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点到为智
孩子自己的交往圈子很重要。父母应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跟稍大一些的孩子玩,能学会遵守规则;跟比他小一点的孩子玩,可以学会照顾别人。待他交到几个好朋友之后,胆子自然就大了。
与同龄小伙伴交往,是每一个孩子本能而强烈的心理需要,也是任何正常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伟伟是幼儿园的一位小朋友,性格沉闷,胆小害羞,特别不自信。对于老师的询问,总是以最简单的言语回答,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点头或摇头来表示;大家都高兴地做游戏,他却在一旁远远观看,不敢也不愿意积极参与。
在一次手工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制作小花和小蜜蜂,并让大家相互找各自的好朋友一起商量并制作。老师宣布完以后,其他的小朋友都开始找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商量,只有伟伟有些发愣,因为他不知道该找哪一个。这时,老师走过来鼓励他说:“班里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呀”,“是镭镭。”但紧接着他又摇摇头说,“可是镭镭有好多好朋友。”对于他的担忧,老师和他一起向镭镭求证并得到了的认可,两个孩子组成了一队,脸上也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接下来,他们便进行了商量和分工,镭镭做小花,伟伟捏小蜜蜂。作品完成以后,他们请小蜜蜂和小花这对好朋友到草丛中去玩时,出现了问题,由于小蜜蜂较重,用一根牙签支持怎么也平衡不了,一时之间这两个小伙伴都显得有些着急了……这时,老师在旁边给他们打气说“别急,动动脑筋,怎么样让蜜蜂站立起来,不摔跤呢!”于是他们俩又尝试着把牙签插在蜜蜂不同的部位,但还是不行。最后,他们探索着用上了另外一根牙签,终于平衡了,两个小朋友高兴地抱在一起跳了起来!
最后,老师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合作的快乐,伟伟和他的好朋友勇敢的举起了小手,因为他们忍不住要把自己在合作中的快乐向大家讲述。虽然还是镭镭介绍的多,但当镭镭对老师提出的在活动中有什么有趣的事发生一时答不上来时,伟伟勇敢的做出了补充:“我们在合作中当我在做蜜蜂发生困难时我的好朋友会及时帮助了我。”同时,伟伟的手紧紧地搭在了镭镭的肩上,得意,满意和愉快之情溢于在脸上……
故事中的伟伟第一次和小朋友相处得这么融洽,还勇敢和比较自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在活动中充分体会了与他人合作和成功的乐趣,这种体验对于这类缺乏勇敢的孩子是很宝贵的。
孩子和同龄人交往有很多好处:
1.减少孩子的不安感、孤独感、急躁感,使他们处于稳定感和归属感状态。
2.可以使孩子获得社交经验,可以使他们增强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理解能力。
3.可以增强孩子对社会的观察力。
4.和同龄人交往也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好机会,他们可以互相答疑解问,还可以学到很多社会技能。
所以,父母应鼓励孩子勇敢地踏出与同龄人交往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孩子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让他做小主人——
比如邀请一些孩子要好的同伴到家里举办“礼物分享”派对,请每个小朋友准备一份小礼物,在欢快的气氛中互相交换礼物。孩子在送给别人礼物的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孩子的礼物,这种惊喜可以帮助他踏出与同龄孩子正常社交的第一步。
可以让孩子轮流表演唱歌、舞蹈或朗诵,最好是他有兴趣或擅长的,鼓励他和同伴分享家里的食物和图书等等。孩子会从同伴的微笑、家人的赞许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同时,父母可让乐于交往的孩子向自己的孩子介绍他家的新玩具、新鲜事,让孩子产生想玩想看的欲望,使孩子主动提出到别人家玩的要求。
父母应鼓励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几次活动后,孩子一般都能大大方方地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了。如果刚开始孩子不敢过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父母拉着孩子的手,一起走到小朋友群中,教孩子说:“我们一起玩好吗?”自己也加入到游戏中,这样内向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很快放下胆怯的包袱,尽情投入游戏,如此几次,孩子的胆子慢慢会增大,也不再内向了。
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外出旅行、拜访亲朋好友,来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这样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或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大自然,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也利于他高声讲话、笑闹、蹦跳,无所顾忌。
孩子的一大特点是爱模仿,容易受影响。父母应让胆小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这样,不知不觉就会受胆大孩子言行举止的影响,从而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父母也可以和老师商量一下,尽量安排孩子与开朗孩子同桌,或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开朗的孩子带动内向的孩子。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与小一些的孩子玩耍,这样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和取得成功的机会。父母此时应多给孩子创造有利条件,表扬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慢慢地解除心理障碍,日渐大胆甚至可能从容不迫地待人处事了。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启发他们加强与同伴间的交往,并及时鼓励孩子积极的交往行为,体验交往的乐趣。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不会胆小懦弱,等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处处害怕,如怕竞争,怕承担风险,怕被人议论,怕社会的变化了。
有矛盾,让孩子自己解决
点到为智
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或打架的时候,父母不应感情用事,过早干预。
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或打架的时候,父母不应感情用事,过早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要让他们自己解决,父母给予必要的指导是应该的,可是千万不要插手。
小笛和小萧今年都满7岁了,同上小学一年级。小笛的个头虽然矮小,但却十分调皮;小萧个儿高一些,但要老实点。两个人平时玩得挺不错,虽然有时候会小打小闹,但最终都会和好如初。
每天放学后,都有很多小朋友会继续留在学校玩一会儿,来接孩子的父母只好等在旁边。一天,突然从滑梯上传来吵闹声,正是小笛和小萧闹别扭了。
“我先滑!”
“我先滑!”
只见两个人嘴里一边嚷着,一边还推来推去,互不相让。小笛虽然个头小,却一点不弱,一把将小萧推到了一边,自己先滑了下去。小萧当然也不甘示弱,紧跟着滑了下来,在小笛还没有站起来之前,撞了上去。这一撞把小笛一下就撞到了地上,小笛哭着从地上爬起来冲向了小萧。很快两个人就扭打在一起儿了。
小笛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一团火顿时从心中冒了出来,冲过去一把将小萧拉开,凶狠狠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没教养!撞倒了别人不说,还要打人。怎么能这样!”
小萧被小笛的母亲吓坏了,怯生生地回答说:“是小笛先推我的。”
“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打了人还要狡辩。怎么得了!”小笛的妈妈絮叨着。
小萧的妈妈突然看见自己的孩子正被一个大人数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跑过来冲小笛的妈妈嚷嚷:“你这么大个人,怎么跟小孩一般见识,冲他嚷什么呀!”
“你眼睛长到哪里去了?没看见是你的孩子在打人吗?”笛笛的妈妈横眉冷对。
“那又怎么样?怕被人欺负就别他跟这儿玩啊!没素质!”小萧的妈妈也不甘示弱。
大人吵闹把两个孩子吓得呆呆地站在一边不知怎么办才好。幸好有老师及时来了,才将事情平息下来。当两个妈妈还在生闷气的时候,两个小东西却早已重新爬上滑梯,高兴地一起玩起来了。
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他们出于本能会寻求父母或老师的帮助。因此,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自己处理这些矛盾,这样做比直接介入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那么,孩子与别人有了矛盾怎么办呢?以下几种办法比较好。
1.教孩子分析矛盾根源。当孩子产生矛盾后,不妨让孩子们坐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说产生矛盾的原因,这样可以让孩子倾听对方的想法。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帮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解决矛盾,例如,“你们能不能一起想一个不用吵架也能玩得开心的办法呢?”让孩子们互相商量,一起想办法。这样做能够让孩子懂得,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该如何解决。
2.启发孩子想办法解决。孩子间起了纷争,父母首先要弄清争执发生的原委。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父母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认识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可以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友好的表现,不能因为别人先做错了,自己就可以做不好的事情。然后在孩子们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让他们学会向对方认错。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用“你觉得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等来启发孩子自己处理纷争。
3.让孩子自己面对矛盾。其实,孩子在很多时候要比父母想象中更懂道理,只要父母告诉他们:“好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或者让受委屈的孩子直接对小伙伴提出“我们应该怎么做”的建议,这样会让他更加自信。下一次,他也就有了勇气自己去处理和小伙伴之间的矛盾了。
某小学为了迎接元旦汇演,各班级都在兑相排演节目。时玲所在的班级排演了一个舞蹈节目,领舞的同学叫旭月,旭月从小在文化馆学习舞蹈,舞跳得很不错。
但就在差不多完成排练的节骨眼儿上,旭月却不小心感冒了,连续缺席了好几次,班长心里非常着急,于是就安排了时玲领舞。
当旭月病好之后,一看自己的“霸主”位置被别人顶了,气得不得了,可又不敢在班长面前发作。于是每天排练时故意踩时玲的脚,在教室故意弄坏时玲的文具……时玲回家后就向妈妈倾诉,妈妈安慰她说:“本来她担任领舞,现在班长不让她负责,她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失落,发发脾气是可以理解的,你就大度一点,容忍一下吧,也许过几天就没事了。”
但没想到,几天时间过去以后,旭月的行为并没有收敛。时玲这次可不干了,向妈妈大吐苦水,妈妈也觉得这么下去不是办法,过于包容也许还会让旭月更为得寸进尺。于是妈妈就让时玲自己找旭月谈,讲清楚换人并不是她的过错,这样一直怀着报复的心理是不对的。
第二天放学后,时玲一脸轻松地告诉妈妈,旭月已经没有再欺负她了。
孩子们在一起玩,争执或打架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他们在打架中碰了钉子,就会意识到互相之间应该忍让、考虑一下别人的意见。为了能够继续玩耍下去,他们很快就会解决纠纷,重归于好,从而获得了与人相处的经验。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矛盾与冲突。孩子间的交往并不存在吃亏与否的问题。也只有在不断解决与同龄伙伴交往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人际关系调适的本领。
羞怯会让孩子缺乏自信
点到为智
羞怯的孩子总会为自己的沉默找到若干条理由而眼看着机会白白溜走。因为羞怯会让孩子在学习上失去许多参与、交流的机会,更会让他失掉自信心。
有些孩子平时在家里总是活泼、调皮捣蛋,但一遇到陌生人、陌生的场合,就感到浑身不自在,仿佛到处都是陷阱,扭扭捏捏、不大方,甚至害羞地躲到大人身后,完全变了一个样;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但当父母离开时,却发现她独自呆在一个角落里;不论小伙伴们邀他进行什么活动,他都不想参加。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害羞心理在作祟。
文昊是个聪明好学的女孩,很受大家的喜爱,只是她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害羞”。她上课时几乎从不举手发言,也不喜欢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如果老师鼓励她表演节目,她就结结巴巴、手足无措,就算那些节目她早已烂熟于心,也好像刚刚接触到一样,一副十分生疏的模样。家里来了客人也总是躲在自己的房间不敢出来。平时说话的声音小得像蚊子。课间休息也很少和同学一起玩,总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看书,或者干脆坐在那里发呆。每天上下幼儿园,让她跟老师说再见,她都低着头,就像老鼠见到猫似的,一声不吭。小朋友跟她打招呼,只要有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在侧,她就跟不认识人家似的,低着头一声不吭。
有一次上语文课时,老师让她朗读一篇课文,她犹豫了半天才站起来,而且涨得满脸通红,半天都没说出一个字来。平常念得很熟的课文,今天怎么一个字都念不出来。老师看着面红耳赤的文昊,无奈地摆摆手,让她坐下。文昊终于松了口气,可是想起刚才的情形,眼泪便开始在眼框中开始打转,因为那篇课文自己在家念得非常好!为什么刚才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呢?
像文昊一样,很多孩子都有害羞的性格。害羞是孩子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一个人在社交活动中,特别是与陌生人或异性交往时,产生的那种紧张、拘束乃至尴尬的心理状态。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害羞研究所所长拜尔纳多说:“没有人生来就害羞。”所以,孩子的“害羞”都是有因可查。
1.孩子的性格会受到父母性格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那些胆小、退缩的孩子其父母往往也是胆小、退缩的人。孩子喜欢模仿父母,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父母经常是沉默和害羞的,不善于与别人交往,比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寒暄两句后就沉默寡言,家里急用的东西也羞于向邻居家去借,孩子不但不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开朗与主动,反而会学到害羞与退缩。
2.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家教过于严格,都可以造成孩子害羞。孩子过于被父母溺爱,往往缺乏独立性,很容易演变成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产生害羞情绪;家教过于严格,孩子的性格也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经常会有退缩行为,如内向、顺从、信心不足,害怕参与社交场合等情况出现,因而导致越来越害羞。
3.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在外面受欺负,或者害怕孩子沾染别的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于是就约束孩子,不让他与周围其他孩子玩耍。放学之后孩子往往就呆在家里做功课或看电视,他们在生活中缺少同龄的伙伴,社会接触面也较窄,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他们没有学会如何主动地与别人沟通交流,也不知道如何使谈话继续下去。一些孩子见到熟人还可以应付,可是一遇到生人就腼腆害羞,更有一些孩子从内心里很怕与别的孩子接触,缺乏社交上的自信,一遇到公开的场合就退缩、逃避。
一般来说,胆小害羞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他们把自己想象的比实际情况要糟,片面地夸大自己的弱点与缺点,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担心受到别人的非议,因此便选择退缩和逃避来掩饰自己。比如有的孩子感到自己在相貌、才能等方面不如别人,或在身体发育方面有缺陷,因而产生逃避和自我保护心理,通常会变得比较敏感和害羞。有的孩子忧虑于自己的社交技巧,认为自己不会说话,即使说话别人也不爱听,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招来大家嘲讽与讥笑,于是在同学聚会等交际场所,常常难以启齿或手足失措。
有些父母在孩子一有害羞的表现时,就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害羞啊”,或者对别人说:“瞧瞧,我的孩子就这么害羞。”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起到一种暗示作用,让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么害羞的人,这样,多少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一些表现。
有个新闻记者叫琼斯,非常羞怯怕生。有一次,他被安排采访著名的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知道后大吃一惊,犹豫了半晌才说道:“我怎么可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呢?布兰代斯并不认识我,他怎么可能接见我呢?”在场的另外一名记者听完琼斯的话以后,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布兰代斯的办公室,他的秘书接了电话。那位记者说:“我是《明星报》的琼斯(琼斯在一旁又大吃一惊),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他听完对方的答话,然后说:“谢谢你,那么1点15分,我会按时到达。”放下电话,那位老练的记者对琼斯说:“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许多年过去,琼斯仍旧对这件事念念不忘。他说:“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入的办法,做起来虽然不是很容易,却很有效果。如果能在第一次克服心中的畏怯,那么下一次就会容易得多了。”
美国心理学家沃伦·琼斯认为,害羞虽是一个人的弱点,但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更能体谅别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大卫·霍金斯教授曾对生活在西雅图高犯罪率城区的800多位孩子进行过长期调查。他认为:“虽然害羞包含了某些危险因素,但它无疑也有好的一面存在。”害羞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得更为努力,也不太会与暴力纷争、犯罪或帮派斗争有牵扯。而且,害羞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少言寡语,但勤于思考,多于行动,能吃苦耐劳,更富有创造性和实干精神,成年后也不会说长道短、播弄是非,因而多能受到他人的信任。因此,对于那些程度不特别严重、只在较短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害羞”行为,父母没有必要过于担忧。如果孩子的“害羞”相当严重,而且既不是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也不是只在一段较短的时期内出现。那么对孩子就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应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孩子帮助。
打开害羞孩子的心灵之门
点到为智
对于那些程度不是特别严重的“害羞”行为,父母不用过于担忧。但如果孩子的“害羞”行为相当严重,父母则应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打开害羞孩子的心灵之门。
要想帮助孩子祛除害羞心理,首先,父母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图强加在孩子身上,应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有益的事情。
当孩子尝试去做一些事情犯了错误时,不要急着去指责他,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或者在孩子独立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要求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鸡蛋里挑骨头,而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孩子到了2岁以后,父母就应该开始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从一开始的自己睡觉,到自己上厕所,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等。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比那些“父母包办”的孩子更活跃,更愿意探索陌生的人和事。
父母在批评害羞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措辞,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在言语上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一位心理学家治疗了很多害羞、胆怯的人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社会)治疗措施失败后,这些人就会更加相信自己无药可医了,所以要经常地鼓励他们。不要在别人面前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如果孩子不愿在他人面前说话,切勿勉强,不要一口咬定“他就是这样害羞,见到人总是别别扭扭”。父母的话孩子听了,会以为自己个性就是内向、害羞。
一位心理学家至今还能记得当初发现他有羞怯弱点的老师,同时也发现了他的潜力。起初在课堂上,老师让他回答很简单,很有把握的问题。因为老师确信他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自如。逐渐地,她鼓励他主动回答问题。这位心理学家说:“现在的我已与以前判若两人了,这完全得感谢我的老师。”
害羞源于对失败的害怕,而“拿手戏”容易产生成功的体验。为了使孩子对自己有更多正面的肯定,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长提供一些展示的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表现自己。
有一位母亲一直为她12岁的漂亮女儿担心。她总是很害羞,几乎没有要好的朋友,但是她很热心,能友好地对待比她小的孩子,而且她的在班上也非常出色。母亲利用她的这一优势,鼓励她给邻居的小孩做家教。很快女孩就开始热心地主动帮助其他的小朋友了。她的成功赢得了小朋友对她的敬佩,同时也增强了她的自信。
要消除孩子的害羞心理,父母还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比如,父母可以经常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或者带孩子外出串门。家里来了客人,给他提供接触客人的机会,并郑重其事地将孩子介绍给客人,可以鼓励他去跟售货员交流,帮妈妈表达需求,鼓励他去问路等等。多创造让孩子在家里表演的机会,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将孩子表演的过程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给孩子自己欣赏。过些日子后,鼓励他在家庭聚会中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表演;如果他怯场,可以让大家观看孩子表演的录像。
此外,害羞的孩子总是认为:在一些场合,他是唯一心跳加快的人,或者除了自己外,其余所有人都知道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害羞的孩子要是知道每个人都有害羞的时候,他就能感到宽慰一些。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现身说法”,能向孩子示范他是如何消除自己的紧张和羞怯的,孩子的收获会更多。
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耐心,耐心理解,耐心帮助,循序渐进。慢慢的,那些被羞怯心理困扰的孩子一定能够从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走出来,一定能够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
孩子软弱,更加沉默寡言
点到为智
一般性格软弱的孩子不喜欢说过多的话,也不敢当众发言,这样,会严重妨碍他们迅速的进步。作为父母,应从现在做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学会大胆发言。
某学校进行开学典礼的,校长在全体学生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学期,同学们想要养成那些好习惯呢?”他先让学生思考了几分钟后,接着请愿意发言的同学上主席台来,结果全校几百名学生没有几个人举手,最后,还是1年级的两个小同学上台“救驾”,当时的局面令老师们为之尴尬。
大胆发言,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从而大胆与人交往。而且,大胆发言还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一个人素质的高底,就在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高雅的谈吐、幽默的表达,无疑是现代人讲文明、有教养的表现。但是,一些内向胆小的孩子,不喜欢多说话,更不善于争辩,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大庭广众之下,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会表达,即使有再多的想法也无法表现出来,这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尴尬境地。
有一位班主任在前两年总是听到别的任课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班的孩子:“你们班的孩子很听话的!”“你们班的孩子真乖,很守纪律。”无论哪个任课老师到这个班上课,只要稍稍板一下脸,下面的学生就立刻一片寂静。直到3年级,班里换了一位音乐老师,一次她上完课笑着回来告诉这位班主任,她让孩子们自由离开座位,选择好朋友进行歌唱表演。她本来期待着这种形式能带来热火朝天的场面,但没想到,孩子们都是安静地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到好朋友身边弯下腰小声地唱着。
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这种听话的行为,好的课堂常规自然是该万分满意的,可这位老师却感到了危机,因为自己对他们太熟悉,太了解,他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胆小缺乏自信。正因为如此,才使他们上课不敢大声发言,集会时不敢放声歌唱,有时即使被冤枉也不敢辩解。这样下去,必会严重妨碍孩子们迅速的进步,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这位班主任决定从现在做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学会在课堂中大声发言。
其实孩子的天性是“多话”的,当初的发言欲也是非常强烈的。但后来却变得不愿发言了,作为父母应该反思一下。
孩子变得不爱说话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在生活中,有的孩子因为接受力和领悟力比较弱,在向父母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因为表达不清,而遭到责骂。还有的父母,一见孩子说话毫无头绪,颠三倒四,就加以嘲笑讥讽,而不是耐心倾听,慢慢纠正。次数多了,孩子干脆就闭嘴不说了。因为他知道,他不开口,你就找不到嘲笑他的理由了。这样下去,孩子自然就变得不善表达或者沉默寡言了。
2.有的父母本身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连夫妻之间都很少沟通,家庭气氛自然沉闷。而有的父母认为跟孩子不能没大没小,“正事”说完就没话了,更谈不上和孩子有说有笑了。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心灵得不到舒展。长期缺乏表现自我的机会,不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想、心得,导致日后在团体生活中羞于表达自己的意念。
正是以上不良的家庭氛围,无形中把孩子远远地推了出去。家庭不应该只是孩子生存的地方,更应是他们心灵的港湾,孩子的人格塑造大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给孩子大胆表达的机会
点到为智
要想让孩子敢于大胆发言,就必须给孩子一个大胆的表达机会。
要想让孩子胆子变大,就必须给孩子一个大胆的表达机会。如,利用各种机会教孩子说话;带孩子到陌生环境中,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流;到餐厅吃饭,请孩子去要餐巾纸,请孩子去找服务员要调料;到超市买东西,请孩子交款等。让孩子多一些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孩子自然就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同时也能增强孩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有,大人之间说话,能让孩子传递的就让孩子传递,既显得家庭气氛活跃,也是锻炼孩子说话的好机会。
一年暑假,父母带着孩子去旅游。想到老师说孩子平时回答问题不太大胆,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爸爸便在旅游途中有意叫他去问路。孩子说他不敢,爸爸问为什么不敢,他就是不说,爸爸便不再勉强他,只是帮他分析:“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会出现哪些结果,好吗?”儿子欣然答应。“第一个设想:你问了,对方告诉了你该朝哪个方向走。你成功了,是吗?”“是的。”“第二个设想:你问了,对方摇头说不知道。你什么都没有损失,是吗?”“是的。”“第三个设想:你问了,对方态度很不好,并且要臭骂你一顿,还想打你。有可能吗?”“不可能吧,我又没得罪他。”儿子回答说。于是爸爸便进一步开导:“是啊,我们很有礼貌地请教别人问题,别人也会礼貌地回答我们,不管他知道不知道。那么,也只有前面两种可能性,是吧?”“是的。”“那你还怕什么,现在敢问了吗?”“嗯。”儿子用力的点了点头。
孩子怯于问路,除了害羞、胆小以外,也很怕遭到对方的拒绝,这样他会感到很尴尬。如果父母帮助孩子设想各种结果,尤其是最坏的结果,理清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知道最坏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也不过如此。这样就消除了孩子的顾虑和担忧,说话的时候胆子也就会变得大了。
有一个孩子不敢向人家借东西。比如家中的水龙头坏了,妈妈叫他到隔壁邻居家借老虎钳,他不肯;书本忘记带回来,叫他去找同学借,他不敢。于是妈妈和他来了一次模拟场景游戏。妈妈先当借物人,他当被借人。“你好,阿姨,您能不能借我一个工具用一下?”“可以。”“谢谢。”之后,妈妈接着又与儿子转换了一下角色,再来一次表演。后来,妈妈当被借人时,故意刁难他:“不借。”孩子恳求道:“借给我吧。”“凭什么借给你?”“因为我很需要……”经过多次的场景模拟后,孩子的措辞也丰富了,胆子也变大了,懂得该怎么说服别人了。后来,孩子“上演”了真实的游戏--敢向人借东西了。
小孩子都喜欢做游戏,利用角色游戏来演习一番,一来可以从虚拟的场景向真实的场景过渡,让孩子有个适应过程,二来给孩子提供敢于发言的机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提前演习法能给孩子克服怯于发言做出很好的铺垫。
刚开学的时候,女儿被选为班干部,但入选者要上讲台演讲。女儿忧愁地说:“妈妈,我害怕上讲台演讲。”“为什么呢?”“因为全班同学的眼睛都盯着我,一想到这里我就紧张。”“哦,这样吧,你就想象台下的人是一群土豆,他们没有耳朵听不到你说话,也没有眼睛看不到你在讲话,只中会傻傻地蹲在那儿。”“哈哈,妈妈怎么把人想成土豆,真是可笑!”女儿大笑。妈妈又说:“你可以想象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人,别人都赶不上你。”“嗯,试试。”女儿那天演讲回来,妈妈问她感受如何?女儿说:“刚开始演讲时有点紧张,后来讲着讲着就不紧张了。”“是用了我教你的方法吗?”“开始是这样想了,我当我是校长,在给学生做报告,呵呵!”原来女儿很敬佩校长,校长在她眼里是很优秀的,把自己想象成他了。
孩子缺少自信,不敢当众发言,可先尝试用假想的方式从心理上把孩子武装起来。或想象自己是最棒、最优秀的人,别人都不如自己,或想象别人不在平自己,或想象自己是自己最佩服的人。这种抬高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能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战胜心中的懦弱,从而大胆发言。
要想让孩子做到大胆发言,父母还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孩子的思维经常是跳跃式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有时候他可能一句话里说好多件事,表达好多个意思,或者自己胡乱把几个意思糅合为一个意思。父母要耐心地听他说完,如果你实在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可以要求他再说一遍。你对他的话表现出了兴趣,他是非常乐意再给你复述一遍的。你在听他说话时,留心他的表达方式,对于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当然,要先听完,再来纠正错误,不要随便打断他。有时孩子太急于告诉你一件什么事,说话语速过快,在表达过程中常常含糊不清,要停下来想一想,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这时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说话,不能因为嫌他说话费劲而替他表达,或是打断他的话语,甚至责备他。父母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无形中也是对他积极说话的鼓励。
如果孩子无话可说,父母可用问题引导孩子:你最喜欢看哪个少儿节目?为什么?这个动画片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最喜欢幼儿园的哪个活动?你看怎么办?你的想法是什么?等等。给孩子一个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孩子敢于讲话的勇气。
总之,只要父母们重视培养孩子的当众讲话能力,运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勇敢小笑话
露丝对妈妈说:“我发现奶奶真胆小。”
妈妈问:“你什么时候发现的?”
露丝说:“昨天我跟奶奶出去散步,过大马路时,她拼命抓住我的手不放,还说‘宝贝儿,不要离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