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难得糊涂却很清楚该往哪里去
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到莱州云峰山观摩郑文公碑,夜晚留宿在一个老先生家里。这个老人自称是糊涂老人,但谈吐高雅举止不凡,与郑板桥交谈起来很是融洽。
老人的家中有一块特大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实乃世间极品。老人家请郑板桥为他留下墨宝,以便请人雕刻到这个砚台的背面。于是,郑板桥就以糊涂为引,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同时还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这个砚台有方桌一般大小,郑板桥写过之后,还留有很大的一块空地,于是郑板桥就请老先生题写一段跋语。老人家没有推辞,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完之后,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看过之后,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位情操高雅之士,顿感自身的浅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他看见砚台中间还有空隙,就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之报也。”
真理是在深度实践的过程中才逐渐被发现的,而愿意向未知探索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因为那得有多么相信自己可以拿到成果才会如此前赴后继地坚持。
人性的特征是趋利避害的,没有对于长远的期待是很难做到不在眼前斤斤计较的。
知道路的向导是之前走过那段路的人。“成功的人”是基于心中的梦想而上路的,那个精神图景是他们脑海中的真实而非是生活中的现实。但对于他们而言,思想上构筑那个图景的原材料怎么寻找以及通过什么路径可以完成施工,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揣摩过千万遍了,他们的心灵早就到达过那里了,并且回来引导着自己的身体沿着那个内在的“思路”踏出一条外在的“出路”。
这个世界上,少数人活在梦寐以求的精神世界里,多数人活在眼见为实的现实世界中。在相互尊重的互动中,少数人逐渐走进了多数人的内心世界,并在回来的时候捎带着把他们也带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之后,多数人也开始宣扬那些少数人想要传播的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