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解读易经养生智慧
33270100000018

第18章 感悟《易经》的情志养生智慧

人人都爱长命百岁,人人都想长命百岁。然而,长寿与情志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易经》中的情志养生智慧又有哪些?看过本节,你也能轻松掌握活百岁的秘诀!

四气调神——情志养生要顺时

四季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是最富东方特色的养生瑰宝。而对于如何在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中,调摄精神活动,《易经》提出了“四气调神”的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要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从而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春天是自然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恰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描述的一样。此时调神的原则就在于“志生”。这里的“志”,即志意,使自己的情志生机盎然。意思是说,春天里人之志意当应其生发之气,让精神保持舒畅,情志处于条达状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保持乐观情绪,这样精气才不易耗散,脏器才不易老化,身体才不致衰惫,做到这些自然可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正如古人所言:“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同时,为了调摄精神活动,还要安排有规律的活动以充生机,如早上起来到院中散散步或慢跑,这些都是古往今来的长寿秘诀。

由春到夏,随着大自然中阴阳之气的上下交合,到处是一片草木繁茂秀美的景象。“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现代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工作现状,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高温逼人,容易情绪波动,免不了会变得性情焦躁、食欲下降、睡卧不宁。尤其是上了年纪之人或是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难忍暑热之苦,就更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要是再为烦琐事而生气就更会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突发猝死。因此,夏季调神就应使情志与“夏饫”之气相适应,把握一个“静”字。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证心平气和,做到起居有时、事不劳心劳不役心、乐不伤神。当我们保持心态平稳的状态时,机体内分泌便会明显减少,基础代谢也会减慢,人体的“热感”也会有所减轻,而且当人体处于这种状态中时,全身脏腑器官也会正常运转,这样也就能够更好地应对暑热之邪的侵袭。尤其是立夏以后,“暑易伤气”,更应重视精神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

立秋后,自然界阴气始盛、阳气始衰,气候由热转凉,一派秋高气爽、万物肃杀的景象。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在精神调摄方面,要做到使情志与“秋收”之气相适应。举个例子来说,在古代战场,擂鼓聚将、鸣金收兵,鼓声是用来振奋士气的,鸣金是用来收敛士气的。秋季的精神调摄也要遵循这个道理,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做到养收,坚持早睡早起、规律起居;保持神志安宁,避免贪事多虑,这样才能缓解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大自然到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在这个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在调摄精神方面,要顺应阳气潜藏,敛阴护阳,做到养精蓄锐,这样才能为来年的身心健康打下一个好基础。具体调神秘方包括:注意道德修荞,不为外界杂念所干扰,不为个人得失和一时荣辱而大喜大悲;让心情处于心满意足的状态;做到早睡晚起,避开寒凉,接近温暖,不要让皮肤开泄;少私寡欲,避免扰乱清静之神,减少生理功能紊乱诱发的疾病。另外,寒冷气候容易使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出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还提倡大家加强身体锻炼、保证饮食合理、经常晒晒太阳,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冬天藏伏的特点、稳定情绪、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反之,如果违反了这些道理,供给春天生养的能力就会很差。

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应顺应四时、调养精神,更好地铺就自己的健康之路。

凝神敛思——清静思想的良方

现代人终日奔波在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下,精神和思想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有人甚至提出“现代社会=压力社会”的观点。的确,当人体调节能力长期不能缓解或解除这种状况时,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疾病乜会随之而来。正如孙思邈在《干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所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而且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是因为心理压力而引发的疾病。

为了让这根绷得过紧、松不下来的“弦”松一松,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知道这样一个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凝神敛思。

从《易经》养生学的观点来看,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因此,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医钞类编》里也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这是因为思想上宁静无虑了,才能使人精神内守、意志平和、正气充盈,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人体被外界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我们自身所具备的强大防御系统也会把它抵挡在外。其实,这种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与吕洞宾道长提倡的:“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法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不过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种凝神敛思之道,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并非人为地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只是在提醒,现在是时候,该让自己静养片刻了。

所以说,无论我们身处何种情况,即便工作生活再忙乱,即便人事关系让我们焦头烂额,都应尽量保持冷静。思绪宁静了,心气才能平和,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出合理的决策,而且这对身心健康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静坐养生—忙里偷闲静坐思

现代人忙碌之余,应该静下心来,找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或静坐冥思或闭目养神,排除掉一切私心杂念,让身心放松下来。那么你会觉得在这种方法的帮助下,紧张感消除了,压力也减小了,工作中更有激情、更有干劲。

静坐与古代的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都属于静功,意在调心,即调理我们的精神状态,从而起到神气入静的作用。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养生四要》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人之学养生,日打坐,日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要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由此可见,静坐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关于这一功效,现代科学研究早有证明:当人体处于静坐状态时,心率、呼吸和大脑电波会处于缓慢状态,全身肌肉保持放检,而且人体基础代谢率明显下降,耗氧量也有所减少,人体免疫功能也明显增强。大量实践证明,静坐功法尤其对脑力劳动者和心血管病及神经官能症者有显著效果。因此,常练静坐养生功有清静神气、益寿延年的作用。

然而,要想达到静坐养生的效果,就要领悟一个“静”字,这也就是静坐养生功法的要旨所在。那么,静坐养生又该如何习练呢?操作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静坐养生操作起来也很简单:盘腿而坐,或椅子或沙发上,两目微闭,嘴唇微合,舌抵上腭,全身肌肉放松。下面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保持呼吸畅然,意念集中于小腹部,之后,你就会由兴奋的思维活跃状态转为平静,并逐步达到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渐渐地,你就会人静,进入一种若有若无的超觉状态。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这种功法每天可以安排两次,每次以不超过半小时为宜。如果练习时,放些节奏舒缓怡情的音乐,效果会更好。其实,这种功法只要持之以恒,就可健身醒脑、益寿延年,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工作间隙不妨试一试。

琴棋书画—益寿养心的秘诀

《易经》乾卦中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意思是说,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增进学业,以忠信来培养品德。而此进德修业之道也恰恰是《易经》中以德养生的重心。俗话常说,“德为福寿之本”、“仁者寿”常存仁义之心,永葆褒神仙之寿。因此,但凡是道德品行高尚之人大多是健康长寿者。而作为古典文化瑰宝的琴棋书画,独享其中,自然能精神舒畅、血脉流通,这对益寿养心大有裨益。

音乐也有助于防治某些老年疾病,从而起到益寿延年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也已证明,采用音乐疗法可以治疗老年假性痴呆,治愈率达70%。

弈棋也是调节精神生活的妙方。弈棋双方的角逐既锻炼了思维又陶冶了情操,还能使人心胸开阔,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书画养生在中国也有悠欠的历史。古往今来,著名的书画家多是年逾古稀的寿星,像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刘海粟及书法家苏局仙,多是九十岁以上的高龄。

这是因为从人体生理方面来看,练习书法要做到头部端正、两臂齐平、胸张背直,两脚平放,这种姿势与气功动作相似,可以保证全身肌肉处于舒适状态,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尤其是擅长书法之人,书写长幅大字时,除用指、腕、肘、肩劲外,还要腰用劲,而腰部恰恰是全身运动的关键部位,这种陶冶情操的活动犹如打完一套太极拳或练过一套五禽戏,健身保健作用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