑越大胆,技术当然也越也好。表哥一见,对小江说:“学得到挺快呀,继续加油!”
就在那一天,小江不仅学会了滑旱冰,还懂得了一个人生的大道理:只有勇敢坚持了才能胜利。
旱冰运动是整个夏天除游泳之外最适宜孩子的运动,它能够锤炼孩子的勇气,培养孩子快速反应和平衡的能力。与孩子一起滑旱冰时,父母一定要选择专业的旱冰场,这样的旱冰场必有一角竖满密密的铁栅栏,供初学者扶着学步,父母可交给孩子一支铜棒或竹管,一面学着慢滑,一面用铜棒或竹管在栅栏上敲出节奏和音乐。弹栅栏游戏能让初学旱冰的孩子,迅速摆脱栅栏的扶持作用,迈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步。一旦走步稳了,孩子必定会追求速度,父母不妨拉着孩子一起滑,告诉他急刹及转弯的技巧。当孩子熟练一些以后,可以让他练习过“浪桥”,专业旱冰场地都有连续的波浪形旱桥,上桥时考验人的加速能力,下桥时体验风驰电掣的呼啸快感和身体本身的掌控能力。过“浪桥”,可以让孩子体验前后轮不同的控速功能,锻炼他的胆略和自信心。
锻炼孩子的胆量,还可以让他在平衡木上走一走。对于从未走过平衡木的孩子来说,一般刚开始时都不敢上去,就算勉强上去了,也是心慌、紧张、摇摇晃晃。孩子为了取得成功,必须克服害怕的心理,勇敢地走过去。心理研究早已表明:这类直接而强烈的成功体验,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会极大地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孩子走平衡木时,开始在路边的水泥石条上牵着走,然后到长凳上牵着走,逐渐上到平衡木上牵着走。同时,孩子行走时,父母要表现出欣赏、鼓励的态度,不要作出紧张的表情。要使孩子感到越走高越新奇、越高兴,而决不要故意逗吓孩子,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使孩子形成走平衡木危险可怕的印象。如果没有平衡木,在高处扶着站立,移动一下脚、跺跺脚也有作用。
攀岩也是一项锻炼综合素质的运动,不仅可以获得惊人的勇气、过人的力量、极好的柔韧性,更可以提高耐力和判断力。临床实验证明,“攀爬”是改善孩子感觉统合的绝佳活动,在富有乐趣的攀岩游戏中增进孩子的体能、手脚握力、平衡感、高度适应、专注力、进取心、手眼协调及韵律感,进而训练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自信心。在教孩子攀岩时,要告诉孩子手指并拢才能牢牢抓住岩点;手脚轮流用力可以节省体力;下降时面向岩壁,四肢伸开就不会在岩壁上碰疼;攀岩时可以穿小半号的薄底鞋,这样用力理加容易;攀登前观察岩点,选好路线,可以提高攀岩的速度。
当然,运动虽然可以锻炼孩子的勇气。但是,孩子又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身体内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在运动中受到伤害,因此,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运动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运动的规则,以防运动不当而“伤身”。
胆量是从实践运动中锻炼出来的,若父母老是怕孩子受伤、受累,不让他做,使他没有运动的机会,孩子的胆子怎么会大起来呢?所以,要想教孩子勇敢,就让他动起来吧!
孩子为何害怕小动物
点到为智
大人吓唬、自己的某些经历、父母的传染、缺少对动物的了解等,都可以导致孩子害怕小动物。
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的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有七种以上的害怕。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害怕对象,如:
0-6个月
高分贝的噪音,突然而来的声响,身体陡然失去支撑;
6个月-1岁
一般意义上的陌生人和生疏的环境,浴盆和浴缸排水;
1-2岁
一般意义上的睡眠,和父母健康、受伤、排便;
2-5岁
害怕黑暗、孤独,想像中的怪兽、强盗、医生等。
惧怕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会随着儿童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不断消失和变换。一般来说,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害怕和恐惧,为时短暂,一种惧怕很少持续一年以上,多数在三个月内消失,很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然而有些孩子在过了这些正常发育过程的害怕期后,依然会对一些物品害怕,就有些问题了。
文文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小姑娘,但唯独看到小动物很是害怕,即便是一只茸毛小鸡也不敢用手去触摸。一到公园里,面对肉肉的白鸽、散养的小羊等更是躲得远远的。在小区里面玩的时候,如果有人牵着小狗走过来,文文就会吓得赶快跑开。除了小狗,小猫、小鸡、甚至小虫子,她都害怕,不仅不敢接近,而且,一看到小动物,文文就会表现出非常恐惧的表情。
很多胆小的孩子,特别是女孩,都害怕小动物。怕猫、狗、鸡、兔,甚至连小甲虫也害怕。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对小动物都喜爱有加,自己的孩子却总是畏畏缩缩的样子,做父母总也免不了失望与担心。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孩子不会天生就害怕小动物,相反,一般情况下,孩子见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会产生自信和怜爱之心。所以,孩子对于动物的惧怕必然有形成的原因。
一位年轻的妈妈哼着悠扬的摇篮曲:“睡吧,睡吧,我的小宝贝……”,孩子眨巴着大眼睛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怎么还不睡,你听门外老猫来了,小心把你给叼去!”母亲嘴里吓唬着,手还在床板上使劲地抓出声响。“怕、怕,妈妈我怕。”孩子的头偎得更紧,一会儿紧锁着眉头睡着了。
我们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孩子害怕小动物,多数起于父母或周围的人用动物去吓唬孩子,以便让孩子听话。有时孩子调皮捣蛋时,父母便吓唬他,“你要是再不乖,大狗狗就会来咬你”;有时孩子不肯睡觉,父母便学狼吼叫或用恐惧表情让孩子闭眼;有的父母在逗孩子玩时做出鬼脸,说什么“老虎来了,真可怕”等,这些都会使孩子害怕动物。
孩子害怕小动物,也和父母害怕小动物密切相关。孩子对某个特定事物的恐惧,往往来源于外界给她的影响。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的情景、或者受到某件事的惊吓时,就会受到感染、产生恐惧情绪。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对动物的恐惧,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比如,有一位妈妈曾在女儿面前大呼小叫地表现过对蟑螂的恐惧,女儿受其感染,看到蟑螂、甚至蚂蚁都会惊吓得大哭。
孩子自身的某些经历也会导致他们对小动物的恐惧。如果孩子曾经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较轻微,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应。如一个孩子曾被一只黑狗咬过,他下次看到黑狗时就会非常害怕,而且他还可能会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
孩子害怕动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少对动物的了解,误认为动物会伤害自己,觉得没有安全感。所以,当他们碰到会动会叫的小动物时,就会表现出害怕。
孩子的害怕属于正常还是病态,可以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测定:
问题一
孩子的胆怯不安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与这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
问题二
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
问题三
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问题四
经历了惊吓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说明孩子属于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胆小害怕;否则,说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惧怕的持续时间超过三四个星期,以致于丧失某种能力,伴随明显的症状——心律过速,头晕眼花,恶心和失禁等,这需要到儿童医院就诊。
让孩子逐渐爱上小动物
点到为智
只要我们耐心一些,找到孩子害怕小动物的原因,对症下药,消除孩子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让孩子爱上小动物并不是很难。
在看魔幻影片时,许多人都对影片中的“魔幻世界”内的各种奇怪事物产生恐惧,这种害怕会让人在看完影片后还心有余悸。而早已为我们熟悉的世界对幼儿来说就是“魔幻”的,世界上的一切对幼儿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新鲜,从而让孩子产生出种种的恐惧。但是绝大多数孩子能够很快地摆脱恐惧并长大成人。
琪琪4岁半了,4岁以前,他胆子特别小,尤其害怕小动物。无论走在哪里,只要一看见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就飞也似地跑到父母怀里躲起来;看电视时,如果出现大灰狼,也会马上跑过去关掉电视。
针对儿子的这种表现,父亲想了一套办法,就是让儿子经常听、经常看、经常接触小动物,来逐渐让孩子摆脱对小动物的恐惧,并让孩子爱上小动物。
父亲问儿子害怕动物的原因,儿子说:“爸爸,大灰狼坏,它会咬我的。”父亲就告诉他:“大灰狼生活在深山老林中,城市里是没有大灰狼的。电视里的大灰狼是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画出来的,它是不会出来咬你的。”时间久了,儿子渐渐明白电视里的动物都是假的,没什么可怕。
父亲还经常给儿子讲一些有关大灰狼被打败的故事,如聪明的猎人是怎样战胜大灰狼的,小红帽是如何识破大灰狼的诡计的,等等。就这样,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又增强了自信心。后来,父亲问儿子:“如果你遇到大灰狼,会怎么办?”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打。”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有意识地带儿子接触一些小狗、小鸡、小兔等性情温和的小动物,还陪他到动物园看动物。刚开始的时候,儿子总站在离笼子老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也越来越敢接近那些动物了。
经过半年的时间,儿子开始主动逗弄小狗、小猫,给小白兔喂食物,终于不再害怕小动物了。
可见,只要我们耐心一些,找到孩子害怕小动物的原因,对症下药,消除孩子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让孩子爱上小动物并不是很难。
以下就是改变孩子害怕小动物的心理,并逐渐爱上小动物的几点措施:
首先,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多描绘它们的可爱之处,让孩子明白动物原本就是我们的朋友,并不可怕。让孩子多多观察别人与动物愉快相处的场面,也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看马戏演出,激发孩子认识和接近动物的欲望。同时,父母自己也要改变对动物惧怕的态度,率先垂范。父母的勇敢会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孩子消除或减弱对小动物的害怕。
5岁的东东特别胆小,尤其害怕小动物。看到小猫小狗他都会吓得直往父母身上扑。于是,妈妈买了一只全身雪白的小猫,决心从饲养小猫着手帮助孩子克服对小动物的恐惧感。
刚开始,东东对这个不速之客总是敬而远之,保持着“安全”距离。于是,每次在孩子玩游戏玩得高兴的时候,妈妈便故意把小猫放在离他近点的地方,或者只是给他看看。开始时,他还是怕得很,但时间越长,次数越多,他的害怕就开始减弱。只到有一次,东东看着妈妈一会儿给小猫洗澡,一会儿又给它梳毛,终于按捺不住了:“小猫会咬人吗?”“只要你轻轻地跟它说话,轻轻地摸摸它,它是不会咬人的,它还会和你做游戏呢!”见他半信半疑,妈妈便摸了摸小猫的头。东东果然大受鼓舞,脚步向前移近了一些。妈妈又碰碰小猫的嘴巴,小猫伸出舌头舔舔妈妈的手指。
东东看了很是眼红。妈妈见时机成熟,便慢慢拉着他的小手去摸摸小猫的背、头,还和小猫握了握手。有了第一次的突破,东东就不再害怕小猫了,不但和它做朋友,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小雪球。
东东的妈妈在消除孩子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时,运用的是渐隐法。有的孩子怕狗、怕猫,一看到它们就心惊肉跳,唯恐躲避不及。父母可以自己先摸一摸,或让其他不怕小动物的孩子先摸一摸,让他看看。然后,再鼓励孩子自己也去摸一摸,使他亲身感到并不可怕。最后,孩子就会高高兴兴地把它抱起来,逐渐地就不怕猫、狗等小动物了。这个方法就叫做渐隐法,可以帮助孩子慢慢消除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
赋动物予人性也是消除孩子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的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把各种动物的叫声编成顺口的儿歌:小猫唱歌喵喵喵,青蛙伴舞呱呱呱,小鸡笑得唧唧唧,乐得鸭子嘎嘎嘎;比如讲一些如“森林里举行歌唱比赛”“小猫咪过生日”之类的温馨有趣的小故事,有必要时,父母可以扮演故事里面的某些角色,并邀请孩子参加;比如早晨起床时,妈妈可以边给孩子穿衣服边学公鸡的叫声:“喔喔喔,天亮了,小宝宝要起床了!”吃饭时,可以说:“小鸟张开嘴,妈妈来喂饭!”平时散步时也可以把路边的小蚂蚁、小狗、小猫或者天上的小鸟指给孩子看,并愉快地和它们打招呼。这样,慢慢地,就会使孩子逐渐摆脱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敢于亲近小动物了。
最后,父母还要经常向孩子传授有关小动物的知识。如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等,说明小猫、狗抓人、咬人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人类的伤害。我们不去伤害他们,小花猫和小黄狗是乐意和我们一起玩的。如果我们不在家,小黄狗会给我们看家,小花猫会帮助我们赶跑偷吃蛋糕的大老鼠。等孩子逐渐了解、熟悉小动物,并渐渐产生兴趣时就不会害怕小动物了。
勇敢小笑话
老师问林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是谁签订的啊?”
林林回答说:“关我什么事,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老师非常生气,于是请林林的妈妈来到了学校来。
老师告诉林妈妈说:“林林的学习态度很差,连‘马关条约’是谁签的都不知道。”
这时,妈妈生气的对林林说:“林林啊!做人要敢做敢当,那个‘马关条约’如果是你签的就要勇敢承认嘛!不可以对老师说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