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孩子勇敢
33296400000002

第2章 孩子缺乏勇敢的后天原因

辱骂——让孩子变得胆小被动

点到为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宽容和赏识,而严苛的责备会使天才夭折。

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方式得当,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勇敢、积极向上;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会使孩子的性格产生畸形发展,如粗暴型与过分保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造成孩子缺乏勇敢的性格。

有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教的学生都懂得遵纪守法,而且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在家中对自己的一子一女要求也甚严。不允许孩子在家大吼大叫,吃饭时不许说话,坐着背部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稍有过失,必遭批评与斥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胆小,怕事,被动。

有一天中午,她因为临时有事未能回家。孩子放学回来后,就坐在家里等母亲。但整整一个中午母亲都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晚上放学回家,母亲问他们中午吃的什么,他们说什么都没有吃。母亲不解的问他们,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泡着吃。两姐弟却说:“你没有告诉我们呀!”

还有一次,那位教师晚上做菜时,发现瓶子里的酱油正好用完了,于是她便叫她的儿子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正赶上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但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男孩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着手回到了家里。

卡尔·威特曾说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宽容和赏识,而严苛的责备会使天才夭折。”如果父母经常骂孩子,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父母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是乖乖服从。在这种“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胆小、自卑、懦弱。故事中的那位教师正是由于平时对孩子进行了过多的批评与斥责,才使孩子变得缺乏勇敢,胆小怕事。

其实,很多孩子缺乏勇敢都是被骂出来的,可以说是“弄假成真”。比如孩子主动擦桌子,由于个子矮小,可能擦不干净,如果父母任意指责,总是对孩子说:“你真笨!”“你不行!”“你不能!”等话语,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他会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行为表现也会越来越糟,当然,也会变得越来越缺乏勇敢。孩子做错了事,尤其是第一次做错事时,父母不是先给孩子讲道理,而是先狠狠斥责一顿。这样,孩子很可能以后不论干什么,都怕做错事而挨骂,时间长了也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缺乏勇敢的性格。

吓唬——给孩子埋下“怕”的种子

点到为智

如果父母总是利用孩子的无知心理来吓唬他们,将会在孩子心灵深处埋下“怕”的种子,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勇敢的性格和探索精神。

孩子缺乏勇敢有些是由于父母经常吓唬所致。当孩子哭闹或不好好吃饭时,父母就用孩子害怕的语言来吓唬他,说“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让妖怪吃了你”;当孩子想玩泥,父母怕孩子弄脏衣服,就说“泥里有虫子咬你的手”,当孩子想出去玩,为打消孩子的念头时,便说“外面有骗子,会把你骗走”……用这些言语恐吓孩子,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缺乏勇敢的性格。

有一个9岁的小女孩,上小学3年级,聪明可爱,就是上课时经常“走神”,老师提问,如叫到她的名字,她常会一惊。后来经了解,原来她父母的管教方法很简单,只要她平时不听话,就吓唬她说:“不听话,大灰狼会来啃你鼻子的。”就这样,一直生活在恐吓环境中的她,胆子变得特别小,晚上不敢独自睡觉,而白天怕见着带毛的动物。

一位妈妈正在饶有兴趣地在化妆品专柜旁挑选着化妆品,旁边5岁的儿子却围着专柜不停地转来转去,不是摸摸这里,就是摸摸那里,时不时还跟妈妈来一句:“我要买这个,我要……”终于,妈妈受不了儿子的纠缠,低下头严肃地说道:“从现在起,你不准乱跑,如果再跑,我叫旁边的警卫叔叔把你抓走关起来!”小男孩看了看旁边的警卫,赶紧乖乖站那儿,一动不动了。

法国伟大的心理学家伊塔曾给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父母一句忠告:“我们知道儿童生命所遭受的困苦和压抑会影响他未来发展的整个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恐吓孩子,恐吓成了有些父母管教孩子的一张王牌,他们甚至为自己的这种“妙法”能管住孩子而感到高兴,却不知道这种恐吓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孩子刚出生时,开始并不懂得什么叫害怕,但后来却变得很胆小,对很多东西、很多现象都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人吓唬所造成的。如果父母们总是利用孩子的无知心理来吓唬他们,将会在孩子心灵深处埋下“怕”的种子,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勇敢的性格和探索精神,造成孩子胆小、孤僻、忧郁、懦弱等性格上的缺陷。

嘲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点到为智

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形成缺乏勇敢的性格。

经常对孩子冷嘲热讽,比如“芝麻大的事都干不了!”“不要动,你给我摔坏了怎么办?”这些话经常出现在你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中,那么这些充满了强烈讽刺不信任的言语也会使孩子渐渐地变得缺乏勇敢,不敢尝试,遇事畏缩不前。

英子小时候是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孩子,每次做作业,都希望做到最好,因此每天放学后,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

因为英子力求完美,所以做作业上的时间花得很多,以致每天晚上都睡得很晚。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课时便无法集中精力,如此恶性循环,英子的成绩便每况愈下。

更为可惜的是,作为英子的父母,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改正的方法,反而还经常嘲笑她:“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学也白学。”由于经常受到父母的嘲笑,英子心中亦觉得自己很笨,学也白学,于是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成绩更是一降再降,直到15岁才勉强上完小学。

英子自知无法考上中学,也相信自己比其他人都笨,只有出来工作。由于英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每份工作都很难做好,因此每天都处在郁郁寡欢之中。

在外人眼中,英子始终是一副胆怯、没有信心、自卑、畏缩的模样。

有时,孩子可能出于好奇心,或者出于帮助父母做点事的想法,主动去尝试做一些事情。但由于年龄小,或者不小心等原因,孩子往往会出现失误。这时候,许多父母往往只注意到事情的失败结局,而很少去考虑孩子的出发点。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会使得孩子灰心丧气,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缺乏勇敢的性格。

保护——孩子变得事事畏难

点到为智

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父母对孩子保护太多也是让孩子缺乏勇敢的原因之一。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丧失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孩子面对一些困难时就会表现出软弱不坚强,缺乏勇敢。

一天,5岁的星星正和小朋友们一做游戏,他们的父母就站在不远的地方,一边看着自己的孩子玩耍,一边讨论着教育孩子的方法。

突然,星星跑着跑着,不小心脚下一滑,摔倒在地上。摔倒之后,星星并没有哭叫,刚想自己爬起来,这时候不远处的妈妈急急忙忙地跑了过来,十分心疼地抱起星星,又是揉,又是摸,并反复询问他摔疼了没有。星星这才感觉到是有点疼,于是放声大哭起来。其他小朋友看星星哭了起来,都四散而去。刚才孩子玩耍大人看的温馨画面顿时无影无踪。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正是因为父母们的过度关心和保护,让孩子本来可以勇敢面对的事情却以大哭一场而结束。“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很小的时候是不知道害怕的,但是由于很多父母对孩子过于关注,担心孩子受委屈、受伤害,当孩子面临小小的困难或考验时,马上就把孩子置于“保护伞”下,剥夺了孩子锻炼勇敢品质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失去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而变成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离开父母和家庭,就变得胆小脆弱起来。

孩子的心灵非常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父母一句很不在意的话,一个很不在意的动作,都可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影响。希望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谨慎。孩子缺乏勇敢多半是由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如果父母能够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我相信您的孩子一定会全身心健康地成长。

传染——父母胆小,孩子怕事

点到为智

孩子缺乏勇敢,是会被“传染”的。很多孩子缺乏勇敢都是因为受胆小怕事的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

国内著名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孩子的胆大不大,勇敢不勇敢,主要看做父母的是怎样教的。孩子的许多不必要的惧怕,大部分是由父母的暗示养成的。若要孩子胆大,父母必须要以身作则。

有一次,军军因为着凉得了感冒,妈妈为他买了一些感冒药,但吃了几天后却没有起到一点效果,而且还发起了高烧。妈妈赶紧吩咐爸爸去请了医生。医生说,孩子需要马上打针,否则高烧有可能导致肺炎。说话时,医生显得很平静,因为他每天要给很多病人打针,但爸爸妈妈却有些担心了,不由自主地皱紧了眉头。

虽然军军是第一次听说打针这个词,但看到爸爸妈妈紧张的样子,再望一眼忙碌中的医生在摆弄针头、药品,他立刻感到害怕了,哇哇地大哭起来。当医生一针扎下去后,军军顿时哭得更厉害了。

医生离开后,妈妈想了想,儿子之所以害怕,大概是因为看见了爸爸妈妈担心的表情,因为爸爸妈妈的表情告诉他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妈妈觉得,如果儿子连打针都害怕,以后怎么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呢?想到这里,开始为自己当时过分担心而感到脸红。于是,在儿子第二次打针时,妈妈采取了另外一种态度。

第二天,医生又来到了军军家。军军一见医生进门就立刻躲进了自己的小房间里。医生看见他的模样,一下子就笑了起来:“喂,小机灵,不要害怕,我可不是一个大坏蛋噢!”

“军军,快出来,医生是来给你治病的不要怕!”但军军对妈妈的话装做没有听见,仍然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

没办法,妈妈只好把医生带进了他的房间……

从这个故事中,大家都能看出来,军军只所以怕打针,都是被他父母不正确的行为所“传染”的。军军本来并不知道打针所为何事,但他从爸爸妈妈的表情里看出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从而对打针产生了很强的恐惧心理。孩子在看到或听到他人处于恐惧状态的情况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如孩子在听了鬼怪故事,看了带有恐怖色彩的影视片和图书时,由于无知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看到其他人见到蛇后的恐惧反应,孩子以后见到蛇也会大叫大喊。

可见,孩子缺乏勇敢,是会被“传染”的。没有胆量的孩子,常常诞生成长于没有胆量的家庭和环境。研究表明,孩子害怕的对象往往与他亲近的人害怕的对象有密切相关,这是害怕经验传递的结果。很多孩子的缺乏勇敢都是因为受胆小怕事的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怕黑,怕老鼠、蟑螂、狗等等,经常大惊小怪或尖叫;或过于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稍稍有点不舒服就哼哼起来没个完,这样孩子会产生“负面的模仿”,并加深他对这些事物的畏惧感,慢慢令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一位妈妈带着她5岁的孩子来看心理医生。她告诉医生说,她女儿非常害怕长毛的东西,原来很喜欢小狗,小猫等一些小动物,但现在却不敢和小狗,小猫一起玩了,甚至只要见着它们都会躲得远远的。前几天,自己给她买了一些玩具,没想到这些玩具也让她感到很害怕,直嚷着让我把这些玩具拿开,还哭着让我把家里有毛的东西都扔出去。

经过深入交谈,医生终于弄清了原因,原来,妈妈以前被狗咬过,本身就很害怕狗,每次见到狗都会躲得远远的,特别是有一次,妈妈带孩子上街遇到狗,竟然把孩子扔下,自己逃走了。本来孩子对狗并没有什么恐惧,但这样一来二去的,经过模仿,经过强化,由怕狗到怕猫,到怕长毛玩具,到怕所有长毛的东西,就发生了泛化。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深刻的。孩子年龄小,往往并不知道害怕,他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往往是受父母师长影响的。孩子依恋父母,在他们的眼里,父母是安全的港湾,一旦发现父母对某些事物流露出恐惧的神情,他就会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进而产生恐惧。所以,在培养孩子勇敢这个方面,父母必须做好表率,尤其是母亲,更要注意自己的表现。很多母亲在见到突然窜出的小动物或者听到突然发出的声音时,会忍不住失声惊叫;而孩子见此情景,以后在碰到这类事情时,也会变得恐惧起来。

一次,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儿子高兴地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一会儿,他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打起滚来。突然,听到儿子尖叫一声,妈妈赶紧跑了过去,只见儿子的脸蛋都吓白了,爬起来一把抱住妈妈,惊恐地叫:“虫子,我害怕!”妈妈走近那块草地,仔细找了半天,才看见有一条2厘米长的绿色虫子。

妈妈把虫子捏起来,放在掌心里,然后对儿子说:“这条虫子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看,它不会咬人的。”

听到妈妈这么说,儿子才慢慢的凑过去,仔细地看着虫子。

“来,把虫子捏起来。”妈妈说。

儿子一听,吓得倒退了两步,一边摆手一边对妈妈说:“我不敢,我不敢!”

“不用怕,你是个男子汉,还害怕一条小虫子?”妈妈鼓励儿子。

儿子听到妈妈的话,鼓起勇气走过去,小心翼翼地用手碰了碰妈妈手心里的虫子,见它没什么反应,便慢慢地捏了起来。

“儿子真勇敢!”妈妈高兴地说。这时,儿子看着被自己捏在手中的虫子,高兴地叫了起来:“我不怕虫子喽,我不怕虫子喽!”

作为父母,要想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心理,变得勇敢起来。首先必须克服自身不该有的恐惧心理,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在孩子面前,对待恐惧的事物要显示出坦然自如,沉着勇敢的样子,这样才会给孩子增添克服恐惧的信心和勇气。即使在真正令人恐慌的事物面前,也要尽量镇静。大人惊慌一分,孩子要惊慌十分。假如父母实在不能避免恐惧的话,那就尽量不要让孩子发现。

孩子的胆量,多半来自于父母的胆量。各位父母们,请在孩子面前,勇敢一些吧!

封闭——孩子变成温室花朵

点到为智

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封闭,使孩子的生活范围变得很小,极少有与人交往的机会。其结果是大大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使其不能独立地适应环境,慢慢变得胆小怯懦,缺乏勇敢。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如果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就会影响孩子心理正常发展,导致孩子胆怯、怕生。

菲菲已经4岁了,是独生子女,菲菲聪明好学,只是性情比较温顺,孤僻,缺乏勇敢。菲菲的父母对她非常宠爱,但由于平时工作很忙,菲菲全由奶奶照料,奶奶更视她为掌上明珠,处处关心,事事包办。

平时在家时,菲菲喜欢看看书,玩玩玩具,听听奶奶讲故事,极少出门。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菲菲都是一概不理,而是独自在自己的房间看故事书。见了生人也不好意思,也不会主动与爸爸妈妈的朋友打招呼,经常是在爸爸妈妈的提醒下,才会怯生生地说一句“阿姨好”或者“叔叔好”,半个身子已经躲在妈妈身后了。

在幼儿园里,她经常会一个人躲在没人的地方,自己单独玩,不敢与同伴一起玩,任凭老师怎样引导都无计于事。早上入园时也不敢说“老师早”。但在上课时,菲菲很爱听老师和小朋友讲故事,只是在老师单独提问时却又不敢说话了。

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开小夜灯,看到窗外透进来的树影菲菲也会紧张得要死。妈妈看着菲菲胆小的样子,也想了一些办法,但总不是特别见效。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菲菲的性格只所以孤僻,缺乏勇敢,正是因为其生活环境过于狭窄,家长的过度保护。父母因为工作忙,菲菲由奶奶带,由于老人对其过分地照顾与溺爱,极少外出玩,经常封闭在家里的小天地里和奶奶过着“两人世界”,生活环境极为单一,缺乏与小朋友玩耍的环境,孩子的社交机会被限制了,以至于菲菲难以适应集体环境,并变得胆小、怕生。

现在大多数人都住着商品房,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的生活范围变得很小,平时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的孩子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地适应环境。一见生人就会躲藏,如果送托儿所,碰上新环境、新老师更是胆小,缺乏勇敢。而且,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在日常生活中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交往能力;到公园时去玩耍,不让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来,不让孩子去湖边玩怕掉下去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使孩子胆小怯懦,缺乏勇敢。

因环境影响而造成孩子胆怯、怕事的,作为父母,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如让孩子多与小朋友接触,多与家中的一些亲人接触,多与自己单位的同事打交道,帮助孩子扩大交往的范围,让孩子感到自己熟悉的人不只是爸爸妈妈等,还有很多人都是自己认识的。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亲子活动、上街买菜、参观爸爸妈妈的工作场所,让孩子多接触陌生环境,增加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适应能力。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星球仪,用来模拟太阳、行星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现象。为解决用尼罗河水灌溉土地的难题,他发明了螺旋扬水器,后人称它为“阿基米德螺旋”。阿基米德的父亲也是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对于自己的儿子,他抱有着不一般的巨大期望,希望能够把他培养成一个振兴希腊文明的杰出人物。当儿子出生时,他为他取名“阿基米德”,就是“杰出的思想家”的意思。

为了儿子能够早日成才,父亲在阿基米德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阿基米德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学习语言。同时,父亲还注意从生活中教阿基米德学习各种知识,平时只要有空,就带着阿基米德去植物园认识各种植物,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以此来激起阿基米德的好奇心,培养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看着阿基米德一天天长大,父亲便开始教他一些书本知识,不仅教他数学、几何、天文学等,还教他哲学和文学,此外,还教他一些思维方法,比如如何推理、证明问题等等。经过父亲精心培养,小阿基米德的智力得到了全面的开发,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基米德渐渐长大了,父亲深感自己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儿子的需要,他意识到儿子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荡,去吸收知识。一天,阿基米德和父亲到海边散步。海的对岸就是埃及——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父亲指着那里对阿基米德说:“在埃及有一个港口叫亚历山大城,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居住在那儿。而且,那儿还有藏书非常丰富的图书馆。儿子,你敢到那儿去学习吗?”阿基米德早被父亲培养成了一个求知若渴,勇敢坚强的少年,他马上答应到:“我当然敢去!”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但是他还想试探一下儿子到底月多在的决心,就认真地对他说:“可是,到那儿要坐船漂过这片大海,你看这波涛翻滚,多可怕啊,你难道不怕吗?还有,你是要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爸爸妈妈不能陪着你,你真有那么大的勇气吗?”

阿基米德低头沉思了一会,然后抬起头来勇敢而坚定地说:“那些我都不怕!可我有点舍不得你和妈妈,不过,等我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后,再回来看你们!”父亲顿时被儿子的果敢和坚定深深打动了!于是,他马上回去为儿子整理行装,送他到亚历山大城去学习。

经过努力拼搏,阿基米德最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英明的,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已无法在自己的身边取得更大发展时,毅然将儿子送了出去,让他在更广阔的空间勇敢地生活下去。孩子的知识经验是一点点学到的,同样道理,孩子的胆量也是一点一滴学来的。“温室里培养不出经得起风雨的花朵”。只有从小让孩子经受各种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使孩子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毅力。

第一篇:态度篇

孩子缺乏勇敢,实际上是因为父母们不当的教育态度所致。中科院有一位教授曾对北京1800名家长经过近3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家庭教育态度不当,其中过分保护型的家长占了30%左右。这种过分溺爱的结果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培养出的孩子是懦弱依赖和无能。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粗暴,对孩子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时常担惊受怕,遇事便紧张、胆小、被动。所以,要想让孩子勇敢起来,父母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