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之谓易”是《易经》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生生”,既是宇宙万物发展普遍遵循的法则,又是宇宙万物推陈出新的基本规律。这个命题,不仅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渊源,也是中医养生的指导原则。元气、元阳、精、神等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无不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存在方式,本节向你阐述如何运用这一养生法则为全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元气决定健康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乾坤这两个卦。乾坤两卦是《周易》的起始卦,乾代表阳、天、父、男、雄等概念,坤代表阴、地、母、女、雌等概念。
从先天八卦图可以看出,先天八卦第一个卦是乾卦。先人认为,生命之源是气,包括气息、呼吸。所以《彖》解释乾卦时说:“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空中飘浑的云,在恰好的时机降落为充沛的甘雨,使天的生气逐渐普遍流布,最终成为各式各类的形体。人也是“云行雨施”而来,男女“云雨”之后,精子与卵子结合成新的生命。中医早已看到精液是有生气的,游动的精子即为生气的体现。
这股生气,用中医的解释就是元气,或叫先天之气,是体内器官发挥正常功能的原动力。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身体健康,元气受损则体弱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也就是说,元气充足表示免疫力强,能够战胜疾病;反之,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来战胜疾病,直至最终耗尽元气而亡。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身体元气充足呢?元气的来源,最先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出生后就需要依靠日常饮食中的水谷精气和呼吸的自然清气来补充和增加我们身体的能量了。
“人是铁,饭是钢,补养元气保健康。”补养元气是老年人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是中青年,若出现了疲乏无力、精神倦怠、腰腿酸痛、失眠健忘、睡不醒等症状,就说明是元气消耗太多了,需要额外补充。补气的食物有猪腰、鸡肉、兔肉、牛肉、鲫鱼、泥鳅、荔枝、红枣、黄豆、花生、莲子、粳米等,补气类食物常与补气类药物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黄精、白术、五味子等配成药膳,以增强补气功能。人参是补气上品,食补推荐人参粥、人参莲子羹、人参莲子茶、人参莲子盅等。
“丹田呼吸法”是可以随时随地做的保持或补充元气的呼吸方法。一般刚开始练习难以有感觉,需要持之以恒:像坐禅那样打坐入静,放松身体,双手环捧丹田状,摒弃杂念,呼吸尽量做到深长而缓慢,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持续3天左右就会有感觉了。但要注意,饭后1小时内不能练,最好在晚上10~11点练习。如果实在找不到感觉,就在睡前躺着做这个丹田呼吸法,找到感觉后再进行打坐。学会了丹田呼吸法,也就不用再担心身体原动力不足、免疫力下降了。
如果觉得丹田呼吸法太麻烦,则可以简化为静心呼吸法,只要尽量做到呼吸深长而缓慢即可。在呼吸的过程中,会口舌生津——产生口水,这时要将口水徐徐咽下。口水源于肾,可以养肾、助消化、抗癌、增加抵抗力。每天有空就练习,可以保养元气,养生增寿。
精气神决定生死
人有三宝,即精、气、神。生命物质源于精,生命能量赖于气,生命活力在于神。所以古代养生专家特别注重固精、养气、守神,并提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认为精气神可以祛除所有疾病,让人一辈子不生病。那么,到底什么是精、气、神?为什么它们有那么大的功效呢?
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精
精包括精液、血液、津液。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被划分为阴阳两大类,气和阳气属于阳;精液、血液、津液又合称为“阴液”。因此,只有阴精充盛,人体的生长发育才会正常,同时抗疾病的能力才会强。
精可以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并且要传给下一代,是具有传承性质的。先天之精藏于肾脏,因此称为肾精。肾精有促进身体生长、月经来潮、产生精子、提高生殖能力等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会逐渐减少,人体也开始随之老化,生殖机能出现衰退现象。后天之精是源于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也称为水谷精微。只有不断输入后天之精,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其中后天之精中的一部分会被运送到肾脏,补充因生长发育所损耗的先天肾精。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是由脾所消化的饮食生成的水谷精微(营养成分)转化而成。“心主血脉”生成后的血液再在心脏的作用下,不断运送到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全身的各个部位,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促进人体血液的生成。正是因为有血液的营养,肌肉、骨骼才能结实健壮,眼睛才能看清楚东西,皮肤和头发才会显得有光泽,手才能用力去抓东西,这些全是血液的功劳。人体一旦血失调,就会出现血虚、血热、血瘀等病症。造成血虚的原因有营养摄入不足、脾胃消化能力差,或者是承担造血功能的脾脏出了问题,常会表现为:皮肤暗淡无光,头发干枯分叉,眼睛干涩、视物不清、目眩,手足麻木等。平常大量食用辛辣香浓食物的人,就会导致热邪入侵身体,表现为发热、口苦、便秘、发低烧、流鼻血、牙龈出血等多种血热病症。
血液靠心脏的力量远送到全身,肝脏是调控血流动的主要脏器,如果这两个脏器出了问题,就会引起血瘀,表现为痛经、神经痛、便秘、黑眼圈、痔疮、子宫肌瘤等疾病。此外,油性大的食物、烟酒也是造成血瘀的元凶。
津液是指除了血以外的所有体液,属于水谷精微。通过脾转化而来的津液,在脾、肺、肾三脏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三焦的通路被送到全身各处,起到滋润、濡养全身各部分组织和器官的作用。中医中有五液,五液与五脏相对应,“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
除此之外,津液作为血液的生成原料,还具有使血液充足、环流不息的重要作用。被身体各部分利用过的废弃津液,通过肾脏运送到膀胱,作为尿液排出体外。人体津液失调就会引起津液不足和痰湿,表现为口、咽、鼻等呼吸器官干燥、皮肤松弛、头发失去光泽,以及便秘、支气管哮喘、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人体循环必不可少的物质气
在人体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血的过程中,气充当了原动力之一重要角色。因此,中医有“气为血之帅”的说法。
气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运行于人体内的微小难见的物质;其二,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黄帝内经》所说的气,既有物质性,也有功能性。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输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正因如此,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养生方法,如少语言、养气血;戒色欲,养精气;薄滋味,养血气;咽津液,养脏气;莫嗔怒,养肝气;美饮食,养胃气;少思虑,养心气等。像人们平常所说的,精力减退、精神不振、疼痛、腹胀、胸闷、焦躁失眠、恶心、嗳气、咳嗽等症状,都是由于气不足引起的,调理这些症状,平时就要多补充营养,少吃生冷、燥热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神
古人认为,“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状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表现。只有气血充盈,人看起来才会更有精神。古人很亘视人的神,《黄帝内经》的观点认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患者,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患者,预后不良。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为人体生命存亡的根本,是有一定道理的。
养生重在养阳
阳气,决定着生命的盛衰。明代大医家张介宾说:“阳强则寿,阳衰则天。”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有阳气就有生命,阳气愈旺,人的寿命愈长;反之,没有了阳气,人就没有了生命,阳气衰弱为零时,也正是人要归天之时。因此说养生兢是要养护人体的“阳”。
要保护好人体的阳,就要先保护气。“气为阳之始,阳为气之末。”气是阳气的间断性的划分。如果不保养好人体之气,就会气虚,气虚就会损阳,从而引起阳虚,所以阳虚最大的表现就是气虚。人体一旦气虚就会表现为:气弱、脉弱、怕冷、身体发凉等。
根据《易经》的原则:气为阳、寒为阴,寒容易伤气。所以,保气就要避寒就温,在天气转冷时,多加衣服、注意保暖。此外,一些人从小就爱吃凉性食物,爱吃冷饮,长此以往,寒伤脾胃之气,就会落下肚子疼、拉肚子的毛病。
常言道,寒从脚生,保暖先保脚。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要穿厚一点的鞋袜。有的人后背最怕寒,在冬天需要特别护背,以防寒气人身。人体的腰部也是一个特别容易受凉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腰藏肾脏。而阳气藏于肾,肾在腰部,腰受凉很容易伤肾,同时也就伤了身体的阳气。
12点是一天中太阳最为强烈的时刻,人们都知道,阳极必阴,阳到了最强烈的时刻后,就会渐渐地转为阴。人生也是如此,当人到了中年如日中天的时候,阳气就要逐渐减弱,阴气逐渐增加。阳退阴至,就意味着衰老的到来,所以在中年时,一定要开始注重养阳气,延缓衰老。
欲养阳气,先养肾
肾是先天之本,五行中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肾好肝也好,肾阳虚,就会导致肝阳虚,表现为生活委靡不振,没有生机。肝好心就好,肝阳虚致心阳虚,常见胸部发凉,心脏部位发凉、怕冷,劳累稍过度就会小慌,脸色不好、气短等。因此可以说,欲养阳气,先养肾。保养肾的阳气,就是保养生命。
现代人多患肾虚或与肾脏相关的疾病,而肾上的疾病,也多是由不起眼的肾虚引起的。若任肾虚自由发展下去,还容易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紊乱。肾虚患者每天早晚按揉双侧合谷穴各3分钟,然后再按揉或艾灸双侧鱼际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补肾效果明显。
给中年人养阳,支支招
理想状态下,人到80岁阳气才应慢慢减退,可如今一部分30岁出头的人,就出现了阳气不足的现象。是什么让这些人未老先衰呢?怎样来延缓中年人阳极期的到来呢?
总结得知,阳气衰弱主要是由工作、家庭、生理、心理上的种种负荷过重而引起的。因此,要保护自己的阳气,就要避免阳气过度耗损。此外,要养神,主要是心神。养心要先养肝,只有肝脏这个血库正常运营,人才不会早衰,才会避免过早出现皱纹、面色枯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乏力、心悸等症状。
对于大多心思细腻、多愁喜怒的女性来说,衰老多是由肝气郁结所引起。
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脾土被肝木制约,也就是说肝是脾胃的直接制约者。正常情况下,它们各司其职,相安无事。但当我们生气或心情郁闷的时候,就容易肝气过旺或肝气郁结,这样,肝就会把所受的气全部撒在它的被制约者的脾胃上,从而造成肝旺脾虚。
经常金听到有人说“气得我饭都吃不下去”。这时候,一般人肯定会说,再生气也别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但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这样劝别人。因为这时候,不是他不想吃饭,而是他一生气,肝气郁结,肝把气全都撒在脾胃上了,脾胃受了委屈,当然没精神干活了,人就肯定不想吃饭。所以,生气了不想吃饭的情况只是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只要肝气畅通了,脾胃也就顺了,自然就会想吃饭了。
平时压力大,易上火,易动怒者要多吃些凉性食物,如茄子、黄瓜、番茄等。同时,每天练习心脏保养法和拍掌养心法,并以五行养心粥为主食。除了上面所说的方法,还有一个特别有帮助、堪称一穴灵的大穴——内关穴,此穴在心包经上,每晚7~9点,是心包经气血最为充盈的时候,按揉左右手的内关穴各20分钟,能消除内火,改善心火亢盛、失眠、心慌、心悸等症状。
老年人养阳,贵在骨骼的保养
人们常说“人老腿先老”,所以很多退休的老年人就特别重视身体锻炼,上班时没有时间,退休后时间充足了,都用在锻炼身体上了。早上起来就出去走,吃过午饭也出去走,吃过晚饭还出去走。结果,不但没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膝关节却累坏了,五脏也更加疲劳。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身体巳经处于退化阶段,所以,这时的运动要适度,不能给骨骼再增加负荷。因此,必须科学的运动,并不是运动得越多、消耗得越多越好。
正所谓久坐伤肉,久站伤筋,走的路多了就会伤害到骨骼。骨骼是支撑整个人体的骨架。如果骨架出了问题,则肌肉、皮肤都支撑不住,所以老年人尤其要注重骨骼的保养。对于老年人来说,保养骨骼的第一要务就是多晒太阳。将人体的阳气和天上的阳气融会贯通。晒太阳,不花一分钱,正是运用《易经》最深奥的道理,转化成了最简单的养生方法。
晒太阳也有科学可循,一天之中,早上太阳出来之后,当太阳在上午逐渐升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阴阳是阳长阴消的,是阳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以动养为主,多运动。因为《易经》讲“动则生阳”,特别是阳虚的人,在这个时候养阳,要比其他时间的效果强很多。同样,下午到傍晚这个时间段,太阳慢慢下降,此时自然界的阴气逐渐增加,阳气逐渐减少,那么就应该利用天时,进行静养。“静则生阴”,特别是阴虚的人,此时养阴是最佳时刻。这就是说,凡是养生方法,如果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就会事半功倍。
此外,要多吃补钙的食物。食补是最好的保养骨骼的方式。豆制品是补钙的第一名,豆浆、豆腐、牛奶、鸡蛋的补钙效果也很好;还有虾皮、海带、贝类、栗子等坚果类也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若想养生,必先从养阳开始,通过日常的运动、饮食来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了,养生保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不想生病莫生气
生活中,生气是在所难免的。有的人生气发泄一下,就过去了。有的人喜欢生闷气,不打也不闹,一直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胸闷、眼花等。其实,生气对身体不好,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只是一时情绪上来,控制不住自己罢了。想一想身体健康与生气孰轻孰重呢?希望不要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人一发怒,五脏六腑都不会消停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拥有了健康,才能拥有一切。和多数的疾病一样,长期生气会在人的身上留下痕迹。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气太盛时会使脾脏也跟着旺盛起来。生气会造成肝热,相反,肝热也会让人更容易生气。所以肝气上升,脾气自然就会变差,表现出来就是情绪一直不稳定,做事急躁、易怒、爱发脾气。可是如果脾气发不出来,胃就会出毛病。脾气火暴的人,多半会秃头,严重的头顶的形状还会发生改变,头顶中线拱起形成尖顶的头形。生气的程度轻一点的,则会在额头两侧形成双尖的“M”形的微秃,这种人脾气一般急躁。
女人天生爱生气,有一些女性特别爱生闷气,这就大大加重了患小叶增生和乳癌的概率。因此,女性朋友要想不患病就要用更超脱的眼光看待世俗间的纷争。
有气无处发,很容易形成横逆的气滞,造成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严重的会造成胃出血。这样的人,最大的特征是额头特别高,额头上方呈半圆形的前秃。
身体虚弱的病人,有时候一生气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例如,痰比较多的病人,一旦生气,会使痰上涌,造成严重的气喘,一不小心就会导致窒息。
生气了,安太冲、内关、膻中最管用
中医认为,人体的每一条经络都与穴位有关,穴位是调理经络活动及功能的大药。基于此,我们总结出了治疗生气的三个大穴。
足部很重要的穴位——太冲穴,是肝经原穴,位于第一二脚趾趾缝的直线上方两寸处。它不仅是治疗头痛的一个重要穴位,还是具有疏泄功能的重要穴位,夫妻两人争吵时,丈夫抱住生气的妻子,把她的鞋脱掉,坐在沙发上给妻子按一下太冲穴,妻子的气就会慢慢消了。
笫二个穴位叫内关,在手腕横纹处两寸,两个筋中间,称为“开心穴”生气时按压一下内关穴,可以缓解心中的郁闷,排解焦虑等不良情绪。
两个乳头连线处的中间是膻中穴,全身之气都汇集在这个穴位上。生气时按摩一下膻中穴有舒畅气机、宁心安神、开胸除闷等作用。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约5秒钟,休息3秒钟;生气时往下捋100下左右,配合着深呼吸,可以立竿见影。
艾叶加醋泡脚,消气又养生
生气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因此,要想远离疾病,我们就要少生气、不生气、不生闷气。面对人生不如意时,要用更宽广的心胸包容他人的过错。还可以吃些能够疏泄肝气的食物,如陈皮、萝卜、玫瑰花、莲藕、山楂等,也很有帮助。
还有一个简单的消气办法则是用艾叶加醋泡脚。艾叶加上醋泡脚可以温通气血、解郁疏肝。生气时,人体往往是肝气不疏、气滞血凝所致,而脚底经络集结,艾叶的温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气血畅通,经络通畅,从而达到疏肝理气、活血解瘀的功效。因此,容易生气的朋友,不妨多买些艾叶放在家里,生气时用艾叶加温水泡脚20分钟。
心事少,身体好
中医认为“思伤脾”。“思”指的是不正确的思考或者说思虑过度,正常的思考是不伤害脾脏的。一个人过度地去想一件事情时,就会给脾带来伤害。脾是什么呢?脾是我们的后天之本,如果“后天之本”受伤了,我们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这里提醒大家,对于一些眼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学会“暂时”放下,等待机缘解决,而不是一味钻牛角尖。当然,如果已有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就要认真落实执行。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小小年纪因思虑过多,命归西天。今有在各个行业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学者、教授……有多少正当壮年时就猝然离世,这不正是思虑过度伤害了“后天之本”的结果吗?
心事少,身体好。过度思虑的人经常胡思乱想,对往事耿耿于怀;遇到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焦虑不安;对于未来忧心忡忡,或者对以往友生过的一些事,经常回忆难以忘怀。他们的血压和心率都比正常人高,免疫系统也很弱,他们身体所分泌出的一种应激激素给心脏带来极大的负担,患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较大。此外,思虑过多会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导致各种疾病缠身,如甲亢、忧郁症、糖尿病、肝脏受损……身体的疾病会一个接着一个来报到,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思伤脾,按三穴足矣
补脾、健脾有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穴位按摩。平时有空就可以做。
按摩足三里就相当于吃一只老母鸡的营养。足三里和脾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
过思还会使人沉困无力、怠惰嗜卧,身体沉重得像没拧干的湿衣服,没有精神。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脾胃受湿所致,治疗这些症状,要按揉丰隆穴。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每天按压1~3分钟为宜。
过思、情绪不好还会引起发质变差,脸上长痘,皮肤暗淡无光等,这多与脾胃失调有关,只要按揉血海穴,就能起到健脾扶正、和胃降浊、健脾益胃的作用。
抑郁低落少冲一穴给你活力
生活中,要想的事情太多了,工作、学习、爱情、婚姻、孩子……当这些事情一时无法解决时,抑郁的种子就会萌发。劳心过度就会引起心脾两虚,伤心耗血,有的人会表现为神不守舍,心悸、心慌、神疲、乏力等,这时只要按一下少冲穴,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少冲穴是心经上的要穴,经常按揉可以缓解因思虑过火引起的心火过旺,去心火功效良好。所以,平时抑郁寡欢的人,按摩少冲穴,有助于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劳心伤神,红枣帮你提神
思过多,就会伤神,引起心脾两虚。红枣有补脾胃、益气血、安中养脾的作用。从《易经》的角度来说,红枣属于坤,对应人体的脾,是非常好的补脾之物。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虚便溏、冒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食用红枣。
外调内理是养生治病的最好境界
根据《易经》原则,“医典”《黄帝内经》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违反了阴阳四时这个法则,身体内在就会出问题,就会生病;反之,按照这个法则,调养、保养身体,就可以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少生病、不生病。基于此,《黄帝内经》倡导“外调经络、内理脏腑”的养生之道,也就是“外调内理”的养生理念与养生方法,并由此延伸出了“内病外治法”,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目的。
内病外治,经济实用保健康
内病外治疗法是在《易经》的理论指导下用食物、药材补益、调理同属性的脏腑。比起内服药物的方法,它有不少优势,更适合家庭使用,可谓是家庭治病养生的首选之法。
1.起效快当你找到病因和选中需要调节的经络、穴位后,就可以依照“同声桂应、同气相求”这个原则来挑选药物,再将所选药材外敷在最恰当的经络穴位上,这样药物的性味输送到五脏六腑,借此补虚泻实,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一般来说,无诡是补还是泻,见效都很快,尤其针对体质瘦弱的人效果会更加明显。在使用外治疗法的同时,最好配合食疗。根据自己的体质特征,选择合适的食物和药材制作药膳,育苣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用安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便是一剂解药,也有副作用。而外治法是在体外用药,通过经络穴位发生作用,它不同于内服药物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内病外治绕开了肠胃这条通路,让肠胃免受不必要的刺激。值得注意能是,使用内病外治法时,一定要多观察患者身体的各种变化。因为任何一种疾病的诱因都非常复杂,如果病情出现好转,可以遵照医嘱继续使用;如果病情变化,要立即停止使用。
3.成本低传统中医常用的敷药、艾灸、拔罐、刮痧、放血、扎针、熏洗、耳压等,都属于外治疗法的范畴。其中当属敷药疗法最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外敷所用之药都是非常容易买到的药材,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低廉,成本也就几元钱到几十元钱,制作~次还可以用好多年,不会给患者造成什么经济负担。同时也会对它的功效铭记于心。
4.不受专业限制诸多外治疗法中,当属药物外敷最为方便。只要知道穴位在什么地方,把对症药物直接贴在上面就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用好七大穴,全家身体更健康
人体十二条正经,每条经络上都有七大英雄之穴,可谓一穴胜十穴,知其所处位置、各自功能,再沿着经络这条神秘通道自然可以到达与其“同声相应”的脏腑,这也就掌握了治病保健的精髓所在。
1.井穴主管身上十二条正经所有支脉的要穴。提起“井”会让人联系到水,这个“井穴”也好比水的源头,它就好像人体经脉之根。要知道,只有水的源头源源不断,人体经脉气血才会畅通无阻,人体阴阳才能趋于平衡,脏腑才会安康、协调。所以,照顾好全身十二经上的每一个井穴,就是抓住了身体健康安宁的“根”。
我们知道感冒发烧时,吃药都要用水送服,医生也会建议多喝水,以便体温恢复正常。从这个生活常识我们可得出结论,诸如感冒发烧这一类的身体不适,在井穴贴上“同气相求”的药物,就有助于缓解不适,因为药性会通过井穴进入经脉,使病症无处藏身。
2.荥穴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要穴“荥”好比泉水汇成一条小溪流,当达股力量平缓流动的时候,小溪的两岸就会草木丛生;如果小溪堵塞,水无法往下流,小溪下游就会干涸,无法流动的水变成死水,就会变质。
人体出现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等问题,多是火邪引起的“上火”,因为一旦火邪上身,肯定要往身体上部走,等于把溪流堵塞了,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嘴起泡、淋巴肿大等症状。要想摆脱这些困扰,就得求助于掌控人体发热问题的要穴——荥穴。此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当你将药物贴在荥穴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流入脏腑器官,并逐渐渗透到各种疾病的所在之处,直至驱走体内的“害群之马”。
3.经穴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要穴。这里的“经”是人体十二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滋润着全身的脏腑器官。俗话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只要我们对待身上所有的经穴像照顾父母、儿女一样,精心备至,就几乎不必担心身上这儿不舒服、那儿又痛的事情了。
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尤其擅长诊治喘、咳、寒、热之证。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都可通过经穴一一解除。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将药物敷在穴位上,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出现问题的脏腑,坚持一段时间,自然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4.合穴主治六腑疾病的要穴“合穴”在经络上有“人海口”的意思,就是说,此处的脉气最为强势,蕴藏的力量就像流水即将融入浩瀚大海时一样强大。既煞“合穴”处于“人海口”的位置,没有“人海”,也就只能具备“内河”的功能——管内不管外。所以照顾好合穴,就是给人体的内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上了一把健康锁。不过要想摆脱五脏上的疾患,就不是本穴的功能范畴了。
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比如说胃气不足,就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因为这样可以使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部,可见,只要做至!“同气相求”,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会健康、安宁。
5.原穴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在人体的十二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原”顾名思义就是原气(又称元气、真元)的意思。我们替知道,元气是人的先天之气,身体脏腑器官、经络气血的正常运作都依赖于元气的滋养,只有元气充沛了,人体这部机器的各个零配件才能发挥其各自功能,我们的生命活动才会正常运作。由此可见,悉心呵护原穴,就是抓住了人体元气出入的总开关,这样我们才会健康,少得病。
脏腑的疾患都可找相应的原穴来治疗。像困扰现代人的颈椎病,往往与肺气亏虚有关,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值得推荐的方法是将白参片贴在肺经两侧的原穴——太渊穴上,只有把肺的元气补足了,才能发挥其维护芷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6.络穴主管人体十字路口的要穴。身体一旦出现兼有两条经络问题的疾患,找又络穴治疗是最明智的选择。人体的12条正经在四肢部分各分出络脉,其上各有一个绐穴。这个穴位就像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上掌控全局的红绿灯,只有指示灯正常运转,复杂的路面情况才会变得井然有序。
当你将药物贴在络穴上,其性气便可同时引导药性进入两条经,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某人因感冒而引起咳嗽、头痛等不适,单靠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络穴一列缺穴便可解决这个难题。
7.郄穴主管急病的要穴。“郄”是间隙的意思,是经脉之气深聚之处的意思,所以自古以来身体出现急性发作的小毛病,都找郄穴。郄穴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在下肢处也各有一个郄穴,合称十六郄穴。药物贴在其上,药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气相求”的治病效果自然会发挥到极致。阴经郄穴擅长根治血证,如咯血就可以找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穴来治疗;而阳经郄穴擅长治急性疼痛,如脖子痛就可以找足少阳胆经上的郄穴——外丘穴帮忙。
一学就会,流传千年的选穴秘诀
在家里用内病外治法治病,最关键的就是选穴,选准穴位,再在其上贴上合适的药物,就能起到让人喜出望外的效果。
胃部和腹部出了问题,要选足三里;腰部、背部不舒服,要取委中穴来治;头或脖子出现了问题,用列缺穴来解决;口腔发炎,合谷穴是不错的选择。
在胃经诸多穴位中,足三里被中医养生专家称为强壮之穴。为何足三里的作用在各穴中最为突出呢?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约3寸的位置,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赴。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故有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的功效。如果经常对此处进行外敷或是艾灸,可有效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保持旺盛精力。针刺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如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而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每晚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不超过20次,以此处有针剌一样的酸胀、发热感为宜,坚持3个月左右,自然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让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委中穴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膀胱经的湿热水汽在此聚集,穴内气血位于天人地三部的中部。该穴位于膝关节后侧,也就是胭窝处,腿屈曲时,胭窝横纹的中点。凡是腰背部的所有疾病和不舒服都可以向委中穴求援。具体操作时可以一点一放,同时配合腿部屈伸,不仅能对腰痛有很好的止痛作用,还能治疗腿部酸胀、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病变及下肢的某些病症,此外,按摩此穴还可以对中风偏瘫后遗症进行护理。
将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有个穴位叫做合谷,它可是大肠经送给人体最好的礼物。大肠经为手阳明经,在十二经中有养阳、生津、通腑等作用,如果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引起牙齿疼痛、曰角溃烂、颈部肿大等症状。刺激大肠经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指压或刺激合谷穴,就可以轻松刺激与它相关的肌肉、骨头、血管以及关节,从而改善循环不顺畅的问题,甚至还可以治疗远端疾病。《四总穴歌》里的“面口合谷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头面部的所有疾病都可以取合谷穴进行治疗,如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牙痛等病症都可以找这个穴位进行辅助治疗。
列缺穴是肺经、大肠经及任脉三经交会之穴,可以同时调节这三经之经气。它位于桡骨胫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可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胫突上,在指尖下凹陷处简单取穴。平常生活中,出现不知缘由的头痛,多与遭受不经意的风寒有关,按揉列缺穴可以起到疏卫解表的效果,如果能做适当热敷或是艾灸效果会更好。列缺还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相连,任脉是人体前正中的经脉,是“阴脉之海”,有补肺肾阴虚的功能。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列缺,可以改善中老年人糖尿病、耳鸣、双目干涩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不适反应。列缺穴对于手腕活动不便、手掌发热等不适也有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