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杨力解读易经养生智慧
33270100000012

第12章 一学就会的易经自疗法

每个人的体内都藏有一个“神”,这个“神”就是身体里的自愈潜能,只要紧紧握住这个“神”,身体的本能就会带给我们健康。求医不如求己祛百病,一学就会的易经自疗法,让“我的健康我做主”不再是神话。

五行秘诀,病了自己先看

正常情况下,五行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正所谓“五行和者,一世少灾”。不过五行往往会出现盛衰、强弱的现象,这时借五行之道就能推断身体易患疾病、病因与病状等状况,对如何施治,给予明确答复。

五行中的水为生命之源,对应肾脏,而肾藏精。因此,肾不仅决定了我们寿命的长短,还收藏着生殖之经血和五脏六腑的精微。一般来说,如果感觉身体动作迟缓,忘性大,伴有头晕目眩、腰背酸痛,这时要警惕肾脏健康。

火在五行属阳,象征阳气,是水之动源,有水还要有火,这样阴阳才能气化,万物才能生长。火是向上的,身体受到火邪,也会向上走,往往会出现脸红、耳鸣、牙痛等病症,这就是典型的土火症状。火邪害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心脏,也就是说火气最先伤害心脏,这就叫做火气通于心,所以,保护好心系统也是重要的养生之道。另外,心理压力过大,积蓄多了,就会神不内守,扰乱脏腑,招致疾病,促人衰老。因此学会自我调节至关重要。

木在五行中意味着生命的开始,对应肝脏,因此,肝为人体升发之脏。肝脏好的人,给人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印象;反之,给人萎靡不振、消极颓废的印象。有的人视力下降严重,说明他的肝脏欠安,因为“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只有气血充足的人,眼睛才能神采奕奕。如果一个人反应迟钝,说话都有气无力,可能是与肝气虚有关。

五行中的金与肺、鼻子对应。有人一到秋天,外界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咳嗽、流鼻涕,这多半是肺出了问题。因为燥邪最易劫伤肺津,而肺其华在毛皮,开窍于鼻,身体抵抗力不足,自然会出现这些问题。因此,秋燥天气更要多润肺。另外,肺在志为忧,过度忧虑的人极易损伤肺脏,平时要有意识地学些心理调适的方法,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

五行中的土与脾对应。有的人生来多痰,咳痰不断。这是因为体内水湿过度,导致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久而久之,甚至还会患上慢性咽炎。有的人,吃得不多却容易发胖,其实这只是虚胖,也与人体脾系统处理水液的功能失调有关。

由此可见,只有把脾系统照顾好,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除此之外,头晕目眩、腹胀、出血、犯困、唇干、唇裂、唇红、唇色暗、四肢瘦削、泄泻等问题也预示着脾系统在发出警报。

不生病的健康智慧

脖子痛、中暑、头晕、后背酸痛、皮肤发痒……生活中,很多人对这些小毛病往往视而不见。可是你知道吗?如果小病不除,就有可能引起大的病患。所以,对待这些小疾病,我们要抱着十二分的警惕,这样通往健康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平坦。

指压落枕穴,脖颈好轻松

生活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惑,昨晚临睡前还什么事情没有,到了第二天早晨起来会感觉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向某一侧转头时疼痛难忍,这是落枕的表现。落枕起病非常急,一般来说,症状比较轻的人3~5天后疼痛就会自行消失;重者,可持续数周不愈,有时还会反复发作,甚至发展成颈椎病。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如推拿理疗、外贴膏药、拔罐。如果落枕症状持续几天都没有好,就要找到专门治落枕的落枕穴,只要按摩特定的“落枕穴”,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不是十二条正经的穴位,是经外奇穴,位于手背上,在中指和食指相对的掌骨之间,两指骨尽头起,向外一拇指宽处。落枕穴怎样找呢?如果颈部向左无法转时,就取右手的落枕穴按压;相反,就取左手落桄穴按压;双侧同时刺激也可以。用力以穴位附近有酸胀感为宜。只要你连续刺激这个穴位3~5分钟,脖子就会变得轻松不少030分钟后,再用上述方法按压一次,脖子就会活动自如了。

为了预防落枕,还要提醒大家,选高低适宜的枕头,保证正确的睡眠姿势,夜里冷时,一定要盖好被子,冬天要适当增加衣物,避免受凉。

夏天防中暑其实很好办

酷热高温的夏天,暑热之邪会乘机侵入身体,引起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反应,若是长期在户外工作,不能适时调适身体,更有可能出现昏迷、抽搐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其实,防中暑并不难办,经常饮用绿豆汤、冷盐茶水、金银花露及其他清凉饮料即可。尤其是绿豆汤,降暑功效显著,是夏季去暑除湿的最佳选择。夏季外出,尽量避免太阳直晒,并备好适宜的遮阳物品,尽量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在家时也要经常通风换气,条件允许的话,也可用空调、除湿器除湿;对于老弱及慢性病患者,中午一定要午休,不可过度疲劳。

如果一旦身体感觉不适,就有可能是轻度中暑;这时,要赶快到阴凉通风处休息片刻,身边的人也可以视其轻重,用毛巾在凉水浸湿后敷在头上,并熬些绿豆粥,一碗下肚问题就会得到缓解。

如果中暑初期处理不及时,很快就会出现意识模糊、狂躁不安,以至昏睡、昏迷等现象,此时出汗和小便会减少,体温会到41℃以上,并有腹泻、呕吐等反应。此时,应即刻掐其人中穴,并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

按摩百会和三阴交,拒绝头晕

提起头晕,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一般的共晕多半与精神压力过大有关。对于这种情况,有两种简单易行的外治疗法。头晕时,可以自己按摩一下百会穴,这个穴位的功效实在是太显著了,将右手中指指腹放在头顶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按揉几分钟即可见效。头晕时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按摩百会穴能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的作用。

头晕时,也可以取脾经上的大穴一三阴交。“脾主升清”,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的交会处。因此,只要你按三阴交,就能起到一按一得的作用,让三条经络全部发挥作用,只要按上几分钟,也能缓解头晕不适。如果经常头晕,最好去医院检查,别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天麻粉,治伤风的第一灵丹

《易经》认为,伤风是外感风邪侵入人体所致,四季都可发生,特别是在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更是伤风的多发期。如果身体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反应,那就一定是伤风了。冬季伤风多半和受凉有关。长时间剧烈的寒冷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变弱,这样就伤风了。

北方寒冷的冬天,帽子的御寒功能最好。不戴帽子,患伤风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感到前额不舒服就是伤风的前兆。因为足厥阴肝经正好通过前额,也就是说,外来的风邪通过足厥阴肝经恰好“吹”到这个部位。那么,怎样祛“风”呢?

一个“花钱少,见效快”的好方法是:到药店里买些天麻片,将其捣碎后碾成粉,如果是现成的粉就更方便了。把天麻粉贴在左侧的内关穴外,用纱布或胶布固定好,晚上睡前贴上,早上揭下,次日晚上再贴,坚持2~3次问题就解决了。

天麻性味甘平,药性柔润,作用平和,在古代是皇家贡品,民间称之为“祛风之王”,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如今,天麻已被广泛应用到治病和保健中,中医药界将其列为“祛风”药类。包括息内风和祛外风两方面。息内风就是对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都能配伍运用;祛风通络、祛外风,可治疗风中经络、手足不遂、肢体麻木,以及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等。此外,天麻又是止头痛、治疗眩晕的良药。

呵护劳宫穴,让心有个安稳的家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女性患者,经常出现心跳过速,还伴有头晕、乏力以及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检查发现,她的症状不是因某种疾病引起,只是平时情绪紧张,或者压力大时自行产生的一种反应。

一般来说,成人心跳每务钟在60~80次之间,若在安静状态下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就属于心跳过速了。这种心跳过速现象,普遍存在于青年人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功能性神经紊乱所致。不过大家也不必多虑,这只是暂时障碍,无需特殊治疗,只要保持平稳乐观的心态,问题就会自行消失。然而,在心跳加速,特别是心率超过每分钟140次,身体感觉异常时,又该如何自我缓解呢?白参加劳宫穴就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法。

劳宫穴是补养心脏的穴位,就在手掌心处。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清心火,安心神,但凡身体出现心痛、心悸、恶心、口疮、口臭、手心出汗、心跳过速等反应都要按揉此穴。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再取具有气血双补的白参,将其捣碎,敷在两侧劳宫穴上,用纱布和胶条固定,12小时后取下,这样心跳加速的症状就会可能缓解。

其实,对于这类心神不安的人,最需要做的就是调神养心,只有放下思想包袱,心里疙瘩才会解开。遇到烦心事,切不可自暴自弃,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精神愉悦了,身体才会健康。

生姜是天赐的恩物,养生又治病

有这样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每年一到夏天,就感觉手心、脚心热得不行,连性生活也受到影响。去医院诊治,医生说,他是体内火气太旺,开了些去内火的药物,尽管开始一段时间看到了效果,但是药一停,问题就又发作了。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位老中医,详细问过病情后,老中医给他开了生姜这个外治方。方法简便易行:把新鲜的生姜切成小片,分别贴在两手心、脚心上,每天晚上贴。第一天,只贴两手心,贴上后用纱布或胶布固定好,3小时后揭开。第二天,症状就会有所减轻,第二天晚上,再把两手心贴上,同时将两脚心也贴上,到了第三天,症状明显比第二天好转了,随后第四天,五心烦热的症状没有了,而且性功能也改善了许多。那么,这种外治疗法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原来,这位患者的五心烦热症状是邪火伤及心肾所致,心肾受了苦,就要找对应的穴位来解决。手心的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火穴,保护好它,就能温煦身体;脚心涌泉穴是肾经的起点,肾藏精,不厌其烦地反复按摩,就能滋补心肾、引火归元,这样才能给性机能注入活力。

不过,这个方子中的生姜要连皮用,皮之辛凉可以散火除热,贴在手心、脚心就更能摆脱五心烦热的困扰了。另外,生姜虽是个养生的好东西,但是毕竟是散气的,就是说,当手脚心的热症祛除后,就要停用。如果用这种方法时出现类似过敏的症状,也要停止。

按摩太白,自有元气奔腾而来

偶尔运动一下,第二天必定四肢酸痛;经历一次超负荷的体力活,气喘吁吁不说,连着几天就像蔫了的花一样,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这些劳累过度带来的苦果想必谁都吃过。

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这种煎熬,而且是一个极简易的小偏方:白参敷太白穴。只要用了这个小偏方,第二天就能一切如常了。中医认为,脾主肌肉,劳累过度后,腰背及四肢肌肉的酸痛是脾气大量耗损的表现,补足脾的元气,酸痛感就会消失,精神也会振作起来。补脾气要找脾经上的原穴太白穴;白参也能大补人体的元气。因此,建议朋友们用这个偏方来对抗过度劳累。劳累了一天后,晚上临睡前先按几下太白穴,然后把白参片捣碎敷在太白穴上,再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晚上敷上,早起揭下就可以了。揭下后,肌肉就不再酸痛,浑身也有力气了。

腰扭伤,拔罐显神威

生活中,动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急性腰扭伤,如转身取物、提重物或咳嗽、打喷嚏等,程度轻的活动受限,严重的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有位老中医治疗道这样一位患者,周末在家做卫生时,一不小心,把腰给扭了。去这位老中医的诊所时,痛得腰都弯不下去,连喘气、咳嗽也费劲。老中医安慰她说:“你别着急,治腰扭伤很容易,我只要给你拔一罐立刻就好。”随后,拿来器材,在她感到最痛的地方拔了一罐,拔出血泡后,又贴一帖云南白药膏010分钟过后,她像换了个人似的,“嗖”地一下子站了起来,表情也变轻松了。

后来从老中医处了解到,这个方法,是他对付腰扭伤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只要没有伤到骨头,这个方法一用就灵。对于经常发生腰扭伤的人,生活中要不断加强腰肌功能的锻炼,如双手八字形按在骼脊上,四指并拢按在肾俞穴上,左右活动,由慢到快,由轻到重,每天坚持15分钟。当你准备做事情或是提拉重物时,先深吸一口气,这样也可以避免用力过猛引起的腰扭伤。另外,小便时,咬紧牙根有助于固住肾气,也是预防腰扭伤的一个小方法。

找到对称点,脚踝扭伤何必求医问药

生活中,扭伤这种突发事情时有发生,而脚踝外侧扭伤的情况更为常见。一旦出现这种险情,人们往往习惯用热毛巾敷患处,用热水泡脚,或是用酒精搓揉息处。大家往往以为,这样做可以起到消肿止痛,促进患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提倡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疼痛赴,涂些跌打扭伤的药物,或是用点按痛点的方法来治疗。这里点按的痛点,不是被扭伤部位的痛处,而是另一只脚,也就是与受伤脚踝痛点的对称点。比如说,左脚扭伤,就找到左脚的痛点位置,然后,在右脚上找到与左脚痛点对称的那个点,用手在那里按摩5分钟,就会见效。

也许你有点迷糊,为什么不按伤脚的痛处,而要取其对称点来按?要知道,人体的气是相通的,身体某个部位一旦受到扭伤,此处的气流就会受阻,于是,就会导致扭伤部位的疼痛和红肿。此时,我们就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来疏散对称部位的气,只要气通了,扭伤部位的疼痛感就会随之减弱。

其实,在我们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存在着这种对称关系。比如,人体的双目、双耳、双手、双足,左右两半部都是对称的,而对称部位的气也都是相通的。所以说,如果身体某处出现症状较轻的疼痛,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缓解。

久坐后背酸痛,白参片一用就灵

很多上班族坐得久了,后背都会有酸痛、发凉的感觉。这个时候,人们习惯做些伸胳膊、弯腰、踢腿的小动作来缓解身体不适。除此之外,再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子,只要坚持,就会身享健康,心享愉悦。

长时间坐着办公,会影响腹部经气的正常流动,而腹部的正中恰是小肠胼在之处,愈是久坐,对小肠造成的损伤就愈大。而对手太阳小肠经上的后溪穴给予适度的呵护就是一个有效的保养之道。此穴不仅属于小肠经,还通督脉,而督脉又恰好循行于人体的后背正中。因此,刺激左右手上的后溪穴,就能同时调节受影响的腹部和背部经气运行,对于治疗因久坐而产生的肩背酸痛,特别有效。方法很简单,先用一只手去按摩另一只手上的后溪穴,3分钟后,再换到另一只手上。按摩完毕后,再把捣碎的白参片敷在这两个穴位上,只要疼痛反应不是特别强烈,用上1~2次就会见效。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上面介绍的这些小动作只能暂时缓解酸痛,如果疼痛严重,建议尽早去医院接受相关检查与诊治,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身体有寒证,外敷劳宫胜吃药

身体只要有了寒证,就用雪莲花、葵花子外敷劳宫穴。此话怎讲?不妨先看看《外治医说》里的一段话:“掌亦属心,心主汗,故握药能发汗。治积聚及老人虚寒便秘,握药又能下积。中风,用蓖麻仁半粒,捣烂涂掌上,摊掌于纸薄,掌上置碗,以热水冲入碗中,静坐片时亦汗。”这段话告诉人们,在治疗一些发了汗就能好的不适时,可以用手心握药的方法。

雪莲花是一种长在高寒地区有着很好疗效的植物,它能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寒证。像普通的风寒感冒,以及身体虚寒证,需发汗时,就用雪莲花瓣,将花瓣放在双手手心中,用纱布或胶布固定一下,10分钟左右就会全身冒汗了。

到了夏天,吃了太乡的冷饮或水果,通常会腹胀,这是腹中的寒气在作怪,对付这种症状,可以用普通的葵花子。有朋友会问,不是雪莲花也能驱寒吗?为什么在这里不用呢?这是因为,葵花子在驱寒的过程中,不会出汗,同时也能让腹部感觉暖暖的,特别舒服。如果我们把手心的劳宫穴比作是储存能量与热量的火炉,那么,将葵花子仁捣碎后敷在劳宫穴上,就相当于在火炉旁又装了一台吹风机,敷30分钟后,就会觉得浑身暖暖的,腹胀、腹中鸣叫声都不见了。

由此可见,只要是寒证,用雪莲花、葵花子外敷劳宫穴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再来说一下,什么药具有最好的止汗效果。

有的病出了汗就好了。但无故大汗淋漓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用热性的药物外敷劳宫穴能发汗,相反,用寒性的药物也一定能止汗。止汗效果最好,并且经济实惠又容易购买的寒性药物是珍珠粉。在中医里,珍珠粉性偏寒凉,具有养肝、明目、清热、泻火、止汗等作用。一年四季里,动不动就大汗淋漓的朋友,都可以取一些珍珠粉放在手心劳宫穴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30分钟后,就会止汗。

皮肤发痒,生姜来救

有的人在夏秋季节,皮肤上会出现小范围的瘙痒,如硬币大小,痒起来钻心地难受。如果用了不少药膏,效果都不明昱时,建议用新鲜的生姜,将生姜洗净。切片,用温水清洁患处皮肤及双手,然后用手拿着生姜片边沿,用生姜片的切面涂搽瘙痒处,范围尽量大一些。姜汁干后,尽快更换新的生姜片搽。只要涂搽过3~5分钟后,皮肤瘙痒的现象就明显缓解并逐渐消退。每天搽3~4次,连续2天后,患处就逐渐恢复正常。

皮肤痒,从中医理论来看,是外界邪气郁结在皮肤表层之下,发散不出去的原因。生姜虽辛辣,但涂上它后,能将紧张的皮肤变得松弛,从而使里面的邪气透过皮肤的毛孔发散出来,邪气发散后,皮肤就不会痒了。

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种生姜外涂法只适用于皮肤小范围的瘙痒,如皮肤瘙痒的范围成片状,或更大时,这种方法就不适合了,最好去医院皮肤科做相关的检查,查明原因,对症用药。

皮肤易瘙痒的人,还要注意做好日常生活保健,瘙痒发生时,不可过度搔抓,以防抓破皮肤继发感染。可用含薄荷、冰片的止痒药膏来止痒,不能用含激素的外用药。清洁时,不能用碱性强的肥皂,不能用过热的水洗烫;内衣内裤最好选棉质的,并且要足够的宽松、透气,不能太过于贴身;天气寒冷时,要多穿衣服,晚上睡觉时要盖好被褥;多喝水,将体内的毒素排出;烟、酒、浓茶、咖啡、鱼、虾、蟹、牛肉等刺激性食物都应少吃,而新鲜蔬菜、水果,则可以放心地食用,这样有助于保持大便顺畅,排除毒素,从而起到预防或是缓解皮肤瘙痒帝来的不适反应。

患了湿疹,杏仁、何首乌给你奇迹

湿疹这种病,不分年龄、部位与季节,发病时奇痒无比,难以忍受。湿疹在中医里,又称为“湿毒疮”或“湿气疮”。此病因积聚在身体内部而无法排出的热毒引起。所以,治湿疹最好的办法就是排出内层毒素。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两种效果不错的治疗方法。

先来说说曲池穴,此穴是大肠经经气最强盛的穴,能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因此,可选它来泻火气。而甜杏仁性味甘平,无毒,可以润肠通便。湿疹患者,可以取适合的甜杏仁,捣碎,敷于两手的曲池穴上,再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坚持每天一次,就能将体内热火泻去,自然可以缓解湿疹病症。

另外一个治疗湿疹的方法就是足三里加何首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之一,是一个可以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此穴能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对于湿疹患者,可以用此穴来疏散体内的火气。而中药中的何首乌具有补肝益肾的功能,可以治疗毒疮。湿疹患者,可以取适量何首乌,捣碎,敷于两侧足三里穴上,再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每天5分钟,自然可以起到去火除湿的效果。

除此之外,湿疹患者还应避免喝酒、喁咖啡、吃辛辣刺激又油腻的食物,尽量吃得清淡一点,多补充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可以清热利湿的食物,另外,也要少吃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热性水果,以免“火上加油”,加重病情。

给胃肠道保驾护航

胃者,“水谷之海”,五脏之本;肠道,人体第二大脑,又被称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一直以来,肠胃不适或肠胃疾病却渐渐成为人们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所以,为了远离、减轻疾病之苦,就要为身体的胃肠道保好驾护好航。

把握胃的小脾气,外治去根送健康

胃痛,很多人都经历过,一旦发作,疼痛难忍,无法人眠。如果人们对此总是习以为常,就会变成经常性的疼痛,以至打针、拄吊瓶都没用。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吃饭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大,心情紧张,忧思过度……所有这些都会给我们的肠胃带来负担,一旦超负荷运转,怎么会不出故障呢?

不过对于急性和慢性两种胃痛,治疗方法不一样。中医认为,甘草是治疗急慢性胃痛效果最好的药物。甘草味甘,性平;气和性缓,可升可降;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药性的功效。治疗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心悸气短等症的效果相当不错。因此,只要急性胃痛发作时,取适量的甘草捣碎,外敷在右侧梁丘穴处,然后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10分钟左右,就会见效。之所以要敷在梁丘穴,是因为此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可以根除急性胃痛引起的胃痉挛、腹泻等症。所以,如果胃痛突然发作,就赶紧在足阳明胃经上的郄穴梁丘上夕瞰补益胃气的甘草来治疗,效果显著。此外,用手使劲按揉梁丘,几分钟后,也能缓解胃痛。

常被慢性胃痛缠身的人,常会感到胃烧灼、疼得厉害。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甘草贴神阙(位于人体腹中部,脐中央,也就是肚脐)。取一小截甘草捣碎,填在肚脐内,再用医用纱布和胶布固定,晚上贴,早上取下,长期坚持就能祛除胃痛。

最后,还要提醒读老,胃就像一个孩子,每天对她笑眯眯,她自然会健健康康。所以说,遇到不顺心的事,万不可死钻牛角尖。而且肠胃又是那么娇嫩,胡吃海喝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它是否能接受这样的折磨。

白参配极泉—上天赐予的健胃消食片

亲朋好友聚会,很多人都会不知不觉中吃多了,不是胃胀不消化,就是腹胀难受。对于胃胀腹胀、不消化这些不适反应,又该如何是好呢?这里为大家说说白参片配极泉穴的健胃消食之道。

白参能补脾益肺,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无力、呕吐泄泻者。极泉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之上,它除了能治胸闷、四肢不收、肩周炎、悲愁不乐、咽干、烦渴、干呕、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脑血管病后遗症、肺心病等症外,还是一个促进消化的大穴。腹胀、胃胀、不消化时,可以取少量的白参捣碎,外敷在极泉穴上,这样就能促进体液循环,增强消化能力,适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胃胀。

其实,只要活学活用上天赐予我们的宝物,就会看到神奇的功效。一旦胃胀,可以用手按极泉穴,这样可以起到打通心经、去除心火的作用,心火退了,腹胀就会消失。可能有朋友会想,腹胀是胃的问题,和心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食物是通过胃火进行消化的,如果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有足量的胃火来消化,就不会腹胀,食物也能被顺利消化。如果胃里的火不足,不能将食物消化,这时胃就会调用心火来帮忙,心火不但帮不了忙,还会引起腹胀。

为了更好地消除胃胀,管住嘴还是甚为关键的。尽量少吃高纤维食物,如土豆、面食、豆类以及圆白菜、花菜、洋葱等,因其易在肠胃里制造气体,导致腹胀。吃东西时,也要养成细嚼慢咽、专心吃饭的习惯。

家有神物,解食物之毒

说起平时常吃的毛豆、菜豆、四季豆、蚕豆,第一印象是什么?营养价值丰富,亲民的百姓食物。没错,不过这里要说的却是一个值得每个人都关心的饮食安全问题。在这些健康食物的背后,如果一旦食之有误,就会因其所含的有毒物质而导致恶心、腹痛、腹泻、眍吐等中毒症状的发生。生豆类中所含有的皂苷、皂素、胰蛋白酶抑制物和凝血素等有毒物质,对黏膜有刺激性,且能破坏红细胞。无论是吃哪种豆类中毒,如果严重的话都要及时去医院。

甘草有妙用,我们在前文已经见识了。在这里,我们主要用的是它的解毒功效。《本草纲目》中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想想看,能解干毒的甘草,小小豆类之毒,当然不在话下了。

要想使甘草这神物的功效发挥到极致,还得配上一个奇穴,这就是神阙穴的功劳。神阙穴,是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与五脏六腑直接相通,任何药效的药物,只要用于此穴位,功效都能直达脏腑,立马见效;用法很简单,中毒后,取甘草适量,捣碎,填入神阙穴中,用医用胶布固定好,12小时后可能见效,一般仅用一次,毒就被赶走了。

对于不习惯在神阙穴上外敷药,或是有皮肤过敏症的人,也可以喝甘草水,而加入绿豆或黑豆一起煮,效果会更理想。因为绿豆和黑豆的解毒功效都很好,对于各种轻微中毒都有效。所以,建议朋友们,最好在家里准备一些绿豆和黑豆备用。

十滴水滴肚脐,肠胃毛病一扫而光

炎热夏季,最能勾起人们食欲的往住是清爽冰凉的瓜果、露天烧烤、各色冰镇酒水,也许你的胃肠暂时对偶尔的胡吃海喝还经受得住,不过久而久之,肠胃负担就会加重,到那时,呕吐、腹泻这些问题就会缠身,让人苦不堪言。

有的人出现腹泻后,往往会随便吃些止泻药了事。其实,对于这种热天过食寒凉之物而导致的肠胃问题,仅吃止泻药是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的。要知道,夏天阳气外散,在体内(特别是胃里)就会形成一股寒气,这时如果我们进食大量冷饮,就等于是加重这股寒气,人体就会启动自身的保护功能,在体内形成一种燥火来攻这股寒气,当寒气被驱逐后就会趁机窜到人体经络里,而胃经是上行的,于是,我们就会出现腹泻、呕吐的现象,有的人还会在额头上长满痘痘。如果症状特别严重,一定要去医院。如果不严重,不妨用“十滴水”滴肚脐这种方法试试。

十滴水具有健胃和祛风的作用,是治疗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的最佳药物。它的主要成分是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和酒精,既能祛寒,又能去火。夏天吃了寒凉之物,腹部不适时,只要去药店买瓶“十滴水”,在肚脐上滴上几滴,用一次不适感就会减轻,连用两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十滴水不仅能对付暑天之火,还能对付食物之寒,可谓是寒热两邪通吃,专治夏季肠胃出现的不适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脾胃虚寒体质者更易腹泻,平时一定要少吃西瓜、梨、猕猴桃、柚子这些凉性水果。夏天要想降暑,不妨遵循“以热除热”的科学养生泫,多喝些热粥,不仅能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还能刺激毛细血管舒张,降低体温。

艾灸关内,不惧肠胃敏感

每次一到旅游景点,你就会感到腹部不适,特别想上厕所吗?

气温骤降而受凉时,你会感到腹痛,有时还有轻度的腹泻吗?

和老板谈话时,你总是坐立不安,有强烈的排便感吗?

如果你有上面的现象,多次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明显的问题时,那么,你可能患上了一种称为“肠易激综合征”的肠胃敏感症。这是如今一种最为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女性多于男性,此症已成为继感冒之后的第二大常见病。

应对这种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艾灸左侧的内关穴。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此穴可以治疗胃痛和腹泻,尤其可以治疗与情绪有关的肠胃功能敏感症。这种方法无论是对肠胃敏感症状较轻的人,还是对肠胃敏感较重,以致腹泻、呕吐不止的人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其实,内关这个穴位不仅可以调适肠胃不适带来的诸多烦恼,当你情绪低落或正在气头上时,也可按一下这个穴位,只要坚持就会看到效果。

肚子而得咕咕叫,扑灭胃火是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刚刚吃过没多久,肚子就会饿得咕咕直叫,这是胃火过盎引起的一种反应。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可以消化食物。正常情况下,胃会在下一餐前刚好消化完上一顿吃的食物,但胃火过盛时,它就会提前完成定额。胃中空空时,自然就易饿了。遇到这种情况,不妨试试刺激内庭和天枢这两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主身热,善除热邪。所以这里去胃热建议选内庭穴,它在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的一条缝上,具有去湿去火作用。每天上午7~9点是胃经最旺时,可以在这时按揉两侧的内庭各5分钟,要产生强烈的酸胀或胀疼感,应该从脚趾向脚跟方向按。刺激内庭穴可以消除胃部过盛的火气,胃火一除,饥饿的感觉当然也就没了。

如果因胃火过旺而引起排便困难、脸上长痘痘等现象,可以在按内庭穴时,配合按天枢穴。此穴是胃经的穴位,同时又是大肠经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脏腑之气在胸腹的聚集地,相当于大肠经气在小腹驻扎的营地,所以天枢穴不仅调胃经经气,还能调整大肠功能,促进排便,消除胃火。天枢穴距离肚脐两个大拇指的宽度,肚脐左右各一个。要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力度稍微大点,按在穴位上轻轻旋转。

饮食方面,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多进食莲子、芡实、山药之物来帮助清胃火,也宜多补充黄绿色蔬菜和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同时萝卜汁、绿豆粥这类可以健脾开胃的膳食也值得尝试。但是有些食物一定要节制,如热的食物和甜腻的食物都要少吃。药疗方面,可用川莲、灯芯花、莲子芯、山竹、麦冬等中药来泻胃火。

胃口不好的人,一定要先补胃气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都会使我们的胃气受到伤害,按摩冲阳穴可以让你胃口大开。冲阳穴位于足背第二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每天按揉冲阳穴3~5分钟,按摩时以有微痛感为宜,两侧都要按,很快你的胃口就能得到改善,厌食、食欲缺乏的现象就会消失。

此外,也可以用穴位外敷法,取艮土之气较多的黄芪或党参,切成小片,敷在两侧的冲阳穴上,然后再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每天晚上临睡前贴上,早起揭下,不久,你的食欲就会猛增,吃饭就会变得特别香。

补足胃气的同时,也可以用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填入肚脐的方法。肚脐与胃肠直接相通,没有胃口时,就取些能补胃气的药,捣碎后贴在肚脐上,很快胃气就会得到补充。外贴比口服的效果快得多。

要想胃口大开,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吃猪肚。猪肚就是猪的胃,我们常说吃什么补什么。猪肚得艮土之气,因此吃猪肚正好能直接补人体的艮土,效果特别好。除了猪肚外,也可吃牛肚、羊肚,只是比猪肚的功效差一些。

轻松一按,远离便秘困扰

你有便秘的经历吗?那种感受真是苦不堪言。如果这种问题不解决,还会引发好多病症,如痤疮、黄褐斑、痛经。中医认为,人体任何一条经络的气血不正常,都有可能导致便秘。大肠是人体废物的一个排出通道,而人体的各个脏腑都有相应的经络直接通向大肠。所以,用经络按摩来治疗便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下面就对不同情况的便秘说说具体的治疗方法。

治经常性便秘:便秘期间按足三里,每次2~3分钟,或在此穴外敷当归效果更好。每天晚上临睡前,取适量当归捣碎,然后外敷在足三里穴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晨起揭下即可。仅用两次就能见效。

治疗偶尔便秘:按揉支沟和大肠俞,每天早晚按揉支沟穴5分钟,再敲打大肠俞5分钟,对治疗便秘很有效。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能宣通腹部的气机,清理肠道,大肠俞能促进胃肠蠕动。这两个穴位治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都有效。

治老年人便秘:老年人经常会便秘,因为年老体虚,气血虚弱。这个时候可以按摩大肠俞,然后再配合着当归外敷,效果很好,方法同上。此外,口服五仁丸也可以。如果便秘同时伴有身困体乏、无力等感觉,可以吃点补中益气丸。

除了这些便秘外,有时还会附加其他一些症扶,穴位按摩时,须对症选穴。例如:

伴有面红身热、小便量少而黄者,可以按摩手三里、太冲各30次。

伴有胸腹满闷、嗳气频频、大便干燥者,可按揉章门、膻中各30次。

伴有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兼冷痛、排便艰涩者,可擦腰骶部、擦大椎、揉肾俞各30次。

排便不畅、临便努挣、汗出、气短、神疲者,揉肾俞、志室,擦腰眼,揉膻中、揉长强各30次。

此外,揉腹也能治便秘。腹部为六脏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古人云:“腹宜常摩,可却百病。”揉腹可增加腹部的血流量,增强胃肠肌肉的张力,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增多,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如果觉得以上方法太麻烦,那么就每天晚上临睡时,仰卧,全身放松,两腿屈曲,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便秘时一定要顺时针方向,从右下腹向左下腹按摩,力量可以稍大一些。

需要强调的是,预防便秘比治疗更加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注意一些小细节,才不至于便秘,如多吃粗粮、多运动,坚持每天早起空腹喝杯白开水。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情也很重要。

不花一分钱,解除胃灼热、泛酸之苦

很多人在饭后都有胃灼热、泛酸的体验,虽说这些小毛病也没什么大碍,但是,如果任其肆虐的语,好多疾病就会接踵而来。那么,到底是什么在祸害你的肠胃呢?暴饮暴食、吃变质食物,贪吃点心、柑橘、栗子、糕点等酸性较强的食物都会引发“烧心”的感觉,有的人还会有嗳气的反应,在暖气中带有酸味之物又称“泛酸”对于这些反应,建议大家尝试一下简易又见效的穴位指压法。

治疗胃灼热、泛酸、呕吐、腹胀的要穴当属中脘穴。此穴位于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轻度冷酸者,只要用指端或掌根在此处揉2~5分钟,或者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10分钟,胸部难受感就消失了。还可以压厉兑穴。厉兑穴位于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指甲角0.1寸,方法同上,用拇指和食指用力向下压,如此重复三次,颇具效果。

除了上述原因引起的胃灼热外,还可能与肺有关。在中医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畅则诸气皆畅,脾胃升降有序;若肺气不畅,那么胃气就容易凝滞,出现泛酸等症状。所以,治疗泛酸要以补益肺气为主。

刺激太渊穴最能补肺。太渊穴在手臂内侧、大拇指一边的腕横纹上。对于有着多年泛酸史的人,只要每次泛酸毛病发作时,马上揉几分钟两侧太渊穴,就能很快止住。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人认为胃灼热、泛酸不是什么病,只要忍一忍就过去了,其实这种症状是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如果放任自流,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胃食管反流病,悬胃里的酸性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病变,常出现胃灼热、泛酸、咳嗽等多种病症。绝大多数患者都会采用控制饮食或自行购药,但是,这种做法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可能引起食管腺癌。因此,一旦出现胃灼热、泛酸比较严重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驱走肠胃邪气,还小腹一片宁静

饭后是否感到肚子咕噜噜作响呢?如果有,就说明吃了生冷或刺激性比较强的食物,这些食物所带来的寒气会影响肠胃的正常功能,造成肠胃功能紊乱,所以才会感到肚子里有类似雷鸣的声音。

要想消除肚子里的电闪雷鸣声,最重要的就是祛除肠胃中的寒气。与五脏六腑直接相通的神阙穴,是祛除肠胃寒气的最佳穴位。当肚子咕噜噜叫时,只要用青艾条灸肚脐,就能够除去肠胃内过多的燥气或寒气,治愈腹中雷鸣这种怪病。

一位朋友说,她母亲每天吃完饭后没多久,肠胃里像打雷一样,开始她和父亲还引以为笑,觉得妈妈的肚子太神奇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她母亲的症状频繁了,有时还会出现腹泻、肚子里咕噜噜地叫,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得知母亲患的是结肠炎后,父女俩全心投入到母亲的治疗上。但是,吃了很多的药都不怎么见效。后来,朋友看了中医,让她去买了三根青艾条,每天晚上点一根,对着她母亲的肚脐灸。果然,惊喜来了,没灸上一周,她母亲的病好了。

如果出现腹中肠鸣,在饮食上一定要以清淡为主,少吃脂肪、高糖、辛辣、油煎的食物。此外,白酒、咖啡等一些刺激性饮料要停止饮用。当然,多吃一些纤维性食物,多喝水,还是很有必要的。保持心情的舒畅,保证良好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也很重要。

五官健康,身心安然

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身体的五脏息息相关。如果五官中的任意一个感觉不舒服,很可能预示着对应的脏器也正在逐步地发生功能性衰弱,不及时治疗,还会诱发其他疾病。

找到火源,口腔溃疡自消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被口腔溃疡折磨的经历,轻者喝水、吃东西困难,重者还会伴有便秘、口臭的问题,让人头疼不已。其实,仔细留意一下生活现状就会找到罪魁祸首——过重的精神负担、工作压力、生活琐事、饮食起居反复无常这些都是诱发口腔溃疡的根源。也许,你也清楚多吃新鲜蔬果、补充足够的水分、酌情吃维生素B2的重要性,但这些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了解了病根,才能彻底驱走口腔溃疡。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是上火驯起的。但是火源自于哪里却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这就要从引起口腔溃疡的部位来说。口腔下唇内壁溃疡,是肝火旺所致,治疗以疏肝行气为宜,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桑叶配右侧中封穴。中封穴位于内踝前,胫骨前肌腱的内侧缘凹陷中,能疏散肝经郁结的经气。用桑叶主要是打通肝经,疏散肝脏的郁气,消除溃疡。把桑叶贴在右侧中封穴处,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晚贴早揭,治疗效果显著。

舌头两侧溃疡是肝胆郁火所致,治疗以泻火消毒为宜。与肝火比起来,胆火更容易口腔溃疡。侠溪穴泻胆经郁火效果最好,再配上地骨皮,就是枸杞树树根外面的表皮,它的退火功效特好,不分虚火、实火,是火都能退。方法很简单,将地骨皮捣碎,外敷在侠溪穴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晚贴早揭,只要用两天溃疡面就愈合了。

最后,提醒易患口腔溃疡的人,但凡容易上火的食物都要慎吃,像油炸、烧烤、辛辣刺激的食物都要离得远远的,甜食也要少吃,最好多吃新鲜的叶类蔬菜。出现溃疡后,也可以用中成药西瓜霜喷剂喷洒患处。

牙痛了,按摩穴位就是我们的大救星

有牙痛病的人,只要遇冷、热、酸、甜等刺激就会出现牙齿疼痛、牙龈红肿、头痛、口渴、口臭、便秘等症状。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龋齿、牙髓炎、牙根尖周炎、牙外伤等疾病也会引起牙痛。治疗牙痛时,一定要找出牙痛的原因,再对症治疗。

外感风邪牙痛。患者通常在遇风后发作,牙齿会出现一阵一阵的疼痛,受热后会加剧,并伴有牙龈红肿,全身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等症状,治疗以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为佳。选取合谷、颊车、下关三穴,每穴按3分钟,对牙痛很有效。

胃火炽盛牙痛。这种牙痛,一般牙龈红肿较严重,还会出脓渗血,有口臭、便秘、舌苔黄厚等表现,治疗以清胃泻热、凉血止痛为主,可以在按合谷、颊车、下关三穴的基础上,配上内庭与二间穴一起按15分钟。

肾虚火旺引起的虚火牙痛。会出现隐隐作痛或微痛、牙龈微红、微肿,牙齿浮动、咬物无力、午后疼痛加重的现象,治疗宜滋阴益肾、降火止痛。这种牙痛一般会在劳累过度后引发,建议按合谷、颊车、下关,然后配按太溪、行间穴15分钟即可。虚火牙痛者要特别注意休息。

如果牙痛反复发作,自己也分不清膘因的情况下,就用手按揉与疼痛牙齿同侧的经渠穴,如果症状有所减轻,就用捣烂的大蒜泥,敷在这个穴位上,几小时后,这里会起一个小泡,挑破这个小泡,牙痛便会痊愈。

经常牙疼的人,在生活中必须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用茶水、花茶漱口的效果更好。有牙龈病者要及早治疗,饮食上多吃清胃火及清肝火的食物,如南瓜、西瓜、荸荠、芹菜、萝卜等;不吃或少吃过酸、过冷、过热的食物,睡前少进食;情绪避免急躁。

止鼻血的灵丹妙药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把流鼻血当回事,其实,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引发鼻黏膜萎缩、贫血、记忆力减退、视力不佳、免疫力下降等病症,严重时还会引起缺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那么,对于流鼻血这种突发事情,我们又该如何认识,谁又是它的大救星呢?

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鼻子出现病症,一般来说,与肺和肝等部位出现异常有很大关系。肺气过热时,人就会流鼻血,同时眼底还会带血或出血。预防这种突然性的鼻血就要避免肺热,做到少喝酒,少吃一切可能生热的食物及辛辣的食物,可以吃些苦瓜、绿豆汤、西瓜、冷饮等清热降火的食物。

另外,肺金克肝木,所以说流鼻血也与肝有关。泻肝火很重要,怎么泻呢?最有赦且容易实现的好方法就是,多结交性格开朗豁达的朋友,多听相声,多看小品、喜剧片。要知道,笑也是能治病的,心主笑,笑在五行中属火,而五行中肝木生心火,火为木之子,根据“实则泻其子”的五行理论,大笑能疏散肝经的郁积之火。如果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流鼻血的次数就会减少。

身体健康的人出现不明原因的流鼻血,多半与气虚有关,如果还自觉浑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这更是气虚了。通过补气的方法就能应对这种突发事情,补气效果最好的是人参。买一小段人参随身带着,或是放在家中,经常闻闻,就能起到补气的作用。

最后,再为大家介绍一种应对突然性流鼻血的方法,一边用卫生棉球把鼻子堵住,一边抬头后仰、举起双手,这样就能尽快止血了。家人还可以将凉毛巾敷在患者额头或鼻部,头部和鼻子温度降下来了,出血症状也会减轻。如果鼻腔内流血过多,很难止住,就应该及时去看医生。

治鼻炎,补足正气最关键

鼻炎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汽车尾气、化妆品、装饰材料和食物添加剂等都能引起鼻炎,发作时会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胸闷、精神委靡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引起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等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脑梗死、高血压、突发心脏病。所以当你或家人、朋友患了鼻炎时,不可掉以轻心,应当及时治疗,似免延误时机。

事实上,人不管得什么病,都与自身的正气强弱分不开。一般来说正气强的人不容易患病,哪怕是外邪也会让他三分,甚至会绕开他。正气不足的人免疫能力就下降,哪怕一点小风寒身体就会耐不住。鼻炎也一样,就是鼻子正气不足所致。

补鼻子的正气,也可以用人参。当咀嚼人参的时候,它的气味会通过口腔传到鼻腔,这就补足了鼻子正气,鼻炎也就能得到缓解。

天天咀嚼人参,恐怕很多人都觉得不实惠,当然,也有一种实用有效的按摩方法,只要坚持做,效果也很明显。具体操作就是每天搓鼻梁两侧,来回搓200下,然后揉迎香穴200下,最后按揉两侧合谷穴各200下,揉时用力以能忍受为宜。这样不仅可防止鼻炎的复发,还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

除了做好上面这些工作,日常预防也要注意,避免吸人灰尘及有害气体;补足营养,加强锻炼,以增强免疫力;改掉挖鼻的不良习惯;及时治疗鼻部疾病,如鼻出血、鼻窦炎等;在冬天,还要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感冒。

银翘配侠溪,鼻孔发干不再愁

气候干燥时,有些人常会鼻孔发干,有时还会流鼻血,这是因为鼻黏膜上有的毛细血管比较脆弱,在气候干燥或寒冷的时候,毛细血管会发生破裂,就会流鼻血。这时可以试着往鼻孔里滴几滴麻油。也有的人,在这种干燥气候的影响下,晚上睡觉会打鼾、嗓子鼻孔发干、呼吸困难,这时不妨在卧室养几盆绿色植物,尤其是水仙、吊兰等可以浸在水中的植物,当然也可以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

如果在气候并不干燥的时节,鼻子也发干,那就要注重内养了。中医认为,这种情况,通常是体内邪火在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作祟,治疗以清除胆经上的火气为主,可以选择在侠溪穴上贴清火药物的方法。

侠溪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左侧荥穴,消火功效显著。而清火药物可以用银翘片,此药由金银花、连翘及其他清热解毒药组成。每天睡前先按3分钟侠溪穴,再将捣碎的银翘片贴在穴位上,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好,早上取下即可。这种方法去火效果立竿见影。另外,如果家里没有去火药物,也可以直接按侠溪穴来缓解鼻孔干燥,只是效果慢一些。

此外,吃了过多辛辣、大热的食物时,也会感到鼻子像冒火一样。所以,平时要少吃易上火的食物,如果不慎吃了,引起鼻子干燥,可以买些冰糖、银耳、梨,放在一起炖汤喝,这个方子可以很好地清除肺火、缓解鼻孔发干。白天多饮水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干燥的季节一定要做到每天八杯水。

金银花—鼻疮的得力助手

患有鼻疮的人,往往会出现鼻翼红肿、鼻孔内疼痛的症状,《灵枢·五阅五使》中有:“鼻者,肺之官也”,因此鼻子生疮与肺有关,肺有邪火作怪,鼻子就会生疮。所以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原则,方法是选用肺经上的“尺泽穴”来泻过盛的肺火,使用有清火功效的金银花来做穴位外敷药物。金银花是兑卦食物,得兑泽之气,有非常好的清火功效。

《易经》中兑卦对应肺,所以,用金银花治鼻子生疮是一绝,只要把金银花捣碎后外敷在尺泽穴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晚上敷,早上取,金银花的药性就会一路直达肺脏对付肺中的邪火。这个方法只用两次就能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此外,患者也要注意,敷药期间,不能吃烧烤、煎炸的食物以及荔枝、葵花子等热性食物,还要少吃竹笋。米汤能补益肺气,帮助发散掉多余的火气,不妨多喝一些。如果患者鼻头发红,且鼻头和鼻周经常痈肿生疮,这是体内脾胃湿热所致。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简单的按摩来缓解,每天空闲了就按,按之前必须洗净双手,以免细菌侵蚀皮肤的破损处,加重生疮面感染。具体方法是用中指指腹向下轻轻按摩鼻子两侧,左右两侧各按摩3次;然后指腹紧贴鼻沟,缓缓上下动6次。另外,不抽烟、饮酒,不贪会辛辣食物,保持乐观情绪也很重要。

耳尖放放血,麦粒肿不见了

“麦粒肿”是医学中的名字,平常称它为针眼、睑腺炎。针眼是长在眼睑边缘或眼睑内的小疖,刚刚长出来的时候有些微痒,局部红、肿、热、痛。几天后小疖慢慢成熟,就会自行溃破流脓,这时也就快要好了。虽然说这不是什么大病,但眼睛上长出小疙瘩,生活中还是很不方便的。

不用去医院,也不用眼药的快速治针眼的方法就是“耳尖放血”。这种方法能管用吗?当然管用。中医认为,麦粒肿是气壅、经泄不畅、郁而化热所致。耳尖是气血聚集的地方,皮又很薄,所以只要用耳尖放血,不到5分钟就能将壅滞的气血放出来,气血一放,气壅现象一消失,麦粒肿很快就消退了。在给耳尖放血的时候,用三棱针是最合适的,如果家里没有三棱针也可以用普通的缝衣针。用针之前必须在火上烧一下,消毒之后才能防止感染。此外,经常长针眼的人,要注意不可过度用眼;不用不干净的手揉擦眼睛;不吃易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巧克力等;如果症状较严重,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淋巴结肿大就找侠溪和光明帮忙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口腔、面部等处发生急性炎症时,下颌部就会有疼痛感。用手一摸,在下颔处会触到一个或几个如蚕豆大小的“小疙瘩”,又硬又痛,那就是淋巴结。淋巴结就像一个“御敌哨兵”,随时准备与细菌进行斗争,当淋巴细胞“吃掉”大量细菌后,它酌“肚子”就会越来越大,整个淋巴结会肿大疼痛。中医认为,淋巴结肿大与胆气壅塞有关。因此,治淋巴结肿大时,主要以疏散胆气为原则。常用的简易方法是按摩与肿大淋巴结同侧的侠溪和光明两穴位。

颈部淋巴结肿大,就是西医中的淋巴结炎。在中医来看,足少阳胆经从颈部淋巴结区域经过,淋巴结肿大,主要是足少阳胆经的经气壅塞,堵住了颈部淋巴结所致。要想疏散淋巴结壅塞的胆气,就必须打通胆经。这里选用的是侠溪穴,因为它是足少阳胆经的荥穴,刺激它就能疏通胆经中壅塞的热邪,使热邪从体表散发出去。

足少阳胆经上的光明穴与眼睛相连,刺激它能把胆经中壅塞的经气从眼部赶出。所以,要将堵住淋巴结的胆气疏散,也离不开光明穴。

淋巴结肿大患者要特别注意,如果肿大是良性的,会随着炎症的消退而恢复;如果没有炎症,无故发生淋巴结肿大,可能是因为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引起,必须积极治疗,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预防淋巴结肿大,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要多吃水果、蔬菜等;长期从事重油烟工作的人,要戴上口罩,定时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关注身体健康,每年最好去检查一次身体;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声、有害的挥发性气体及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摆脱咳嗽的神来之药就在我们身上

在西医看来,咳嗽只是一个症状,许多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肺炎、咽喉炎等均有可能出现咳嗽现象,治疗上主要以消炎、止咳为原则。而在中医看来,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鉴于引起咳嗽的原因较多,有时候医生也很难分辨清楚引起咳嗽的真正原因。中医认为,人体所有的经络都有分支通向肺,无论哪一条通向肺的经络出问题,都会引起咳嗽。平时,人们常患的咳嗽是外邪所致,身体着凉、感冒都是咳嗽的原因,所以简单地吃一些感冒药,或者吃些祛风散寒的药就能治好。但是,对于吃了很多药都无效的慢性咳嗽患者,不妨试试用下面的方法。

把每一条通向肺的经络都找出来,然后看看到底是哪条出了问题,并在出问题的经络上加以治疗,这样对症治疗,很快就能把咳嗽止住。

怎么找呢?你可以循着表格中的12条经穴来找,每个经穴按3分钟,如果你在按的时候,发现咳嗽有所好转,那就证明找对穴了。比如说,你按经渠穴没啥反应,再按到间使穴时感觉咳嗽症状有所减轻,这就说明间使穴所属经络幽了问题,也就是手厥阴心包经在通向肺经的途中出了状况,这时你就按着表格中所指出的药物,贴在间使穴上,每天临睡前贴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好,次日早上揭下即可。

治咽喉痛,井穴、荥穴、原穴显神通

如果你平时经常会咽喉痛,又不想吃药,在这里给你介绍一些非常管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历代医家的医案中都有记载,经过无数咽痛者的实验收到了神奇的疗效。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各条经络都从咽部经过,咽喉痛也就是咽痛经络堵塞不通的缘故。所以,只要打通咽部的经络,就能解除咽喉疼痛的病灶。

疏通经穴可以选经络中的“井穴”,井穴就是主管每条经络的主要穴位。比如,少商穴是手太阴肺经的井穴,古人曾用针刺少商穴放血的方法来治疗咽喉痛。这里要告诉朋友们的是,有时候咽喉痛刺激少商是不能得到缓解的,这是因为身体每一条经络都经过咽部,如果不是手太阴肺经的问题,刺激少商穴是无效的。这里就涉及怎样来找出有问题的经络。

可以参照下面表中的经络的井穴,然后逐个进行按揉,比如说,按到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商阳”时,有明显疼痛感,就可以在这个穴位上放血,不疼、不敏感的井穴,就证明本经络没出问题,就可以不用放血了;放血时,可以用三棱针,刺破皮肤,挤出一滴血来,没有三棱针用缝衣针,用针前必须用火烧一下进行消毒。对这种方法,可能有些患者认为放自己的血,有些血腥和残忍,下不去手。其实,比起吃大把的药不见效,还是可以选择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在十二条正经的荥穴上外贴药物。荥穴有“去火”功效,将壅塞在咽部的火气祛除,对治咽痛效果也很好。还可选一些有祛寒补气效果的药物进行穴位钋敷。贴荥穴只贴右侧就可以。贴时逐个穴位地贴非常麻烦,这里有个窍门,就是贴前先按,按时有疼痛感的穴位再贴。

第二种方法就是在十二条正经的原穴上贴药物,也能见效。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原穴上贴药时,两侧穴位都要贴,也是在按着有疼痛感的穴位上贴,没有感觉的地方就不贴。

对付扁桃体炎的大将—尺泽穴

有很多扁桃体发炎的患者,多数与身体遭受了有害微生物的侵袭有关。扁桃体是呼吸道的防卫机关之一,如果这里出现故障,呼吸道和食道就会变得相当脆弱,这时各种有害病菌就会趁机而入,抵抗力差或是身体正被其他病菌感染时,更容易出现咽喉疼痛、身体怕冷、发热等症状。如果扁桃体肿得过大,还会影响鼻子的畅通呼吸,导致全身都不舒服。对待这种顽疾,首选左胳膊上的尺泽穴来缓解病情。尺泽穴是手太阴肺经上的合穴,身体脉气由四肢末端至此,达到极点。把尺泽穴疏通了,运行在经络中的气血物质才会正常运行,这样的“小病”才会缓解或是痊愈。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央,把肘横纹一分为二,取与大拇指对应的那半边,再找到中点,就是尺泽穴。对于一般患者,也可以在左侧尺泽穴上通过外敷药物来治疗,这种方法无论对急性,还是慢性患者,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这种方法作用迅速、易学易用。通过外敷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效果。方法很简单,买些桑葚子,捣碎,贝占在在侧尺泽穴上,再用医用纱布和胶布固定即可。另外,用药期间不要贪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加葱、善、蒜、辣椒、羊肉等。

孩子最需要救护理专家

生命可贵也可敬,对于小幼苗一样的孩子更是如此。重视孩子的家庭护理,就是为他的一生奠基。要知道,只有拥有健硕的根苗,才能结下累累的果实。

孩子积食了,揉揉腹再喝,粥

生活中,娇嫩的孩子常常嚷嚷肚子胀、肚子疼,难受起来,不思茶饭,连觉都睡不好,严重的时候,还会表现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手足发烧、精神委靡等症状,让家人担心不已,这多半有可能是积食造成的。

这是食物在孩子胃里捣乱,因为给孩子吃得太多了,他这个年龄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这样繁重的“任务”,胃肠消化不了,自然就会越积越多。时间久了,肠胃排便系统怎么能不受牵连呢?在此,建议家长,每天尽量在饭后30分钟,给孩子做5分钟的摩腹运动。

摩腹时,用右手掌心贴附在孩子肚脐处,左手叠放在右手背上,以肚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按摩,再由小到大逐渐扩大到全腹。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这个方向绕脐摩腹为泻,这样才能打通消化系统,让堆积的废物尽快排出;如果逆时针方向揉腹,则会逆肠道而行,病情反倒会加重。

宝宝枳食了,无论是突然发生的,还是慢性的,积食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可以选择新鲜的米粥、米汤或奶粉,还可以搭配些蔬菜汁。比如说,用粳米、糯米、红薯、山楂、山药这些食物熬制的粥羹。可以养护他们的后天之本——脾,把脾保护好了,孩子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这样孩子才会长得结实又健康。

用新鲜的山药和莲子给宝宝煲粥喝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这道粥一定要煮得够烂。如果孩子还不到1岁,山药和莲子要尽量碾碎,再用米汤调成糊糊来喂宝宝喝,这样小儿脾胃不良的状况用不了几天就能够得到改善。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孩子积食的现象,但是如果症状特殊,一定要及时把宝宝带到医院儿科去看诊,不要自行处理。

驱散肺经上的寒气不让百日咳缠上宝宝

小孩子咳嗽是最让家长操心的,有的时候即便是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也会咳得面红耳赤,咳得眼泪、鼻涕一大把。相信每位家长看见这种情形,都会心疼不已。这是一种多发在5岁小儿身上的疾病,一般会持续3个月以上,故有“百日咳”之称,多数情况是年龄越小,病情越严重。

这种疾病与身体的肺器官关系密切。从中医理论来看,肺是专门负责呼吸的,就是说一个人呼吸系统是否通畅,与肺有直接的关系。不过这个肺还有个别称就是“娇肺,这里的”娇“就是娇弱、娇嫩的意思。就是说,肺天生受不了刺激,一旦外邪入侵,它就会呻吟几声。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本来身体就没有发育完善,如果此时再把这个”娇肺伤害了,那麻烦就更大了。

流鼻涕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肺在液为涕,就好比管道出了问题,里边的蓄水自然会溢出。于是,弱不禁风的小孩儿就会一个劲儿地流鼻涕,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而且,孩子还会咳个不休,严重时伴有哮喘,或是腹泻。

既然是肺出了问题,就要从肺经上找原因,驱走窝藏在那里的寒邪,修复好脏腑器官,孩子自然会平安无事。这里所说的肺经是小儿推拿里面的一个穴位,在无名指指腹最后一节,掌侧指腹处。操作时在无名指面上旋推,为补肺经,适合咳嗽气喘、虚寒怕冷的孩子,可以补益肺气,治疗肺经虚证引起的不适。如果朝着指根方向直推,则为清肺经,能缓解肺经实热证引起的不适,比如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症状。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为孩子准备些有养肺作用的食物,比如花生、百合、芝麻、鲜梨等。深秋季节,如果孩子的肺比较娇弱,容易感冒、咳嗽,可以多吃些葡萄、石榴、柚子、柠檬、苹杲、猕猴桃、山楂等水果,积极预防上呼吸道疾病,不过辛辣油腻的东西一定要藏得紧紧的,千万不可让孩子贪吃。

孩子流口水,不让心阴虚留下后果

有的小朋友到了长牙的年龄,还会不停流口水,每天脖子上要挂个围嘴;有的洗澡时,嘴边会边吐泡泡、边流口水;也有的入睡时睡得香香的,可是一旦睡着,就会不自觉地流口水。如果你的孩子长期有流口水症状,就不能继续掉以轻心了,应检查是不是心阴虚的问题。

在《易经》理论中,唾为心之液。这里的“唾”就是我们常说的口水,即“唾液”,在《易经》中叫“津”,素有“留得一分津液,更有一分生机”的说法,是人体正常体液的总称。如果孩子总是流口水,就会耗散心的津液,容易出现心阴虚,甚至还会引起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

对于这种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患儿采取不同的对策。如果孩子不单流口水,脸色也白,手脚摸起来冰冰凉,大便稀薄、小便清长,就是脾胃受了寒邪,此时先要养好脾经,才能治标又治本。

方法是按揉外劳宫穴(劳宫穴包括内劳宫和外劳宫,外劳宫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内劳宫位于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此穴可以调理脾胃虚寒症,恢复孩子的健康。另外,推三关六也有此效果。三关穴为线状穴,在小儿前臂桡侧,从腕到肘成一直线。推时用右手食指、中指,从孩子腕部一直推到肘部。

如果孩子流口水的同时,脸色萎黄、胃口也不好,给人病快快的感觉,就要考虑脾胃气虚的问题。这是因为脾胃运化水谷、容纳水谷的功能衰弱了,孩子才会不思茶饭,看起来病快怏的,此时可以尝试用内八卦这个按摩法。“内八卦”是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方法是将孩子的左掌心向上,大人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孩子的左手背,以右手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推运。此外,脾胃积热也会引起流口水,同时还有口角糜烂、口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等症状,最好的按摩方法是揉涌泉100次,推六腑(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从肘推至腕便可)200次,清胃经200次。对待爱流口水的孩子,家长要把他的下巴及时用清水洗净,再涂上薄薄的一层润肤油,保持滋润。如果因体内寒湿引起的,可以用半碗水把2~3片生姜、小半勺红糖煮开,再去冲调搅匀的生鸡蛋,每天早晨给宝宝吃一小碗,可以起到暖胃健脾、祛寒的作用,服用几次,症状就会消失。