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诸葛亮职场生涯十大败笔
33282000000018

第18章 疑人而用之

作为领导者,其职责是“利用人来工作”,最终的目的,便是利用下属完成工作任务,所以,对能力不足或由于其它原因导致不能完成任务者,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则坚决不能用。

然而,诸葛亮身为刘备集团的实际领导者,却犯了“疑人而用之”的错误,致使关羽在华容道释放曹操,其后果当然可以用“放虎归山”来形容。关羽放走曹操的前因后果,还得从早先刘备投奔曹操时说起。

刘备当年从徐州刺史陶谦手中接管徐州,无奈四面受敌,加之个人经验和能力有限,使得徐州落入吕布之手。于是,刘备率众投奔了曾经的宿敌曹操,幸得曹操热诚接待。不过,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后因策划刺杀曹操没有成功,便又出逃投奔袁绍,而令关羽留在下邳城保护其家属。

后来,刘备与关羽失去联络,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妻女,在和曹操谈判后投降曹操。曹操爱惜关羽的人格和才华,不但对他礼遇有加,甚至答应关羽日后如果找到刘备,可回奔故主。

关羽的确是重义气之人,尽管曹操对他仁至义尽,但他和自己的故主刘备一样,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终于打听到刘备的下落。但他同样出于义气,决定为曹操建立功劳后再离开,这才有了“关公大刀斩颜良”而颜良不是别人,正是袁绍的先锋猛将,所以,关羽算是为曹操立了大功。

斩杀颜良之后,关羽拒绝了曹操的重赏和强留,“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带着刘备家小,在曹操的默许下闯出曹营,越过曹操和袁绍两条对峙的前线,回到身处袁绍阵营中的故主刘备身边。袁绍感其忠义,原谅了他斩杀颜良之仇。

正是由于曹操与关羽间复杂而独特的关系,才使得关羽再一次与曹操在华容道狭路相逢时,念及旧情而释放曹操。当时的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大火之中,被烧得惊魂失魄,身边只有数骑而已,关羽要擒他绝对是易如反掌,可是,关羽重义气的个性使他下不了手。

诸葛亮对关羽和曹操间的特殊关系当然了若指掌,而且,在派遣关羽拦截曹操时,怀疑关羽可能会不顾大局而义气用事。

当时,刘、孙联军已经“借东风”烧了曹操的战舰,诸葛亮立即派兵遣将准备截击,惟独不理关羽。关羽不能平衡,于是主动请战。

诸葛亮明确告诉他,不派他去正是出于他和曹操的特殊关系,怕他放走曹操。关羽便以性命作保证,令下军令状请战。诸葛亮遂派他前往华容道截击曹操。最后军令状也没起多大作用,关羽义气用事,没有完成任务。

诸葛亮明知关羽的个性,早就对他有所疑惑,最终还是委以重任,这样用人,无疑是一大失误。或许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出于曹操当时还不能死,才任意派关羽放其一马的,但是,这种论调显然站不住脚。诸葛亮当时只是担心而已,他难道就不怕关羽当了真,也来个“挥刀斩孟德”吗?军中无儿戏,又岂容这种模棱两可的用兵之略。要是以此为借口,那么诸葛亮逼迫关羽立军令状,不就明摆着多此一举,而让关羽往火坑里跳吗?再说,如果他真有放曹操一马的意图,那么,他起码应该明示关羽,而不能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行事,如此一来,他还是违背了“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则。

用人失误,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最直接的当然是不能完成任务。后人往往出于对诸葛亮“崇拜”的缘故,所以认为诸葛亮料定曹操当时不能死,否则曹操一毁,东吴的势力会迅速膨胀,从而威胁刘备集团。乍看之下,这种观点似乎很有说服力,然而,就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大目标来说,曹操当时已经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其羽翼早已丰满,所以,曹操一个人的死,绝对改变不了北方大局,也就无法改变北方对孙权的威胁。况且孙、刘联盟的基础还在,曹操的死只能更有利于刘备方面的扩展。再说,曹操生还的结果本身就建立在一种用人失误的基础之上,是个不能确定的结果,这也就没有了进一步谈论的必要。就诸葛亮当时交给关羽的任务而言,如此用人的结果,就是导致诸葛亮费尽心思、几路拦截的的计划落空。

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炮火硝烟的战争,“商情”同样瞬息万变,一招用错,就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的可悲后果,而用人则是市场运营中最为关键的一步。用人的目的,是利用他人来完成工作,其任务完成得如何,取决于用人是否到位,取决于能否识人。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识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没有“伯乐”的“慧眼”,就不能识得助你成功的“千里马”。

同时,非知人不能善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人。了解一个人,是分派任务的基础。如果对一个人的基本情况没有把握就草率用之,无疑是一种不敬业的表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市场竞争如此激烈而又富于变化,纵然是高瞻远瞩的企划天才,也不可能全盘把握大局,所以,一次闪失,就可能对公司和组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偏低,只能造成公司内部一种低水平、低质量的运行状态,从而导致公司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乃至被市场淘汰。所以,自古以来,对人才的发现、管理和使用都至关重要。

要发现、了解人才,就需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到他的内心世界;从工作能力,到为人处世,都需要做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弹无虚发”。择人、用人的标准很多,但是不外乎从敬业、忠诚、团队精神、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孙子兵法》中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由此延伸开来,可以给领导者一些识人方面的突破性方法。除了任何员工都必备的条件外,识别人才还应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有没有雄心壮志?有志者,事竟成。没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就会在消极被动中错失良机。

(2)人际关系如何?特别是那些常有人求助的员工,往往是能力高的人,而且,最少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方法可以为同事所尊重。

(3)是否具有号召力?能带动其他员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管理能力。

(4)决断能力如何?一个善于分析,立即做出决定并投入工作的人,无疑工作效率会超出常人。

(5)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那些一碰到困难就手足无措的人,永远成不了大事。

(6)有没有优秀的工作能力?一个真正能进步的人,不仅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份内工作,更能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也能在额外任务中求得进步。

(7)能否勇于负责?真正的人才,不仅有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勇于承担责任,绝不会推卸责任和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